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一種文明的興起,有賴于其合理有效地組織公共生活的能力。中華文明,歷經伏羲、神農、黃帝等三皇時代的偉大創制,已然具有相當深厚的基礎,接連而起的五帝時代,就把中華文明的各項事業全面興辦起來,進一步確立起保障數千年文明繁榮滋生的“中華古典憲政”的制度體系。
五帝分別是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其中,對中華文明貢獻最大的,是堯舜二帝。毛澤東有詩曰:“六億神州盡舜堯”,就是說他希望新中國建國初期,六億人民個個都是堯舜二帝那樣克己奉公的楷模,可見堯舜二帝在中華文明傳統中的崇高地位。
堯帝稱陶唐氏,名放勛。傳說其母慶都,聰明漂亮,某日在黃河邊玩耍嬉水,突然看見一條赤龍,周身鱗片發散著紅日般的光彩,所游經的水面,一派奇異靈動的風拂動著,水波蕩漾到水中戲耍的慶都白嫩的雙腿之間,龍精就此植入了少女慶都的身體,懷孕十四個月而生堯。
堯是帝嚳的小兒子,年十五就輔佐哥哥、當時的天子帝摯當朝,因治理天下有功,被封為唐侯。帝摯為天子九年,政治軟弱無力,而唐堯把自己所屬的諸侯國卻治理得井井有條,為諸侯各國人民所稱道。
當時中國實行伏羲、炎黃確立的華夏諸侯聯盟制,諸侯國的國君們擁有廢立天子的權力,他們一起拜見唐侯堯,請求堯代替帝摯為天子。堯推讓不肯,諸侯都以天下蒼生的安康幸福為說辭,懇請堯即位,堯始終未答應。帝摯眼見諸侯歸心與堯,自慚德微,于是率群臣造訪唐侯堯,誠心實意地愿意禪讓天子之位給弟弟,自己愿為臣子、退居諸侯。堯受到哥哥一片赤誠感動,被迫同意。諸侯各國一派歡騰,正式舉行禪讓大典,堯帝年二十即天子之位,定都平陽。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就實行依據功德、民意,由諸侯公開推舉天子的古典民主憲政制,簡稱禪讓制。天子世襲制與推舉禪讓制并存,世襲制一再被諸侯公推的禪讓制所打破,炎黃、堯舜皆如此。直至夏商周天子世襲制被固定下來,商湯、周武仍以諸侯身份討伐無道天子夏桀、殷紂,孔子稱贊曰:“湯武革命,順天應人”,表達的正是中華古典民主憲政制度的一貫看法。
堯帝
堯帝即位,立即開展奠定中華文明的一系列偉大而瑰麗的建構文明觀念與文明制度的政治活動,這些活動,被忠實記錄在儒家經典《十三經》第一部《尚書》之《堯舜二典》中,堪稱萬世不磨的憲政典范。
堯帝做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向全天下宣布人類生活的合理秩序、根本法則,我概括性地疏解、詮釋為“人生七義”:
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披四表,格(正)于上下(天地)。
欽、明、文、思、安、恭、讓,就是人類合理生活的七大方法?!捌吡x”的精髓是:1,欽,深深地崇敬、愛護天地萬物;2,明,通達曉暢天地萬物之道;3,文,能從紛繁錯綜的事物中梳理出一條清晰合理的主線“文”(經緯天地謂之文);4,思,思慮深遠(思);5,安,安于所安(安安),即安寧于天地萬物深根寧極之道,猶如泰戈爾詩云“我渴望生活在和平寧靜的深處”;6,恭,恭敬對待一切人與事(恭);7,讓,能從各種對立、矛盾、沖突中謙退、禮讓,修德以服人,修德以服天下。
如此,七義昭彰,天清地明,人生瑰麗,文明之光,上達日月五星,下照草木群生,經緯天地之謂文,照臨四方之謂明,天地人大一統生命揮灑,照耀著無限浩瀚的宇宙時空和所有生靈的命運,偉哉美哉!
我初讀《尚書·堯典》,立刻,一道隱秘的光明“加持”于頭頂、沐浴乎全身,我知道自己苦苦尋求的光明,就隱藏在這曠世寶典的珍貴書頁之間,這道燦爛瑰麗的強光,終將照徹我、照徹一切人身內身外的黑暗,僅憑其一線孤明,就能給全人類以正道,恰如耶穌基督所言“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恰如曠世奇哲熊十力所言“人生在在皆是真理的體現”;我在北師大的荒蕪草坪上,吶喊一聲:“道就在此!”
《尚書》誠為“無上光明之書”!
緊接著,《堯典》再把這人道之強光加以擴展,猶如東方紅日出躍出地平線一般,堯帝巍然提出全人類偉大而瑰麗的目標、燦爛光輝的遠景、萬世不易的準則: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俊德即公共生活的美德,確實地(克)予以顯明、弘揚、教化,自高祖乃至玄孫等所有宗族(九族)就能和睦;九族和睦,百姓、百官、百物群生的公共秩序,就會公平合理、井井有條(平章);百姓百官昭然明晰這些天地人協調之道,天下萬邦、全球人民,可以整合(協和)為一偉大整體!
天下仁義好學之士!
余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研閱各種百科全書、憲法文件,檢閱各大學講堂、各政府文告,惟有《尚書·堯典》所言,最恰切地揭示了人類協調共進的根本法則(憲政)與文明價值次第傳播的秩序——從公共道德的確立、推廣,到宗族親友的和睦,到百姓百官之奉公守法(法治),到天下協和、萬世和平之道,一一有序展開,不斷推進,直至全人類大同理想的實現!
堯帝巍然確立了文明理想(憲政原則)之后,立即著手進行文明制度的設立: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羲氏、和氏兩大家族,自伏羲、炎黃以來,長期執掌天文歷法、觀象授時等觀測天文星象、準確預測風雨陰晴、四時節律的官署,每年定期授予百姓、百官從事農耕的歷法全書,稱“時憲”、“憲書”。要想實現“光披四表、協和萬邦”的文明大同理想,首先要確立的第一個文明制度,就是天文歷法制度。這是自伏羲創立八卦-六十四卦-360周天公度體系,神農、黃帝推行“五氣之治”以來,貫徹天地人大一統生命和諧的根本制度,也就是我所謂“中華古典憲政”的第一憲書——天文歷法之書、時序運行之書、時憲之書。
堯帝訓誨羲和二族,“欽之!順之!天道浩大,不可違逆!”(欽若昊天)歷代天子發布政府文告,第一句話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請注意:這句“奉天承運”不是虛辭、自美之辭,而是說“我能敬奉天文、順承時運,所以才能貴為天子、組成政府”,換言之,天子居九五至尊是有條件的,天子權力、政府權力之上,還有更高的憲法本源——天意。
天意的體現,一為民心的向背,民不堪命,就可揭竿而起;一為士心的向背(文治政府約束制衡天子權貴、士紳代表的天下諫議、清議、輿論、史官的褒貶等),士不堪命,就可反戈一擊;一為天象的向背,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錯亂之象,譬如天昏地暗、人文荒蕪,普遍認為必是天子虧德、百官失政所致,所以,歷朝都有天子、百官的《罪己詔》制度,向天下人謝罪以求蒼天(自然之天、百姓之天)的寬宥;凡此種種,構成對天子權貴階層的道德威懾與實際制衡關系,我稱之為“古典憲政”體系。
堯帝不僅訓誨羲和二族“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即依據天文實測頒布歷法予百官萬民,指導百官萬民興辦、措置農工商百業,確保中華文明的繁榮與穩定,更建立了天文歷法官分駐四方實測天象后隨時報告中央以指導天下農耕百業的制度體系。
堯帝秉承伏羲、炎黃以來文籍逐步興盛的條件下日益深厚的古典天文教養,分別任命羲仲、羲叔,將官署設立在中國的東部、南部,隨時觀測“仲春”、“仲夏”亦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等節氣時令、南方星鳥即朱雀七宿、大火星等天文星象的確切運行規律,指導東南部人民的耕作、蕃息等農林牧副漁等一切民生事業,又分別任命和仲、和叔,將官署設立在中國的西部和北部,實地觀測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以及星虛、星昴等時令、天象的規律,指導百姓秋收、冬藏等各項民生保障事業。依據古代伯、仲、叔、季的四子稱謂,羲伯、和伯作為兩大天文家族的族長,則主持中央官署的天文歷法、星象觀測事務。
由于伏羲、神農、黃帝以來中國廣大地區的持續畜牧、農耕開發、生民百業的無比繁盛、文明治理的恰當,中國人口迅猛增加,遠古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冰川融化造成的洪水泛濫,歷經伏羲-女媧等遠古政治領袖的一再治理,雖初獲成功,河渠等因年久失修,中國再次面臨因氣候異常、山林毀壞、水土流失等因素誘發的大洪水,堯帝對天文歷法時憲制度的高度重視,與洪水泛濫密切相關,堯帝始終放心不下天文-立法-時序-氣象問題的日益嚴重,一再諄諄教誨天文歷法之官府系統說:“你們羲和二族!一周年為三百六十六天(依據古華夏歷),設置閏月來精確規定四時之節氣,農功百業的歲收,要隨時加以統計、籌措、運營,百工繁盛,天下蒼生才能安居樂業呀!”
由于農耕、畜牧、工商百業的全面鋪開,各地毀林開田,造成極其嚴重的水土流失、洪水滔天,已直接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總體生存。堯帝趕緊召集群臣,一再商議對策,舉用人才。
當時有個臣子名放齊,錯誤地揣度堯帝之意,推舉堯帝之子丹朱為治水之臣,也就是方今所謂“官二代”的代表。堯帝對自己的兒子觀察非常深入細致,當即駁斥道:“丹朱表面開明多才,實則囂張好辯,小有才而大無道,不可舉用!”
另外一個臣子叫驩(歡)兜,別有用心地推舉共工,一個擅長工匠技藝的部族首領,共工當時頗有一番表面“政績”,身邊也集聚了一批能工巧匠。堯帝早就對共工一伙人心懷警惕,立刻指出誤用人才所導致的政治上的不測后果:“靜言庸違,象恭滔天”,亦即:天下無事之時,這批人大言不慚;真正有事啟用他們,卻非但不頂用,還貌似恭敬,實則心懷叵測滔天之念!
兩次推舉都不得其人,堯帝無奈,與當時主持諸侯事務的四岳商議,建議他們代表官府到官府以外的諸侯各國庶民百姓中去尋訪勝任治水者。四岳因循固守于中央政府的官僚圈子和諸侯地方政府的官僚圈子,就向堯帝推舉小國諸侯崇伯鯀。
四岳在當時中央天子政府和地方諸侯政府體系,居重要地位,他們的意見必須予以慎重對待,堯帝反對任命鯀,因其經常違反中央政府的命令,同時破壞諸侯各部族之間的和睦關系,不堪重用。四岳對此持異議:“未必如此不堪!至少可以試用一段時間,可以再正式任命!”堯帝拗不過四岳,只好派鯀治水,反復叮嚀鯀“欽(敬)哉!”
鯀治水九年,一開始還小有成效,等正式任命下來,卻因根本方法的錯誤——發動民力堵塞河道以防洪水,反而造成洪水的進一步泛濫,如此,九年不成。依據堯帝政府的成憲,必須對官員實行三年一考績的吏治督察制度,結果鯀連續九年三次考績,全不合格,必須廢黜懲戒,以謝天下!
這時,堯已年高九十,無力再主持天下大政,于是,就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繼任者的選拔、試練上。堯帝先征求四岳意見,希望四岳繼任為天子,四岳辭讓。
堯帝布令天下,人人可保薦推舉天子,不拘貴賤,人人亦可受舉為備選天子之人。
四岳、諸侯、百姓,紛紛推舉一個青年鰥夫,名虞舜,長期在底層生活,年歲三十尚未婚配,但美德卻傳播四方,可堪任命。堯帝聞聽十分興奮:“是呀!我也聽說過此人,到底情況是如何呢?”四岳介紹說:“這個青年是瞽叟的兒子,他的父親不僅眼睛瞎,良心也瞎,娶了一個后老婆,整天欺負舜,這個繼母經常慫恿瞽叟害舜,還指使她與瞽叟所生的兒子象害舜,但舜對父親、繼母,克盡孝道;對同父異母的弟弟,也十分厚道。這樣的大孝大德之人,不僅維持了家庭的和睦,還能促使父母兄弟逐漸良心發現、棄惡從善呢!”
堯帝說:“我要試練他一番!”
于是,堯舜二帝聯手開創中華文明事業新局面的故事,作為一段千古政教佳話,徐徐展開了深邃優美壯麗的樂章!
為了試練舜治家的才能,堯帝把自己最漂亮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許配給大舜為妻。兩個美女公主與大舜非常恩愛,從來不敢以貴驕姿態對待大舜及其親戚,后來大舜去世,娥皇、女英的眼淚,染遍湘江翠竹,姐妹倆淚盡投江,從此,帶斑點的竹子稱湘妃竹,以紀念娥皇、女英與大舜的愛情!
堯帝又派九個兒子與大舜交游,大舜與九皇子相處十分親密,每日修習文籍、操練武藝、講求天下治道,十個少年相伴翩翩而行,民眾紛紛圍觀、贊不絕口:“真是天下有道,人間多俊彥之士呀!”
大舜受賜歷山之地耕作,歷山之人原本常為田界而爭吵,見大舜如此恭敬謙讓,家家主動讓出田界而相互協作,民風為之淳厚;又受賜開辦燒制陶器的窯穴,陶工們燒出的陶器日益精良;四方民眾自愿集聚在大舜身邊,歷山之畔,一年而成村,兩年而成邑,三年就建成了遠近聞名的都城!
大舜還虛心禮賢,當時著名的賢士“八愷”被大舜請來主持農工商百業的管理;又請來“八元”賢德之士,主持發布推廣“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一時間歷山之城,被治理得天下聞名。
堯帝經過對大舜的三年試練,知道他可以托付天下,于是就讓舜到中央政府擔任司徒、百揆(宰相)、四門之賓等重要官職,內政外交一番試練,中外百姓都連連叫好。
為了考驗舜處變不驚、處置果斷的意志品格,堯帝命舜率人巡視各地洪水災情,數次路遇暴風雷雨,眾人驚慌膽戰,舜卻震驚如常、毫不迷亂,不僅詳細考察記錄了各地水災、交通等各項民生實況,還展現了過人的領導處置能力和剛毅鎮靜的意識品格。
于是,堯帝在文祖之廟舉行隆重的禪讓大典,正式宣告天下,把天子之位禪讓大舜,自己退居國老,讓舜代行天子之職,為攝政,由天下諸侯、百姓最后確認、定奪。
堯在舜攝政二十八載后去世,天下感戴其美德無以復加,歷代景仰不盡,孔子稱贊“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就是稱贊其切實貫徹、體現了中華古典憲政“天下為公,不私權位”的偉大精神與高風亮節!
舜攝政代行天子之職權,第一件事就是“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在者察也,在璇璣玉衡就是觀測天上的北斗七星的方位,進而整齊日月五星(七政)的天文規律,以準確制訂歷法、指導農工商等民生百業。
第二件事是在堯都平陽舉行新天子的就職大典,舜帝率領諸侯舉行祭祀上帝、天地四方(六宗)、山川群神的盛大典禮,覲見四岳和各地諸侯國君(群牧),與諸侯交換五瑞(美玉),作為華夏聯盟之內新天子中央與地方諸侯兩極政府之間彼此誠信以待、上下同心、中華一體的符信(憑據)。
據此可知:中華文明巍然一體的意識,確立于中華古典憲政的固有制度體系中,而當時治玉工藝之精美,不僅寄予著中華一體的偉大憲政觀念,更表明當時中華文明在農工商、政教禮樂、天文藝術等各方面的繁盛。
第三件事是確立四方諸侯(群后)每年定時、分批地來首都朝覲天子一次,天子在第五年要巡守四方諸侯一次,中華古典憲政核心——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被穩固確立下來。諸侯要在朝覲天子時匯報地方民治的成效;天子隨時派出官員,到諸侯國考察當地治理的實際情況;表現優異的諸侯,天子特賜車輿、繡服等用以表彰,表現不佳則警戒之,表現惡劣的,則討伐之。
第四件事,是考訂天文歷法制度,確保日月、四時、禮樂、律呂、度量衡等各地規制的統一,中央地方之間定期予以校正。
大舜攝政的第五件事,是劃分中華大地為十二州,封十二座名山為各州鎮州山神,保佑各州蒼生、天下萬民有山林之美、山水神明之佑,從而衣食無憂;疏浚大川,使洪水獲得初步治理,天下水陸海域的航運、交通體系逐步恢復并日益發達。
第六件事是在八愷、八元治理歷山之都推行的“五教”基礎上,推出“五典”即五種文明生活、公共秩序的價值準則和道德規范體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教、五典,后來經過周公、孔子、儒家等諸子百家、歷代賢哲的大力弘揚,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信仰:父子有親稱仁,君臣有義稱義,夫婦有別稱禮,長幼有序稱智,朋友有信稱信,也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常道。
第七件事是確立刑罰制度體系。熟悉人性弱點者當知:男子生性剛強魯莽,故而容易滋生事端,譬如吃喝嫖賭抽之類,必須以刑罰威懾之;女子生性柔媚精細,故而容易滋生是非,譬如婆媳妯娌、遠親近鄰等等糾紛,也必須以刑罰威懾之。所以,大舜治理天下的第七件事,就是制定刑法,寬猛相濟、公正無私,天下百姓懾服。
第八件事是流放共工、驩兜、鯀以及三苗、渾沌、窮奇、梼杌、饕餮等不受中央政府管束的諸侯、部落,其中,窮奇、梼杌、饕餮部族,還是少昊、顓頊、黃帝大臣縉云氏的后裔,也就是“官二代”中的威名赫赫者,大舜毫不含糊,依法予以放逐懲治。
第九件大事,是舜帝巍然建立了全球史上第一個完備的憲政文治政府體系:1,四岳十二州牧,不治而議論,代表天下諸侯民意,猶如今日議會;2,百揆,總理中央政府事務,即冢宰、丞相,輔佐天子、總領百官;3,司空,平治水土,執掌天下水利、土壤、貢賦、財稅、交通、航運、建造等;4,后稷,主管天下農耕;5,司徒,主管百姓教化;6,司寇,主管刑罰;7,共工,主管全國制造業;8,虞官,主管全國山林水澤、草木禽獸保護;9,秩宗,主管天下祭祀;10,典樂,主管天下教育學術;11,納言,主管天下輿論,受理天下詞訟、言論。
今觀“納言”一職可知:中華古典憲政制度體系之完備,極富公開、公平、公正的民主精神。早在堯帝時代,就在天子朝堂之外,設立誹謗木、敢諫鼓,任何臣民,無論貴賤,均可擊鼓鳴冤、擊木上言。
大舜在堯帝自由言論-輿情制度的憲政基礎之上,增設專門的輿論官“納言”,將審查、發布天子命令,與接受、受理人民訴求結合在一個常設的機關官署之下,納言直接向天子、宰相負責,不受三公九卿等權貴階層的阻撓,輿論自由成為偉大中華民主憲政機制的重要內容,今日天安門前巍然屹立的華表,就是偉大中華古典民主精神的遺跡。
舜帝三十歲以平民匹夫而受眾推舉,攝政二十八載后,守堯帝喪三年,然后正式即天子位,又執政五十年,以一百一十一歲的高齡去世,所葬之地在湖南九嶷山,稱零陵。
《史記·五帝本紀》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精確揭示了堯舜二帝的偉大憲政成就。中華民族受堯舜“天下為公”精神的感召,不斷奮進、拓展,推動仁義禮智信的五常憲政德教、人類大同憲政治理的文明進步事業,接續攀向長治久安、燦爛輝煌的巔峰!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