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世上的一切之一百零九——阿瑟·叔本華,反啟蒙獨斷的現代十哲之五
    毛峰
    2016年08月22日

    每天清早,跑步歸來,我必須與滿室灰塵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口中不斷念誦《圣經》著名禱文:“主說,你們都是塵土,塵歸塵,土歸土……”,全球目前70億人,蒙昧于大道,攪起了多少沸騰的塵土與灰霾,完全遮蔽了隱藏在自然、歷史與人性中的一切天堂!

    中國詩歌烈士海子(1964-1989)詩云:

    今夜,九十九座天堂,高出雪山之上,使我徹夜難眠。

    壯闊風景,奇崛突兀、冰清玉潔、超塵脫俗。

    每當不厭其煩地清洗、擦拭電腦桌面、電源線周邊時,總發現電腦、電器附近,灰塵與各種纖維物攪成的“灰色污穢”特別多,心想,自初中一年級,一個面色嘴唇黧黑、臃腫乏味的中年女人,向我們這些幼稚無辜的心靈,兜售“原子、電子”等所謂“物理學”以來,我就對“物理學”充滿厭惡——遠不及講授英語的年輕女孩,給予我們這些情竇初開的男生以額外的視覺享受——如今明白,所謂“物理學”,不過是一小撮瘋狂變態的“原教旨主義科學家們”,伸出骯臟的探測儀器,把大自然母親的豐腴身體摸索一遍,然后硬塞給世界的“一團精神亂麻”而已。

    直到21世紀的最初十年,人們才驀然發現,以前信誓旦旦、強制我們反復默寫、演算、考試的那些所謂“原子、電子”等公式,不過是僅占全宇宙7%的“粒子假象”而已,那93%的宇宙實在,就從那個臃腫女人的黧黑嘴唇所形成的“黑洞”漩渦里消散殆盡,還同時白白浪費了我們這些情竇初開的男生,偷窺那個年輕英語女教師苗條腰肢的寶貴時間!

    自近代發明物理-化學技術以利用“粒子運動”以來,塵埃以粒子方式匯聚于電腦周邊,把有害物質、有害空氣攪拌在一起,這飄浮在電腦四周的“電塵”,使整天在電腦前工作的現代人類,受盡有毒輻射,卻依然癡迷于電腦虛擬世界里的一切,直到年紀輕輕的電腦工程師、各種文職人員,在電腦前突然猝死、過勞死的比率直線上升,全人類才驀然發現,今日世界己難以抽身,全球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等所有要害事務,全被固置于電腦芯片之中,全被啟蒙-實證主義哲學一再吹噓的“科技進步、社會發展”這一“彌天大謊”所綁架,神話一旦確立,必須“如期發展、不可更改”,其鐵的邏輯、歷史法則“不可逆轉”……

    憂郁的王子哈姆雷特,與簇擁在他身邊的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人物——卑鄙的謀殺者(叔父)、懦弱的脅從者、改嫁了謀殺者的母親;參與掩飾罪行的首席大臣,還是自己深愛的女孩奧菲麗亞的父親;奧菲麗亞的哥哥,前面幾人中,有三人最終死于王子劍下;發瘋自沉的奧菲麗亞——高貴的王子臨死前,在忠誠的衛士霍拉旭懷中低語:“你如果真的記得我,就慢一點尋求歡樂,活在這冷酷的人間,講我的故事……此外,沉默吧!”(Rest is Silence!)

    第一個勇敢地表達這一深刻“生命幻滅感”的現代哲學家,被尊為現代哲學第一人的,是阿瑟·叔本華。

    阿瑟·叔本華(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誕生之初,其父海因里?!じヂ謇锼?,一個具有強烈共和主義自由傾向的商人,給兒子起名“阿瑟”,這一名字在幾種主要西方文字里拼法均相同,其父寄望兒子成為“世界商人”,不想兒子卻大大超出預期,成為開創人類智慧的“世界哲人”!

    1793年,叔本華5歲,其父不堪忍受所居城市但澤(今格但斯克)被普魯士吞并而失去自由地位,遂不惜損失財產十分之一,舉家遷往漢堡,其父信條影響叔本華一生:“沒有自由,就沒有幸福!”1805年,正當17歲的叔本華硬著頭皮在一家商號學習時,不幸降臨了:父親因生意挫折、失聰加劇、比自己年輕20歲的約翰娜的自私、貪圖享樂和照顧不周等原因,竟從自家倉庫頂樓跳入河中自殺!

    約翰娜立即解散了商號,攜帶女兒離開漢堡、移居魏瑪,把叔本華獨自留下。幾經周折,約翰娜終于同意兒子改學文科,進入哥達文科高中,這一年(1807),叔本華已20歲。

    在哥達文科中學,叔本華得到校長威廉·杜林單獨授課,由于他寫詩諷刺一位任課教師,被迫進入魏瑪文科中學,在校長路德維?!ぬm茲指導下,系統學習了拉丁文和古希臘羅馬文化等豐富知識,遠遠超過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涯。

    此時,叔本華經濟上已完全獨立,父親的可觀遺產使叔本華衣食無憂,同時也擺脫了愛交際的母親對他的種種責難:

    我不打算對你隱瞞:只要不跟你一起生活,我什么都可以犧牲?!銓@愚蠢世界和人類的不幸悲嘆,總使我寢不安枕,惡夢不斷,而我喜歡睡個好覺。

    很難想象這是親生母親對一個20歲年輕人所說的話。叔本華對其母亦終生厭惡。他回憶父親說:“如果父親不是那樣一個(熱愛自由的)人,我早就被毀滅上百次了?!?

    1809年,叔本華進入哥廷根大學醫學系,同時鉆研自然、社會、人文諸多學科。1811年,叔本華轉入柏林大學,主攻哲學。1813年10月18日,叔本華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歌德作為這篇論文的第一讀者,閱后評價說:“這個年輕人將來會超過所有的人!”1814年5月,叔本華離開魏瑪前,歌德在紀念冊上為之留言:“你若愛你自己的價值,那么你必須賦予這個世界以價值?!?

    而年輕哲學家的畢生志業,就是勇敢揭示這一世界的無價值性。此時,叔本華也與母親斷絕了一切關系。

    這對母子至死亦未再見面。

    余讀《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和叔本華傳記,震驚于偉大哲學家揭示一個不可理喻之世界那大無畏的道德勇氣,而對庸俗虛妄之表象主宰這一世界之暴烈、殘忍、寡情,深懷悲憫。

    重讀叔本華的哲學隨筆集《意欲與人生之間的痛苦》(上海三聯書店1988),仍然對叔本華哲學的高度清晰、睿智、尤其是掃蕩一切的坦誠而決絕的勇氣所震撼:

    一切生命,在其本質上皆為痛苦。

    對每一外在不幸和內在困擾之最有效的慰藉在于,去發現那些比我們更不幸的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做到這一點。對整個人類的不幸來說,這又意味著什么呢?

    歷史給我們展示了各民族的生活。它所敘說的,不外是戰禍和騷亂;和平歲月,僅作為偶然而短暫的插曲而稍縱即逝。個體人生,也同樣是無盡的搏殺:與欲念和無聊的斗爭,與他人的拼殺。人四面受敵,殊死搏斗,手握利劍而戰死疆場。

    使我們生存充滿煩擾與苦痛的東西,無一不是來自時間的無休止壓迫。它使我們難以喘息,象工頭一樣用鋼鞭抽打我們,它唯一寬恕的,是陷入百無聊賴狀態的人。

    工作、煩擾、苦役和麻煩,的確就是所有人終其一生的命運。假使每一欲望產生之時即被滿足,人們又如何來打發余下的時間呢?……他們
    自身就會創造出比自然原來賜予他們的還要多的苦難。對人類來說,不存在比現在所占有的生存形式和階段更合適的其他生存形式和階段了。

    人類苦樂的基礎……無非飽暖和性。這些快感與動物在數量上無異,但他那裝備得更高級一些的神經系統使每一種苦樂都更強烈……根本在
    于,人的思維,把一切事件,尤其是對尚未到手和未來之物予以大大的強化……他有意去強化他的欲望,不過是為了強化快感,而奢侈品、煙草、鴉片、酒精、美雅之物等就隨之而來。更進一步,使他不顧一切抓住不放的、似乎更高價的——野心、榮譽感、羞恥感,即他認為別人會如何評價他的東西?!瓕θ祟悂碚f,無聊成為一種真正的困擾。欲念和無聊正是陪伴人生的兩極。

    假如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個圓圓的跑道,上面布滿了燒紅的熱炭,也有少數幾處納涼處,而人們不得不在這跑道上狂奔的話……那看破時空、事物與人性本質的人,他應當在跑道的任何一點上果斷地跳出跑道,他此時改變了其意志的方向……他厭惡這個充滿的世界里的一切本質與內蘊,無求于萬事萬物,堤防自己的意志與任何事物發生糾葛;對萬事萬物,他內心深處抱定極度的淡漠與逍遙。

    作為現代哲學家第一人,叔本華一刀斬斷了自盧梭、笛卡兒直至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以來的淺薄的啟蒙獨斷-實證主義哲學在自然、歷史、人性上放置的重重精神枷鎖。

    他重申了佛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之“三法印”般若智慧,重申了柏拉圖、古羅馬自由意志哲學、蒙田諸賢哲對人類認識局限的偉大發現,重申了生命掙脫一切糾葛、羈絆的廣大自由。

    他作為現代生命哲學的鼻祖,毅然揭開了從尼采、惠特曼、紀德,一直到現代主義各個主要人文思想流派、藝術流派、卡瓦菲、佩索阿、垮掉一代(Beat Generation)、博爾赫斯等人的超拔高邁的哲學智慧與詩性智慧的偉大序幕。

    文藝復興晚期畫家卡拉瓦喬的遺言是“無希望、無恐懼”(no hope,nofear)堪稱叔本華哲學的凝練表達。

    沒有虛妄之幻想,也就沒有一切恐懼。

    平靜生活于當下的自由與超脫之中!

    清晨,阿瑟·叔本華,德國智慧大師,使我日常騷動的靈魂,瞬間獲得了澈悟、安詳、平靜。

    現代生命哲學大師叔本華,在巨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篇“世界作為表象再論”第35節結尾處,以地藏菩薩的透徹口吻,恬靜地微笑著,教誨說:

    那無盡的源泉是有限的尺度量不盡的?!瓱o減于昔的無窮無盡的源泉總敞開著大門、提供著無窮的機會。在這現象的世界里,既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損失,也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收益。唯意志永存,這自在之物;唯有它,這一切現象之源。它的自我認識,它隨之而有的、起決定作用的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那才是它自身唯一的大事。

    對我來說,對一切人來說,唯一的大事,是認識自己,認識自身的意志,并葆有這一意志,而不是泯滅之。

    某個臉蛋紅紅的、可愛的女生,在課上認真聆聽我之所講,觀賞完我播放的影碟后,突然贈送我一只渾圓的蘋果,此刻,這紅蘋果,安靜地依偎在書房插滿鮮花的水瓶一側。

    正與我一同聆聽著GilShaham演奏小提琴、 Goran Sollscher演奏古典吉他所詮釋的 Franz Schubert(1797-1828)之妙曼樂曲!

    蘋果堅守在自身的果核、肉體、意志、生命和芬芳中,不問世事滄桑;塵世的有限尺度,無法衡量宇宙大一統無限的生命。

    世上無所謂失落,也無所謂獲得。

    一切都是生命意志的表象;每一生命,都生活在自身的意志中,不問他人觀感,不問今夕何夕也。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