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學源流之——孔子仁愛之道,論中國大一統(八),經典日讀第二
    毛峰
    2016年07月12日

    掙脫生命迷惘的唯一途徑是信仰,即照亮人生與歷史的價值信念,這一光明瑰麗的信仰,舍孔子儒家,必無路也。

    余撰述之際,或平居閑暇,常愛觀賞一冊珍藏的《孔子圣跡圖》(中國畫孤本欣賞叢書之一,天津楊柳青畫社1997年出品),亦曾攜之登上大學課堂,在講臺上特意將一方深藍色的蠟染畫布仔細展開,然后恭敬取出同樣為深藍色封面的畫冊,展開第三幅明代木刻畫《鈞天降圣》,將之展示于北師大學生之前,然后問諸生:“我何以如此鄭重其事地展示這一物品呢?”諸生默然。

    余告之:“孔子乃古今中外第一圣人。圣者何謂也?通也!貫通天地人、融會中西印,徹古徹今、囊括中外,孔子將宇宙人生的終極究竟,融會貫通地表達出來、傳播開去,所以《孟子》援引有子的話說:‘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者’,此乃千古定評也。君看這幅明代精美木刻:傳說孔子母親顏徴在,生下孔子時,普天降下‘和樂之音’,美妙無比,預示著孔子的智慧將給苦難的世界帶來安樂和平。

    傳說雖含神秘性,但卻道出孔子誕生的全球史意義。

    諸君看,這畫面上繚繞不散的祥云、這仙童鼓樂吹笙的可愛情景、這巍巍遠山與嵯峨屋宇、青蔥樹木合構而成的優美圖景,嬰兒孔子的形象雖未出現,但已隱然預示著:他必將感天動地、澄凈人寰!古典文明之博大深邃、悠遠安和、優雅精致之美,不亦燦然如在目前耶!”

    諸生似懂非懂、唯唯而已。

    孔子思想之根本奧秘,就在于從瞬息流逝、倏忽沉淪的生命迷惘中,給人指出一條向上奮進的出路,吾儒所謂“予人向上一機”,生命從而掙脫迷惘,浩然奮發、道術精熟,最終成就“立德、立功、立言”所謂華夏文明“三不朽”之博大價值信念與傳播事業也。

    處于晚周禮崩樂壞、憲政廢弛、道術分裂的黑暗混亂時代,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士人、庶民,無一不以權謀詐術、彼此欺凌為理所當然??鬃又詾槭ト?,乃是因為他以無比的道德勇氣和無比堅定的信念,截斷眾流、當頭棒喝道:

    住口!你們這些“一曲之士”,休胡言亂語!

    (我也想如此,怒喝全盤西化的主流知識界閉嘴。)

    生命首先是在一種道德性、真理性的價值存在!

    生命不是你們這些淺學俗流所謂的社會-心理問題!

    生命是道。最近一百年的迷失,根源在此!

    每個個體以及無數生命個體凝聚而成的文明整體,其價值存在的合理性(道),是不可或缺的仁義信念!不仁不義的無道的個人與文明,必然滅亡!

    孔子學說可謂在人類歷史的黑暗時刻,放一大光明。

    在生命迷惘沉淪、文明土崩瓦解的關鍵時刻,向全人類當頭棒喝:“朝聞道,夕死可矣!”

    在這句深湛而決絕的名言中,我們可以體悟出一種更高的價值實在,高懸于冥冥之中,又內涵在我們血液的每一絲涌動之中——宇宙之道體、朝夕不停旋轉的、那至高而無言的道,就在我們每日生活的呼吸之中,只要我們在清晨的朝露、晚霞的夕暉中、在一切澈悟的瞬間中,深刻辨認出它,則生命的全幅意義就得以終極實現,我們即使此刻封閉我們的聞見之感官也死而無憾了!

    孔子的人生教誨是:向真理敞開你的生命!

    不要將生命自困于無知之中:“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那真理之言,又在晨昏四季的絢爛轉換里時時加以溫習,猶如戀人的身體時時從依偎中體會生命的溫存與美麗,每個人的生命也可以從對真理的溫習中獲得純凈無垢、綿長無盡的喜悅!

    孔子曰:“困而不學,民斯為下也!”

    余為大一中文、傳播兩系新生開設“傳播概論”,用幾乎一半課時來講解《論語》時,明告諸生:“你們現在所讀的大學課程,不過是‘困而不學’的高級形態——學的涵義是覺,即覺悟,要對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產生一種覺悟,而當今大學課程,要么宣稱無所謂終極真理,只有‘實用知識’和‘實用技術’,要么宣稱所謂終極真理只不過是一時一地的虛構本文,如此,你們越學越困惑,逐步沉淪于僅憑上網檢索些烏七八糟的資料來拼湊作業或論文,完全泯滅獨立判斷力而為孟子所謂不思不學的‘眾人’了!”

    諸生在片刻間猛醒而慚愧、沉思,下課鈴聲響起,他們又奔向其他教室,固態復萌地重復起對那些“困而不學”的雜亂課程的聽講、背誦、上網、考試與胡亂應付了。

    天下滔滔,誰能正之?

    孔子時代“春夏習禮樂,冬夏修詩書”的理想教育制度,如今蕩然無存,孔子儒家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有若格言)之深遠教育洞見,亦隨著近代社會道德規范的紊亂而淪亡殆盡矣!2009年11月下旬,北京大興清澄名苑小區居住、年僅29歲的青年私營企業主李磊,將自己的父母、妻子、兩個年幼的兒子、妹妹一家六口殘忍殺害后前往深圳、海南旅游,被警方拘捕后未見任何精神異?;蚪z毫悔罪的表示,如此人性的徹底泯滅,使傳媒大惑不解、胡亂猜測,實則道德教育的缺失與全球社會長久以來的價值荒蕪、社會紊亂,才是這一起驚人的自滅家門慘案的深層原因!

    作為文明傳播學者,余目擊1980-1990年代之后出生的一代代中國青少年,在道德混亂和長期膨脹、毫無節制的大眾傳媒環境中成長,突出體現為心智的低幼化、冷漠化、自私化傾向,似乎社會責任、道德操守這些基本的人倫概念,在他們的生活中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地位。每年全球熱播的好萊塢“吸血鬼”電影和全球各地網吧熱玩的“魔獸”等網絡游戲,時時刻刻在無形中摧殘著人性的善良底線,似乎無需任何理由,人們之間就可以彼此殺戮、侵害,青少年只是欣賞、模仿其殺戮和侵害的技巧而已!

    是故,以闡釋“開放社會”理論聞名的思想家卡爾·波普,在《20世紀的教訓》一書中以“電視腐化人心,一如戰爭”為題批判大眾傳媒的不道德傾向,甚至一反其“開放社會”理論而主張對電視等傳媒進行內容審查!

    孔子在《論語·學而第一》中開宗明義告訴我們教育、學術、文明予以深廣傳播的人文訣竅,在于:“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ǖ诹鶙l格言)教育的重點在“孝悌”即言行的規范,在家能孝敬父母,出門則亦恭敬有禮、謹嚴守信、和氣愛人,在言行規范能力具足之后,再學習文化知識、實用技術,這樣,一個人的君子人格、道德操守穩固樹立起來了,再去學習掌握謀生的本領。

    現代教育體系顛倒錯亂、本末倒置,先從文化知識的記誦和謀生技術的掌握入手,道德教育這一根本完全缺失,各級學校自欺欺人地以“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搪塞、敷衍之,家庭、社會則敞開大眾傳媒的各種病菌,任憑其污染青少年的心靈,許多青少年厭學、輟學而躲入網吧鬼混,混到身無分文時就外出搶劫、盜竊、無惡不做,這一本末倒置的社會危害已昭昭若揭,但全社會似乎也已麻木到無見識、無力氣對其進行根本變革了。

    青少年墮落除了大眾傳媒、網絡游戲的誤導外,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全球社會的價值混亂與秩序紊亂,因為許多高官顯貴、名流巨賈,每天表演“好話說盡、壞事做絕”的不法勾當,這些虛偽宣揚、竭力維護的守法、守德等空洞口號,伴隨這些權貴的垮臺而一起崩潰,豈不是天下最合乎情理的事情??鬃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的千古政教明訓,可謂透徹告訴人們,一切文明崩潰的深層原因,不在于某種物質力量的匱乏,而在于精神力量的長久顛倒、缺失與全社會的價值紊亂與道德淪喪。

    當一個人發現自身以外的世界正處于深刻瓦解與崩潰中,他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他自身,即一個在天賦良知指引下堅固不移地開發自身道德資源和精神境界的“自己”。

    孟子形容這一境界為“雖千萬人,吾往矣!”吾儒家一向標舉的生命境界就是:捍衛你自己!開發你自己!保持你生命的崇高美麗的價值,不受外在環境的污染和腐蝕!

    孔子形容這一次第展開的偉大生命進程是:“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庇^此進程可知,在孔子心目中,個人生命猶如宇宙洪流一樣浩浩不息、奮進不止,不斷從博大之立志求學,向卓然不與庸俗合流之獨立品格奮進,直至德行高尚、學問淵博,足以廓清宇宙人生一切困惑,直至浩然而知天命之流行、人類一身之所寄托,直至開放小我之感官而聆聽到宇宙之和諧(耳順),直至一己之私欲與宇宙之規矩(道)完全吻合而融會無間也!

    清末民初著名思想家、民國七賢之一辜鴻銘,極其精確地捕捉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在儒學中必定存在像宗教那樣能給眾生以安全感和永恒感的東西”,這是幫助眾生擺脫生命迷惘的道德力量、精神力量!

    孔子告訴人們:無論外在世界多么混亂無序,人類的內心世界卻可以保持穩定堅固、清明廣大的境界,人的天賦良知,不僅使自身生命在此堅定境界中徐徐展開、從容舒展出崇高美麗的品德,更能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轉化外在世界,使之趨于合理有序。

    我在大一新生課堂上反復告誡于諸生:“你們絕不缺少宏偉的志向、天賦的聰明,你們缺乏的是穩定有序的價值環境所培養造就出來的三個根本品質——精神信念的道德堅固性、循序漸進的學術穩定性與博采折衷的尺度平衡性。

    孔子說‘爵祿可辭、白刃可蹈、天下國家可均,中庸不可能也’,又說‘至矣哉!中庸之為德也,民鮮能久也’,是告誡我們:隨時清醒地把握事物的分寸(中庸),是最難又是最緊要的!庸是恒常不變,即吾所謂價值的穩定有序,而中則是不偏不倚地直射事物靶心(希臘人謂之邏各斯,即道)的能力!”

    推擴而言,人類文明、華夏文明之道,亦即余所謂“中華文明的大一統傳播秩序”,它恒常體現在孔子儒家學派所詮釋的《尚書》和《周禮》的禮樂政教體系中,體現在儒家思想的價值精髓,即:為渺小而軟弱的個人,打通與天地山川、祖先神明、圣賢師友、父子君臣等一切恒久存在的事物之間密切溝通、深刻交流、細膩傳播、血脈融合的生命進程,這一博大深刻的、飽含永恒感與安定感、囊括、寄托宇宙萬物于一身存在的、生命交流、迸發、涌動過程,即“仁愛”。

    孔子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仁”的定義,實際上是告訴全人類:除了與他人并立,人無從以自立;除了與他人共同抵達天堂,人無從獨自抵達天堂;而這一彼此攙扶、共同進發的生命交感過程,就是“仁”。

    而這一生命交感、奮發過程的重要前提,是“己欲立”、“己欲達”,即每個人從生命欲望的深處,始終貫穿著一種莫名的有所樹立、有所抵達的生命意志,余謂之本體性或宇宙性的沖動,它從生殖性、肉體性的沖動開始,卻進而掙扎出一種更高的、更開闊的精神性境界。

    恰如柏拉圖在《斐德若篇》、《會飲篇》所言,每個人都具有生殖沖動以維系種族的綿延與不朽,但某些人卻具有生殖沖動之上的、企圖在種族綿延之上樹立起靈魂不朽的博大沖動,柏拉圖謂之“靈魂的生殖力”。

    孔子高于柏拉圖之處在于:柏拉圖《理想國》認為只有哲人、戰士、統治者才具有這一高級沖動,孔子卻認為:一切人都具有這一靈魂不朽的沖動,只要他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良知在智慧的引導下獲得開放,他的生命就可以升上更開闊的境界,直至臻于“三不朽”。

    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實則促使華夏文明傳播擴及全體社群的所有個體,而希臘羅馬文明只能澤及“本邦人”這一小部分人群而致命地遺漏了外邦人、外族人、奴隸等廣大人群因而迅速覆滅。

    為此傳播目的,孔子精心設計出詩書禮樂易春秋的“新六藝”體系以補足《周禮》禮樂射御書數的“六教”體系,使之構成一個人成長的穩定價值環境,以便人的靈魂擺脫鄙俗、獲得伸展。

    孔子為此不遺余力,一而再、再而三地捍衛、建樹、維系、加固著生命的價值、文明的價值,有效地擊退了引起生命迷惘和文明崩潰的重重價值混亂與道術分裂。

    孔子儒家告訴世人:一切人倫社群關系的根本秩序,亦即“天地君親師”這五重道德責任,其所依托、所呈現的華夏禮教,絕非如魯迅等偏激作者所謂“吃人禮教”,而是樹立博大人生與燦爛人類文明不可或缺、不可搖撼的自然、社會、人文秩序之“正義”大廈!

    如是,儒家仁義禮智信之禮教秩序,通過千絲萬縷的溫情紐帶,有效擊退了一切生命本體性的迷惘與本能沖動的潮汐,將人類文明鍛造為穩定繁榮的憲法制度與憲法精神的堅固堤壩,又進而將廣土殊俗的中華民族凝聚為一個偉大堅固的傳播整體,華夏文明以成功對抗生命的本質迷惘和外在環境的一切沖擊、變亂而聞名于世,并將引導全球文明走出生命迷惘、生態滅絕與社會動蕩的多重文明危機。

    余更進一步深思:正經、正史乃中華民族賴以健康成長、繁衍不息的極其穩定、協調、有序、優良的道德環境、價值環境,毀棄之而企圖另起爐灶者迄今無成就可言,秦始皇、曹操等歷史人物之功過是非,正統史學已然判定分明,傳統戲曲更將這一判定融入人民日常生活的價值判斷中而不可搖撼。近代史家望風希旨、枉費心機予以翻案,卻只貽笑于后人??梢娗Ч哦ㄔu俱在華夏人心,《孟子》所謂“孔子春秋成,亂臣賊子懼”足以灌溉華夏文明者,以此。

    儒家思想不僅集華夏文明之大成,更薈萃全球普世價值于人類文明之大一統傳播秩序中,其他如道家、佛家以及基督教等宗教思想,雖然在許多側面,其深廣博大或許超越儒家,但在至大至剛地安定世道與人心、使社群牢固、繁榮方面,卻難出孔子儒家所立之瑰偉典范與博大規模也。

    概要而言,孔子思想在兩個方面達致人類智慧的巔峰:一是人類如何合理組織自身文明生活的法則,即“仁”和“義”;一是人類如何對待自身文明賴以建立安定的天地人宇宙生命大一統環境及其運行的法則,孔子謂之“天命”,即不言不語、不思不議、陰陽莫測卻在幽玄神秘境界中孕育、供養、成全萬物的宇宙大生命系統,孔子所謂“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者,即宇宙生命之絕妙概括也。

    孔子在人道主義基礎上樹立起普世性的生命準則“仁者愛人”即“與人為善、與物為春”之法則外,又在神秘主義的基礎上,極其周全細密地解釋了“行仁卻未得善報”這一哲學難題:“道之將行也歟,命也;道之將亡也歟,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即將人道準則上推到天之命令這一最高價值層次上,從而穩固樹立起人文主義賴以確定其價值邊界的神秘主義之超越性的更高價值本源也。

    換言之,行仁是人的唯一使命與價值規定性,而是否獲得善報,則只能聽憑莫測天命之終極決定,因為宇宙人生之紛紜錯綜,往往使人一時(?。o從精準把握善惡之一得與一失,恰如陰陽莫測之大自然有時難以預測陰晴一樣。

    但人的價值規定性、其善惡決斷,卻是不容一絲一毫的含糊,因為人的天命就是行仁講義,而不仁不義的言行必以毀滅為終局,只是人類往往不知這一終局何時來臨而已。華夏古人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即“德福一致”的價值信仰,恰建構出穩固的價值得以生長的環境,進而穩固安定了全社會的道德秩序。

    時時處處徒勞無功地尋求“確切實據”的近代啟蒙獨斷主義-實證主義,之所以敗壞世道、人心,恰如讓·保羅·薩特援引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句子“假如上帝不存在,則一切行為就都是可以進行并受到饒恕的了”,薩特以為“這是近代歷史的開端”。

    僅僅因為一時一地實證主義所謂“確切實據”的暫時空缺,就悍然宣判仁義、天道、善惡、是非、神明、上帝、末日審判乃至一切價值標準,皆因為暫時“查無實據”,就應當視為“人為的虛構、神話或歷史疑案”,這些胡適所代表的實證派、疑古派邪惡思潮,演化出諸多罪惡,我們倒是從當今全球激增的職務犯罪與不良行為中,已然獲得極其確鑿無疑的“真憑實據”了。

    經典日讀第二

    論語神髓

    (毛峰詮釋十三經系列之一) 

    人生的根本,在于樹立仁。

    仁就是愛,愛一切值得愛的東西。

    首先是父母子女之愛,叫孝。

    其次是兄弟同輩之愛,叫悌。

    父母子女之愛包含師長學生之愛。

    兄弟同輩之愛包括上司下屬之諒。

    舉凡一切人際關系,全是愛。

    儒家就是要建立一個愛的世界。

    因為沒有愛,人一天都不能存活,更無法成長:嬰兒啼哭著落地,為什么?因為他從此失去了母腹的天然保障。他必須掙扎求生,這時父母、長輩的呵護,將生命的乳汁,注入你的生命!

    小孩子一入幼兒園或小學會啼哭,為什么?因為你從此要靠自己了!你行為好,老師就獎勵;反之,就懲罰。

    那一刻,其實你就獨立了!

    所有人生的悲苦喜樂,你必須獨自承當!

    你走在自我建樹的道路上!

    與基督教的博愛不同,儒家說的仁愛,有一個基本的情感流動的秩序:

    父母子女之愛、師生長幼之愛,要求父母師長,無保留地把生活經驗、學問品德,傳授給子女、學生,而子女、學生虛心而恭敬地領受、傳承,這就是偉大的中國概念“孝”,中國人愛連帶說“孝順”,順者承也,子女、學生作為晚輩,恭敬地順承父母師長的教誨,恭敬地溫習、領悟、貫徹父母師長所教,這樣,生命的寶貴經驗、文明的寶貴經驗,才“有秩序地”傳遞下去。

    一天復一天。一代復一代。

    相反,如果子女、學生在尚未掌握生活技巧、學問技巧的時候,就不恭敬、不順承,時時處處存著逆反之心、怠慢之心,則生活經驗、文明經驗無法“有秩序地”傳遞下去,人生必然脫軌、文明必然斷裂,這就叫“不孝”。

    兄弟同輩之愛,亦然。

    所以,孔子的學生叫有子,把這個緊要的“人生秩序”概括出來,稱為“仁之本”,即施展仁愛的正確方法: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ㄕ撜Z首章二節)

    孝悌之所以為仁愛之根本,就在于它揭示出仁愛這一深厚感情的傳遞秩序、過程、方法:晚輩恭敬地順承長輩所教誨的東西,不斷溫習、貫徹,再不斷增添新的東西,予以推陳出新,同時,長大后報答長輩的恩德,這一孝順的過程,把父母子女、師長學生之間,用溫柔的情感緊緊維系在一起。

    從冒犯長輩開始,若不加約束,就會不斷升格,直到作惡、作亂,這些人最后鋃鐺入獄,不是因為一時糊涂,而是因為陋習不改,因為與寶貴的人生經驗與文明經驗相隔絕,最終自我毀滅。

    君子培植仁愛之情,就從培育孝悌的行為入手,一個愛的世界,必然從這一根本處,樹立起來。君子致力于人生的根本,各種“道”(規律、法則)必然源源不斷地被揭示出來,人領悟、掌握了這些規律、法則,必然有所成就。

    民國初年,陳獨秀、胡適、吳稚暉等人荒謬地鼓吹“砸爛孔家店”,誤導輿論、大眾,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青年學生,造成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否定、毀棄,最終演變成“文革”打砸搶燒的“文明悲劇”,全球近代文明史上也一再重演類似的野蠻鬧劇,根本原因在于全面否棄了數千年顛撲不破的道德真理——父母子女、師長學生之愛,有序傳遞著寶貴的人生經驗、學問品德,不繼承、弘揚,反而要“砸爛”,最終必然是歷史大倒退!

    現代中國一大批學術宗師,如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辜鴻銘、陳寅恪、柳詒征、錢穆等“民國七賢”,對這種“全盤西化”的歷史虛無主義錯誤主張,進行了深入批判,由此催生了我所謂的以“民國七賢”為代表的、目標在于“返中國文化之本、開全球文明之新”的巍峨燦爛的中國現代學術新統。

    讀者有興趣,可深入研讀這七位民國大師的代表作《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十力語要》(熊十力)、《復性書院開講詞》(馬一?。?、《中國人的精神》(辜鴻銘)、《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陳寅?。?、《中國文化史》(柳詒征)、《論語新解》、《國史大綱》與《國史新論》(錢穆)等巨著。

    《論語》原文及譯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孔子學生有子說:“若是一個孝悌之人,卻存心冒犯長輩,必定很少。若不喜犯上,卻好作亂,更不會有了。君子專注在事物的根本處,根本建立起來,道就由此而生。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