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學源流之——深根寧極,論中國大一統(十二),經典日讀第六
    毛峰
    2016年07月14日

    經史子集乃中國深根寧極之道,全民族得以穩固繁榮、人才源源不斷之圣潔清泉也。

    無道義之深根,則無民族寧極之策。

    每研讀《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得以深入中華文明人文教化體系之根本處,心生無限喜樂也。中國古人云“深造自得”,深入古今中外學術思想之根本處、究竟處、深邃處,則古今政教之得失、中外文明之優劣,燦然分明,無復疑惑也。近代學者人格高低不同,但名流學者之病在淺、俗二字,即迫于情勢、急于實用,而根本忽視了文明興衰如大樹,非深根寧極,不足以枝繁葉茂也。

    梁漱溟等人嘗批評胡適“淺”,錢穆在《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中更揭示其“俗”,可謂擊中時弊。蓋近代以來,綱常錯亂、人心浮躁,淺俗之人易受追捧,梁啟超、蔡元培、胡適、陳獨秀諸人均病此,更啟“毀經”、“疑古”、反人文之種種流毒也。

    譬如《尚書》今古文有所謂“辨偽”問題,均是沒有細讀《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等原典之過。若細讀原文以及孔安國傳疏、孔穎達正義,即知自漢至唐,諸儒會通今古文,旁征《論語》、《左傳》、《詩經》以及《尚書》各篇記載以相互印證,孔安國、馬融、鄭玄、王肅、孔穎達諸名家依據經學家法為之注解,今古文燦然明白、了無可疑,如今更被地下考古發掘所證實也。

    所謂“辨偽”者,乃清儒受滿清高壓,承平豢養、不守古義,逞一時狂悖,留考據陋習,近代淺陋學者拾取牙慧以延伸之,更攀援西方實證主義之淺論,妄造“疑古”之說,貽害中國學術政教,至今很多國人不知中華文明為何物,仍奉全盤西化為“獨立、自由”之正宗,哀哉!康、梁、章、蔡、胡、陳諸人,本無獨立判斷之深厚學養,迫于國勢衰頹、眩于西方成就,遂草率鼓吹照搬、抄襲歐美政制,實乃熊十力先生所謂“名士派學人”之癡愚俗流,因擅于作秀而被奉為圭臬,中國學術思想因此頻頻常常墮入深淵,不亦宜乎!

    如今中國漸漸復興,當深刻反思民初以來全盤西化派之毀經、疑古之“余習”、陋俗,重振中華文明之偉大傳播遺產,深研中華人文主義政治、教化制度、體系之優長,庶幾可以促使國魂蘇醒、國運久長也。

    正論罕見,戲說紛紜,亦學術教育以及傳媒輿論之重大誤區也。外出晨練歸來,忽見手機短信,某大一新生求教云:“近遵囑讀《論語》,為什么現代社會父能慈,子卻不能孝呢?”余當即短信答復道:“父慈本乎天倫骨肉之情,而子孫輩少不更事、教化不深,故不懂孝敬。待年齡漸長、閱歷漸深、教養漸高,自然懂得孝敬也。無奈近代以來,輿論妄托個性、毀棄禮教,年輕人驕縱無禮、競逞血氣之私,人倫因此敗壞?!痹撋鷱托欧Q謝。

    忽憶陳寅恪先生1943年所作《癸未春日感賦》詩:

    “滄海生還又見春,豈知春與世俱新。

    讀書漸已師秦吏,鉗市終須避楚人。

    九鼎銘辭爭頌德,百年粗糲總傷貧。

    周妻何肉尤吾累,大患分明有此身?!?

    其中“九鼎銘辭爭頌德”即嘲諷“疑古學派”代表人物顧頡剛?!扼每蓸E日記》第二冊720頁記載:“(陳)寅恪對于騮先(即國民黨教育部長朱家驊)等發起獻九鼎、顧頡剛為九鼎作銘,驚怪不止。謂頡剛不信歷史上有禹,而竟信有九鼎。因作詩嘲之……”顧頡剛1943年1月28日日記自謂“……而以鼎銘屬予,因就(劉)起釪所草,加以改竄?!眲⑵疴D乃顧頡剛學生,后撰《尚書學史》,仍持“疑古”武斷之辭,甚不可從也。

    蔡元培1912年下令全國學校停止讀經,可謂“毀經”;胡適、顧頡剛提出“疑古”;陳獨秀則提出“打倒孔家店”,梁啟超不顧師友之誼,出任曾經出賣戊戌變法的袁世凱政府之司法總長、在反張勛復辟的全國通電中罵自己老師康有為“大言不慚之書生”,可謂人格虧欠。
    此數人,岸然而為所謂“學界領袖”者。

    余乃戲擬一絕,以承寅恪夫子:

    “棟梁庸才毀經綸,萬載華夏陷胡塵。

    坑灰未冷國心亂,接續神州是何人?”

    此中“梁”、“才”(蔡)、“胡”、“塵”(即陳)均有所指,亦頗湊巧也。第三句“坑灰未冷國心亂”則概括從秦始皇焚書坑儒直至近代之種種毀滅人文、天倫、國心之慘痛教訓,冀望神州遺教后繼有人也。

    古今政教之利弊得失,全在學術道統、教育學統以及二者影響下之政治統系之中,古人云“不學則無術”,可謂道盡古今世運之樞機、興衰之奧妙也。

    余嘗著文稱今日全球社會,病在“學絕而道喪”,經典學術瀕臨蕩滅、全球教育體系昏亂不堪,則必然道統無所維系、社會倫理秩序紊亂也。

    天下宏綱偉目,具載于典籍,不深研細讀、反復體會,如何能指導人群實踐?近代之患,全在讀書不深不細,只讀各種庸濫“教材”、各種“速成讀本”,遂學術無成、教育紊亂、社會混亂之象迭乘不絕也。

    夜深重讀王利器主編之《史記注譯》(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以及柳詒征《中國文化史》等古今經典,被古今學者之深邃洞見和恢宏議論所折服,更反襯出今日全球社會之病根所在也?!妒酚涀⒆g》開篇“前言”乃該書副主編曹相成所撰《沁園春》一首:

    “華夏炎黃,本深木茂,源遠流長。溯禪讓雍容,唐堯虞舜;兵戎革命,周武商湯。五霸會盟,七雄征戰,諸子百家各主張。迨秦漢,開九州一統,勛業輝煌。  龍門司馬子長,創巨制鴻篇立史皇。蓋記事記言,體兼左、國;寓褒寓貶,功繼素王。學究天人,道通古今,述往思來為激揚。齊擊節,贊風騷韻味,經典文章!”

    短短百余字,將國史大脈、史學統系一貫而道盡,前言亦將史公生平、《史記》體例一一簡述,見識、才情亦堪為《史記》注釋也。主編王利器則為文獻名家,其“太史公書管窺”一文,緊隨“前言”而博考《史記》文獻源流、疑義,其“體裁探源”一節尤顯精彩,余兩批其征引班固、趙翼諸名家而予以論定之“妙”焉。易孟醇之“史記版本考索”亦窮搜海內孤本、海外奇珍而指示評點精要也。諸考訂確當之作附前,則史公雄文《五帝本紀》巍然而起,更顯其恢宏博大、超塵絕世之姿也。

    此條札記尚未寫完,余供職之北師大文學院負責科研報表之行政管理人員即來電催余:速將過往一年所發表之論著上網填報并打印出來送文學院審核再報??蒲刑幵賵笾鞴苄iL審批,以便計入薪酬!

    余不能怠慢,急忙停止寫作,先到校網絡中心更改本人密碼,然后再逐條申報,整整忙活了大半天,不僅文思全被打斷,更對繁瑣壅蔽之管理現狀產生憎厭之心。然學校卻美其名曰“提高本??蒲匈|量”云云。

    余奔走于各科室之間,見各科室之行政管理人員個個忙亂于“文山會?!敝g,全校數千近萬臺行政管理電腦、打印、復印機等設備更不息運行。

    余不禁心生悲憫:《無量壽經》第33節佛對彌勒言“世人共爭不急之務,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云云,正今日眾生之慘苦境況也!

    研讀《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史記》以及羅馬圣哲愛比克泰德之《哲學談話錄》,更領悟出中華智慧、東方智慧與希臘羅馬猶太智慧之會通處與分別處:中華智慧、東方智慧深沉博大,如一位尊嚴老者,洞穿現象之流所托身之宇宙本體(道與德);希臘羅馬猶太智慧則如妙曼少年,必須歷經“前蘇格拉底”之自然探索、蘇格拉底與柏拉圖之理念探究、斯多亞諸圣哲之道德冥思,最終進抵自然之上的更高主宰、一個超絕塵世的神——上帝,西方文明之神圣之維,在宗教倫理,在“道”之神圣;東方文明之神圣之維,在人倫教化,在“心”之神圣。西方之神、東方之圣,蓋為天人結合之樞紐:西方文化之最高境界為“通神”;東方文化之最高境界為“成圣”,仁人志士與古今領袖乃為其文化之最高寄托者也。

    經典日讀

    論語神髓

    (毛峰詮釋十三經系列之一)

    中國經史等生命的學問,重體驗,不重考證。

    體驗就是把全身心的生命經驗,與日常生活的各種瑣細實踐貫通成一片,慢慢體悟,從中提煉出一種通透、明澈的智慧,由此自安,由此安人。

    考證是從某個概念或前提出發,經過邏輯推導或數據收集,最后得出一個可檢驗的結論。這種方法,西方學術較為擅長,但這種邏輯推理的起點、過程和結論常常出錯,因此不是學術正宗。

    《論語》首章“學而第一”在巍然揭示“中國智慧”的高超境界(悅、樂、君子);推崇樸素無華(令色鮮仁);培育道德習慣(三省吾身);治理人世的根本法則(敬、信、節、愛、時)等大體(根本)之后,體貼入微地展開了“中國智慧”的獲取途徑、展現方式: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青年子弟,在家應孝順,出外須和睦,恭謹有信,愛護他人,盡力親近那些仁愛飽學之士,遠離那些悖亂無德之人。這樣的年輕人,必能有所成就。

    所有家長、老師,請注意孔子所說的這緊要的八個字——“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青年子弟在成長過程中,第一緊要的是“德行”,孝悌之德培育好了,有了更多的精力,才來探究文章之學。

    當今教育反其道而行,青年子弟不修煉孝悌之德,全副精力用在文章記誦之學(考試之學)上,最后非但沒有智慧,而且丟失了道德,成了無學無德之人,一輩子成了家庭、學校、社會的負擔!傳媒常常報道“官二代、富二代”的負面新聞,原因就在于此!

    吾儒常言:“灑掃應對皆是道?!?

    意思是:清晨打掃庭院,早晚迎接賓客,這里面都有道德習慣可以養成。

    道就是每天生活的規矩。

    飲食起居、出外辦事,皆有道。

    灑掃庭院,弟子勤勞,一家、一校、一樓、一區,乃至一城、一國,清爽雅潔,便于身心愉悅地開展一天的事業,或讀書或工作,在美好的環境與心緒中獲得舒展、成就。反之,塵土飛揚、陰霾四布、尾氣蒸騰,眾生必困苦煩躁。

    我對這一點,深有體會:

    周末晨起,全家必動手清潔居室環境,兒子自三歲開始就養成拖地板、干家務的道德習慣,學業、生活完全自理。親戚朋友見了驚贊不已:“我那孩子,書包由爺爺背,早餐由奶奶做,鞋帶由我給系,作業完全靠我給檢查,老師還總訓斥……究竟為什么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他自幼就生活在顛倒錯亂的教養環境中!

    我深切體會出《論語》等古今中外智慧所營造的深湛人文氛圍中。兒子上到小學三年級,我發現當今學校根本不講這些“道德文章”,無奈,索性購置一套黑板,在家講授《論語》,同時配以簡單的英文予以對照、記憶。

    我傾情授課,條分縷析;兒子悉心聽講,認真筆記,妙解神悟;妻子一邊旁聽,一邊準備豐盛的午餐;居室懸掛孔子像,全家常向先師孔子行禮;全家沐浴在中華偉大文明、偉大美德、偉大智慧的溫暖光輝之中……

    中國智慧先講“修身、齊家”,后講“治國、平天下”,身不修、家不齊,這種人治國,國必亂;平天下,天下必不能平。民國七賢之一、史學宗師陳寅恪有詩云:“坑灰未冷國先亂”,揭示了一大歷史法則:秦始皇焚書坑儒,舉國上下只知畏懼權威,不知儒家道德,其結果是,坑殺儒生的爐灰尚未冷卻,無法忍受秦暴政的全國百姓就揭竿而起,嚴刑峻法的秦權威,頃刻間土崩瓦解,天下大亂數十年;直至漢高、惠、文、景、武諸帝,逐步恢復儒家道德秩序,直至漢武帝獎掖儒術,全國大一統之穩定繁榮,終于巍然確立數百年而不動搖……

    《論語》原文及譯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弟子在家孝順長輩,出門恪盡職守,言行謹慎信實,泛愛他人,親近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了剩余精力,再向書本文字上去用心?!?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