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稱神州。
神州者,蒼天神靈鐘愛之厚土也。宇宙自然,深邃博大,無以稱之,乃謂之神?!兑住ふf卦》云“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神靈所指,特自然萬物之奇妙莫測也。州者,陸也,象眾水流經之地。中華文明常尊稱四岳、四瀆,即指此雄偉奇崛、綿延不盡之高山大河,足以養育無數生命也。
1,伏羲時代的文明曙光
神州大地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就孕育著人類最古老、最悠久、最具可持續性與全球普世價值的文明——中華文明。
較早出版的《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原始社會遺址圖說”稱中國大地上發現最早的人類舊石器文化遺址,為山西芮城西侯度、云南元謀、河北陽原小長梁、東谷坨四處,分別距今180萬年直至100萬年。
在距今1萬年前后的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就邁出雄渾輝煌步伐,北起燕山南北、長城一線,包括內蒙、遼西、遼東等地,東至膠東半島、泰山一線,以甘陜、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地帶,南至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地帶,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地帶,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地區,大量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說明此時神州大地已普遍進入文明時代,文明傳播之深廣程度,已涵括中國全境并旁及海外廣大地區。
這一時期的中國人不僅能進行農耕、畜牧、漁獵、桑蠶,還能營造房屋、各種器具,并且開始建造廟宇、城邑,有了文字、書契、圖畫,形成了宗教儀制、婚姻家族禮制以及原始城邦體制,開始了偉大的文明生活。
中國人依據尚德尊賢的悠久傳統與傳播觀念,稱這一時期為“三皇五帝時代”,即把全民族積累凝聚而成的文明創造,歸功于造福全民族的圣明賢德之王。王者,貫通、暢遂天、地、人三才之志,而凝為一偉大文明整體之道德稱謂也。
中華文明傳播觀念和傳播制度的偉大秩序、體系、框架,經歷了三個大階段:
第一大階段,稱“天文大軸心”時代,即伏羲時代的文明觀念創始期,包括陰陽和諧的宇宙圖式、婚姻宗法制度等等;
第二大階段,稱“地文大軸心”時代,是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嚳等遠古政治領袖進行政治制度、社會秩序等文明傳播秩序的創設建制期,這一時期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觀念和傳播制度的穩固、完善、成熟、有序擴大有重大貢獻;
第三大階段,稱“人文大軸心”時代,以堯舜禹為代表的虞夏殷周歷代政治領袖們,在大洪水泛濫的巨大自然挑戰下,以“克明俊德、協和萬邦”的偉大人文觀念為基礎,巍然建樹起華夏城邦民主制、文治主義的全國治理體系、九州朝貢體系、五服拱衛體系等一系列深具全球普世價值和歷史意義的偉大文明制度,從而直接確保了中華文明在全球各大文明體系中率先取得人文突破,不僅使中華民族早于世界其他民族率先進入“大軸心”期文明傳播秩序中,更直接決定了夏商周之偉大禮樂封建制度體系、秦漢隋唐等王朝之文治主義制度體系以及宋元明清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治之耦合等根本傳播機制與文明傳播秩序。晚周孔子繼起,創立儒家學派,將天文、地文、人文三大軸心,合理詮釋為“仁義禮智信”的價值體系,從而終極性地完善了中華文明的價值構造。
堯舜禹時代遂成為中華文明的最高理想境界,堪稱中華文明和全球文明之“大軸心之軸心”,乃三重大軸心之核心,中華文明的所有文明建樹,幾乎都在這天文、地文、人大三大軸心所軌范的文明傳播秩序之宏偉框架內,斟酌損益而成,這三大文明傳播秩序的觀念與制度框架一脈相承、垂世建統,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興盛萬年以上的偉大憲政秩序和精神秩序基礎。
2,飽含全球意義的文明建制
深入溯源全球價值觀,可知中國人具有在創始普世文明觀念與探索普世文明制度諸方面的全球第一話語權和發言權:早在軸心時代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文明的起步時代,由于中華民族在此前百萬年的文明傳播過程中進行了波瀾壯闊的種族、宗教、技術、制度、觀念等全方位的交流、碰撞、融合,以伏羲、炎黃、堯舜為代表的“三皇五帝時代”乃能進展中華文明的偉大創制,其傳播觀念和傳播制度的萌芽、發皇、創立,一舉奠定中華文明數萬年綿延的偉大根基。蒙文通《古史甄微》提出的中原、海岱、江漢、西南等幾大系文化之間的創制、交流,蘇秉琦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等著作中提出的中華文明更大范圍的文化融合,可證將全人類融會一體的普世價值的提出,已經具備了充足的文明條件。
伏羲時代,作為中華文明的創始時代,最偉大的文明建樹,就是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困擾人類文明始終、不斷觸發種族、宗教、地緣、文化沖突的形而上學問題、哲學問題,即:中國人率先將宇宙基本要素設立為一種神秘而博大的生命體(太極),進而在兩種既沖突又和諧的宇宙元素(陰陽)彼此演化的哲學基礎上,奠立一種完美恢宏的宇宙圖式(太極圖,河圖),從而成功解釋了宇宙本源、宇宙歸宿、人類命運等玄學根本問題,可謂一舉廓清人類文明長期糾纏不清、困擾深重的形而上學問題、哲學問題,為中華文明以及全球文明探索人文主義的傳播范式和治理模式掃清了思想道路。
宇宙神秘本源之合理詮釋,是人文治理體系和文明傳播秩序的重大突破和瑰麗黎明:此后,中華文明在一萬年的誕生、綿延、發展和變革中,從來沒有發生全國規模的種族、宗教戰爭,即源于此。
研究這一時期人類思想的運思范式,亦即破解人類文明傳播活動的價值模式、運行機制,應當從中國文化的源頭處尋得其表征圖式與價值范式,這一范式即中華文明傳播之偉大泉源之一“河圖”。從現代人文哲學的角度,詮釋此圖,就可以深刻揭示一切文明的內在傳播秩序,演化出將宇宙萬物融攝為全球普世價值、人類文明統一整體,即天文-地文-人文“三大軸心”協調一致、天下大同之“文明傳播全景圖”。
孔子《大易·系辭》曰: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段文獻告訴我們,伏羲時代已是中華文明的曙光初現期,已是人類文明、人類普世哲學的創世紀:宇宙人生之根本問題以及初始思考、命名、創設、建構,均蘊涵其間!
據最新考古發現,中國新石器文明,最早可追溯至距今9100年至8000年前的湖南彭頭山文化、距今8000年前的中原磁山·裴李崗文化、關中老官臺文化、內蒙遼河流域的興隆洼文化、浙江和姆渡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期農耕聚落的原始文化。
經初步發掘,在彭頭山遺址的400平方米內,已經發現有房屋、墓葬、灰坑(垃圾坑)和水稻遺存,同類遺址還有李家崗、劉家灣、肖家崗、曹家灣等十余處,說明:距今9000年乃至上萬年前,中國古人已發明農業種植并開始定居生活。
在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占地8萬平方米,內含很大規模的窖穴,儲有糧食約14萬斤,說明當時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這一時期黃河流域以及東北地區的原始文化遺址中,已發現有成套的、制作精細、功能齊全的農具。
在距今7500-7000年的內蒙興隆洼遺址,整個聚落被寬約2米、深約1米的壕溝圍繞,聚落內有一排排整齊的半地穴式房屋,顯然這是一處經過周密規劃、精心設計、統一營建的家族-氏族聚落。聚落中間有兩間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應當是原始氏族聚會、舉行公共儀式的場所,而50-80平方米和20-30平方米不等、分排排列的中小型房屋,則標志著由小家庭(小房間)-大家庭(大房間)-家族(一排房屋)-氏族(若干排房屋)的社會共同體結構,而房屋內的布局:中間圓坑形的火塘、四周放置著陶罐等生活用品和石鏟、骨錐等生產工具以及地上遺留的獸骨等,表明當時家庭生產、生活的一般情形以及熟食、肉食對促進人腦發育、文明成熟方面的作用。
在距今7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陜西仰韶文化的半坡期、山東大汶口文化、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長江流域的大溪文化等遺址表明,這一時期的農業生產、陶器制造、家畜飼養、聚落建設等水平更加提高。陜西臨潼姜寨遺址,100多座房屋分成5個群落,向心圍出一個1400平方米的廣場,構成公共生活的神圣空間,這一聚落所供養的人口已近500人。在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大型墓葬內的隨葬品高達180余件,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表明這一時期的生活水平、工藝水平、文化水平之高超。
在距今5000-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代,黃河中游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黃河下游海岱地區泗水尹家城遺址、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遺址等的考古發現表明:城市或都邑文明已形成。成套禮器的出土,表明此時已形成一套固定的禮制。綜合而言,這些城市的特點是:有統一規劃與合理布局;宗廟、宮室等象征王權的建筑一般居中央;城內有專門的石器作坊以及冶煉材料、殘片等遺物;城垣之外,一再加修防御性建筑、護城河等設施,表明此時城邑彼此的戰爭激烈,說明這一時期正是炎黃、顓頊、堯舜諸時代“萬邦林立”的政治局面,而堯帝在《尚書·堯典》中提出的“協和萬邦”的偉大文明理想以及“萬邦來朝”的記載,也獲得了考古與文獻的雙重佐證。
伏羲部落崛起于黃河下游地區,主要靠其創制原始文化之高超,而為其它部落所欽服:《易·系辭》所謂“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下,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說明伏羲部落此時已創制出原始文字前身、能準確記錄生產生活資料、進行人際溝通、交流、傳播的基本符號“八卦”,這一符號體系,極便于部落成員彼此交流、熟練掌握結網捕魚、蓄養牲畜(伏羲又稱包犧氏,“養犧牲以充庖廚”)等重要的生產、生活技術。
更具傳播意義的,是伏羲部落在人際關系上的一系列原始文明制度的建構?!堵肥贰ざU通記》記載:“女媧氏,太昊氏之女弟,少佐太昊氏,正姓氏、職婚姻、通媒妁,以重萬民之麗,是曰神媒?!薄妒酚洝ぱa三皇本紀》載:“太昊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羲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鞎跻源Y繩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包犧?!?
伏羲、女媧二人共同率領著太昊氏這一部落,其“正姓氏、職婚姻、通媒妁”、 “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等重大文明制度之建構,不僅可以防止部落內部血緣關系、性愛關系之混亂、爭斗,更便于公平合理地分配生產生活資料,從而極大增進部落內部成員之向心力、凝聚力、對部落的忠誠。
值得注意的是,伏羲部落之所以能繼“燧人氏”而在黃河中下游各部落間崛起稱“王”,恰恰在于這些文明制度、文明傳播機制之建構,而不在于其原始生產生活技術之發明、使用。換言之,一個部落能發明并率先使用某項生產生活技術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這一技術能夠迅速傳播于部落內部的每個成員、能夠公平合理地將這一技術帶來的收益分配給每個成員,技術背后的文明傳播機制、道德秩序、價值觀念,就成為這一部落能否穩步擴大之生死關鍵!
推而論之,在有關上古的文獻記錄中曇花一現的“燧人氏”部落,雖然發明了取“火”技術并因此稱名于眾部落,但這一部落卻未能如伏羲部落這樣繼而創制出“八卦”符號傳播體系以及婚姻、嫁娶、蓄養犧牲等文明傳播機制,因此,“燧人氏”部落在文獻記錄上逐漸消失,而伏羲氏卻被各部落推尊為“王”、被后世推尊為“人文初祖”。
3,伏羲時代的大一統生命圖景
偉大宇宙圖式和哲學景觀的建樹,來源于每一時代生活的實際感觸,即生命實感。這些生命實感之內部所蘊含的深刻矛盾與尖銳沖突,憑借一種博大的宇宙圖式和合理的哲學景觀,獲得提煉、澄清、提升、轉化和消解,從而打通了文明傳播擴大的通道?!逗訄D》就是這種超越現象紛紜混亂之歧途,而綜合融貫地解決人類生活的根本秩序與各種挑戰的偉大圖景與價值秩序。
王充《論衡·齊世篇》曰:“宓羲之前,人民至質樸,臥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處,知其母不識其父。至宓羲時,人民頗文,知欲詐愚,勇欲恐怯,強欲凌弱,眾欲暴寡,故宓羲作八卦以治之?!?
據此可知:伏羲時代,由于漁獵、蓄養、取火等生產生活技術的提高,各部落面臨一系列的文明混亂,所謂“人民頗文,知欲詐愚,勇欲恐怯,強欲凌弱,眾欲暴寡”,因此,伏羲乃制作八卦以救濟、治理這一文明亂局,換言之,河圖、八卦,不僅僅是天地運行之自然圖式,更是憑借這一自然圖式以寓文明傳播之秩序、意義之價值模式:河圖之天地之數,八卦之彼此相推,給予“生活在瞬間經驗中”的原始人類以全新的宇宙觀照與自我觀照,大致次序如下:
(1) 綿延不盡的時空感:人類不是偶然存在者;
(2) 彼此依存的關系感、歸屬感:萬物彼此關愛、彼此擔負,聯為一體;
(3) 人對宇宙的敬畏感:浩然不息、神秘莫測之宇宙,喚起最淵深、最博大的敬畏感、神秘感,為原始宗教之樹立、亦即文明之價值源泉、道德秩序奠定基礎;
(4) 文明之秩序感:從雜多到整一、從混亂到有序、從無根之漂泊到根脈分明、淵源深廣之和諧感;
……
河圖八卦,實乃上古中國人對宇宙萬物之第一次圖式規整、第一次哲學概括、第一次詩意描繪、第一次文化把握、第一次傳播嘗試、第一個全人類價值統一的“大全景”!伏羲氏部落,最早稱“太昊”,昊者日也,太者大也、初也、始也,太昊即最早把人文的太陽照臨于人類心靈之上者也。
文明傳播之義大矣哉!
伏羲部落不僅創制文明,更依靠內外傳播的巨大凝聚力,首次對當時各部落最大的生存威脅——水患,發起沖擊:《淮南子》載:“共工與祝融戰,不勝,怒,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于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故功高而充三皇也?!薄堵肥贰ず笥洝肪矶短皇舷隆づ适稀芬噍d:“太昊氏衰,共工維始作亂,振滔洪水以亂天下,毀天網,絕地紀,覆中冀,人不堪命,于是女皇氏役其神力以與共工氏較,滅共工氏而遷之,然后四極正,冀州寧,地平天成,萬民復生,女媧氏乃立,號曰女皇氏,治于中皇山之原,所謂女媧山也?!?
共工是當時熟悉水利的原始部落,此時憑仗其占據黃河中游有利地勢以及水利設施的便利,“振滔洪水以亂天下”,女媧遂率眾而攻之,不僅平息據險作亂的共工部落之亂,更進一步平整水利、土地,為下一個文明時代——神農氏之農耕文明之興起奠定了基礎。共工部落從此歸順、融合于中原華夏各族,世世代代成為華夏族“治水之官”。
相傳上古三皇之“第一皇”伏羲(包犧氏),率眾結網漁獵,在黃河中游(今河南孟津)獲得一匹龍首馬身的神獸“龍馬”,此獸背上有一幅圖案,即古《河圖》。
伏羲即用此大一統宇宙生命圖案,融貫天地萬物,草創了中國最原始的文字與哲學,中華文明由此誕生!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