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學源流之——溫柔敦厚,經典日讀第九
    毛峰
    2016年07月18日

    古典中國之溫柔敦厚,深入中國人的骨髓;近現代西方啟蒙獨斷主義片面強調“個人權利的伸張”,蛻變為當今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粗暴野蠻、倚勢凌人等各種公私行為之丑陋,可笑某論者把最近法國國慶日尼斯發生的恐怖襲擊,與法國大革命對立起來,認為恐怖襲擊違背了法國大革命精神,真無知之尤也:法國大革命造成全法國八分之一人口無辜慘死,德拉克羅瓦繪畫《自由引導人民》圖景,該作者視而不見:裸露肩膀、揮舞旗幟的“自由女神”腳下,橫臥著裸露著下半身的男性尸體!血泊中誕生的法蘭西共和國,遠遜色于路易十四的“開明專制”,伏爾泰言之鑿鑿;羅蘭夫人所謂“自由,多少暴行,假你之名!”堪稱啟蒙獨斷主義思維與行動之暴虐陷阱之絕好注腳也。

    溫柔敦厚的古典中國,卻別一番光風霽月。

    三皇五帝時代不必言,西周成康之世、西漢文景之世、唐太宗之世,史稱“刑措”,即全國嚴重刑事犯罪與死刑等嚴酷處罰,幾乎“措置不用”也。

    明乎此,乃能深入談論中國文化也。

    自2000-2016年,為剛入學之大學一年級本科、研究生新生,系統講解“中華文明的傳播秩序與文化機制”,在黑板上列表圖示:伏羲時代之《河圖》宇宙觀念、天人合一之宗教、哲學智慧、婚姻家族制度、飲食居住制度的創立等——炎黃時代之農耕制度、衣食住行等各項文明制度的確立、天下公推共主之原始民主制度等——堯舜禹時代華夏民主制的確立完善(代表天下諸侯之“四岳”不僅參與重大人事任命、更最終決定天子之繼任人、堯舜確立禪讓制、中央設納言、開四門、立誹謗木等輿情機關、受地方監督制衡)、中央官制以及地方朝貢體系確立、“天下為公”之大同文明理想深入華夏諸族——夏啟破壞禪讓制、建立小康“家天下”但保留文官選舉制、殷商時代諸侯興起、西周“封邦建國”之古典聯邦制以及中央地方權力制衡之禮樂文明體系——晚周禮樂崩壞時代,孔子命世而出,薈萃此前數千年文明傳播遺產,盛唱“尊王攘夷”、“仁義禮教”、“賢者居位”諸“大同主義學說”,對晚周小康局面深致不滿,游說列國不得志,但咸受天下尊敬;孔子更在巍然道統之外鍛造出燦爛儒家學統,令天下萬民知公義之所在,從此,尊王斥霸之政統,潛移默化于中華——秦以野蠻策略獲擴張,終致天下于一統,然秦政殘暴,旋踵而滅;炎漢興起,與民休息,尊儒重教,刑措不用,武帝、董仲舒、公孫弘等更興建太學、廣舉賢良方正、孝廉之士加入政府,乃確立偉大“文治政府”體系以及士大夫培育、選拔、任用、監察等制度,皇室、文官、士子之間形成權力制衡關系,全社會尊儒慕德之風氣獲深厚培育,中華文明2200年間穩定繁榮之政治、道德基礎遂一舉奠定——魏晉南北朝亂局使華夏文明更擴大傳播,文化內涵更因道家和佛教的興盛而豐厚華美——隋唐進一步確立科舉制、三省六部等文治制度體系,儒釋道三教并尊,聲教冠蓋全球——宋元明清鑒于唐末地方藩鎮割據、文官黨爭等弊端,逐漸把宰相、文官、地方、軍隊首領之權集中于皇帝一人,加固中央集權卻消弱了權力制衡機制,終于造成滿清大權集中皇室、全國萬馬齊喑之局面,不受制衡的中央集權逐步使內亂外患接踵,國困、士荒、民窮的局面,最終傾覆了王朝士大夫統治,近代中國遂跌入歷史最低谷。

    雖然,儒家禮義廉恥教化深入民心,中華文明傳統深入士子靈魂,仁人志士遂鼓舞奮發,不惜流血犧牲,將古典中國鍛造為現代中國。其中,洋務派之引進西學西藝、清流派之保守中體、西學為用、革命派之設計憲政、國粹派之保存國粹、東方文化派之兼采東西、學衡派之平衡古今、現代新儒家之返本開新等等主張與實踐,或深植文明生命,或救濟一時急需,彼此激蕩,互為補充,共同促進中華文明之新生。

    余講畢,為學生完整播放1950年代大陸香港合拍之著名戲曲電影《花為媒》(評劇改革家成兆才編劇、著名劇作家吳祖光改編、方熒導演、名伶新鳳霞、趙麗蓉、李憶蘭、張德福等主演,獲莫斯科電影節大獎),預先提示曰:“此片保存古典中國鄉土生活之溫存美麗與古典中國人之鮮明可愛個性,與錢穆先生《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同一溫柔敦厚之旨?!?

    200多名大一新生大開眼界,歡笑掌聲不斷。課下學生問:“五十年代竟然拍攝出如此完美電影,何也?”余告:“1957年反右、1966年文革前,中國文化傳統未遭劇烈破壞,乃成此佳品。今日電影刻意模仿港臺日韓歐美之商業片,決然無法成佳品也!如今中國文化傳統精華,全然不能列入大中小學課程之主體,觀念、體制、人才阻隔不暢,則華夏文明之傳播斷裂,更有超逾前代者?!睅熒鄬@息而已。

    有學生奉《論語》評道:“老師課上講《論語》尤稱賞孔子‘朝聞夕死’之言偉大,吾輩生也,焉能未聞道,而冒然就死耶?”余聞言稍慰。

    曾幾何時,16歲就讀高一的兒子曾奉上表格一疊,告余“此乃北京教委下發的家長問卷調查表,凡涉及學校遵規辦校諸條,譬如有否違規辦課外輔導班等等,老師已經代為填寫‘無’,其余,才由家長填寫”!

    余苦笑:上下造假、自欺欺人,竟公然不避16歲少年,如此教育,欲社會長治久安,真如緣木求魚也。乃提筆在“對老師有何建議”問題下回答:“少留作業少考試,讓孩子自由健康成長!”;在“對校長有何建議”問題下回答:“切實貫徹素質教育口號,向上級主管部門建議:廢除統一高考制度!”

    兒閱后默然,徑自回到書房,又埋頭于浩如煙海、了無生趣之作業,凌晨時分,始熄燈入睡也。

    經典日讀·第九

    論語神髓

    (毛峰詮釋十三經系列之一)

    《論語》第一章的主旨,緊密圍繞“學”展開,又處處透出對“道體”(治理國家、社會的根本法則,又稱大體)的深湛洞察,所謂“深識大體”。

    小體是人身,大體是國家、天下,二者原本一體,故而“學問”與“治國”連成一氣,沒有分隔。

    今舉其“大體”而略言之:

    首先,治國的根本在“培育民德”,即無形而有效地約束舉國上下的道德力量。體現這一道德力量、培育這一道德習慣的方法之一,就是曾子所說的“慎終”(慎重地對待臨終者、送別死者)和“追遠”(追念、緬懷遠去的祖先、圣賢),也就是喪葬儀式與祭祀儀式的莊重,這是天下萬族凝聚在一起的深厚感情紐帶與博大的祖先、家國意識的源泉;

    其次,推行有形的道德約束——“禮”,即規范、節制天地之間的人與自然關系、君臣之間的治理關系、親族之間的血緣關系、師生長幼之間的道德關系等等一切社會關系的道德方法。

    中國自伏羲、神農、黃帝時代,就逐步創立了男女之間、長幼之間、師生之間、君臣之間、中央地方之間、天人之間等一切社會關系的準則,到周公制定《周禮》時高度完備,持續悠悠五千載,至今仍是中國生活的根本;

    再次,在仁義秩序(禮)的長期協調、培育下,中國百姓形成了“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道德風尚、習慣與道德精神,這不僅足以維系中華文明數千年的穩定繁榮,更足以如錢穆先生在《國史新論》中所言,“憑其富,不產生資本主義;憑其強,不產生帝國主義,而永葆其士農工商四民并盛”之文明奇跡。

    《論語》原文及譯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學生曾子說:“對臨終者、死亡者的送別之禮很慎重,對逝世已久者能不斷追思、緬懷,這樣能使風俗日趨深厚?!?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學生有子說:“禮制、禮教的運用,貴在促進和睦。先王之道,其美正在于此,小事大事都要依據于此。但也有不起作用的時候:如果只知道一團和氣,不用禮來節制,那就行不通了?!?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學生子貢說:“貧人不諂媚于富貴之人,富貴之人不驕奢淫逸,這樣就對了吧?”先生說:“這也算好了,但不如貧而能樂道,富而知好禮,那就更好了?!弊迂曊f:“所以《詩經》上說過:切呀,磋呀,琢呀,磨呀,不就是這不斷升華的意思嗎?”先生說:“端木賜呀!真可以和你談詩了。告訴你這一處,你能知道另一處?!?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