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
中國大一統憲政國家的締造、建制,在黃帝蕩平蚩尤叛亂、禪代炎帝為天子、建立穩固的大一統國家制度、憲政秩序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呈露無疑。
簡單一句話:武定天下,文致太平!
《史記·五帝本紀》揭示黃帝時代文明建樹的歷史軌跡: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披山通道,未嘗寧居?!瓥|至于?!现劣诮敝鹑澲?,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策。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
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
可見,黃帝時代,實為全球古典文明的第一座高峰。
梳理這些深廣博大的文明建制的涵義,大致如下:
首先,德政安民,憲政為民。
修德以撫民,天下政治為百姓萬民而非為少數特權階層的古典憲政觀念,巍然樹立于天下萬民心中而不可搖撼。
中華古典憲政的精神核心是“修德”、“撫民”,即孔子所謂“仁政”。中國人相信,一切統治、治理的合法性的源泉在于“德政”(仁義,王道)而不在“暴力”(霸道),因此,以德政安撫萬民、善待百姓、改善民生,就成為天下萬民、各邦諸侯、士子精英評價中央政權合法性的主要依據,這一憲政觀念在黃帝時代即根深蒂固、巍然確立;
其次,五氣之治、五種之藝,民生穩固而繁茂。
圍繞“五氣之治、五種之藝”而建立的民生保障體系,巍然燦然,保障了百姓富足安定,構成古典政治統一穩定的前提。
德政的實際效驗,就是民生的改善,因此,“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就成為黃帝興兵討伐蚩尤叛亂的前提條件。黃帝的“五氣”之治,就是繼承了伏羲神農時代創立的天地人大一統生命秩序,亦即:全面遵循天文歷法、地文物候、人文仰觀俯察之道等宇宙全息大系統的生命運行法則。五氣之治,對應著天上的日月、五星、二十八宿體系;對應著地上五行,即金土水火土之五行、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的運行規律;對應著“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人文法則,而以五氣之用(藝五種)落實貫徹天地人大生命法則,確保民生的富足安康。
正是在“五氣之治”這種古典世界觀最高的天文、地理、農學、哲學智慧與體制框架下,中華文明才能取得“藝五種”即五谷豐登、農業豐收、百業興旺的社會目標,發達完備的農業技術、農工商制度,構筑了初步完善的民生保障體系(藝即善),這些社會經濟成就,保障了天下蒼生的富足安定,才能取得上下同心平定蚩尤、苗黎、葷粥等部落叛亂的重大政治成就。
第三,建立中央與地方的二元古典憲政結構與大一統體系。
黃帝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是古典憲政體系中典型的二元結構,即代表中央的天子政府、代表地方的諸侯政府,都受到德高望重的常設機關“左右大監”的監理、管轄、協調、充實,中央與地方的官署、官名,都以“云”命名,稱“云師”。
云師之名,源自黃帝“五氣之治”制度,亦即:中央政府、四方諸侯、天下百業的第一責任、第一要務,是“望云測雨”以扶助農耕、保障民生,故而,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憲政樞紐,就是“左右大監”制度,這一制度規范、監理中央天子政府、諸侯各國政府“萬國”的各項行政舉措,必須與“德政安民”的憲法宗旨相一致?!白笥掖蟊O”也就成為后來堯舜政府時期“四岳”、“十二州牧”制的前身,也是堯舜時代推舉天子、選拔諸侯、推舉選拔各地人才加入中央、地方兩極政府的民意機關,更是西周創立“三公、三孤”制度的前身。
第四,天子的禪讓、百官的推舉、任用,表明了當時實行的具有相當民意基礎的原始民主制、古典憲政民主制度。
左右大監制度、五方云師制度的主要官員,采取推舉、選拔制即古典民主方式產生,天子、左右大監、諸侯萬國、五方云師之間,構成古典憲政的彼此約束、制衡、協調機制,確?!叭f國和”即中央與地方兩極憲政主體的協調一致。
于是,黃帝舉行封禪大典,祭祀鬼神、山川、祖先、圣賢時,萬國諸侯派出代表參與典禮,表示華夏城邦聯盟的統一和睦。主持云師官署的最高文官——風后、力牧等,均需推舉產生,直接負責治理各項政府事務。
第五,締造天地人和諧的大一統文明秩序、精神秩序。
天下百業在政府主持的“觀象授時、迎日推策”即天文歷法制度的規范下,統一步調地進行。史稱“黃帝受神策,命大撓造甲子,容成造歷”,黃帝歷法制度“順天地之紀……時播百谷草木……節用水火材物”,華夏生態農耕文明的大廈巍然矗立,繁盛富足。
錢穆與弟子姚松源合著的《黃帝》揭示了中國歷史的一大規律、一大法則,那就是“武定天下,文致太平”。軍事手段必須以強大的文明感召力、建構力、親和力為依托,才能持久穩固,否則,剛剛穩定的天下又會動蕩不定,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文明的根本建構力!
所謂文明建構力,表現在對宇宙天地人大一統的領悟、建制、構造的綜合創新力上,即在先進合理的文明智慧的引導下,在宇宙生命秩序(天文)、大地日常生活治理(地文)、人類精神文化的治理(人文)等一系列文明制度上,進行一番偉大的建構,并能垂憲久遠。
史籍載,在天文歷法方面,黃帝在伏羲歷、神農歷的古歷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概括、完善、提升了中華歷法,黃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年、月、日、時、辰、節、氣,歷代修訂,以為王政之始。黃帝歷又稱《調歷》,經歷代修訂完善,在《夏歷》中逐步固定下來,后代沿用并不斷完善,一直沿用至今,即農歷。農歷以天干地支匹配,從甲子、乙丑推演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密切吻合“宇宙周天公度”與日月五星的運行規律,是中華文明穩定繁榮、遠勝全球其他古典文明的一大奧秘。
與天文制度密切配合的一系列發明創造,大致有:
哲學——黃帝將伏羲易(河圖易)、神農易(連山易)推進為“歸藏易”新階段,易經作為中華智慧的本源、根基,進一步提升、完善;數學——黃帝臣子“隸首”作數,定全國度量衡之制;軍事——黃帝大臣“風后”推衍陰陽奇偶數變幻的《握奇圖》,制作更完善的進攻防守之陣法,也是現代數學游戲“魔方”的鼻祖;音樂——黃帝臣子伶倫取青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宇宙生氣流動之和諧韻律,成中華國樂典范;中華醫藥——黃帝與師傅岐伯等人,討論宇宙生氣運行、人體保健養生、病痛診治之理,作《黃帝內經》;文字——黃帝臣子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中華文明得以保存、繼承、傳播、擴展,得以輝煌燦爛。
伏羲、神農、黃帝時代的智慧,因此集結為圖書文籍典冊。
在地文方面,黃帝的建制,為中華大一統確立穩固根基:
首先,樹立中央政府的極大權威。
中央政府與天下諸侯之間形成大一統聯邦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在釜山會盟,各自出示所持符信,表示中央政府與地方諸侯政府之間的互信關系與盟約制度;不服從這一中華聯盟體系的,中央政府可以征調諸侯大軍予以征討;拒不歸順的葷粥(即匈奴)等族被驅逐至漠北;設置左右大監,監理諸侯萬民,負責考訂中央地方政府施政合法性,保障“萬國協和”。
其次,確立首都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定都于冀州涿鹿平原,營建黃帝城池;軍隊駐扎城池之外,負責保衛。
中央政府在黃帝部族的管理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設立官制體系,稱“云師”,負責全國天文歷法、望云測雨、指導農耕百工,宣布政令教化,全國事務、地方事務,合理有序地展開。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等總理民政。
最后,推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系列工藝技術、發明創造。
這方面,大致有如下各種工商科技、人文技藝:
衣裳服飾:黃帝元妃嫘祖,發明養蠶紡織技術,始制衣裳服飾制度,百官、百工、各族等,均有固定服飾。
發展冶煉技術,鑄鼎于荊山,九州風物雕刻其上,象征天下大一統與團結穩固;日用器具、兵器等制造技藝更加完善。
舟車等交通工具的發明、使用、推廣。
宮室、房屋等居住條件的極大改善,等等。
有典籍大致列出了一部分發明創造,表明黃帝時代在政治大一統與各地文化廣泛交互傳播的基礎上,確實出現了現代史學宗師柳詒征、錢穆等所謂之“文明制度與文明技術的激劇增長期”。
譬如,在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制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
在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
在冶煉方面,煉銅,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鐘、銃。
建筑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
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車、指南車、記里鼓車。
兵械方面,制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云梯、樓櫓、炮、劍、射御等。
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黃帝時代的人文建樹,與天文歷法知識的完善直接相關,發明、完善、提升了天文、歷數、星象、節氣、時令、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文明知識。
天地人大一統的文明建構,巍然燦然,輝麗人寰!
黃帝時代在伏羲、神農時代人文創始的基礎上,在文明制度、文明技術等人類生活的諸多領域、諸多層面,均獲得巨大的建樹與飛躍。黃帝時代的文明成就,除了古典憲政制度的創立、完善外,更突出的,是其文明觀念上的巨大飛躍。
在黃帝時代,人們把文明生活的基本經驗,加以初步的記錄、整理、總結、提煉,構成了大約晚周秦漢逐步寫定的《黃帝內經》、《黃帝四經》以及《黃帝陰符經》等巨著的思想來源與智慧源泉,在晚周諸子百家中號稱“黃帝家”流派,也是盛行于西漢初年的“黃老學派”中“黃帝學派”的代表。
現以《黃帝陰符經》思想,一窺其文明智慧之博大淵深: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行),見之者昌。五賊(行)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斓?,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赵掠袛?,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匀恢漓o,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進乎象矣。
觀玩、體悟此段經典文獻,華夏古人對天地人大一統生命秩序的深刻觀察與恰當把握,如清水芙蓉般浮現:天道無言,元氣是也;五行之氣盜天之元氣而推演萬物,故稱“五盜”。觀此可知:《黃帝陰符經》直接傳承黃帝時代“五氣之治”而來,陰符者暗合也。人生身生心,關鍵在于“見”五行之道,“執天之行”而動作生息,則宇宙雖大,如同手掌;萬化雖繁,如同一身。天性浩瀚,人心短小,占據一端一機而已。天道定,陰陽合,盜取萬物綿綿生機,則立天地之陰陽剛柔之義,人與萬物之間,也是能量轉換(盜?。┑年P系,三盜三取,合于天然,則天地人大一統生命(三才)安然繁茂矣!
天道博大神妙,其軌跡在于“日月之數”、小大之期,亦即天文歷法之軌則也。朱熹注《黃帝陰符經》曰:“日月者,人不知其神也。日之數,大運三百六十日;月之數,小運三百六十辰。天地變化,不外乎三百六十;圣功之所以生,知此而已;神明之所以生,由此而已?!庇钪嬖獨庖?60周天公度之數運行不息,君子順天之行,退可穩固自身生命,進則可以穩定天下蒼生,小人不從天道,追名逐利,必自取滅亡也。自然之道無欲安靜,天地陰陽相互浸潤,萬物變化不息,八卦-六十四卦構成1-2-4-8-12-24-30-60-360周天公度運行模式,萬象神機妙演,盡在其中矣!
經典日讀第四
論語神髓
(毛峰詮釋十三經系列之一)
人貴能反省自身。
這也是中國人思維的一大特點。凡遇事,中國人都會想一想:自己所做,是否合乎一個最起碼的“規矩”?
這個最起碼的規矩,約束著各行各業的人、所有的人,而且這規矩是天然地呈現在每個人的良心中,所以,無論知識高低,人人不言自明。
這就是孟子所謂的“良知”。
但人類畢竟每天生活在物欲的漩渦中:一日三餐,總要滿足;衣食住行,樣樣需錢;為了存活,很多人泯滅了自身的良知。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
因此,文明的關鍵、教育的關鍵,在于培育好的習慣,任何不良習慣都導致最后不可收拾的悲慘后果。
在培育好習慣上,曾子是楷模。
他比孔子小46歲,但一生追隨老師謹言慎行,所以名重諸侯,人人尊敬。
他的好習慣是:每天反省自己三次,反省的內容是:為人謀劃事情,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仁至義盡?老師所教,是否溫習得爛熟于胸?
每年秋天開學,我都把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列給我的研究生、本科生,等到這些學生研三、大四時需要提交畢業論文了,我發現他們根本沒有研讀那些經典著作,所以根本寫不出有創意的論文,盡管他們在每個學期之初,都信誓旦旦地對自己說:我一定要讀下來!
《論語》原文及譯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孔子學生曾子說:“我每天常三次反省自己:我替人謀事,是否盡心盡力?我和朋友相交,是否誠信?老師傳授給我的,我是否精確地傳承下來了?”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