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世上的一切之一百一十七——我的哲學本體論之五:投身于事物鮮活的生命之中
    毛峰
    2016年09月02日

    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在《形而上學導論》中說:“把握事物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我們不是反復思考事物,便是參與到事物之中去?!边@段名言,我曾在北師大課堂上反復加以援引,并且配合一個動作——舉起自備的大號水壺,內裝自己配備的“八寶茶”,對學生道:“把握這個物體及其內涵——八寶養生茶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科學測量的方法,用各種儀器測量這個水壺的容積和內置茶液的成分,這種方法是為了復制這個水壺和茶液;請注意,還有另一種我所首肯和喜愛的方法——”我擰開水壺蓋,將八寶茶一飲而盡,滿足道:“痛快!解渴!美!”

    全場聽眾看傻也聽傻了。

    “反復思考事物”是科學把握世界的方式,這種方式的世界觀基礎乃是將世界對象化、客體化、實用化的功利主義。而“參與到事物之中去”是詩把握世界的方式,它的世界觀基礎則是將世界本體化、神秘化、詩意化的神秘主義。前者窺伺著、算計著、思考著事物,后者與事物內在的生命打成一片。

    科學為人類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伴隨啟蒙獨斷主義對它作用的夸大、扭曲,它的世界觀基礎也在世界上廣泛傳播,成為近代主流意識形態,這就給人類生存帶來最嚴重的危機:由于功利主義對待人類事務采取急功近利、淺薄短視的態度,人類賴以生存的全球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全面破壞,而功利主義標榜的不擇手段攫取權力和財富的意識形態,更使人類精神價值的全面荒蕪。

    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是,本應有限使用的科學思維模式被無限地使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而造成了許多與科學實用理性相悖的領域中內在獨特價值的衰落。

    1,經驗與超驗:事物存在的兩個層次

    如果我們把世界劃分為經驗層次和超驗層次,前者是可把握、可操縱、可利用的物質層面,自然科學可以解決問題;后者是不可把握、不可操縱、不可利用的精神層面,它們的特質就存在于它們渾沌一團、氤氳一片、不可思議、合成一種隨機性偶然性極強因而拒絕讀解和闡釋的緊密織體之內,對它們進行條分縷析的“科學說明”實際上是把它們從不可分割的系統中人為地分裂出來,從而傷害了事物內在的生命。

    老子《道德經》開篇便是那中國文化中至為深刻的12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崩献用鞔_地區分了“可道”與“不可道”、“常道”與“非常道”,即世界分為可見的、經驗的、理性的部分和不可見的、超驗的、神秘的部分,前者是世界的現象和物質內容,屬自然科學范疇,后者是世界的本質和精神內容,屬于想象的、情感的、詩的領域。數千年以后,維特根斯坦仍堅持了這一基本的世界劃分:“凡可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不可說的就只能沉默?!薄翱烧f的”包括自然科學層面的一切物質存在,均能通過理性思維獲得說明;而“不可說的”,包括哲學、宗教、美學的東西,即詩“真正企圖說出”的一切,卻是不可言說的,只能對之報以沉默。因為那是神秘的。

    宇宙存在的神秘性來源于宇宙的無限性。

    人作為宇宙中極其有限的生物,他在思考、描述宇宙的本質和終極意義時,必然面臨巨大的困難。在時間上,宇宙無始無終;在空間上,宇宙廣大無邊。因此它存在的本質和終極意義很難被有限時空中的人所發現和言說。

    2,真實總在概念、定義、邏輯之外

    時下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新入職的大學生、研究生,什么也不會干,但卻什么都瞧不起,因為教他們的大學老師,都是整天在“概念、定義、邏輯”等“啟蒙獨斷教條”下打轉的廢物。

    現代思想家弗蘭克·赫伯特(Frank·Herbert)在《沙丘》中寫到:“ 在人類無意識深處 ,有一種對有意義的邏輯宇宙普遍性理解的需要。但是,真實宇宙總是處在邏輯(觀念)宇宙的一步之外?!比祟愡壿嬛髁x的思維定勢源于人類利用世界的生存需要:他安排每件事情的次序,以便他的生活井井有條。

    然而,宇宙自然的任何一個進程,都絕非依據人類的概念、定義、邏輯運行。真實宇宙就在人類為它設計的邏輯次序的一步之外。展開漢英對照的《柏拉圖對話集》,蘇格拉底在每篇對話的開頭,都設立了“宏偉的目標”——諸如“什么是正義”、“什么是美”等,經過反復“定義”,費盡周章,最后總是發現“概念和定義”以外的“異常情況”,被迫推翻原來的“定義”,另覓出路,最終無果而終。真實就在“定義”以外。

    蒙田的妙語足以概括被流俗的西方哲學史家一再艷稱的“蘇格拉底定義法”的荒謬:“研究從疑惑開始,分析是其中間階段,最后以無知告終?!蹦岵稍凇侗瘎r代的希臘哲學》中毅然宣稱“蘇格拉底是挑起無謂爭論的人,是希臘墮落的開始”,而維特根斯坦干脆把《柏拉圖對話集》丟棄一旁:“什么也沒有解決,更沒有推進,只是反復兜圈子!”

    因為異己的、異常的情況大量存在,恰是宇宙萬物存在的本真狀態:萬物不是為了人類儀器測量強行設立的標準、概念、定義、邏輯、體系而存在:人家自然另有一套,不為你人類的測量、設計、實用而存在!

    愛因斯坦精湛地說:“場是怎樣被測量的,場就是什么?!币簿褪钦f,科學實驗的結果依賴于人類先行的測量儀器,只要你準備出同樣的物理條件,被測物就呈現出同樣的運行規律。

    因此,所謂的科學規律,只是有條件地、概律性地、湊巧靠近了事物的萬千形態中的某一種的所謂“真實”狀態而已,是事物在被測儀器的逼迫下呈現出的眾多面貌中的一種。

    而科學沙文主義的意識形態,則將這一種偶然概率性的面貌奉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是完全錯誤與有害的。

    3,人類被恩賜了理解宇宙浩瀚神秘的“天良”

    按照人類的邏輯,一個事物的存在必有其不可替代的本質、特性、價值和意義。然而,當思考整個宇宙存在的本質、特性、價值和意義時,人變得啞口無言了:宇宙為什么而存在呢?

    “世界本質上是詩的,它的意義只是它本身。其重要性在于它存在,以及我們知覺它存在:這真是一項大神秘?!?

    世界是人的理智、思維、語言所無法全部囊括的整體。這就是世界的意義,世界的本質:即它是神秘的。它存在著,渾沌一團,朦朧一片,自在自足,不愿向外界透露自己的秘密。

    它不容爭辯地設置了生命,并使用一切力量催促生命發芽,可當生命對此產生依戀時,它又將這鮮美的禮物一把奪回,不管你提出怎樣的抗議。世界的神秘性來源于其無限性和具體時空界限內的人的有限性之間的巨大反差。很多情況下,它象一團事先(何時?何地?何人?神秘?。├p好的絨線,你從中抽出任何一條(有與無?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都會使這團絨線變成一團亂麻──即任何概括的片面性有可能傷害了它的無限整體性。

    與此同時,人類神秘地被恩賜了領悟這一宇宙奧秘的“天良”,即以仁愛之心忖度萬物存在意義的詩性直觀能力,這一能量恰恰是人類設立文明的道德基礎和精神核心。

    民國時代,馮友蘭曾說“良知是否存在不可知,僅僅是一個假設而已?!毙苁ο壬勓源笈?,當面訓斥道:“倘若良知是一個假設,則全部中國文化根本無從談起!”人類文明亦將根本無從談起!讀書至此,立即將馮友蘭所著《中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史新編》等從書架上檢出,與廢物垃圾一并丟棄了(唯一保存了其早年用英文寫的《中國哲學簡史》,聊備資料而已)。
    嚴守這“第一義諦”,乃能思考宇宙人生。

    4,唯其作為詩,宇宙才是可理解、可把握的

    人把握宇宙全體的恰當方式是詩的方式,即以自己的心靈去體會、去領悟、去想象宇宙的本質和意義。詩的方式,不象科學那樣宣稱自己的發現囊括了一個命題下的所有內容,恰恰相反,詩以神秘的、留下巨大空白的方式、訴諸靜默和感悟的方式,告訴你所有命題都不可能窮盡無限的宇宙,它讓你沉靜下來、停止言說,用深心去體會貧乏的概念邏輯之外的宇宙真義。

    “我們全和它們一起去了,進入沉默的葬儀,

    無人的葬禮,因為無人需要埋葬。

    我對我的靈魂說,靜下來,讓黑暗降臨到你身上,

    那將是上帝的黑暗。就象在戲院里

    燈光熄滅,是為了讓布景換下

    ……

    在那些時刻,我對我的靈魂說,靜下來,

    不懷希望地等待

    ……

    不加思索地等待,因為你沒準備好怎樣思想:

    所以黑暗將是光明,靜止將是舞蹈?!?

    (艾略特:《四個四重奏》)

    公元5世紀的神秘主義者狄奧尼修斯,也以同樣的筆調描寫了人類心靈這樣一種神秘的、詩意的狀態:“于是他忽然離開了所見的事物和見到這些事的心靈,使那果真掌握了秘訣的人投入這無知的幽暗中,在那里它是棄絕了一切語言的了解,這樣由于他一切理解力的休止,他得依賴最高機能與那全然不可能認識的他合而為一,并由于他的無知而達到那超過知性的知識?!覀兤砬笏刮覀兛赡苓_到那超過亮光的這個幽暗,并因棄絕眼光和知識才看得見,并知道了那超過一切眼見和理解的事(因為這把我們機能都停息了才能委實看見和委實知道);又使我們可供奉超越性的贊美詩給那超越萬有的他。這樣,我們可以看到那原為萬物之光所掩蔽的、伏在一切存在物中的超本質的幽暗?!?

    5,宇宙在神文(自然)和人文(詩)上融通無間

    由此,我們看到了神秘主義和詩的本體同一:二者都要求“理解力的休止”、“棄絕知識”、“停息機能”,在“無知”的“幽暗”(理性推究之心停止)中,與神秘的“他”(上帝,宇宙的本質和意義)溝通。神秘主義要求棄絕語言,詩則要求超越語言,以獲得超知性、超見解、超本質的不可言說的神秘洞見。騷動的心靈由此平靜下來,在神秘的幻覺中,黑暗發出隱秘的光明,黑暗本身成為領悟的靈明,原先的明暗界限溶解了,化而為“至美至?!钡陌矊幒兔鞒?,這種神秘體驗就象西班牙神秘主義畫家埃爾·格列柯所為:他在作畫時將門窗盡皆遮起,以免外界的光擾亂他的內心之光。在棄絕了已然定型化、僵化的知見之后,人與宇宙全方位、全身心的接觸才可能恢復,在這種空靈瑩潔的心境中,肉體、心智表面的靜止恰是“靈”的舞蹈、活潑生機的流動運行之時。在超越的靈視中,萬物森嚴的界限全皆打破、融通在一起,時間如水,萬物幻化,玄妙無比……

    在神秘主義的信念里,理性的“黑暗”恰恰是靈性、悟性的“光明”,它表明,一切高超的宗教、哲學和詩,都是從人生的反面去看人生,從而與實際的人生保持一段心理距離。只有這樣,才能看透人生的迷誤處,從而去迷去誤,獲得生命的智慧。因此,神秘主義和詩的經驗都是使事物“陌生化”(借用俄國形式主義的術語),但并非為了“增加感受的難度、延宕感受的時間”,而是相反,促使“感受”越過習規定見,迅速到達人的心靈,以促使“領悟”的實現。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