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是中華典籍中最古老、影響最大的一部經典,被尊為“眾書之祖”、“書經”,尚的意思是上古,是淵源最深的,因而受到后世無上尊崇的書。堯舜又稱唐虞,其古典憲政治理的創制與設施,稱唐虞之道,乃中國大同憲政之核心。
我對《尚書》的研讀經驗是: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祖先、英明的政治領袖,面向無限宇宙時空、林林總總的宇宙萬象,發出的一連串真氣淋漓、雄渾鏗鏘的“龍吟、鳳鳴”,這是中華文明在龍騰大時代,向著全天下,發出的“人道最強音”、“文明最強音”,它要告訴世界:一個天地人協調共生、萬邦和諧、光明普照的人類生活,是如何締造、組織起來并逐步完善的!
漢儒伏生《尚書大傳》引述孔子的話說:“二典(尚書最具代表性的前兩篇)可以觀美”,亦即:中華文明之博大精美,薈萃于《尚書》之中,后代足資效法取式。
依我的欣賞和研判,《尚書》是中華文明崛起于古典世界各民族之林時,向蒼天大地、蕓蕓眾生,發出的英雄主義的、青春主義的偉大頌歌,一如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萬千音符和思緒,被樂圣貝多芬,用超人一般的意志力,中國話是“元氣充沛”,灌注在一個主導動機和反復演進的旋律中:所有音部、聲部、曲式、節奏,都如同整裝待命的青年士兵,在一個英雄元帥的指揮下,向著一個清晰不變的目標前進,那目標就是全人類光明進步的文明事業;直到這全人類文明進步事業的大軍,如九部交響曲,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勢,呼嘯而來,沖決一切艱難險阻、紛雜疑慮、患得患失等等不良情緒的干擾,以磅礴萬里之勢,橫掃疑慮的陰霾迷霧,途中洋溢著青春躍動的虎虎生氣,最終進抵全人類的光明美好的廣大未來!
美國太空署向外太空發射航天器,以捕捉可能存在的宇宙生命時,選擇播放的太空音樂,就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中國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因為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是人類文明事業的兩大巔峰與表率!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一起領略一番《書經》的偉大智慧,伸出心靈之舌,吮吸它那青春的氣息,側耳諦聽它那無與倫比的英雄旋律吧!
1,尚書乃中華文明本源,古典憲政之淵藪
中華民族合理組織其文明生活、在歐亞大陸東部不斷崛起的歷史紀錄,完備詳盡地記載于中華第一經典《尚書》。尚者上也,即文獻采自上古,是全民族無上尊崇之書,所謂“書中之書”、“萬書之首”,故稱“書經”,受尊列為儒家六經第一,乃中華文明的本源、中華政教之淵藪。
《尚書》是經孔子審定的上古政治教化文獻的第一次大的結集,孔子以此教授學生,孔子嫡派后裔、漢代大儒孔安國為之傳注、唐儒孔穎達等為之疏解,稱《尚書正義》,編入清太子少保、光祿大夫、江西巡撫兼提督阮元所刻《十三經注疏》中,成為洞悉中華政教本源、中華文明之宏規偉義之第一書也。峰嘗于《文明傳播的秩序:中國人的智慧》一書中概論之曰:
全球史上第一次系統提出、闡釋全人類共同價值觀的,是上古文獻《尚書》。尤其是前兩篇《堯典》、《舜典》對“協和萬邦”這一崇高價值理念的提出以及一系列相關論述、建制,構成“中華文明觀念與制度”的偉大創世紀,這一居當時全球價值生產鏈條最高端的經典論述,被軸心時代的孔子以及儒家學派全面繼承,孔子進而在《禮記·禮運》(大同篇)等宏大論述中,更系統地提出了“天下一家”的普世文明價值體系。
這一體系貫徹于中華文明的全部傳播史中,根本性地塑造出湯因比《歷史研究》中提出的“人類歷史的成功模式——中國模式”,即將一切地方經驗、利益沖突、觀念博弈,逐步融合統一在一個更高的價值生成范式之中,這一范式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概念”、“神州知識”——即“一視同仁”。
這一概念,把一切認同人類價值“仁”、“義”即文明傳播的基本秩序者,不論種族、信仰、地域、社會地位、發展水平等如何不同,均視為統一的、和諧的人類整體。由此,中華文明避免了希臘羅馬文明的帝國主義、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文明的一神教獨斷主義等價值表述的歧異性、沖突性、獨斷性等較易引起動蕩與文明破壞的論述,不僅確保了中華文明在大部分時間里的穩定繁榮、持續進步,更在13世紀前后以儒家世俗人文主義的治國理念,經耶穌會傳教士和啟蒙思想家的傳播,促使近代歐洲擺脫天主教會的僵化束縛,開始了偉大的全球文明崛起!
2,孔安國《尚書序》揭示古典文獻淵源
孔子嫡系后裔、漢著名儒者宗師孔安國,其所撰之《尚書序》,本身就是一篇博大深邃、瑰麗典雅、字字珠璣地詮釋中華文明傳播源流、統系、目標,進而真確無誤地揭示出深廣莫測的神州知識體系、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
尚書之所以被尊為“書中之書”,乃在于薈萃了上古政教之精華。唐儒孔穎達疏注“尚書”二字曰:“圣賢闡教,事顯于言,言愜群心,書而示法……后人見其久遠,自于上世,尚者上也……書者,舒也?!稌暋よ^衿》云:‘書者,如也?!瘎t書者,寫其言,如其意,情得展舒也?!?
《尚書正義》備載上古文明,其大同憲政主義政治,歡洽群心、舒展人志、暢遂民情,所以垂世立教、流傳久遠??鬃印抖Y記·經解》所謂“疏通知遠,書教也”,疏者朗也,通者達也,疏朗、通達于上古政教文明久遠之事,可垂諸久遠、立憲后世也。
上古三皇五帝之書謂之“三墳五典”。
墳者大也,典者常也,孔子盛稱堯:“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堯舜推行的“天下為公”、大同主義德教,如泰山一般巍峨,孔子鄙薄夏商周政教僅為“小康”,此《尚書序》明言申斥夏商周三朝“家天下”為“設教不倫”,無法比擬堯舜大同主義政治,深責大禹廢禪讓制而傳子啟而成家天下之小康局面,喪失了堯舜時代華夏天子與臣民、諸侯共治天下古典聯邦民主憲政制度之宏綱,但稱其“雅誥奧義”,認為足以匹配上古德教之揆度也。
孔安國引《春秋左氏傳》楚左史倚相“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說,進而揭示尚書文獻的根本用途,在于“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軌范也?!?
孔安國所撰之《尚書序》,細細品讀下來,中華文明之偉岸身軀,歷歷如在目前,敬仰感慨之余,峰不禁于書眉批曰:“古意深沉,中華久長也”!
蓋無歷史傳承、大同胸襟之文明秩序,猶如淺灘之水,轉瞬即干涸、枯竭、滅亡,談何建設、創造、輝煌耶?
峰進而論曰:不幸滿清末季以來,政教衰微、科舉僵化、文網繁密,士子皓首窮經、全無一用;俊彥逞其才智、炫其博雅,競成考據陋習:近代淺學陋儒如康有為、章太炎、梁啟超、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傅斯年、顧頡剛諸人,不加深研細究,即援引西學淺說,群相鼓吹所謂“實證主義”、“實用主義”諸“新派史學”教條,不僅“稽古”偉義全盤背棄,更胡亂提出“疑古”、“辨偽”、“整理國故”、“捉妖打鬼”、“砸爛孔家店”、“撕毀線裝書”等荒謬主張,誤導民情輿論、自毀精神長城,最終畸變為大陸1960年代開始長達十年的文革浩劫,殷鑒可謂深遠矣!
余曾訪美國紐約,見APA出版社和Discovery Channel合作出版的《旅行者環球精選指南——紐約》一書,將紐約每條街道、每幢建筑的來龍去脈、歷史沿革、建設意圖、觀賞重點等,介紹得明明白白、巨細無遺,方知紐約城市文化的形成,全賴此種對歷史、對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正是這種態度,造就了美國、歐洲等近代西方文明的輝煌奇跡!
3,堯舜(唐虞)文明的偉大憲政制度
綜觀《尚書》開篇之《堯典》、《舜典》以及《大禹謨》等經典文獻,可知中華文明在此創制期內,確立起一系列具有偉大普世價值、深廣人文意義的文明觀念與文明制度,形成了博大深厚、包容多元、一視同仁、穩固合理的文明傳播秩序。
今提綱擷領,予以撮舉如下:
第一,《尚書·堯典》首揭“稽古”偉義,深合文明傳播之根本精神——敬承文明遺產、深研傳播經驗、永懷圣賢仁德,蓋人類感官經驗飄忽不定,能源源本本地記錄、驗證、稽考之文明遺產,唯歷史傳統這一人類經驗的寶庫,故而中國古人極注重詳實可靠的歷史記錄并從中生發出偉大的歷史哲學、傳播哲學,以引導以后的文明傳播實踐。
圍繞《尚書》等儒家“六經”所進行的、偉大崇高的“神州知識系統”、“華夏知識體系”的生產,實際上就是上古時代的中國人,不惜流血犧牲(譬如抗拒暴秦的焚毀屠殺)、前仆后繼、艱苦卓絕地保存中華政教正統、反抗暴秦等專制統治的一次無比偉大的價值生產,經歷這次歷史大較量、大決戰,軸心時代中華文明的歷史真相,得以從秦火坑灰中驀然浮出,永遠輝耀人寰,成為全人類的智慧珍寶以及普世價值的最經典論述。
此偉大知識體系、此文明傳播秩序與人文智慧、此不刊之鴻教、具有憲法意義之經典論述,歷經堯舜、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諸圣賢確立、揭示,經后世儒者不斷注解詮釋,備載于《十三經注疏》以及《二十四史》等經典文獻中,永遠成為掌握中華文明傳播奧秘以及穩固真確的中國知識體系的不二法門。
第二,《堯典》再揭“欽、明、文、思、安、恭、讓”七義,以界定人類文明生活的境界:欽是尊敬,明是智慧,文是條理,思是精神,安是氣度,恭是禮貌,讓是風度,七者連環相扣,標志著文明生活超拔乎野蠻生活之上的高遠境界與優雅品質,這樣,文明之光從人類生活的深處(安安)迸發出來,可以照耀宇宙萬物、上下古今,可以傳播(格)到無限,人類在文明的基礎上融合為一體。
第三,《堯典》自稽古、欽明文思安恭讓七義基礎上,再升一格,從人類生活的境界、品質、風度,雄然偉然升向全人類的和諧統一:克明俊德,則九族和睦親密;九族和睦,則百姓明于事理;百姓明理,則天下萬邦,無論政教風俗有何不同,都可以和平共處、永遠協調一致了。
這“峻(?。┑隆敝暗隆?,就是孔子后來提出的人類生活的最高原則——“仁義”,也就是蘇格拉底所謂“美德即知識”、“至善”之義,也就是哈耶克、波普諸人所謂的“自由、公正”諸原則、羅爾斯所謂“公平正義乃一切制度的首要目標”之說的根本旨趣所在?!暗隆敝玖x乃“得”,意即:循此準則,萬物都可得到;違反這一準則,萬物都將失去!諸君若觀古今強權頃刻間灰飛煙滅的歷史記錄,就能明白:此乃顛撲不破、四海皆準的終極真理也!
第四,《尚書·二典》宣示文明理想(協和萬邦)、文明準則(克明俊德)之后,隨即著手進行一系列偉大的文明制度的創設、規劃、建制:
堯帝命羲、和二氏分司執掌天文歷法以助農耕的制度;舜帝受禪即位,先昭告上帝:“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漢儒馬融注曰:“文祖,天也。天為文萬物之祖,故曰文祖?!盵5]峰按:文者,秩序也,蒼天以日月四時等天文賦予萬物以秩序,故而文祖即中國人心目中之上帝也。舜帝禮畢,立即著手校準、規制天文歷法制度,《尚書》、《史記》所謂“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璇璣、玉衡,上古王者正天文之器,如渾天儀之類,在者察也;七政者,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星”也,一說為祭祀上帝山川、班瑞四岳群牧、東西南北四巡、歸告祖廟等七大政事,亦通[6]??傊?,祭祀、巡視、校準天文歷法,均以佐助農耕、恭敬保護蒼天自然為德政第一、文明第一;
咨詢四方諸侯在中央的代表“四岳”以及群牧、賢人,公推、特選專才以治理政治急務(譬如洪水)的人才特選制度,顯示堯舜時代的政治制度是君臣共治、諸侯共治制度,堯帝不敢自專,聽任四岳任用自己反對的鯀治洪水長達九年即明證;
洪水泛濫,最高統治者自居不德,乃咨詢“四岳”以特選、確定、試用繼任者,先讓位于四岳,四岳及其所代表的各地諸侯在中央政府地位之高、權力之大,昭昭可見;《史記》、《帝王世紀》等文獻載:堯帝繼位就是因為帝嚳去世后、繼任者帝摯在位九年無政績,諸侯歸政于其異母弟唐侯放勛,帝摯遂禪讓于堯帝[7]??芍鳛榫脊仓?、諸侯共治的華夏聯邦民主制一部分之禪讓制度,其任賢、公推、選舉等民主制采自上古、淵源深廣,非能以君主專制目之。堯讓舜,舜讓禹,“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盵8]表明上古禪讓、傳賢制度,是華夏城邦民主制的一部分,天子以德居位,無德則廢,無人敢專天下大位也,這與夏商周傳子之家天下、秦漢以下文治政府的選舉政治制度不同,更與明清以下尤其是滿清君主專制制度有天壤之別也;
主政者對繼任者進行推舉、試用、考察、評價,確立繼任者(舜)攝位、施政、祭祀、朝覲四岳群牧、五年一巡守、諸侯群牧(十二州牧)四年一朝會、中央地方修禮樂統一、彼此權力制衡等一系列君臣共治、諸侯共治之華夏城邦聯合體系,完善偉大的華夏民主聯邦制;
劃分華夏為十二州、設立十二州牧(群牧)等中央與地方(諸侯)之間行政分權制衡、推行中央地方水利、交通、治理體系等統一規劃、統一行政制度;
對罪犯、不服華夏政教之部落、城邦,強行遷徙、流放至遠荒邊鄙地區,同時讓這些原先親近華夏文明的部落、城邦將文明觀念、制度傳播到這些地區,《史記》稱之為“變北狄”、“變南蠻”、“變西戎”、“變東夷”等文明傳播制度;
繼任者攝政之后、正式登基之前,再次咨詢四岳、十二州牧,開四門匯聚四方人民的意見,在退位君主去世三年后,主持祭祀大典,然后避居一隅,由天下諸侯以朝覲、決疑等方式最終決定天下帝位由誰繼任,踐行“天下為公”的政治理念;
建立、完善中央、地方官制:司空掌水土;田正掌耕種;司徒掌五倫教化;司寇掌五刑;共工掌制造;虞官掌山林;秩宗掌祭祀之禮;典樂官掌教育、歌詩、學術;納言官掌輿論、民意采集,以上六卿與四岳、十二州牧,合為二十二人,與帝君臣共治、諸侯共治的“文治主義”的“士大夫”文官治理體系;
君臣共治、分權制衡的吏治體系,君臣、中央地方各政府部門之間,彼此相互訓誡、彼此監察、定期考績、分權監理的文官吏治管理制度;
堯帝立誹謗木(華表),舜帝立敢諫鼓,建立“四門”、“四目”、“納言”等輿論機關和輿情公開、民情上達、人民監督百官、司法訴訟等一系列獨立的輿論信息制度、民情告訴、監督官吏、司法受理制度;
帝王巡守地方各處,必請各地耆宿、大師、盲瞽陳獻歌詩,問鰥寡孤獨者疾苦,以觀地方、中央政教得失,命集市納賈以觀民風俗善惡,建立諫議中央地方行政的輿論表達、商賈管理、孤寡廢疾撫恤等制度;
建立完善獨立史官制度,記錄君臣言行,諸侯、臣子、人民評定君主、大臣等主政者功過是非、政教善惡等偉大的歷史評價制度(譬如謚號等)以及檔案稽查、圖籍保管、整理、收藏、傳播、利用等完備的文獻制度;
特舉高賢大德(譬如舜帝舉用“八愷”、“八元”等十六部族城邦賢達人士,推行政治措施、宣教四方人民)主持水土規劃等中央地方大政,傳播華夏政教于四方蠻夷,促進“內平外成”、中外和諧的政治局面;
金木水火土谷、正德、利用、厚生之“六府三事”財稅經濟制度、德政養民的經濟政策,確保經濟安全、公平均衡的經濟社會制度的完善體系;
推行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典(亦稱五品、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基本道德制度、倫常制度、社會文化制度,綱紀天下萬民,形成天子-諸侯-卿相-士大夫-士子-鄉紳-庶民彼此、內外制衡、全社會一體和諧的偉大文明觀念與有效公平合理進行治理的偉大憲政制度體系。
……
這些偉大的文明觀念與文明制度,構筑起中華文明的偉大傳播秩序,確保了中華文明,能從廣闊地域和繁多文化中凝結為偉大、緊密、繁榮的文明整體,確保了中華民族在一萬年的時間跨度里,取得舉世共尊、獨步古代的偉大文明成就!
此后,夏商周、秦漢隋唐、宋明等各王朝,繼續在中華文明的傳播秩序中拓展、深化,通過“禹貢九州”、“五服”、“五爵”等王朝納貢、封賞、財稅、屏藩體系,將整個東亞吸納凝聚為偉大的文明統一體。秦漢以來的中央集權制、文官(士大夫)治理模式(即文治政府模式,皇室、文官、士子、鄉紳、庶民分權制衡的治理模式),雖經明清廢宰相立內閣而遭遇嚴重損傷,但政治的變動、國勢的漲落,均不足以搖撼國民對自身文明傳統的偉大信心,這一信心和熱忱,在漢末、唐末、宋末、明末、抗日戰爭等民族危機的最緊要關頭,發揮了巨大的民族凝聚作用和民族道義精神、奮斗精神,至今仍是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最強大的精神資源、制度資源和最崇高的道德力量。
4,晚周竹簡中記載的唐虞憲政
發掘于1993年湖北荊門附近郭店一號墓的大約十六部文獻,被冠以《郭店楚墓竹簡》的名義,由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中,含有重要文獻《唐虞之道》。李學勤等人推測墓主是楚王子的老師,因為郭店一號墓的位置,是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楚都郢的郊區一帶,墓中竹簡大多為哲學文獻,可能是墓主的私人藏書。
猜測應當到此為止??上М斀窨脊沤?、哲學界人士,出于滿清考據學風和近代胡適、顧頡剛等人疑古學派的諸多陳規陋習的熏染,對這批竹簡大費周章地進行胡亂考據、引申、歸類、詮釋,把好端端的經典文獻,硬塞入近代以來中國淺陋不堪的學術思想框架中,大肆揣摩、誤判了一番,其削足適履、捕風捉影的程度,實令人咋舌。
直面本文,細讀《唐虞之道》論禪讓制度,古人政教規模、歷史治跡,立即浮現,無須妄加猜測,即可得之也:
唐虞之道,禪而不專。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禪而不專,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仁之至也。古昔賢仁圣者如此?!耪?,堯生為天子而有天下。圣以遇命,仁以逢時……夫古者,舜居于草茅之中而不憂,升為天子而不驕?!皆谙挛?,不以匹夫為輕;及其有天下也,不以天下為重。有天下弗能益,亡天下弗能損?!U也者,上德授賢之謂也。上德則天下有君而世明;授賢則民遷教而化乎道。不禪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
古者圣人二十而冠,三十而有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致政。四肢倦惰,耳目聰明衰,禪天下而授賢,退而養其生。此以知其弗利也?!队葜尽吩唬骸按竺鞑怀?,萬物皆暗。圣者不在上,天下必壞?!敝沃?,養不肖;亂之至,滅賢。仁者為此進也。夫圣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親也;時事山川,教民有敬也。親事祖廟,教民孝也。大教之中,天子親齒,教民悌也。先圣與后圣,考后而續先,教民大順之道也。
堯舜之行,愛親尊賢。愛親故孝,尊賢故禪。孝之殺,愛天下之民;禪之動,世無隱德。孝,仁之大也;禪,義之至也。六帝興于古,咸由此也?!碇嗡?,益治火,后稷治土,足民養生,(伯夷守)禮,夔守樂,遜民教也。皋陶內用五刑,出戴兵,罪輕,法也。舜用威,夏用戈,正不服也。愛而正之,虞夏之治也。禪而不專,義恒…如此也。
巍巍乎竹簡《唐虞之道》!與《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史記·五帝本紀》所載、孔子百家所言、《史記·五帝本紀》、《新語》、《新序》、《說苑》所記,完全一致、相互印證,華夏古典憲政觀念與憲政制度的忠實紀錄,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及其后,已然明確清晰、秩序井然、統緒不紊,絕不可以“神話傳說、后人偽造”污損之矣!
美國著名漢學家艾蘭,受到“疑古派”學者胡適、顧頡剛所謂中國歷史人物等同于演員角色的歷史虛無主義淺陋之言的影響,進而將中國古典文明的禪讓制度的真相與涵義,納入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結構學框架予以討論、研判,更是以訛傳訛、作霧自迷、貽患無窮了。
5,郭店楚簡,證實《今古文尚書》之真
中國當代學術思想的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必須從清末民初歷史虛無主義的“疑古、辨偽”不良學風以及近現代“全盤西化派”錯誤思潮的束縛、誤導和扭曲下,解放出來。
1993年10月,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大批竹簡的出土、1998年5月這批原始儒家、道家典籍的出版問世,連同近來大批考古遺址的發現、海外流失竹簡的不斷回歸,足以“根本改變‘五四’以來的諸多成見”。
其中,最具根本性的,是對中華第一經典《尚書》重要組成部分——“古文尚書”的重新認定:
“《古文尚書》早已被歷代學者(主要是清代以及近代某些學者,非全部。峰按)判定為偽書,甚至冠以‘偽’字,稱《偽古文尚書》。但是,郭店竹簡引用了多條《古文尚書》的材料,其中大部分見于今傳《古文尚書》(有幾條不見于今本,說明今本有佚文),這足以證明《古文尚書》不偽。更有意思的是,《古文尚書》中有一篇叫《大禹謨》,《尚書》的《小序》卻稱此篇為《大禹》,而在郭店楚簡中,此篇正叫《大禹》,這說明《小序》相當原始,這就為孔子作《小序》(原名《尚書大序》,峰按)的說法,增添了新的可靠證據?!?
《尚書》今古文寫本,完備記載著中華文明在堯舜禹、夏商周偉大時代的文明建制與歷史沿革,居儒家六經(后擴為十三經)核心地位,是中華文明古典憲政體系之偉大淵藪?!渡袝窔v經秦火焚滅等巨大摧殘,巋然存世,仰賴晚周儒生誓死捍衛其傳承。
濟南伏勝冒著生命危險,將《尚書》全憑記憶全文背誦默記下來,西漢初年,朝廷特派名臣晁錯前往濟南,根據九十老翁伏勝的記憶,以西漢通行的隸書復寫《尚書》,是為“今文尚書”;西漢末年,魯共王企圖毀壞孔子宅第以擴建自家園林,不料在孔宅墻壁中,竟然隱隱傳出當年儒生講習禮樂之聲,魯共王恐,遂不敢毀壞,后來,自孔宅墻壁中發現了用晚周、秦代小篆字體書寫的《尚書》、《論語》等,篇章、詞句,與“今文尚書”多有出入,稱“古文尚書”。
《今古文尚書》同為中華文明偉大成就的忠實記錄,歷經秦火焚滅而文辭有異,非但不足為怪,更應無比珍視。
不幸,滿清蠻夷集團竊據神州,中國知識分子大多“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龔自珍詩),有淺薄無聊學者閻若璩(百詩)為了炫耀其“文獻考據”之功,妄議《古文尚書》為東晉學者偽造,盲目追隨者一時蜂擁而起,毀謗經典,漸成聲勢,甚至有主張將《古文尚書》清除出《四庫全書》者。著名學者毛奇齡(西河)為此專門著《古文冤詞》予以有力駁斥。
近現代國學宗師錢穆,著有《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一書,精辟揭示了“古文經”傳自西周王室之“王官學”官方傳統,“今文經”則傳自晚周諸子學之私人著述傳統,二者并行不悖、相互補充、一體重要,均值得重視、研讀、仿效。
盡管如此,“疑古學風”一度挾近代國運衰頹、全盤西化思潮甚囂塵上之勢,橫決漫溢,連“民國七賢”某些時刻的個別立論,也對《古文尚書》以及《周禮》、《列子》等眾多古籍不敢采信,更不必指望那些本自搖擺不定的淺陋學者了。
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古文尚書》無端被毀棄,是中國國運近代不振、中國近代主流知識界卑俗無恥之一例。
好端端《今古文尚書》,冒死從秦火暴政下喘息得全,不料卻被“疑古學派”打入“偽書”冷宮,被胡適、顧頡剛等人一起掃入“可疑之故紙堆”;橫遭懷疑的,還有《史記·五帝本紀》等作為偉大正史第一部的確鑿記載,中華浩瀚綿延萬年以上的文明,被腰斬為僅僅剩下“不可疑”的殷商時代。這股學術濁流,與“東洋史學”居心叵測的陰暗論調、積極策劃“滿洲獨立”的白鳥庫吉之所謂“堯舜禹抹煞論”等遙相呼應,顧頡剛就有“大禹治水全為神話、大禹是一條蟲”等胡言亂語,為之推波助瀾,活生生的中華古典憲政史、文明史,被無端污損式命名為《偽古文尚書》,竟被梁啟超、胡適主導下的“新史學”、郭沫若等“新新史學”奉為“定論”,遮蔽著神州思想的晴空!
如今,時雨驟至,洗清塵霾,中國人終于可以認定自己偉大祖先的燦爛創造、建制能力以及對全球文明的偉大貢獻了!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