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學源流之——強國固本之道,論中國大一統(九),經典日讀第三
    毛峰
    2016年07月12日

    中國大一統憲政國家的締造,歷代皆有偉大貢獻。

    尤以伏羲時代最高妙,即:解決了天人關系最核心的問題:天就是宇宙大自然的運行秩序,人類順天而生,王者法天而治,經科學觀測、記錄、整理而成的《河圖易經》天文歷法體系、時憲-節氣-物候-農耕-生活體系,確保了中華民族的萬年繁榮昌盛;與此同時,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困擾其他民族的宗教神學問題、形而上學問題、宗教-種族-文化沖突問題——孔子在晚周時代寫成《易傳》,把“神”詮釋為“陰陽不測之謂神”,徹底排除了一宗一教獨斷“神明”(上帝、教主)的西方宗教-哲學-世俗意識形態信仰(啟蒙主義)對這一“至高問題”的蠻橫論述、獨斷思維:宇宙的本質既然是陰陽不測之元氣,那么,人類由于生命的短促、智慧的短淺和表達的無力,根本不能對此加以言說,更不用說壟斷了;

    孔子這一老老實實的理性主義、人文主義態度,一舉解決了自各大宗教創始以來,直至當代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橫行肆虐背后的普遍的思維迷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智)也!”,孔子一言,涵括希臘自色諾芬尼、皮浪與恩皮里柯,直至蒙田與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菁華。

    孔子猶如嚴肅而溫和的教師,親切地直視著每個人的眼睛,望定了如頑皮兒童一樣哄笑打鬧、妄言妄語的古今人類:“吾子,既然你沒有真憑實據,為什么卻一口咬定——這眼前的世界之上、之外,還有一個‘理念’或‘理型’的世界呢?嗯?柏拉圖?請回答你在《對話錄》中胡涂亂抹的那一切,是你親眼得見,還是僅僅你個人的‘腦海圖景’而已?”柏拉圖以及一切舞文弄墨、信誓旦旦地宣稱“神”存在或不存在的作者、教主、教派代理人,全都沉默了——

    孔子轉向一個神經兮兮的學生:“盧梭,既然你認為國家的主權在于人民,那么,這個人民主權行使其至高無上的主宰權力的對象,一定是‘非人民’了?你又如何劃定:哪些是‘人民’,哪些是‘非人民、人民的對立面、人民公敵’呢?這不是赤裸裸的暴政的借口,又是什么?!”

    孔子轉向眾人:“蒼天有序,即道;人人自治,即德。切勿再犯這種強加于人、于自然的低級錯誤——”

    柏拉圖、盧梭,低頭不語。

    思想的課堂,仍在繼續……

    由于中國人率先且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形而上問題,中國人的全部精力,深入而有效地投入到大一統國家制度、文明秩序的締造、建制活動上——神農炎帝的農耕畜牧等生產-生活制度、養生醫藥制度、日中為市的市場經濟制度;黃帝修德、振兵的內外憲政制度體系;堯舜大禹的文治政府體系、根治遠古大洪水、建立九州朝貢體系;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治理;尤其是西周王朝偉大燦爛的封建禮樂制度體系……

    中華文明最深重的危機出現于公元前770年開始的東周時代。長達549年的內戰、分裂、混亂、紛爭在摧毀舊的禮樂秩序的同時,儒家卻傳播著一個更合理、更人道、更穩固的“天下一家”的文明理想,而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尤其是公元前202年劉邦重新統一中國以后漢初政治家、思想家的一系列政治與文化建樹,不僅使中國固有的文明傳統獲得重新確認并發揚光大,中華文明由此最終定型,而且中國經受住了長達數世紀的內部分裂而重新獲得統一,這一世界歷史與文明傳播的最大奇跡,顯示了中華民族政治上和文化上不可傾搖的偉大凝聚力;中華民族經受住了極嚴峻的歷史考驗與傳播危機,重新凝結為穩固而統一的文明世界!

    歷史的啟迪是巨大的:秦漢建大一統王朝,廢封建而行郡縣,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全國行政、軍事、監察而成三權分立之有效政府,更有九卿分掌各種行政事務,其確保政治統一、穩定與有效治理之中央地方關系以及各級官制,使中國社會由諸侯社會一躍而為中央集權、有效治理的政治、經濟、文化統一體,可謂豐功厥偉;其書同文、車同軌,其廣修馳道、疏通水利,其南定閩越、北逐匈奴、建筑萬里長城,皆不朽之歷史功勛也。

    秦政純任法治、刑戮殘忍、焚書坑儒、奴役、掠奪人民,使其僅存15年而滅亡。又經15年戰亂,劉邦才削平各種反對勢力,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即位12年后,天下才算徹底穩定、安寧下來。

    歷經戰國紛亂、暴秦滅亡、楚漢相爭、漢初定國等戰火紛亂、內外交困之歲月,劉邦深知創業艱辛,更感治國守業之難,丞相蕭何、曹參、陳平諸人均崛起民間,亦深知戰亂給人民造成的苦難、給國家造成的損失,故以“休養生息”為當朝急務,所幸惠帝、呂后、文景諸帝深明大義,一意減輕人民負擔、謀求社會安定,文景兩朝39年,國家富庶、百姓康樂,成就千古嘆美之盛業“文景之治”。

    1,大一統國家之本,在道德教化

    歷史已然行進到這樣一個偉大莊嚴的時刻:重新統一并迅速富裕起來的社會急需道德教化與人文熏陶;中華文明的偉大傳統急需恢復并光大,歷史一再證明這是中華民族長治久安、千秋大業之宏基;漢初決策者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大力提倡中華文明傳統之核心精神——儒家教化,并予以弘揚光大,使全社會高度認同于中華文明之道體——自愛愛人之儒家仁道,以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使之制度化、固定化,使之成為全社會一體遵行的道德軌范,如此,中華民族之復興偉業,才能一舉奠定。

    兩漢國祚四百年,乃中古歐亞大陸最大、最久之文明統一體,任何政治動蕩、外族入侵等巨大災難皆不足以搖撼其統治基礎。令中華民族世代景仰的英明決策者,恰好呼應這一歷史要求而出現于歷史舞臺的中心:公元前140年,年僅17歲的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

    國史以秦皇、漢武并稱,其崇高之地位可見:在中古人君中,武帝之武功,直追始皇,而文治之德,則大大過之,其政治、文化建樹,一舉奠定漢民族此下兩千余年發展之基礎,后起之唐宗、宋祖,亦無以過之。武帝在位54年,憑借國家幾十年休養生息所積累的雄厚資本和自己天賦之英才,以無比的智慧與魄力,對外開拓疆土,北伐匈奴、南定南越與西南夷、東征朝鮮、西通西域,把秦朝時的中國版圖擴大了一倍,征服、融合了許多民族,極大地開拓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他傾全國之力,與長期為患北方的匈奴人進行殊死的搏斗,在當時東方兩大民族——匈奴與漢人之間的生死大決斗中,擊破匈奴,使漢民族贏得了歷史性的勝利;他經略嶺南,恢復了自秦以來對閩、粵、越南的統治權,并使云南、貴州與四川西南部之少數民族歸化中國;將朝鮮北部收入中國版圖;開辟河西走廊,將政治勢力擴展至塔里木河、蔥嶺一帶,為經略西域(中亞)、將新疆等西域廣大領土納入政治版圖奠定了基礎。

    武帝為太子時,以儒生王臧為師。即位后,以王臧為郎中令,迎儒學大師魯申公入朝,拜為“高等顧問”,于是儒風大盛。又下詔各級官吏,薦舉賢良方正、青年才俊,討論國家長治久安之道。武帝親行策問,儒學巨子董仲舒應以《天人三策》,武帝大為激賞,遂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定策,歷史確認了中華文明之大一統傳播秩序(道統、學統、政統合一)即儒家思想的偉大地位。

    2,天人三策:融貫百家,獨尊儒術

    《漢書·董仲舒傳》曰:“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才孝廉,皆自仲舒發之?!庇谑?,公元前136年,武帝置五經博士,公元前124年,采公孫弘議,設五經博士弟子員,額定50人,以后一再增加,漢成帝時達三千之眾。武帝又建“明堂”,立太學。博士弟子每年考試一次,能通一經以上則授官,不及格則隨時淘汰。東漢光武帝即太學生出身,大力崇儒興學,明帝初年建成三雍“明堂、辟雍、靈臺”,明帝親臨太學講經。順帝時太學學舍達1850間,質帝時太學生達三萬人之眾。從此漢代公卿多彬彬飽學之士,以后歷代不衰。儒學自孔子卒后,歷三百五十年傳播而終于大行于天下,儒家思想成為中華文明傳統之道統,由儒家道統生發出儒家教化之學統與儒家士人政治之政統,從而保障了古典中國的穩定繁榮。

    儒家道德統系(仁義禮智信),自孔子沒后300余年終獲確立并廣泛深入地傳播于東亞社會,儒家學統(詩書禮易春秋)與政統(天地君親師)也隨之確立:學統者,傳播儒家道統之學術傳統、經世傳統也。儒家300年后的偉大復興,關鍵在于孔子親手鍛造出的、一支堅不可摧的傳播群體、集天下學術于一身的思想學術傳播統系、一種“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之偉大傳播精神。此群體、傳統與精神,以孔子為傳播領袖,崛起于晚周時代,中經無數次“二級傳播”,將一種文明精神傳播于社會各階層、各角落,綿延兩千余年,直至清末民初,雖歷經秦之政治迫害、佛老宗教之代興、隋唐以下科舉考試之種種流弊、蒙元之貶斥、滿清之摧殘,始終傲然屹立,巍然為社會之中堅、政府之領導,挺然而為社會風氣之表率,文明傳播之淵藪。

    復雜紛紜的社會整體,上下各階層必須有一種統一的道德規范與文化精神為主腦,否則難以長治久安。故董仲舒提出了千古不朽之政治、文化建議:“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彼^“抑黜百家”非如秦政滅其學也,僅逐出官學,不立博士而已。

    此時西漢學術思想,經過晚周秦漢歷史巨變的正反經驗的積累,劉邦、呂后、文、景、武帝、蕭何等賢君名臣創制,張良、蕭何、曹參、賈誼、陸賈、董仲舒、司馬遷等名儒議論,融貫漸趨一統,逐步由漢初掃蕩秦政、休養生息的黃老清靜之治,向儒家大一統憲政文治政府制度大步前進。而“漢初四賢”陸賈、賈誼、董仲舒、司馬遷的偉大思想,恰恰呼應了晚周秦漢之際諸子百家融合貫通、折中于儒家一是的時代潮流和憲政潮流,儒家憲政正是秦朝暴政、天下涂炭的對立物和始皇帝妄圖毀滅的直接對象,天下萬民思慕孔子儒家教化既深且久,劉邦遂呼應這一心理,以“太牢大禮”祭祀孔子,不僅開創歷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先例;更使天下萬民驀然歡洽于炎漢文明之掃除秦政、與民更始、重建憲政;文帝進一步掃除秦政,廢除秦朝“挾書令”,廣求圖書、儒術,魯申公、伏生等獻書、獻徒、獻道于朝廷,轅固生為復興儒教,毅然與野豬對峙;文帝設立《春秋》博士,董仲舒應征傳道,華夏正史傳統,由他和弟子司馬遷傳承開辟,諸子百家如涓涓細流,匯入儒家淵深博大的憲政文治主義和道德人文主義的思想學術寶庫中,由《天人三策》予以簡要概括而從此垂諸不朽也!

    經此天人三策之偉大建構、詮釋與不朽籌劃,中華文明迅速擺脫晚周秦漢初之混亂,全國思想統一在儒教大一統之人性道統(博大深厚的公共信仰)、人文學統(儒家道術)、人本政統(憲政文治政府下的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之下,恰如堯舜文明(備載于華夏憲法《尚書》)和西周文明(備載于聯邦憲法《周禮》),因而率先在全球文明中獲得政治突破一樣,炎漢文明再次率先獲得歷史性突破,其憲法精神與古典憲政機制,備載于《天人三策》這一不朽文獻中,作為華夏憲法之偉大準繩,將中華文明的穩定繁榮、合理治理、萬年綿延、不斷復興的根本規矩,確立了起來!

    3,中國獨步全球的文明奧秘:古典憲政體系

    中國自古以來就形成一個不同于西方的獨特社會形態:士、農、工、商,井然有序;而以“士”為全社會之表率、領導。士之所以能領導中國社會,一方面在于他們賦予中國社會正確的價值準則并身體力行之,此準則,即“忠、孝、仁、義”或“禮、義、廉、恥”之儒家道德觀念(道統),全民族對此渙然心折,確信不疑,兩千余年,相沿不改——無忠則叛,無孝則蠻,無仁則賊,無禮則野,無義則亂,無廉恥則為禽獸也!

    另一方面,士之居于全社會之領導地位,還在于他們掌握融道德信仰、歷史經驗與治國方法于一爐之學術知識,是為儒家學統??鬃右栽?、書、禮、樂、易、春秋“六教”授徒,學生明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之沿革、古今大道之所在、天人相與之奧妙,內圣外王之學行、治理國家之才干,為舉世所公認,則西周貴族政治,一變而為東周之游士政治(貴族與平民知識分子結合之政治),再變而為秦漢以下直接從平民中選拔治國人才的平民政治,從而一舉奠定中國古典政治之成功與中華古典文明光輝燦爛之憲法基礎。

    道統確立,學統堅固,方有清明廉潔之政治、天下為公之政統。政統者,堅守儒家道統之基本價值觀念、飽受儒家學統之浸潤培養,以天下為公、勤政愛民為宗旨,以清明廉潔為基本道德操守,合理公平地治理天下、提供完善公共服務的中國古典政治秩序也。

    道統穩固,則公共信仰體系確立,民知自愛,官知廉恥;學統穩固,則公共教化體系完備,德才兼備之人才、官吏,源源不斷地培養、選拔出來,中國社會因此長治久安;政統穩固,則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從天子到庶民,均依憲法行動、彼此分權制衡,則中華文明因此光輝燦爛于古典世界也。

    中國古典文明之核心,乃三統合一之儒家士大夫憲政秩序。士起自民間,深知民間疾苦,保有質樸清剛之民氣;自小受儒家教育,身肩儒家道統,慷慨以天下為己任;受薦舉、察舉與科舉而被選拔到中央太學與地方郡學,受高等教育后,經考試合格被委任為各級官吏?;蚴苊耖g教育如東周兩漢之私人講學、唐末之書院培養而成材,主持地方事務。士者,能任以國事之人也,其身薈萃道統之博大、學統之深厚、政統之清明,雖君主之位、富賈之財,不能搖撼其為社會中堅之地位,古典中國因此穩定繁榮,近代思想家伏爾泰、卡萊爾、郝大維等人,尊其為“精英政治”、“古典民主政治”、‘儒教民主”者,以此。

    中國社會使有教養、有學問的知識分子穩居于靠武力或財力而發跡之武人與商人之上,使道德的力量、人文的力量,穩居于武力或金錢等勢力之上,這一有形的政治選拔制度與無形的視學問為最高社會地位的社會風氣,判然有別于國王、貴族、武人、教士、政客或富豪把持政治之西方社會,是古典中國取得獨步世界的文明成就之關鍵。

    經典日讀第三

    論語神髓

    (毛峰詮釋十三經系列之一)

    人總是生活在感官現象的牢籠之中,所以極易犯錯:譬如光譜是多色的,人類的眼睛卻覺得光是透明無色的。掙脫現象、看清本質的最大倚靠,是人類寶貴的歷史經驗、文明經驗。誰否定了歷史,誰也就放棄了久遠的未來。

    花哨俗麗最易騙人耳目。

    真理卻像清水一樣樸素。

    孔子作為“集大成”的智慧大師,從自身感受中,凝煉出一句名言:

    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辯之言,花樣疊出;美麗姿色(令色),炫人耳目;這其中,很少真正的美——使人生充實、幸福的仁愛。

    大家想一想:所有購物中心的第一層大廳,最明亮最炫目的是什么東西?化妝品!那些俊男美女,在廣告櫥窗中搔首弄姿,迅速迷惑了購物者尤其是女人的眼睛,似乎年華、美貌、寵愛,都可以伴隨高檔化妝品而常存!

    可稍稍親近這些消費者,就能看清她們臉上縱橫交錯的皺紋!當然,薄施粉黛使人顯得精神,本無可厚非;但以為這些“令色”可以“駐顏”,那就只能是“自我欺騙”了。

    真正的美,是坦然接受大自然給予一切人類的運命——早晨綻放、晚間凋謝,衰老、死亡就是重返大自然懷抱,遵從大自然的節律,豈不比靠“令色”(化妝品)強撐著更好!更美!

    美國偉大詩人惠特曼這樣形容:

    從你,我看到了那在入海處

    逐漸宏偉地擴大、展開的河口。

    詩就這么短短的一行,名為《致老年》,寫于1860年,詩人生于1819年,此時已經41歲。每個人的一生,猶如長江大河,奔流不息地抵達入???,水流得更平靜、開闊、深邃,更美了??鬃有稳葑约和砟晟睿?

    發憤忘食,樂而亡憂,不知老之將至!
     
    這時孔子已年屆六旬,還奔波在周游列國的旅途中,經常遭受各國權貴的恐嚇、迫害,但孔子平靜如初,無論處境如何困苦、危險,從來沒有忘記傳播他的理想——讓天下人相親相愛!

    發憤讀書、講學、傳道,為此經常忘記吃飯,歡樂常駐心中,偶有憂煩,隨風而逝,根本不知道衰老已臨近了!

    心中懷著仁愛,就沒有老年!

    仁愛是真純之美。

    《論語》原文及譯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滿口說著討巧的話,滿臉堆著討人喜歡的臉色,這樣的人的真實的仁心,恐怕就很少了?!?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