<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學源流之——綱紀之道,論中國大一統(四)
    毛峰
    2016年07月12日

    三綱、五紀、五常、六紀之道,人類相安之大道也。

    三綱者,父子、夫婦、君臣,儒家標舉這六種人之間并立、協調、和睦、互助的倫理與社會關系,簡稱綱紀或綱維。

    五紀者,父義、母慈、兄友、帝恭、子孝之道也。

    五紀,后拓展為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人類相處大道也。

    六紀者,在三綱五紀之道的基礎上,增擴為諸父(父族長輩)、兄弟、族人、諸舅(母族長輩)、師長、朋友等6種人際關系,總稱“三綱六紀”之說,簡稱“三綱五?!敝?。

    作為孔子、子思、孟子之后儒門復興的關鍵人物、西漢新儒家的哲學巨子,董仲舒將三綱六紀之道,發揮得淋漓盡致。

    董子巨著《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第三十五》從“民”之名號(概念)入手,詮釋人民百姓為何需要“綱紀”之道:

    “民之名,取之瞑也。使性而已善,則何故以瞑為號?以瞑者言,弗扶將,則顛陷猖狂,安能善?性有似目,目臥幽而瞑,待覺而后見。當其未覺,可謂有見質,不可謂見。今萬民之性,有其質而未能覺,譬如瞑者待覺,教之然后善?!?

    董子巍然為秦漢以下第一儒者宗師,其卓越之見,振古今之豪杰也:民之名號,取義于“瞑目”之“瞑”,即在道德、意志、精神、智力、審美等所有高級人生品質上,永久處于“懵然昏睡”狀態,故而,雖有“可善之潛質”,但因長期“臥(于)幽暗”而終生昏昏然,不能自我發掘其善性、自我挺立其精神,必須受“教化”,才能將可善的潛質,發展為穩固的善心、善行。

    予觀夫大學課堂上,那些渾渾噩噩地俯伏于電腦、手機之上,全不顧講臺之上教授們揮汗如雨,校園之外其父母同樣揮汗如雨以勞苦掙得血汗學費供養之的大學生、研究生們,雖表面光鮮,內里卻腐朽不堪:那可善的潛質,不敵懵然的迷暗本性;這些自幼未受儒家教化,卻被灌輸700高考分可無敵天下的蠢材,在卑俗大學環境中,已迅速退化為好吃懶做、諂媚權貴的廢物!

    壯哉,董子!巍然揭示萬民之性,其本質之昏暗;人類由于閉目塞聽(瞑目)而渴死于真理泉邊,不亦宜乎!可笑盧梭《論科學與藝術》、《論不平等》和《民約論》一再鼓吹“平權民主以解放人性”,試問,這個“解放了的人性”能干出什么好事呢?

    中國儒家之道德人文主義,真全球人文主義之正宗、之神髓者也:《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關鍵在于以“文”(道德綱紀)來規訓、感化、提升人類天性的愚昧,使之漸進于光明;可惜,啟蒙獨斷主義思維下的西方近代人道主義,僅一味強調“民主自由以伸張人權、解放人性”,故意忽略“人的理性不可靠”這個古今第一現實,顛倒錯亂,陷全球文明于不義和紊亂!

    古今中西、賢愚不肖,就此判然分野、懸如霄壤也!

    董子作為“西漢新儒家”的開山鼻祖,深入吸取秦漢大動蕩的歷史教訓,深明“中國非儒家綱常教化,不足以根本復興”之宏偉學理,更援引陰陽五行等易經哲學觀念,以潤色儒家哲學的根本道理,使之成為漢武帝重造“大一統”的精神法寶:

    董子曰:“……身之有性情也,猶天之有陰陽?!匀缋O如卵。卵待覆而成雛,繭待繅而為絲,性待教而為善。此之謂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

    人身有善性之潛質,更有情欲之現實:善性潛質,為陽剛之美德,非王者、尊師予以綱維教化,不足以發顯、呈露、造就;情欲卻是求生本能脅迫下的人生第一現實,人生之瞑目、迷暗、昏昧,皆導源于此,非王者之法、儒者之教,不足以約束之。

    故而,三綱五常(初稱三綱五紀,后稱三綱六紀,最終定型為三綱五常)之道,至此順理而成章者也:“……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保ㄌK輿:《春秋繁露義證》297-304頁,中華書局1992,北京)

    人能忠信于家國、博愛于眾生、敦厚其言行、嗜好禮義而非嗜好利益、權勢等世俗虛幻之物,端賴儒家綱紀之教。

    挺立人生,不待他物,唯在綱紀之道。

    俗解“三綱”為“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為臣綱”,乃大謬不然。這種解法,是《禮緯·含文嘉》的一種通俗解法,給人以“父、夫、君”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子、妻、臣”卑微在下、事事服從的錯誤觀感,并非“三綱”本義。

    董子《春秋繁露·基義第五十三》曰:“凡物必有合?!幷哧栔?,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陽兼于陰,陰兼于陽,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于臣,臣兼于君。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保ㄌK輿:《春秋繁露義證》350-352頁,中華書局1992,北京)

    董仲舒以“陰陽相合”解釋“三綱”,突出“陽不孤生,陰不獨成”之“兼”義:兼者,并也,陰陽并立相合,父子并立相合,夫妻并立相合,君臣并立相合,舉凡一切人倫關系、社會關系,都是權利義務并立、對等(非盧梭所謂“平等”)、協調一致、和睦互助的關系,俗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均系歪解三綱五常之道,造成中國文化尊卑等級森嚴的錯誤印象。

    東漢《白虎通·三綱六紀》解得分明:“君臣、父子、夫婦,六人也。所以稱三綱何?一陰一陽謂之道,陽得陰而成,陰得陽而序,剛柔相配,故六人為三綱?!保惲ⅲ骸栋谆⑼ㄊ枳C》374-375頁,中華書局1994)亦即:六種人之間,是陰陽配合的關系,一如董子《春秋繁露》所謂“兼”即“并立、相合、缺一不可”之并重關系、協調一致關系也。

    《禮緯·含文嘉》所謂“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為臣綱”之說,蓋導源于《韓非子·忠孝》所謂“臣之所聞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云云,乃法家歪曲錯解儒家綱紀之道為“妾婦之順”,孟子曾嚴正駁斥此說也。

    魯國國君曾問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巍然答之:“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此乃綱紀之道之正解,中國大一統之正宗也。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s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