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憲政哲學-道統之學,主張天子、貴卿、百官、士紳、百姓均受制于善良天意(天地之仁)的約束,而善良天意的最集中體現,則是人民的意志、百姓的安樂?!渡袝匪^“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就是中華古典憲政體系的最高哲理概括。
這一古典文明意義上的、具有濃厚道德意味的、以“敬天愛民”(天意與民意,實為一體)為宗旨的古典憲政制度與精神秩序,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以上的傳播奧秘,締造了全社會的長治久安、繁榮昌盛,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和全球文明的寶貴遺產。
儒家憲政思想的傳播路徑之一,即孔子家學。
孔子世家之學,記載于《孔叢子》、《孔子家語》、《說苑》、《韓詩外傳》、《十三經注疏》、《群書治要》等傳世名著中。譬如《孔叢子》20篇,記述了孔子、孫子思、七世孫孔穿、八世孫孔謙、九世孫孔鮒(孔甲)的思想傳承與政治、學術活動,是一部記述晚周孔子世家、儒家學派與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學術環境之間鮮活互動的偉大而珍貴的歷史見證與文獻紀錄。
孔子在世及逝世后,孔門一族始終保持了旺盛的思想活力,人才輩出,從名顯于世的大德名儒,一直到封侯拜相的達官貴人,代不乏人??组T歷代子孫,學行端正,巍然名世,傳承、弘揚孔門世家之學,長達六百余載。司馬遷《史記》贊“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確非虛譽。
其中,圣孫子思,親承圣人教誨,持身正義、涵養正學,傲然維系儒家道統、學統,居儒家學術傳播之重要地位。因子思父孔鯉早死,子思親承祖父孔子教化,襄助孔子完成儒家六經撰述,尤其是巍然名世之《春秋》、《易傳》等,孔子學說至此,堪稱博大深粹、登峰造極,子思與有力焉。
七世孫孔穿(子高)與齊王、魏王、平原君、信陵君等戰國上層人士交游、議論時政,極受各方推尊,著有《讕言》;八世孫孔謙(子順,又稱子慎)出任魏相,受封文信君。
1,孔圣九世孫孔鮒襄助陳勝起義軍,任陳涉博士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九世孫孔鮒(子魚,又稱孔甲),博學正直,遭秦暴政焚坑之憂,冒著極大危險,將《論語》、《尚書》等儒家經典藏于孔子舊宅墻壁中,率眾弟子逃避隱居嵩山講學?!犊讌沧印芳从伤c弟子編撰而成。
陳勝起義,號楚王,孔甲率弟子下山襄助,陳勝親迎,拜為博士、太師,成為儒家學者加入人民起義軍、反抗暴政壓迫、以鮮血和生命捍衛中華憲政秩序的偉大代表!
研讀這段經籍,可知孔子家學傳承千年不斷的傳播奧秘:孔甲秉承孔子憲政思想,毅然加入人民起義,鮮明凸現了孔子學說一貫的憲政宗旨——以仁義維護百姓利益,為此不斷抗衡諸侯權貴、代民請命、反抗暴政,故而遭到秦始皇等當權者的仇視、忌憚,直至悍然焚坑儒生而自取滅亡!
國粹京劇有“家有詩書如滄海,鐵打的雙肩兩昆侖”之唱詞,揭示中國人極其重視“家學”涵養、家教謹嚴的文明教養精神,民國七賢之一、學貫中西的思想家、外交家、翻譯家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中稱“中國人的家庭生活,尊老慈幼,和樂融融,猶如西方人之舉家前往教堂禮拜”云云,最傳神概括出孔子創立“世家之學”之深意——家庭作為人生第一個傳道場所,最能以溫情愛意,傳播人類文明至大至高、光明瑰麗的道德精神與憲政信念!
觀《論語》所載,孔子嘗獨立于庭,子思父孔鯉,趨而過庭,孔子訓誨以“學《詩》、學《禮》”,否則“無以言,無以立”。從孔子一生圣跡,到子思之傲然對抗王侯,再到孔甲率弟子毅然加入陳勝起義軍,孔門歷代嫡傳之心法,孔子世家之學,其捍衛中華憲政之崇高道德理想,其立身、傳道之醇、厚、精、粹,宏、約、深、美,可見一斑。
《孔叢子·獨治》諸篇,記載了孔甲在戰國末期的學術、政治活動:其“亂世獨治其身”的態度;鼓勵門生叔孫通參與政治;秘藏儒家經典;受張耳、陳余之薦,參加陳勝起義軍、拜為博士、太師;與陳勝討論族禮、軍禮、治道;在委任將帥問題上,與陳勝意見不合,退隱不仕,陳勝軍后來果然敗績;孔甲去世前召告侄子,如何修身、求學等,彌補了《史記》等正史對這一段歷史的記載空闕,非常珍貴。
《孔叢子》最后一篇《答問》記載孔甲與陳勝之間有關天下治道的議論,傳達了秦漢之際巨變的重大政治訊息:
陳王問太師曰:“寡人不得為諸侯群賢所推,而得南面稱孤,其幸多矣。今既賴二三君子,且又欲規久長之圖,何施而可?”答曰:“信王之言,萬世之福也,敢稱古以對。昔周代殷,乃興滅繼絕以為政首。今誠法之,則六國定不攜(離),抑久長之本?!薄踉唬骸傲鶉缶?,吾不能封也。遠世之王,于我何有?吾亦自舉,不及于周,又安能純法之乎?”
孔甲此番“興滅繼絕”之論,與《論語》最后一章《堯曰》遙遙呼應,顯示孔子家學之嚴謹傳承、中華古典憲政體系之崇高道統:“興滅國、繼絕世”(興亡繼絕),乃人類文明進步之大道——復興瀕臨滅亡的禮樂文明、繼承瀕臨絕滅的世家文化,并非照搬前代禮樂典章,而是進行一番“損益”、“斟酌”,使文明事業永葆憲政的精髓,以適應、以奮然開拓文明進步的新局。
陳勝雖然歷經晚周衰亂,且粗通文化,但畢竟是農民起義領袖,教養欠缺,雖然明白“南面稱孤”必須“諸侯群賢所推”(中華古典憲政之根本精神),但出于淺近之見,以為“六國后君”、“遠世之王”分封以后,于己不利,遂不予采納。
孔甲見陳勝剛愎自用、拒絕勸諫,遂適時退隱。
臨終前,召侄子孔騰(子襄),告以孔子家學之精髓:
魯,天下有仁義之國也。戰國之世,講誦不衰,且先君之廟在焉。吾謂叔孫通,處濁世而清其身,學儒術而知權變,是今師也。宗于有道,必有令圖,歸必事焉。
孔甲真名儒也,一眼看穿此后歷史新局之展開:叔孫通屬儒家“事功主義”(政統)一派,初仕于秦,任秦博士;見秦暴虐無道,巧計逃脫,歸隱于魯,與孔子后人孔襄等講習儒術;漢滅秦楚,巍然興儒術,叔孫通入朝為官,受漢高祖之命,制朝儀以控悍將功臣,毅然守護太子(惠帝),促使高祖放棄廢長立幼之亂謀,漢初惠、文、景、武帝休養生息、獎掖儒術,中國長治久安、繁盛未央,孔子、子思、孔甲、孔騰以及叔孫通等世家之學、儒家眾派,堪稱守護文明、開拓人類進步事業之圣賢功臣也!
2,子夏學派新儒學之開拓進取
孔子在周游列國、顛沛流離之時,即已敏銳察覺到時局之巨變與學術思想之一代新風,正在列國漸次生成。
首先,晚周諸侯各國實力猛增,與周天子所代表的王室之離心離德趨勢已無可挽回,孔子復興“周道”于“東方六國”的理想(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诊@迂闊難行,故而,孔子“晚年變易”,變“小康秩序下之周政”為“大同秩序下之堯舜之政”,《論語》記載孔子對堯舜大同憲政體系一再推崇,其文明寄托,即深且廣。
民國七賢之一、現代哲學家熊十力先生,在《原儒》、《乾坤衍》等巨著中,稱呼孔子這一思想轉變為“小康之學”向“大同之學”的回歸,確實深有見地、深有啟發。
其次,顏回、子路、子貢、子游、子夏等新老兩代儒生,親身經歷、參與推動這一時代巨變,且深入鉆研孔子古典憲政道統之精髓,措之晚周列國爭雄之“時宜”,亦襄助孔子學說完成這一深刻變化,儒門內部“狂簡之學”、“狂狷之學”勃然而興,蔚然成風,不可遏止。
孔子自嘆不能裁量這一孔門新學:“歸與!歸與!吾黨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蓖瑫r,孔子內心對此新一派思想,亦深表贊許:“不得中行而與也,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碧煜聼o道,中庸之行日益艱困局促,不如狂傲狷介之士,更合乎時宜。
總之,“狂儒”奮然進取,有所作為;狷介之士,則歸隱深山、不屑流俗、以待時機。子夏、子思、孟子、荀子因之巍然而興,李克、吳起、尸子、商鞅之學,紛然雜作,共同擴大、完善、更新了儒家道統,商鞅、李斯、韓非等,更進而創立儒家政統之別派——法家,與儒家并立、爭鳴矣。
子夏就是儒門新進思想學術變革的代表人物。
子夏乃孔子新進弟子,受孔子贊許,為儒門四科之一“文學”一門的表率(另一人為子游),對孔子晚年提出變革周禮小康秩序,以適應晚周平民階層之崛起、謀求古典憲政大一統新局面的政治、學術主張,頗有所襄助、有所闡揚。
《論語·顏淵第十二》載曰: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孔子此處答樊遲問仁,一言以蔽之,曰“愛人”,即普天之下,人類惟有彼此相愛,才能生存下去,并獲得生命的完滿幸福,斯義巍然赫赫,朗若乾坤、燦若日月,遲鈍如樊遲之輩,亦一告而豁然也。惟其不知,孔子每言一義,必兼涵兩大領域——個體生命領域之“德”與群體生存領域之“道”,故而,“愛人”特涵古典憲政意義,即“愛民”之意,故而,樊遲問“知(智)”,孔子即告“知人善任”之義,樊遲不解,孔子以“舉直錯諸枉”諄諄以告:選舉正直的君子,依據“古典憲政的制度體系”,把這些正直君子,放置在不正直的“枉者”之上,如此,選舉、任用賢德之才的一系列憲政制度安排,就可以使天下“枉者”自我改善,而無需對“枉者”實施行政命令式的限制、改變。
子夏作為孔門高足,深得孔子憲政哲學之精髓,在樊遲仍然不解而主動求教的情形(子夏在儒門弟子中的地位可見一斑)下,耐心啟發學弟,詮釋圣意并援引憲政史,予以發揮:憲政核心,在“選舉賢德之人,主持天下大政”——舜帝即位,公開選舉,任命皋陶、大禹、夔、龍等賢德九卿,組成憲政文治政府,不仁者自然被篩選出局;商湯即位,公開選舉,任命伊尹等一批賢德在位,不仁者亦遠矣!
子夏實乃孔子學說一大傳播重鎮。
其傳播路徑有三:一是精準傳承“六藝之學”,從而締造儒家學統,為儒家學者世代穩居中國知識界一流地位奠立基礎;二是促進儒門內部的思想學術更新,大力推進新派思想的孕育、成熟;三是對外開拓儒家政統,積極參與、主導諸侯各國的政治活動,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
民國七賢之一、一代文史宗師柳詒征,其巨著《中國文化史》博引眾說,推許子夏之傳經、布道:
孔門弟子之有功于吾國者,惟講學授經之人;六藝之昌,微諸弟子,未能歷數千年而不絕也?!妒酚洝贩Q:“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背跷囱云鋫鹘?,而子夏之傳獨廣,于《易》則有傳?!畟?,相傳出于子夏?!畬W,亦由子夏所傳也?!抖Y》有《喪服傳》,亦子夏作……《春秋》雖莫贊一辭,而《公》、《榖》二傳……子夏傳公羊高……蓋今世所傳五經,皆出于子夏。子夏之于吾
國文化之關系,亦大哉!
子夏學行精深博大,不僅傳承儒門六藝之學,后代儒家“學統”,均賴子夏而開啟,漢儒伏勝、轅固生、魯申公、劉向、孔安國、馬融、鄭玄等名儒為代表;更重要的,是開啟出儒家理想主義“道統”一派,子思、孟子及其門生,以恢復、重建“古典憲政體系”(道統、學統、政統合一)為根本文明宗旨,巍然為理想主義學派,漢初陸賈、董仲舒、司馬遷為此一派之大宗師,堪稱締造偉大民族信仰者。
與此同時,子夏受魏文侯、魏武侯父子尊崇,被立為國師,以儒家“政統”之學,講授于西河,李克、尸佼、商鞅、荀子、李斯、韓非等受學于子夏,或子夏之門人,進而開啟出儒家事功主義政統一派,堪稱子夏學派之新儒學。
儒家憲政哲學的重心,發展到子夏學派,由“尊周禮”一變而為“崇新法”,為儒家政統之別派——法家思想的出現,準備了必要條件。法家代表人物如李克、商鞅、吳起等,均受教于儒家,分別主持各國變法,毅然推行耕戰統一中國之大業,漢初名臣叔孫通、公孫弘等亦主張儒法合流,以順世、趨時、建政、立功者,乃其流風所致也。
3,子思之學:傲然巍然,與天地相仿佛
子思之學,一則得自孔子、孔子家學嫡傳,一則得自子夏、曾子等先輩大師之教授、栽培,巍然為儒家道統中堅。
《韓非子·難三》載曰:
魯穆公問于子思曰:“吾聞龐間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子思對曰:“君子尊賢以崇德,舉善以勸民。若夫過行,是細人之所識也,臣不
知也?!?
子思時已尊貴為魯穆公老師,他諄諄告誡魯穆公,衡量君子的大節,在于“尊賢以崇德,舉善以勸民”,不要糾纏其私生活之細節,斤斤計較于這些細節,是“細人之識”也,有為君主應當警惕,勿陷入俗細之人俗細之見,反而忽視了君主“尊賢”之大道。觀此可知,子思胸襟、眼界、氣魄之宏大、開闊,不拘細行、細識,真“王者師”氣象也。
子思(約公元前483-前402年)名孔伋,孔子之孫,孔鯉之子,年輩上屬于孔子再傳弟子??柞幵缢?,在學術和政治上沒有什么建樹;子思承孔子嫡傳之家學,對儒學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是戰國前期儒家一大重鎮。
《孔叢子·居衛》頗能道出子思其人之獨特風采,鮮活展現其學、其思之獨特品質與博大境界。
子思謂子上(孔白,子思之子,孔子四世孫)曰:“有可以為公侯之尊,而富貴人眾不與焉者,非唯志乎?成其志者,非唯無欲乎?夫錦繢紛華,所服不過溫體;三牲大牢,所食不過充腹,知以身取節,則知足矣。茍知足,則不累其志矣?!?
孔子學說之難能可貴、萬世不朽者,即在于扶持每一人生,奮然掙脫“富貴榮華”對平生大志之種種羈絆、迷亂、束縛,巍然而傲然,廣大而自由地擔當人生之仁愛道義責任(儒家所謂“大節”者),外足以安定天下、社稷、家國,內足以安定自身生命,如此,每一人生乃能奮然超脫“俗累”,克盡其“天命”,自由而幸福地度過每一天!
子思精妙傳承孔子“尚志之學”,諄諄教誨兒子孔白(子上、孔子四世孫)說:“唯有安身安人安天下之志,才能擁有公侯之尊,而那些貪求富貴與流俗人眾,是無法理解的!”亦即:君子“以身取節”,小人“以身殉利”;君子終生自由,小人終生受困。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子思之學規模廣大,“傲然與天地相仿佛”,故而,子思常有傲視王侯、率性脫俗之舉。作為親炙孔子之私學的先輩學長,曾子亦與子思深入討論此一學風分歧之點:
曾子謂子思曰:“昔者吾從夫子游于諸侯,夫子未嘗失人臣之禮,而猶圣道不行。今吾觀子有傲世主之心,無乃不容乎?”
子思曰:“時移世異,各有宜也。當吾先君,周制雖毀,君臣固位,上下相持若一體然。夫欲行其道,不執禮以求之,則不能入也。今諸侯方欲力爭,競招英雄以自輔翼,此乃得士則昌、失士則亡之秋也。伋于此時不自高,人將下吾;不自貴,人將賤吾。堯舜揖讓,湯武用師,非故相詭,乃各時也?!?
子思數語道盡晚周之時移世變:晚周初期,禮樂制度雖毀壞,但諸侯各國君臣之間尚結成一體,孔子及門徒必須執禮恭敬,以勸說諸侯大夫改弦易轍以行大道;到了子思所處之戰國時代,諸侯各國彼此爭霸,延攬名士以謀劃統一中國,此時儒家必一改曾子之恭謹小心,而為高亢其行、傲視王侯之“狂簡”、“狂狷”風度,以警醒世俗、匡正時弊也!
同樣,子思的學生羊客,順承儒門一貫推崇古典憲政體系之偉大精神宗旨,與子思深入討論中華古典憲政制度體系中諸侯領袖之“伯”一級權力建制的由來:
羊客問子思曰:“古之帝王,中分天下,使二公治之,謂之二伯。周自后稷封為王者,后子孫據國,至大王、王季、文王。此固世為諸侯矣,焉得為西伯乎?”
中華文明自五帝、三王以來,創設起古典憲政體系,除了廣建諸侯外,尚設置諸侯之長,謂之“伯”,上以約束天子,下以監督諸侯,黃帝時代稱“左右大監”,堯舜時代稱“四岳”、“方伯”,夏殷時代沿襲憲制,以周公、召公為“二伯”,以監督天子、諸侯行政,洛陽以西,周公主之;洛陽以東,召公主之,其權足以代天子、專征討、保萬民;故而,漢初儒宗董仲舒,親誨史圣司馬遷曰,孔子《春秋》之旨,在于“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儒門憲政道統之學,傳承分明,有如此者。
故而,子思教誨羊客曰:
“吾聞諸子夏,殷王帝乙之時,王季以功,九命作伯,受珪瓚秬鬯之賜,故文王因之,得專征伐。此以諸侯為伯,猶周召之君為伯也?!?
此子思自述其學,得之于子夏者為多也。
子思憲政思想,以“君臣一體、彼此綱維”為本,即古今憲政哲學第一義——無論社會品級,一律均衡對等為特色?!墩衙魑倪x·王褒·四子講德論》曰:“君者中心,臣者外體。外體作,然后知心之好惡?!崩钌谱⒁蹲铀甲印吩唬骸懊褚跃秊樾?,君以民為體。心正則體修,心肅則身敬?!惫瓿喫?、子夏所作《緇衣》曰:“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好則體安之,君好則民欲之?!?
換言之,上述經典文獻之間,彼此參證,可以明了,自孔子、子思、孟子,直至王褒、李善、魏征,周秦漢唐文明一以貫之的中華古典憲政精神,就是“君民一體,彼此綱維、彼此制衡又彼此擔負”的權利義務均衡對等關系,猶如心臟與身體四肢一般的密切;“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精準概括了天子、諸侯國君、朝廷大臣、百姓之間水乳不分、緊密一體、彼此綱紀的偉大憲政關系,而子思及其門人學派,不愧為上繼孔圣、下傳孟子,巍然樹立儒家偉大古典憲政與人文道統的智慧樞紐、開宗立派的偉大導師。
子思是晚周儒學大師,據《孔叢子》載,子思學生有曾子之子曾申、子張之子申詳(祥)、縣子、羊客,還有子思之子孔白(子上)、孟子等一代圣孫苗裔、巍然名儒,列于子思門墻,另有魯穆公、費惠公、衛公子交等諸侯、貴卿、名流,為子思傳人。
子思之學,恢宏瑰麗、勝義紛披,其規模之廣闊、哲理之精深,傳承自孔子晚年“序《易》、著《春秋》”之天地人大一統宇宙生命之學,開啟孟子“浩然正氣”之儒家輝煌道統,實乃承先啟后、奠立根基的一代儒宗。
依稀記得,初次研讀子思所著《中庸》,驀然間,一個真氣彌滿、偉岸磅礴、光明瑰麗的世界,自簡短的文字間噴涌而出!與以往被“新文化”一再灌輸的“刻板印象”不同,與儒家一再遭受污損而形成的“儒家思想是封建幫兇、御用工具”的偽造形象大相徑庭,一個傲然立于天地之間、毅然擔當天下道義的偉岸男兒形象,自子思筆下,汩汩而出!
渾渾噩噩者,舉世滔滔皆是,但決不是孔子、子思,決不是孟子,決不是真儒家!眼前一一掠過那些污損歷史、最終出于無奈、屈服于高壓而自我污損、甘于受虐的近現代名流、巨子們的可憐形象,而從晚周諸子,到“民國七賢”,一代代仁人志士、古今賢哲,以男兒的正氣、精血、生命與青春,書寫出中國史、人類史上一篇篇文天祥式的《正氣歌》,一部部向光明、幸福奮進不息的瑰麗史詩!
如今,完全可以認定:哺育出堯舜、大禹、關公、岳飛、文天祥、海瑞等如此眾多英雄人物的中華文明正統,及其主導的憲政思想——儒家學說,不可能是“吃人禮教”束縛下的可憐制度、可憐學問、可憐精神的造物,而是“傲立于天地之間,挺拔乎宇宙之外”的偉大文明、偉大教化、偉大信念,偉大生命之不朽靈魂!偉大男兒之精血!
子思哲學代表作《中庸》,作為人類思想史上最瑰麗的一篇哲理散文,與新出土的郭店楚簡《六德》、《五行》、《緇衣》、《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諸篇之間,與先秦文獻《子思子》、《孔叢子》等巨著,與《尸子》等隋唐經籍所載錄的傳世文獻之間,彼此印證、生發,揭示了儒家學說的“智慧鏈條”,自孔子創立以來,經子思、孟子等歷代巨儒傳承、發揮,巍然燦然,構成華夏文明的偉大正統,其真理性與普世性,在全球文明時代將日益彰顯。
子思之學乃儒家精髓之“盡己之學”,即儒家自立、自愛,進而立世、愛人之博大宗旨與精髓所在也。子思儒學傳入晉、秦、楚等中國中西部、南部地區,與學生尸子、商鞅等兼采儒法思想、致力于中國統一大業的思想家、政治家一起,發揮出更大的政治、社會影響。
4,從尸子到商鞅:儒家事功主義別派
尸子,名佼,公元前4世紀即晚周時代中國重要的思想家,河南偃師縣尸鄉人,因鄉以為氏,稱尸子。
《史記集解》引劉向《別錄》曰:
楚有尸子,謂疑其在蜀,今案尸子書,晉人也,名佼,秦相衛鞅客也。衛鞅商君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未嘗不與佼規之也。商君被刑,佼恐
并誅,乃逃入蜀。自為造此二十篇書,凡六萬余言,卒因葬蜀。
尸子乃商鞅老師,商鞅許多學術思想、政治措施,尸子親為其講授、謀劃也?!稘h書·藝文志》雜家類載《尸子》二十篇,注云:“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后,逃入蜀?!盵13]蓋尸子早年居魯,受業于子思,后入三晉,亦曾居留楚國,襄助學生商鞅謀劃法家統一中國事業。商鞅被殺,尸佼逃難入蜀,著成《尸子》二十篇,卒葬于蜀地。
蒙文通先生在《古學甄微》中,揭示晚周儒法等諸子百家之間融會貫通的學術趨勢曰:“子思氏之儒,固援法而入于儒者也。法家法殷,儒取法而有改周文從殷質之說……儒家之李克(子夏弟子、魏文侯相),因亦浸淫于法者。戰國之世,儒家之雜取法家者多,豈特賈生、晁錯然后明申商之說哉?”
李克師事子夏,在魏拜相,推行“盡地力之教”而率先變法;吳起師事曾子,變法于楚國;商鞅師事尸子,變法于秦;李斯、韓非師事儒家荀子,卻卓然為法家巨子,皆因時移世變,儒家遵孔子“溫故知新”之旨,其“正名”思想,與法家“循名責實”思想殊途同歸,故而可知,儒法匯合、諸子匯合,為晚周中國政治學術一大趨勢與潮流。
《尸子》經漢末董卓之亂,有所散失。唐貞觀十五年(641年),名臣魏征奉敕修撰《隋書·經籍志》,著錄《尸子》二十卷,大體恢復《漢志》舊觀。此前十年,魏征奉敕率虞世南、褚亮、肖德言編撰《群書治要》,收錄《尸子》十三篇,以“陳仁義道德之紀”,為目前可見的最早版本。清人汪繼培據此本編成《尸子》兩卷,允稱善本。民初,梁啟超、張西堂認為今存《尸子》,或為后人偽造,乃疑古陋習,其理據不能成立。
《漢書·藝文志》列《尸子》為雜家。
班固謂雜家者流:“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边w史、班志,其深邃見識,遠超今人,不知凡幾也:天地人宇宙生命之大道,無不融會貫通;華夏古典憲政之“王治”,無不融會貫通;故而,儒墨愛民之慈,名法治民之正,道陰陽順理宇宙群生之妙,融會貫通;諸子百家智慧之融會貫通,要訣在“不拘一法一式”、熔鑄一體、觸類旁通,故而成就人類文明之大、中華智慧之高也。
“雜家”者,非駁雜不純之謂也,雜取諸家之長,措置時宜,融會貫通之偉大學問也。秦漢之際巨著《呂氏春秋》、《淮南鴻烈》,漢初名儒陸賈、賈誼、董仲舒、司馬談、司馬遷等,均能融會貫通而適應中國歷史發展之時宜,巍然為一代儒宗也!
名賢魏征,率諸賢撰集《隋書·藝文志》,列《尸子》為雜家之一而精辟詮釋之曰:
雜者,兼儒墨之道,通眾家之意,以見王者之化,無所不冠者也。古者,司史歷記前言往行,禍福存亡之道。然則雜者,蓋出史官之職也。
觀尸子學說,歸宗儒家,博大純質,主張正己、修身、用賢、舉善、正名、明分,量才而授爵,量功而授祿,代表著晚周儒家、法家合流之下,一代中國新知識分子的思想趨勢,指示著中國歷史邁向王道大一統的合理方向。
今檢取晚周諸子之一《尸子》所論,與《子思子》、《中庸》等,如出一轍,可知周秦漢唐之華夏文明正統也:
目之所美,心以為不義,弗敢視也;口之所甘,心以為不義,弗敢食也;耳之所樂,心以為不義,弗敢聽也;身之所安,心以為不義,弗敢
服也。然則令于天下而行,禁焉而止者,心也。故曰:心者,身之君也。(《尸子·貴言》)
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返也。心曰唯,莫敢不唯……和則同,同則善。
近代有西方論者提出“物質與意識的第一性及決定關系”諸說,觀子思子、尸子、陸九淵、王陽明、熊十力等歷代諸賢哲所論,即確知其虛妄:耳目鼻口手足者,乃至萬事、萬物者,均由人類心靈予以調動、派遣、措置,“心”主導“物”乃天地間了了分明、判然無訛者,近代論者執一管而窺全豹,更有據以推行“標準答案”者,悍然以此愚弄天下士子,不亦悲乎:
國亂則擇其邪人而去之,則國治矣。胸中亂,則擇其邪欲而去之,則德正矣。
仲尼曰:“得之身者得之民,失之身者失之民。不出于戶而知天下,不下其堂而治四方,知反之于己也?!币允怯^之,治己則人治矣。(《尸子·處道》)
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己身。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明王之治民也,事少而功多,守要也;身逸而國治,用賢也;言寡而令行,正名也。執一以靜,令名自正,事自定,賞罰隨名,民莫不敬。
執一之道,去智與巧。有虞之君天下也,使天下貢善;殷周之君天下也,使天下貢財。夫致眾賢而能用之,此有虞之盛德也。(《尸子·分》)
仁義圣智參天地。天若不覆,民將何恃何望;地若不載,民將安居安行。圣人若弗治,民將安率安將。是故天覆之,地載之,圣人治之。
天高明然后能燭臨萬物,地廣大然后能載任群體。其本不美,則其枝葉莖心不得美矣,此古今之大徑也。是故圣王謹修其身,以君天下。(《尸子·神明》)
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
研讀《中庸》、《子思子》、《孔叢子》、《尸子》、郭店儒簡等傳世經典,對照中國周秦漢唐直至明末的憲政治理經驗,可燦然明了儒家倡導的“古典憲政體系”(儒家道統、學統、政統三統合一體系),旨在約束天子、諸侯、貴卿、大夫、士紳之恃權不法,以保護百姓安居樂業的權利、天下蒼生的幸福。
故而,孔子之“正名”、孟子之“王道”、《尸子》之“正名覆實”、子思、孟子之“王道”諸論,皆旨在樹立全社會之正義、合理、均衡之古典憲政秩序,唯此,人生乃能自安而安人,進而廣大高明、精微神妙,與天地相參矣。
民國七賢之一、經史大師錢穆《先秦諸子系年》曰:“至魏文時,而李克著《法經》,吳起僨表徙車轅以立信,皆以儒家而尚法,蓋禮壞則法立,亦世變之一端也?!?
魏文侯是戰國初期主持變法、廣招儒生、擴張國勢的一代偉大政治家,魏文侯及其子魏武侯,父子同拜儒學大師子夏為師,兩朝同拜著名儒生李克(李悝)為相,拜另一儒生吳起為主帥,一時間,儒學大盛于三晉之國中率先崛起的魏國,儒門弟子云集魏國,著名儒生有子貢學生田子方,子夏學生段干木,子夏再傳弟子李克、曾子學生吳起等,分別主持魏國民事、軍事大政,儒學一舉告別在魯國的長期“在野地位”,成為主導戰國初期政治、經濟、軍事潮流的“顯要之學”。
與此同時,儒學作為博大深邃的學術統系,也由子夏、子思、尸子等人的辛勤培育,儒門大師的代代傳承而燦爛可觀:“(曾)申傳魏人李克,克傳魯人孟仲子,孟仲子傳牟子根,牟子傳趙人孫卿子(荀子)”,可謂代代杰出。
儒家因此成為晚周以來第一大學派。
其中,子思一派,傳至孟子及門弟子,巍然為儒家憲政理想主義之“道統”學派;子夏一派,連同李克、吳起,連同尸子、商鞅師徒,再有荀子、李斯、韓非等師弟子加入、變化,長期講學于三晉、秦、楚,活躍于魏、秦、楚等國政壇,巍然轉成儒家事功主義、現實主義的“政統”學派,直接孕育了法家思想的出現與興盛;更有曾子、子貢及其再傳弟子,活躍于學壇、商界,巍然為名儒,維系著儒家學統。
商鞅約在魏武侯執政末期、魏惠王執政初期由衛入魏,儒業學于尸子,法政學于李克、吳起,后在魏惠王丞相公叔痤門下辦事,公叔痤臨終推薦商鞅于魏惠王,惠王不能用,商鞅遂西入秦,因秦孝公嬖幸之臣景監的推介,數次游說秦孝公,受孝公賞識而主持秦國變法。商鞅初次游說孝公,以堯舜、夏殷周王道等儒家主張為標榜,孝公不予理睬;后改為法家霸道主張,孝公大為賞識,當即委以重任。
由此可知,孔孟“儒家王道仁政的偉大理想”,必須經歷“法家霸道政治”這一歷史曲折,乃能統一中國,進而從容措置、徐徐展開,否則,國亂而民困,仁政、王道無從措置也。
可惜秦始皇、李斯等秦朝君臣、權貴,師心自用、不明斯理,統一中國之后仍然不恤民力、殘暴專制,終于自我斷送大一統王朝;而漢初君臣,深明斯義,一味體恤民生、休養生息,同時以儒家教化規范天子、貴卿、大夫、士紳、百姓,遂鑄就四百年綿延不息、光輝燦爛之大漢文明也。
儒法諸子根本智慧的一致性,司馬談、司馬遷父子《論六家指要》、陸賈、賈誼、董仲舒、孔安國等漢初諸賢,均論之鑿鑿;民國七賢之一的錢穆大師,巍然接續而揭示于《先秦諸子系年》曰:“人盡夸道鞅政,顧不知皆受之李、吳。人盡謂法家原于道德,不知實淵源于儒者。其守法奉公,即孔子正名復禮之精神,隨時勢而一轉移耳?!?
孔子正名之說,博大深湛,垂范萬世:父有慈愛之名,子有孝順之義;君有禮賢愛民之名,臣有忠誠勤勉之義;依次類推,一切人倫關系、公共關系,必有此一“名分”在,必以此“名分”為標尺而加以協調、維系,一切社會之公共生活、私人生活,據此而有序、合理地運轉起來。
儒家憲政道統,貫穿于孔子仁義思想。仁義作為普世共通之道德信仰、文明理想,凝聚為古典憲政體系,以道統為信仰,以學統為標尺,以政統為制度,三統合一,余謂之古典憲政體系?!蹲铀肌分^之“仁義禮智圣”,《白虎通》謂之“三綱六紀”,全民族咸尊“仁義禮智信”為人類公共關系的準繩、法則,人類文明秩序之道德基礎與精神核心。民國七賢之一的陳寅恪先生,謂之“猶如柏拉圖之Idea”,同為“民國七賢”之一的辜鴻銘先生,謂之“名分大義,乃人類榮譽與責任的最高法典”云云,以此。
《商君書·定分》曰:“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也;夫賣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堯舜禹湯且皆如鶩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貧盜不取?!?
商君之言信哉!神農設市,日中交易,百姓互通有無,雖財貨粲然陳列,貧盜不敢攻取者,名分已定也;黃帝立國,諸侯公推天子、大臣、百官之“憲政名分”已定,天子、諸侯、百官,只能以德居位,天下為公之憲政精神,深入人心,雖暴如桀紂、賢如周公、伊尹,不能亂之,中華文明乃井井有條;堯舜二帝允恭克讓、愛民如傷,百官百業,繁盛有度,中華文明乃燦然華美。故而,儒家所謂“名分大義”,在虞夏殷周為“禮”,在晚周秦漢為“法”,在希臘羅馬、近代憲法哲學,謂之“自然法”、“法治”者,即發自天地人宇宙生命大一統秩序中而萬古不移者也。
《尸子·發蒙》論之曰:“正名以御之,則堯舜之智必盡矣。明分以示之,則桀紂之暴必止矣?!鞣謩t不蔽,正名則不虛,賞賢罰暴則不縱,三者治之道也?!笔畬W博大深邃也:明確君臣父子、百官百業之職責,謂之“明分”;合理正當地對待萬事萬物之實質、法則、規范,謂之“正名”;獎賞賢德、懲治殘暴不仁,謂之“有度”(不縱),三者匹配,禮教為主,法治為輔,人類社會必長治久安也!
大一統長治久安,而非東挪西湊,謂之王道。
儒家誠萬世不易之王道也:孔子、子思、孟子為之正統,子夏、尸子、荀子為之別派,匹配互動,措置時宜而大用于世,全球大一統之仁愛和平,庶幾近之矣?!妒印駥W》曰:“惟德行與天地相弊也?!北渍?,盡也,終也,人類德行,鼓舞奮發,足以匹配天地之大道、萬物之豐美、宇宙之無窮也。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