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學源流之一百零一篇——生生之美:儒家的天命思想,中國哲學特質之一
    毛峰
    2016年09月12日

    作者題記

    丟失某個不太重要的小物件,譬如一串信箱的鑰匙,盡管所值無幾,卻會使我們茫然不知所措;然而,作為全球唯一綿延萬年以上文明的中國人,在最近100年的時間里,完全遺失了自己祖先辛苦創造的文化,竟恬然不知,更毫無茫然失措之感。

    我的兒時玩伴、如今供職于某文化機構的W君,在多年重逢時,坦率直言:“我見到了自幼讀其書、滿心崇拜的某些名家,結果大失所望:根本不能喚起我的肅然起敬感!”我對他更坦率:“不是某些名家,而是全部!”中國知識分子的卑俗猥瑣,從第一面就可讀出,久之則更深心厭惡之。

    自博士畢業,我就立定宗旨:“只與古人為友”,即從中西古籍世界的神游中,尋覓那把久久遺失的鑰匙,以便開啟那對中國人緊緊鎖閉的、珍藏著真實生活泉源的奧秘之門。

    從距今10000年的伏羲河圖易經時代,到公元前6世紀孔子寫出《易傳》,中國儒家的天命哲學亦即詩意神秘主義的偉大思想與智慧體系,奠定了中國人淡化上天自然的超絕性和宗教色彩、突出上天對人間關懷的親合性、探求宇宙時序的科學性和萬物向明而治的人文主義的偉大哲學特質。這一特質,集中而鮮明地體現在中國文化的主干——儒家有關人生、社會的哲學思想中。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仁者,愛人”,此后歷代儒家對“仁”進行本體論建構,“仁”的涵義不斷擴充,至唐代,韓愈說“博愛之謂仁”,“仁”的對象已經由人擴充為萬物,至宋代,程顥的《識仁篇》將“仁”的涵義推向生命的最高境界:“仁者,渾然與物同體”;“若夫至仁則天地為一身”;“萬物之生意最可觀,斯所謂仁也”。朱熹總括其意,曰:“生生之謂仁”,這樣,“仁”成為中國人世界觀的核心內容。

    此“天地一體之仁”,作為宇宙人生的本質,一旦樹立,必然反對將萬物視為冷漠的物理事實,而是將萬物想象為富有同情、憐憫、博愛之情的生命存在,人生活在天地慈愛的懷抱中,當然應當以同樣的仁愛之心善待萬物。

    這樣,儒家仁教將詩意神秘主義的宇宙觀、世界觀貫穿于人的生命實踐,成就了人神一體、萬物一體的人文主義特質與類型的“詩性世界觀”、一種廣義上的“秀才宗教”(錢穆在《中國文化史導論》和《中國思想史》中率先加以命名)。

    這種人文宗教,同時強調天道之仁和人道之仁,既不褒神貶人,也不以人廢神,而是兩者并重,強調二者的親密、和諧、統一,以成就一個溫馨良善的世界,它所樹立的偉大、莊嚴、光明、完美的生命理想,范圍天地,囊括宇宙,應當成為文明人類共同尊崇、共同為之奮斗的人文目標、詩意境界和精神信仰。

    儒家認為,實現“仁”這一宇宙崇高宗旨的條件有二:一是人的努力;二是天的成全。

    由此,引出了最具中國神秘主義詩意特色的“天命哲學”。

    《說文解字》云:“天,顛也?!鳖?,通“巔”,即人的頭部,人體最高、最顯著的位置。中國人以此命名超越人世又決定人世的神秘力量或存在。

    在中國文化中,“天”具有三重含義,經常交替或合并使用:(1)天神;(2)天命;(3)天地(即自然),三義均具有神秘的詩意性:天神是有智慧有意志、最終決定、操縱、控制事物的超然力量,又稱神明;天命是神秘的上天賦予萬物的崇高使命和不可逃避的命運;天地則是神秘的、非人力所能預測的、至廣大至悠久至深邃的生命過程和生命存在。

    “命”字未見于殷代卜辭,卻常見于周代金文?!墩f文解字》云:“命,使也。從口從令?!倍斡癫米⒃唬骸傲钫?,發號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敝苋丝偨Y周革殷命的歷史經驗,提出了“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天命”哲學理論,認為“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即統治者敬德愛民,上天就把統治天下的神圣使命賦予他,否則就剝奪他的天命,賦予別人。

    與這種政治化的理解相平行的,是對“天命”的哲學化理解:人的生命是上天賦予的。

    古人對“生”的認識是直觀的:“生,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比说纳蟛菽疽粯虞谵?,也象草木一樣脆弱,“命”的觀念出現了:“我生不有命在天?!睆拇?,“生”與“命”相聯系:“哀死事生,以待天命”成為中國人基本的生命態度和天命哲學。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說:“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曰)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這樣,生命的自然過程獲得了崇高的價值意義。

    天帝、天命、天道觀念自虞夏殷周以來,深入人心,彌散于整個中國文化中,成為中國人世界觀的重要基礎和組成部分。其中,殷人重天帝威權,周人和儒家重天命與人力、人德的合致,道家重天道與人心在自然主義層面的和諧,對神明、祖先的敬重、對上天使命的積極貫徹、對天道自然的尊重和皈依,成為“天人合一”的中國詩意神秘主義的基本主張。

    1,成為堂堂正正的偉岸君子:人的浩然天命

    儒家思想秉承周公,以天命觀為其神秘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天命在周公那里被理解為政治化、倫理化的道德訓誡:“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這樣,天意與民意相等同,天命實際上成為民眾的意志和道德評價。這種“民本主義”的保民、愛民、崇德的古典憲政意識,是周公在周朝初創時期告誡諸侯、大夫、王公貴卿、貴族子弟的政治謀略的一部分,透露出許多中國世界觀的根本特色:“惟天惠民”,天與人是親合的;“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象一切泛神論的神秘主義思想體系一樣,神的泛化,實際上是人的中心地位的確立。
    如果說周公思想注重“敬天保民”的古典憲政意識,《詩經》則突顯了“畏天敬身”的全社會關注?!胺舶倬?,各敬爾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各敬爾儀,天命不又?!薄疤烀墙??!薄熬S天之命,于穆不已?!薄吧咸熘d,無聲無臭?!薄疤烀页??!本粗粗?,天維顯思,命不易哉!”

    天命的神秘性大為加強:天命是得來不易的,必須時刻加以敬畏,并且慎行修身,以行此不懈不息、無聲無嗅、靡常難得之神秘天命。宇宙和生命之浩大的神秘感從詩文中躍然而出:孔穎達《正義》注“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一句時說:“言維此天所為之教命,於乎美哉,動行而不已。言天道轉運,無極止時也?!薄办丁弊x“嗚”,感嘆詞;“穆”訓“美妙”,朱熹訓“深遠”義(16),都是顯示無限天命運行不息、深遠難測、同時又呈現出一種無言靜穆之美的神秘樣貌與詩意況味。

    “天命”在杰出的思想家、文化圣人孔子那里,由政治化、宗教化涵義向哲學化、人格化涵義演變,它既是決定宇宙和人生的不可抗拒的命運力量,又是鼓舞人去奮斗的崇高使命感?!墩撜Z》最后一篇《堯曰》最后一章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笨鬃影选爸弊鳛椤熬印奔蠢硐肴烁竦谋貍錀l件。

    《論語·季氏》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碧烀蔷颖仨毷紫燃右跃次?、加以思考的東西。在圣人的思想中,天命不僅僅是宇宙萬物的終極本原和歸宿,更是賦予人生以積極意義的神圣使命,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

    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孔子從無限天命中尋找到支持自己從事仁愛事業的巨大精神動力。按照湯因比的說法,這是文化的創造者、少數天才的靈魂直覺到神秘的“宇宙靈魂”(天命)并深受鼓舞,從而開始了他們創造、更新文明發展方向的工作。

    孔子的仁道理想與當時殘酷現實間的巨大反差和尖銳沖突,使他常常陷入極危險的困境。每當此時,孔子總是以大勇無畏的氣概,將自己與無限天命聯系起來:

    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掉他與弟子習禮處的大樹以相恐嚇,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鬼其如予何?”他曾被圍于匡,但毫不畏懼。他的勇氣正來源于他對“天”的無限信賴和自身秉賦的無限“天命”的自信:“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天命這樣一種深厚的文化使命感和精神信仰,支持他完成了繼往開來的文化圣業。

    孔子博大而深邃的天命信仰,使他認為:人事蓋由天定,人力僅能促進或延緩事物的進程,卻不能開啟或廢止它?!墩撜Z·憲問》:“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孔子作為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主張行動的思想家,他清醒地知道,掌握事物樞機并最終決定事物成敗的,不是人力,而是天命。

    處于“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常有理想難以實現的失落感:“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顏淵死,子曰:天喪予!天喪予!”“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比欢?,孔子很少落入憤懣的境地:“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并且以一貫的理想主義,企圖“海外傳教”:“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一生篤守中庸的他,有時也“思得狂狷之士”:“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24)并且很欣賞自己的“狂簡”弟子:“子在陳,曰:歸歟!歸歟!吾黨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有裁之?!?

    孔子對于鬼神的態度,更能體現他的神秘思想的微妙之處?!墩撜Z·雍也》云:“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睂@句話,今人往往用“敬而遠之”的習慣理解去套,好象孔子主張忽視、輕視鬼神問題。

    實際上,孔子認為“敬之”和“遠之”是“知”(智慧)的兩個缺一不可的要素,因為孔子念念不忘的、實現“仁”的主要途徑“禮”的首要內容,就是敬天地鬼神,所以《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不在,祭,如不祭?!钡囊馑?,也是強調祭祀神靈的虔誠性和親身參加的必要,好象神靈來到了祭祀現場一樣。而“遠之”也不是棄之,而是要人不迷信外在儀式,重內心誠敬??鬃佣啻伪硎尽岸Y”重內心不重外表的思想:“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孔子認為,過分依賴鬼神與全然侮慢神明同樣是“不智”,只有不偏不倚,行于中道,才是中庸的態度。正如同全然不信天命謂之“狂”,一切聽天由命謂之“狷”,君子得其中道而行,即“盡人事以待天命?!?

    孔子的天命思想及其在對待神秘主義問題上的巧妙運用,奠定了中國文化采取非宗教的、人文主義的、泛神論的、審美的、詩意的神秘主義形態的基礎和智慧源泉。

    中國神秘主義的詩性智慧與宗教神秘主義的細微差別在于:東方詩哲們(孔、老、佛)都堅持認為,天與人可以靠心靈直接溝通,無須假借任何橫亙二者之間的“靈媒”;而宗教、神話中的“神靈”,原始巫術中的“鬼魂”等,都是這種“媒介”。

    因此,孔子的“天命觀”,老子的“天道”觀,佛陀的“空觀”等,都巧妙地排除了宗教狂熱和迷執的因素,從而使中國人的思想始終保持在“保持神秘情感但又不馳情入宗教幻覺”的美妙境地。

    2,宇宙生生之美,無聲而浩瀚,鮮活而井然

    作為一個極其透徹的偉大哲人,孔子敏銳地感覺到,有一股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神秘的生命力量,蘊涵在宇宙之中。它超越了語言,具有無限廣大的神奇功力:

    “子曰:‘予欲無言?!迂曉唬骸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作為一個奔波于諸侯之間的政治家和一生“誨人不倦”的教育家,孔子對人生“無言”境界的向往,不也滲透著對宇宙“無語而默化”的神秘體悟嗎?!

    當衛國權臣王孫賈說“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時,孔子斬釘截鐵地斥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他自稱“五十而知天命”,在他看來,天命是天的命令即天意,只有慎德修行的君子經過幾番人生磨歷才能透徹了解的東西,它是決定宇宙萬物命運的、不可違抗的神秘力量,它超出“我們能控制的范圍之外?!?

    孔子思想為以后幾千年中華文明的綿延、成長、復興樹立了牢不可破的哲學基礎。他的教育理想和人生境界是中國人文理想與人生境界的最高典范??鬃右蛏衩氐挠钪姹倔w“天”及其表現“天命”不可深究,故而采取了存而不論的立場,但這種神秘思想仍貫徹在他的哲學知識論和教育哲學中。

    他標舉價值真理對人的生命的至高意義:“朝聞道,夕死可矣?!彼J為境界不同的人,領悟知識的能力也就不同:“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矣?!彼鲝垺澳R之”,認為“生而知之者上也”、“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彼裾J自己的學問是靠博聞強記得來的,認為知識來源于“一以貫之”的基本信念。

    孔子以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理想主義使中國文明屹立數千年而不倒。許多淺薄的人,譬如新文化運動分子,將封建專制制度的種種弊端歸咎于儒家思想,實在是本末倒置。儒學正是在與這些弊病進行艱苦殊絕的斗爭中存在、發展起來并深入人心的。

    孔子周游列國,無所用于時;歷代統治者借仁義之名行賊民之實,但污泥難掩日月光輝,無數仁人志士,在儒家精神的感召鼓舞下,舍生取義,為民獻身。其敏于求真、急于公義、正身修己、誨人不倦的精神,“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的態度,殺身成仁、守死善道的執著精神,總是鼓舞著一代代志士仁人為一個更合理、更美好的社會而積極奮斗。

    孔子被譽為“圣之時者”,這既指他勇于救世的精神,也指他積極進取、把握時間、奮發有為同時又不患得患失的、達觀詩意的生命態度。他標舉的“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高超境界,他刪定六經、崇尚詩、書、禮、樂等人文教育和藝術教化的思想,對“沐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所代表的人性自由和詩意境界的向往,對“逝者如斯、不舍晝夜”的時間之流的喟嘆與沉思,都使這位“人文垂范、萬世師表”的圣人的思想,被一種深沉的命運感和企圖超越有限的命運、進入無限自由境界的向往之情所環繞。

    3,終于覓得一個真實圓滿,陽光普照的世界

    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1986年那個陽光燦爛的秋日之晨,我步履輕盈地踏上南開大學圖書館門前的石階,歸還剛剛捧讀一畢的《論語》。新開湖前的梧桐,浸滿了純凈的秋光,將一簇蔟絢爛、寧謐與安詳,伸向湛藍的高空。奉還《論語》,我覺得我是在歸還一個陽光燦爛的、溫暖寧馨的世界。此前讀過的書、體驗過的世界,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總是處于爭執不休的狀態,然而在《論語》中,世界是如此的穩定安詳,井然有序,它佇立于廣闊而深厚的基礎之上,它是真實良善的,美的。它亙古如斯,不增不減,一如眼前。它飽經憂患,但天真不改,與人為善。它是秋之陽光,溫柔和煦,一往情深。它是秋之溪水,潺潺流動,不染塵埃。它是落盡繁華的秋之林海,鉛華洗去,萬葉婆娑。它是高遠無極的秋之蒼穹,宇宙眾生展翅翱翔的終極家園。

    在我的想象中,清澈的沂水河湯湯流淌,河邊安然靜坐著中國文化的圣人、一位永不知疲倦的人性導師——孔子??鬃訕O目遠眺一江永逝不息的春水、水上跳蕩的陽光、河面嬉鬧的童子和少年激濺起的水花,極目遠眺那廣大蔚藍的蒼穹,河邊郁郁蔥蔥的森林,開滿野花和青草的河岸,喃喃入河的小溪……一股本然的詩情從胸中悠然而起,發而為怡悅的短曲、美妙的歌章。學生曾點為之鼓瑟鏗鏘,譜為絕唱。天地悠悠,惠風和暢。那天命的微風,從舞雩臺上飄搖而下,飴蕩萬里,吹熄了人性深處的一切情欲和痛苦,喚醒了歷史深處的青春激情。

    從萬象紛紜中,從已然經歷的兩千年文明經驗中,從賴己而傳的遠古經典中,孔子仰觀俯察、深思熟慮,其圣智的光輝如太陽一般照臨于萬物之上,他發現了宇宙的奧秘、人性的奧秘,就在一個字上:“仁”!“仁”字一出,宇宙豁然開朗,萬物煥然一新,歷史的濃霧為之消散,籠罩在世界面容上的久揮不去的陰霾,頃刻間消散于無形!天因“仁”而立,顯示其無私包容萬物的、慈父般的胸襟;地因“仁”而開,顯示其無私養育眾生的、慈母般的懷抱;人在天地之間,在無窮盡的宇宙之“仁”的海洋中,挺身而為承受“仁”并回報以“仁”的赤子、情人、支撐天地、光耀宇宙的生命——人!

    在人類全部文明史中,最偉大的、無人能超越的發現,就是孔子對于“仁”的發現??组T弟子中最不出色的、不懂體察只會發問的樊遲,他的提問卻啟動了人類文明史和學術史上最偉大的一則對話:“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孔子以“愛人”為“仁”釋義,飄拂在真理面容上的最后一襲輕紗,也被溫柔地撩開了:世界啊,你微笑吧!向一切冷酷的、黑暗的、迷惘的心,展開你的稀世之美、你亙古如斯的溫柔吧!漂泊于四方、受盡苦難的遠游的浪子啊,回歸你久違的家鄉、你的親人一直向你張開的懷抱吧!

    仁愛是世界的陽光,是道路,真理和生命。沒有仁愛,就沒有嬰兒的奶水和搖籃;沒有仁愛,就沒有地上的青草、墳前常開不敗的花環!一切生命,在愛中被創造、在愛中成長、以愛為最大幸福、最大歸宿。仁愛,就是人生的終極家園!仁愛,就是宇宙的終極真理!世界為什麼存在?因為仁愛!歷史向何處延伸?向著仁愛!人生怎樣才有意義?與這終極的真理相依偎,行走在這終極真理的陽光下,始終在仁愛的懷抱中!這是人生的最高目標和最大幸福。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朱子之言,誠人類文明史上不可傾搖之論斷。西方文明以“上帝之圣愛”為最高安慰,雖境界高妙,但驗于科學發達之今日,其說純屬臆造,難服眾人;東方文明之一派,如印度教、佛教,以“完全泯滅愛戀”為最大解脫,雖境界高妙,但完全違背人之常情,故行而不遠;惟中國儒家思想、孔子仁愛之道,起于人倫日常,由男女之欲、夫婦之情、父母子女之愛,進而為整個社會之和諧互敬、相親相愛,更進而為萬物和諧共存、天地一體之仁的偉大境界。此道順乎人情、應乎天心,暢萬物之欲、遂天地之情,為人類營造了一個和諧美妙的家園。

    孔子之道是人生正義之道。明儒陳白沙的死前遺言是:“孔子之道足矣。愿勿畫蛇添足?!弊x遍群書,閱盡人世,三復斯言,誠哉妙哉,道在是矣!白沙子可謂一語道破天機!試想:人除了彼此相愛以外,還有別的出路嗎?仁愛難道不就是人生的唯一大道嗎?彼此仇恨、彼此殘殺是人生自毀之道。

    從個人到家庭到社會到世界,除了彼此相愛、彼此合作的“仁”道是正義之道、文明之道外,還有別的正義之道、文明之道嗎?損人利己、倚強凌弱是禽獸之道、野蠻之道。近代以來被世界廣泛信奉的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達爾文主義,實際上是一種殘忍的強權邏輯,它把因種種原因而不能“適應”者殘酷地淘汰出局、棄之不顧;被淘汰者起而反抗,以牙還牙,稱之為“階級斗爭”,社會無有寧日,頻遭破壞。而以“仁愛”為核心的孔子之道,信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主張“老者安之,壯者用之,少者懷之”(《論語》),“富而教之”(《論語》),認為“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禮運》),故??鬃又蓝姓?,必如畫蛇添足、徒增其亂而已。

    孔子之道是人生超越之道。詩哲陳白沙臨死前緊握弟子的手說:“出宇宙者,子也?!边@是中國文化中最美的哲學、最透徹的辭句:所謂“出宇宙”者,就是標舉一種最偉大的人生境界、精神境界:人啊,應當傲立于天地之間,挺拔乎宇宙之外!真正偉大的人生,不會消亡和局限于一定的時空之內,而是無限地超越之,進入與宇宙同其廣大、同其不朽的生命境界中!

    《左傳春秋》所謂“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境界,即由儒家廣大自由之教化所以培育之也??鬃又?,首要在于立人,即樹立一個自愛愛人的道德人格,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自己、他人、社會,進而達乎自立立人的“仁者”境界,博愛眾生,立德力功,參贊化育,光輝天地??鬃又?,無須假設一個上帝世界為現實世界的價值源泉,更無須宣判現實世界為虛幻;相反,它認為現實世界是唯一真實的世界,現實世界的價值源泉就在人心的良知良能上,此良知乃上天獨賦予人的,是宇宙人生的終極價值之源,萬物不可自我否棄,而應當自我珍愛,自我提升,永葆天賦仁心,自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孔子仁愛之道,為人類揭示出一個真真實實、圓圓滿滿、陽光普照、萬物和諧的世界,一個源深本固、枝葉繁茂、萬象蔥蘢、生機盎然的世界,一個溫柔敦厚、廣大精微、深根寧極、自立立人的世界,一個對自己、他人、對整個宇宙充滿信心與愛情的世界??鬃又?,是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歷萬世而不易,放四海而皆準,徹古徹今,順天應人,與乾坤共在,同宇宙不朽,至大至深至遠,至真至善至美。其他一切有關宇宙人生的本體論思想和言論,或偏于一曲,或限于一得,與孔子之道相比,如涓滴之于海洋,壘土之于高山,不可同日而語。

    以孔子仁愛之道、天命在人之詩意神秘主義為道德、精神核心的中華大一統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取得了萬年綿延、舉世公認的燦爛人文成就。尤其是其中以孔子仁愛思想和儒家道德教化為核心的偉大文明傳統、古典憲政體系、精神文化傳統,保持了古典文明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強大、繁榮、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貢獻于世界美好未來的偉大道德基礎和精神基礎。

    予有所愿,乃學孔子。

    《古典中國》(毛峰詩選)

    春。柔柔的

    江水,燕子洗自己的

    影子,印在水底沙石上的影子

    花朵,溫暖的玫瑰。

    月出無聲,為天空畫一道

    彎彎的眉毛,流出箏與七孔洞簫

    夜晚,靜若處子。安居核內。

    接近于無限透明

    你雙目之間

    有片秋水橫舒

    偶一涉足

    便濺了一身月光

    微雨蕩漾周邊

    春江在花朵的安撫下喘息

    如此置身又如此遠離

    清風。明月。永生的旋律。

    遙遙伴你逝去。

    環佩叮當,紫蘿垂鬢

    長裙呢喃及地。

    清水供于幾上,清氣懷抱盆中

    窈窕。閃爍。一湖青碧。

    金雨沐浴之下

    你會驟然變得美麗

    如呆板的寶石上聳立,升起

    一朵粉蓮  清香撲鼻

    清淑。嫻雅。凜不可犯。疾如淚雨。

    (1994年9月臺灣《創世紀》詩刊100期)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