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賢之一、柳詒征先生(1880-1956)《中國文化史》(東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乃研究中國文化之不二法門也,其開篇“弁言”更是一篇指示入學門徑之宏論:
“西國史籍之萌芽,多出文人,故以隸文科,與吾國邃古以來史為政宗異趣?!釃フ苓z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持仁義以為人……人之性根于天地,汩之則日小,而人道以亡;盡之則無疆,而人道以大。本之天地者,極之參天地,豈惟是營擾于物欲,遂足為人乎!”
嗚呼!西方自1800年工業革命以來,中國自1840年被西方列強逼迫欺壓、逐步放棄固有文明以來,舉世所營、所擾者,惟此“物欲”二字而已,如此,仁義不修,如何立人?如何立天地?檢討最近200年之全球歷史,不亦鮮明若揭耶?天之陰陽錯亂,觀乎2008年南方雪災、全球變暖、生態崩潰之危機可知;地之剛柔紊亂,觀乎四川大地震以及全球各地海陸石油開采凈盡、引發諸如地震、海嘯、颶風、雪災等日益頻繁而劇烈之人禍可知;仁義不修、以鄰為壑之事,更為全球格局之慣見習常也:二戰后期,美蘇霸權國家為自身利益,公然出賣或轉讓與之并肩浴血奮戰之盟友——中國自古領土,演成今日中國東海、南海等諸多問題也。
今日中國若想真正崛起,必須體認自身“超百萬年綿延之文明傳統”(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語)之根本智慧,重樹仁義之教,恰當吸收西方文明人文優長,庶幾可免近代倉惶失措之誤區,以副柳詒征先生《中國文化史·弁言》所謂“進而求圣哲、立人極、參天地者何在,是為認識中國文化之正軌……磊磊軒天地者,固積若干圣哲賢智創垂賡續以迄今茲,吾人繼往開來……以貢世界”之無窮希望也。
傳播學家伊尼斯、波茲曼等人,均言傳播媒介對真實事態之深度扭曲:當英國某傳媒巨頭,被指責其報刊立場經常出爾反爾時,該巨頭回答說:“我必須每天出報!”妙哉!為了每天飯碗,傳媒匍匐于權威之下,早已不是新聞??蓱z大眾乃至大學,對此毫無免疫力,仍奉之為“真實”也。
更有甚者,是大眾傳媒對人類文明的扭曲:近觀某電視臺一檔節目名為“笑動”,電視鏡頭粗暴地將傳統相聲的笑料予以割裂、造假,生硬地把提前錄制的觀眾鼓掌畫面加入演出中,令人啼笑皆非。評書大師連闊如1957年被打成右派,文革時幾大箱錄音帶全被造反派剪毀,如今只剩27分鐘錄音。其女連麗如,接受“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采訪,說電視、廣播上的評書、曲藝不是真評書、真曲藝,因為演員見不到觀眾真實的反應!新媒介對文化的扭曲可見一斑。
近讀幾冊閑散書中,頗有幾部社科人文名著: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查·霍·哈斯金斯(Charles Homer Haskins,1870-1937)所著《12世紀文藝復興》(The Renaissance of the Twelfth Century,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定價31元),該書一舉打破啟蒙主流思想、布克哈特在1860年《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等著作中提出的、啟蒙獨斷史學杜撰的“中世紀黑暗說”,分十二章,詳細論述了中世紀的偉大文化成就,可謂摧毀啟蒙獨斷陷阱、廓清了近代啟蒙主義毀棄傳統、標榜自身為歷史發展頂峰、厚誣中古文化為“黑暗”之謬誤,發人深思者良多也。
與之呼應,龔篤清編撰的《八股文鑒賞》(岳麓書社2006年版,定價25元)亦沖破了中國近現代全盤西化派對元明清八股取士制度的肆意攻擊。編撰者說:“經過八股文寫作的訓練,士人們便有了不同程度的政治、文化素養,促使他們去修身養性、完善人格,牢固樹立起了儒家正統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觀,培訓出了有效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他們便足以擔當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大一統王朝的重任。明白了這一點,您能說八股文只能讓人徒耗精力、毫無用處、是亡國之禍源嗎?”編撰者詳細考察八股文的歷史沿革變遷,選取明朝八股文名篇予以評析,借以展現“八股文的神采風骨,認識其本來面目,也讓人領略八股文的魅力”。
由此可知,近現代全盤西化派主張廢除中華萬年以上文明傳統、將綱常名教、經史子集攻擊得體無完膚,不僅不符合歷史真相和文明傳播的基本規律,更造成去中國化的、民族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的嚴重社會危害。
時至今日,全國大中小學不去借鑒《尚書·舜典》以來偉大的中華教育傳統、學術傳統的精華,卻照搬承襲歐美近代學制、考試制度的種種流弊,還美其名曰“超英趕美”、“向歐美一流大學看齊”,不僅全國學生、老師、家長在教育部“應試教育”大棒下苦苦掙扎,而且造成中國一流頂尖人才的大量外流,使中國教育、學術、文化長期處于低俗水平,不僅不及明清科舉制度之優長處,更與唐末宋初中國各地偉大的“書院教育”體系相差甚遠,庸濫的本科、碩士、博士被大批炮制出來,不僅道德人格低劣,更無實際才華和活潑天機,是中國當代社會的最大隱憂。
沈福偉(1935-)所著《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定價49元)“再版后記”稱該書第1版1985年問世,引起學者熱烈討論,作者本來在另一相關著作《中國與非洲》中詳細論述了學者們討論的有關問題,但該書1981年寫成,交給某書局后,出版卻被拖到10年之后,可謂錯失良機、貽誤學術也。
余讀此著第一章“中西交通的曙光時代”直至凌晨,猶興奮不已,凌晨1點睡著,凌晨3點又起身批閱:
作者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傳播”諸節中,詳細論述了中國文化自東向西傳播的歷史進程,與先秦文獻記載以及蒙文通《古史甄微》相互參證;中亞、印度乃至古希臘文獻所稱之“中國”,恰是“姬周”譯音,不僅與孔子“郁郁文哉”之說吻合,更說明周代國威之遠達西域、中亞以及地中海沿岸之歐洲國家。
齊桓公、晉文公等中原大國發起“尊王攘夷”運動,更引起西域、中亞、俄羅斯等草原游牧民族的連環波動、政治興衰以及移民浪潮,不僅與陳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提出的“外族盛衰之連環性”等著名論斷相發明,更可以進一步推論:中華政治、社會、文教之穩定繁榮與否,不僅僅關系到整個東亞地區,而直接關系到整個文明世界的興衰漲落,這一看法,湯因比在《歷史研究》、《展望21世紀》等名著中率先提及,余之撰成《大一統文明》(2014年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適足以擴充、印證并論析之也。
經典日讀·第八
論語神髓
(毛峰詮釋十三經系列之一)
孔子《論語》詳細告訴中國人,學問之道、智慧之道、人生之道,是如何精心獲取長足進步與提升的:
首先,樹立忠信之本,厚重通達,不輕浮、不固執,不結交淺俗之人;
其次,以溫良恭儉讓的態度,來求取知識,獲得高人指點與提攜;
再次,苦學成名,不尚奢華,即使溫飽不定,亦不敢一時一刻廢棄學問;敏銳地感知、洞察世事,但不要輕易發言;隨時就正于飽學有道之士;求學雖苦,終生好之而不改,終必可觀;
最后,道德堅固,父親長輩所教誨的,全牢記在心,樹立為遠大道德理想,這才叫孝順,這才叫君子。
《論語》原文及譯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君子,不厚重,便不威嚴。能好學,就不固執。行萬事,以忠信為主。不和不如己者交朋友。有過失,不怕改正?!?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歟?抑與之歟?”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歟!”
孔子學生子禽,問同為學生的子貢:“我們夫子每到一國,必預聞其國之政事,這是有心求得的呢?還是人家自愿給他的呢?”子貢說:“我們夫子是憑溫和、良善、恭莊、節制、謙讓五者之心得來的。我們夫子之求,該是異乎別人家的求法吧!”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有父親在,觀察兒子的出息,要看他的志向。父親死了,該看他的行為。三年不改其父之道,這才是孝??!”。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學生有子說:“誠信近于義,因為其言行可反復驗證。畢恭畢敬,近于禮,可遠于恥辱。擇其可親者追隨,亦可受人尊敬?!?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居處不求安,敏銳于世事,謹慎地說話,向有道之人來求正,可算是好學之人了?!?
[峰按:曾請友人書此條幅,懸掛客廳以自勵;又在微信朋友圈上發布明令:凡喜炫耀美食并屢教不改者,即從通信錄中刪除之,其用典、淵源,出于此句也。]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