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學源流之一百一十三——妙契本真:道釋兩家智慧,中國哲學特質之十三
    毛峰
    2016年09月26日

    中國詩意神秘主義哲學,在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中獲得了更深刻玄妙的詩意形式。在兩家思想批判世俗現實、標舉超越境界的詩性光芒中,人的本真生命獲得了精妙的智慧和空靈恬淡的美。

    一、順應自然即道:道家詩意神秘主義

    道家思想是中國神秘主義的重要源頭之一。人類在原初之地,憑直覺向一片蒼茫與渾沌中邁出了第一步,他發現,真理就在腳下:“道”,作為中國哲學的終極觀念,一出現便籠罩了整個的中國文化史?!暗馈笔堑缆??!暗馈笔切凶??!暗馈笔茄哉f。同時,“道”又是無路可循的終極之地,又是無需言說的無言之說。道是神秘。

    老子作為一個偉大哲人,超越了現存的一切事物,為世人標舉了一個遙不可及的觀念──“道”。在這一點上,老子也可稱一個偉大詩人,他的詩便是一首五千個字組成的終極篇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在這哲學創世紀的最著名的話語中,我們看到了人類投向世界的第一道詩意的目光,中國哲學中幾乎最重要的范疇都在這里出現了:“道”:萬物神秘的本質;“可道”:萬物可言說的部分;“常道”:萬物不可言說的部分;天地的開始(無名);萬物的孕育(有名萬物之母);有與無(生命的兩種境界);玄:洞窺萬物神秘的唯一入口、唯一通道;妙:萬物神秘之美,神秘之詩。

    老子對“道”的論說,實際上是對那“神秘自在之物”(恍惚渾沌者)的詩意描述,而那莫名其妙的“先天地而生者”(按:何物能先天地而生?故此物非物也故老子稱之為“無”。)是老子對于宇宙內在之神秘生命的體悟和把握,一種詩意命名,借用‘道路”的形象來傳達人感覺到卻說不出的神秘。道者,一切實存物的神秘本源,它統合萬物,超越萬物,是宇宙不可言傳的神秘本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薄耙曋灰娒灰?,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繳,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薄暗乐疄槲?,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按照老子的描述,“道”實際上與人類經驗處于完全“絕緣”的狀態,它一觸即逝,一觸而非,它是宇宙不可捉摸的本質,生成萬物的神秘力量。一切觀察、推理、假設、判斷……人類所有認識手段在它面前立刻失靈!這實際上是排除了人們對“道”的理性認知,而著力保持其“不可言傳”的神秘性。

    “道”之神秘性在于:(1),它超越了經驗:“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2),它超越了思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岵恢涿?,強字之曰‘道’?!焙苊黠@,此“道”被設置在時空(“天地”)之外,超出了人類理性把握它的能力?!疤煜轮锷谟?,有生于無?!贝恕盁o”亦頗神秘:它既是指生歸于死、存在歸于虛無,又是同于“道”的對萬物本質的形而上把握;(3),它超越了語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實際上否定了語言的存在價值,一切恍惚迷離,不可名狀。老子在此一舉打破了世人的“妄念”、“妄言”、“妄作”,代之以“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钡摹盁o為”靜觀,而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詩性智慧的本意:世界既然玄奧莫測,就應中止思辯與言說,靜察其變、靜賞其真、靜觀其妙。

    老子在寂靜的最深處,傾耳聆聽宇宙至神至秘的生命律動和那依道而行、滔滔而去的生命洪流。

    《莊子》就是這生命洪流與律動所譜寫的最神秘、最美妙的樂章。它開篇就以雄渾之勢、飛躍之姿,為人類生存開辟出一個想象中的、超越塵俗的詩意空間,一個“鯤鵬展翅九萬里”的“逍遙游”境界。莊子認為宇宙無限,“無極之外,復無極也?!眱韧?、榮辱等世俗之分在“無窮”境界中泯然無別,這就是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境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边@幅神秘圖畫的哲學主旨是無私、無別、無限、“磅礴萬物以為一”的偉大宇宙境界和生命境界。

    萬有合一是神秘主義世界觀的基礎,是詩意世界觀時間上自我循環、空間上化繁為簡、本土論上純然不雜、萬物一如的基本信念,是宇宙統一的神秘洞見。它不同于科學世界觀的解析性格,而帶有詩意世界觀的磅礴氣勢和激情。這種世界觀不以眼見為實,因為眼見往往不實;而以想象為實,因為那是生命的真實、心靈的真實、詩的真實。莊子勸惠子將“無用之樹”立于“無何有之鄉”,而“逍遙乎寢臥其下”,也就是勸一切生命將自己安頓于心靈的平靜、逍遙和詩意的真實中。生命在詩意的大樹下獲得蔭蔽和休憩。

    莊子目擊世俗生存的悲慘:“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弛,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滎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而要免除這種悲慘命運,就必須對外物一無所求、一無貪戀,達到生、死、是、非、可與不可等對立面完全同一的“齊物”境界,認識到萬物如一、成毀不定,受制于“不知其然”的“道”。道使一切對立物本來平等、了無差別,此謂“天鈞”。對立面兩兩均衡互動,謂之“道樞”、“環中”,據此圓道的中心,就可“應無窮”。因此,在無限的神秘面前,人應當停止妄動,靜聽“吹萬不同”的神秘“天籟”,人的自我融入這神秘縹緲的天樂中,不知所之,達到“喪我”、“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之境,與宇宙同化、合一。此境界大德圓滿,“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不知其所由來”,如浩瀚淵深的生命海洋,閃爍著藏而不露、搖動不止的神秘天光,謂之“葆光”。

    蹈此神秘天光,神人飄飄而成仙:“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薄笆ト藷o謂有謂,有謂無謂,而游乎塵垢之外?!鼻f子以“孟浪之言”、“妙道之詩”,描繪出一個超塵脫俗的宇宙境界和生命境界:“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比f物盡蘊于一,則“和”以“天倪”,“因”以“曼衍”,無窮無盡。人生與無限的宇宙生命的關系如影子與形體的關系,莫知其然而隨行不止,恰如一則美麗的童話:夢而為蝶竟真的物化為蝶,整個宇宙不也是某個神秘造物的離奇之夢嗎?!

    莊子是極富神秘感和想象力的哲學詩人。他洞悉宇宙遷化一息難停,因此主張“安時處順”,哀樂不入于心,從而達到超脫萬物的精神平靜:“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瓪庖舱?,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氨碎犝?,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人既然“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只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才是“德之至”。這是一種不執著于世俗的處世哲學。生死窮達不駐于心,人就可以“和、豫、通而不失于悅,使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將萬物聯合為一個愉悅歡暢、春意盎然的整體。

    與儒家神秘主義強調人的社會和諧不同,道家神秘主義強調人的自然和諧,二者都是天人合一理想的不同體現,可謂相互補充、殊途同歸。莊子否定“人定勝天”觀念的淺薄,認為“天與人不相勝,是之謂真人?!薄敖褚灰蕴斓貫榇鬆t,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天地洪爐、造化成就,天人兩全,何可言孰勝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同處廣闊無涯之宇宙,并行而不害,何必言斗爭、勝負?“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人有自私之心才有勝負之念。大道“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所謂游矣?!鼻f子此論可謂正中俗人逞強好勝的虛榮心。而真人則相反:“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

    莊子是妙喻無窮的思想大師。他以“倏”、“忽”、“渾沌”來分別命名南海、北海、中央之帝,用“鑿七竅而渾沌死”的寓言故事,深刻地闡發了宇宙生命渾沌圓成,以機巧之心來對待它,往往致它以死命的千古不易的真理。這個故事可以鐫刻在當代各國政府、公司、科研機構的門上,讓它們時刻清醒,并立即放下砍向每一棵樹、每一只小鳥、每一片土地、每一道河流、每一個自然生命的屠刀。

    莊子屬于任何一個時代。他以極清明的眼睛,看穿了人世間的一切虛偽做作:“小人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圣人以身殉天下?!煜卤M殉也?!彼鲝垺拔锒晃?,故能物物?!奔慈艘孕闹湮锒槐晃锼涞淖杂删辰?,“不以物挫志”的“完”(完美)境界。在此“萬物一府、死生同狀”的境界中,人非從物而物從人,“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人成為統物致精、獨聞天和的宇宙主宰。

    神秘主義認為事物的本質是超越形象的,莊子謂之“象罔”,人類遺失的“玄珠”(大道)只能由此找到。這種無名以稱之的原始渾沌狀態,也叫“無”?!盁o”不是虛空,不是死滅,而是生一、生有、生多的源泉,因此,它的本質是神秘:“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可見道家神秘主義并非虛無主義,而是標舉“無”的境界,古文“無”通“舞”,因此“無”的境界也就是舞蹈者無所依憑的原初自由境界,它擺脫形累、自由自在,隨興之所致,創造出天地和宇宙萬物,因此是生命的神秘本源和創造精神。故而道家標舉的忘名、忘功、忘己的境界,實際上就是人類源初生命的自由之舞蹈,因為舞蹈不以自身為手段而以他物為目的,舞蹈本身就是目的,創造生命的神秘源泉也是這樣,它從一個不可知的泉眼噴涌而出,創造出萬物,但卻不為任何自私的目的,它只是創造并以此為樂。同樣,人如果能以“天”為榜樣,盡情地享受生命的自由、美,創造配得上“天”的文化作品,而不患得患失地以榮名、事功、自我為目的,人就與天合,人就是最美的造物:“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睂⑸暈樽杂芍?、自由之詩的過程,而不是謀取某種利益的工具,這就是生命本體論的“道”,反之,就是“不道”,又稱“機心”:“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麢C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為?!鼻f子可謂一語道盡機械文明與自由人性之間的根本對立與矛盾:以利潤為終極目標的社會必然作繭自縛、腐敗滅亡:“夫得者困,可以為得乎?”與此相反,生命的本真狀態是“神”不為“得”所困的自由境界:“天下奮柄而不與之偕,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

    道家神秘主義是對種種世俗主義意識形態的徹底揭穿:“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舍之則悲……,是天之戮民也?!鼻f子以心靈的自由境界與之對照:“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導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鼻f子為生命刻畫出一個寧靜、自由、恬淡、完美的境界:“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預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疲。虛無恬淡,乃合天德?!兯刂?,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仕匾舱?,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钡兰疑衩刂髁x把“神”理解為蘊含在廣大生命深處的精髓,只有純素真人才能把握它、守護它、與它親近、與它合一。

    莊子以深刻的寓言“河伯見?!苯掖┝艘磺袃r值獨斷論的迷妄:“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怨τ^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因此宇宙無論從物理觀點還是人文觀點看,都蘊含著無限量的意義,是深奧莫測的:“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比藨敗凹鎽讶f物”,與之共進共化,乃合于天。天“無南無北,釋然四解,淪于不測;無東無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比巳粲们芍恰耙幰幦欢笾圆?,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不亦小乎!”妻死鼓盆而歌、以骷髏為枕具,莊子為人之所不敢為,達到了一個“死生驚懼不入于心”的真正哲人的高妙之境。世俗目之以為怪,不知“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薄凹兗兂3?,乃比于狂?!?

    在《知北游》中,莊子一段話將道家神秘主義概括無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痹谠娙苏軐W家莊子看來,天地之“大美”是一種緘默無言的神秘之美,正如同全部宇宙“不知其然而然”(自然):“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而人能“無為”、“不作”以保持其“不言”、“不議”、“不說”的神秘性,才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痹诖吮仨氄f明,道家神秘主義并非主張恢復人的野蠻狀態,而是提醒人類在蠅營狗茍的世俗生活中保持一種超然的文化姿態。因此,它的哲學主張,并非要求人類物質生活、科學活動及社會交往都采取“不思”、“不言”的方式,而是主張人類在從事這些活動時能保持一種精神上的距離,以不為“外物”所奴役。這種人生態度,作為一種詩性智慧,是要最終確立個體生命的無限自由,這種自由的最高境界就是審美的、詩意的“天人”、“神人”、“圣人”、“至人”境界:“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圣人?!碧旒床恢渌匀欢坏纳衩刈匀唬骸笆哑渌恢笾熘^也?!?

    莊子所標榜的“至人”、“神人”、“博大真人”的生命境界,不僅僅是人與自然本真的渾然不分和高度和諧,更是擺脫知識狀態亦即困擾狀態以后,生命境界的堅定、平靜、博大、空靈、美妙:“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秘之容?!敝R分隔天地渾綸之大美,支離萬物神秘的常理,以一得之見管窺古人之大全,這樣,人如何能具備與天地神秘同樣的完美,稱得上神明的容貌呢?為此,莊子提出了一套神秘主義的“體道”方法:“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鼻f子的這些“一志”、“心齋”、“坐忘”、“物化”和老子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一樣,都是對神秘“道”體的神秘體悟,其中伴隨著澄心靜慮、“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而產生的神秘幻覺,“莊生曉夢迷蝴蝶”是其神秘詩意的巔峰。它的目標是“神將來舍”、“鬼神來舍”,即個體最終超越時空、生死、愛惡、美丑、善惡……等局限性,“與物宛轉”、“泛若不系之舟”,達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謂至極”的“博大真人”境界。

    莊子自解其詩意神秘主義的生命精神和自由精神,以磅礴而瑰麗的宇宙境界為極致:“笏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茫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毰c天地精神相往來,而不傲倪萬物……上與造物者游,下與外生死、無終始者為友。其與本也,弘大而辟,深閎而肆;……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庇钪嫔鼜V大無涯,本來神秘。人的精神上游無窮,下親萬物,博大開闊、深刻周全、與天地并存,和神明共往!

    “道”也者,為一切生命敞開的宇宙大道。它讓一切偉大的靈魂擺脫家屋的束縛,走上自由的風險之路、命運的神秘之路。它將個我從現實世界的拘泥中超拔出來,去與博大的宇宙精神相契合,去實現生命的完美,去創造天地間生生不息的奇妙詩篇。

    道家神秘主義主張生命的完全詩化。它號召人拋棄外物形累,以純任自然的本真方式加入到宇宙大化之中和其神秘之大美中,從而澈悟宇宙生命之偉大神秘,它讓人提升自己的生存境界,以自身的生命實踐,去尋找久經失落的、天真爛漫的人性樂園。

    道家哲學在魏晉玄學階段進一步神秘化并形成中國本土宗教——道教。

    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張湛等中國思想家將道家神秘主義思想發展到更為精妙圓融的境界。而葛洪、陶弘景等宗教思想家將道家思想改造成道教,其神秘性更為加強。向秀、郭象作《莊子注》,在《序》中將宇宙的奧妙描繪為:“……是以神器獨化于玄冥之境,而源遠流長也”,即:萬物自生,萬物自化,不假外力,不為人知,故稱天下為“神器”。此天地神秘遷化的過程,無始無終,源遠流長,玄妙莫測。這種對宇宙神秘本質的詩性把握,賦予中國文化以超越性的詩意品質,這種品質幫助中國人在漫長歷史的眾多文明磨難面前,對生命的意義保持信心,并且超越對世界的認知性和功利性追求,將生命和文化提升到智慧和美的境界。

    二,舍棄一切即天真:佛教神秘主義

    佛教是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子釋迦牟尼創立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印度佛教自興起到衰落,前后約1500年,至公元13世紀初,由于外來入侵,佛教在印度趨于衰落。印度佛教發展經歷了四個歷史時期:公元前6-前4世紀,是釋迦牟尼創教及弟子傳教的原始佛教時期;公元前4世紀-公元1世紀,佛教內部分化出18或20個不同的教團,是為部派佛教時期;公元1世紀-7世紀,佛教內部又分化出大乘學派,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被稱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分成中觀學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兩大派別;公元7世紀-13世紀,是佛教的密宗時期。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到宋代開始衰落,其間經歷東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約600年的興盛,并形成了天臺宗、三論宗、法相唯識宗、凈土宗、律宗、華嚴宗、禪宗等中國佛教宗派。佛教的傳入,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一經傳播,立即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因素。佛教與佛學的興盛使宗教神秘主義向古代文化進行全方位的滲透,但中國非宗教的詩意神秘主義傳統成功地改造了外來佛教的宗教性,使之融入中國詩意神秘主義的大傳統中。

    佛教哲學將世界看作生滅不止、本來皆空的無常巨流,萬物依靠多種原因和條件才能存在,因此是虛空不實的,此謂“緣起說”。因此,“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就成為佛教“三法印”,人只有破除一切的迷執,才可能跳脫生死輪回、因果業報,獲得至高的真實、寧靜、解脫與幸?!澳汀?。

    佛教神秘主義在中國思想界的第一批成果是與魏晉玄學相結合的“般若學”,各學派都以各種方式論證事物沒有真實存在的思想和因果報應的學說。在鳩摩羅什系統譯出印度佛教思想家龍樹(150-250)的《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和提婆(170-270)的《百論》等般若佛典的基礎上,僧肇(384-414)寫出了《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等重要佛學論文,認為萬物“非有非無”,是不真而空的存在。僧肇將“圣智”稱為“般若”,般若就是“無知”。因為要知某一事物,就要選出這一事物的某一性質,而“無”超以象外,沒有性質,所以“無”根本不能成為知的對象。要知“無”,只有與“無”神秘地同一。這種與“無”同一的狀態就是涅磐。涅磐是不可知之神秘,般若是不知之知。

    東晉后期的佛教領袖慧遠(334-416)著《沙門不敬王者論》、《明報應論》和《三報論》等重要佛學論文,系統論證發揮了佛教基本教義──因果報應、輪回轉生的學說和神不滅的思想。他認為精神、靈魂(神)是人生死輪回的主體,不隨人的死亡而消滅,是永世長存的:“夫神者何耶?精極而為靈者也。精極則非卦象之所圖,故圣人以妙物而為言。雖有上智,猶不能定其體狀,窮其幽致?!?

    竺道生(355-434)早年精于般若,后來盛唱涅磐,成為獨創性的佛教思想家。他認為,“佛性即我”、“本有佛性,即是慈念眾生也”,“一切眾生,皆當作佛”、“一切眾生,莫不是佛,亦皆涅磐”,代表著中國向眾生開放佛性的佛學思想特色。他還提出了神秘主義的直覺體驗──“頓悟成佛”說。著名詩人謝靈運在《辯宗論》中闡發了道生的“頓悟成佛”義:因為成佛就是與“無”同一,而“無”自身不是一“物”,故不可一部分、一部分地“修悟”,只能一瞬間“頓悟成佛”,這實際上是一種神秘體驗。

    北齊禪師慧文(約6世紀)根據印度中觀學派的著作,發揮“一心三觀”的禪法,認為人的一心可以觀照到事物真空、假有、非空非有的三個方面。弟子慧思(515-577)又提出“十如”實相說,認為佛能體盡一切現象的真實相狀,包括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十個方面。智剴(538-597)繼承發展了兩人的思想,提出著名的“三諦圓融”說和“一念三千”說,認為空、假、中為一切事物的真實相狀,此三諦彼此圓融,互相統一,而人之一念,可包容無限的宇宙整體(“三千”),這些思想使佛教哲學、認識論和心理學都達到了精湛高妙的境界,是為“天臺宗”兩大理論支柱。湛然(711-782)在佛學名著《金剛裨》中,進一步提出“真如”(本體)和“萬法”(現象)為一體的深刻思想:“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狈鹦员橛谌f物而不超然于萬物之外。這樣,佛教神秘主義在中國本土“體用不二”的哲學文化傳統中,其“有神論”的宗教神秘主義色彩逐漸淡化,泛神論、無神論的詩意神秘主義色彩日益濃厚。

    三論宗也是淵源于龍樹的中觀思想,但喜歡使用“否定方法”論證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一無所得”,即《中論.觀因緣品》的“八不”頌文:“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去)?!庇纱似票M迷執,還事物以真實本相──“如”(Suchness)。如者,二義:一曰:如其實、即其真;二曰:實本來虛、真本來妄,萬物似有還無,好象而已。

    三論宗大師吉藏(549-623)因此將認識事物的普通意義(俗諦)和神秘意義(真諦)分為三個層次:(1),俗諦說萬物為“有”,真諦說萬物為“無”;(2),將萬物說成“無”,仍是下了一個肯定的判斷,仍是“俗諦”,真諦應為“萬物非無非有”;(3),“萬物非有非無”仍是對萬物作了區分,而一切區分都是片面的,真諦應當是:“萬物非非有非非無”,這實際上否定了一切區分、認知和言說,這才達到了事物的“第一義”,即事物的意義就在于這種意義是不可言說的。這種“想入非非”的神秘體驗和詩意境界,要旨在于破除一切意識形態上的獨斷論,還生命以本真的靈性。

    法相唯識宗的創立者是著名佛教翻譯家玄奘(600-664)和弟子窺基(632-682)。此派直接繼承大乘有宗,主張“萬法唯識”,對人的心理活動有極細密的劃分與研究,但論述較為煩瑣,曾一度消沉,在中國近代佛學復興運動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華嚴宗創始人法藏(643-712)提出法界緣起說,認為萬物互為依持、互為因果、圓融無礙,澄觀(737-839)依《大乘起信論》的“心性本覺”說,認為人修持自己的“靈知之心”,就可達到一切現象圓融無礙的境界,從而成佛。宗密(780-841)在《原人論》中則主張一切眾生都有空寂真心,無始以來性自清凈、靈知不昧,為人本原。若能“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他因此也成為禪宗的大師。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上默然拈花,以示眾人,眾莫解其意,內中唯獨摩珂迦葉微然一笑,與佛祖心領神會。從此,在佛教經典的教義外,又由佛祖以“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方式,直接將“佛法精義”傳給具靈性的弟子,如此傳28代至菩提達摩。達摩520-526年梁武帝時到中國,遂成中國禪宗始祖?;勰埽ǎ叮常福罚保常┰谥袊戏胶霌P“見性成佛”的教義,使禪宗大盛于中國。

    禪即梵語“禪那”的簡稱,意為“靜慮”。禪宗的根本主張在于“明心見性,立地成佛”,它的本色天然、簡便易行的教義,與一般佛教的宗教崇拜與宗教誡律有所區別,從而呈現出更加詩化的特點。

    禪宗思想的核心在于否認外在世界,認為宇宙中的唯一真實的東西只是“我”,這神秘的“本我”(又稱“自性”)既非人的肉體,也非人的感覺和理智,而是某種神秘莫測的,空明凈寂的自我意識。這種“本我”的獲得,有賴于息欲寧神、絕塵去慮,于一片空茫處去獲取。這種神秘的、無法可循的“悟”又稱“禪悟”?!胺稹钡谋玖x即“覺悟”,即對一切爭執和矛盾示以崇高的沈默。這種沉默以其莫測高深的神秘感和對事物超乎塵俗的洞察力而為具靈性者所崇敬。

    禪宗認為絕對本體是不可理解、不可思議的,語言只不過是開向無語之彼岸世界的舟筏,佛語所謂“舍筏登岸”是也。這樣,禪宗對語言與神秘詩學對語言的理解本質相通:即以語言為引逗,引發出一個超越乎語言的本體世界。這種靠乖謬、暗示等方式隨機傳達不可言傳的佛門妙境的方法,在禪宗中稱“機鋒”,而那些前輩禪師判斷是非迷悟的言論,被用來作為內省式參究的依據,稱“公案”。

    禪宗是最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它的思想傳達出中國詩性智慧的許多本質特色?!毒暗聜鳠翡洠畱炎尪U師第二世馬祖法嗣》載:慧海禪師初到江西參馬祖(709-788)道一為師。馬祖問:“來此擬須何事?”答:“來求佛法?!弊嬖唬骸白约覍毑夭活?,拋家散走作什么?我這里一物也無,求什么佛法?”這是提醒慧海:每個人自己內心深處都有寶藏(佛心、本心、覺心),無須外求。故馬祖又問:“阿那個(什么)是慧海自家寶藏?”答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說明慧海已了悟本心具足、使用自在的妙理:中國智慧以“體用不二”為核心,認為世界的本體就在人倫日用之中,無須在現象之外再去尋求一個獨立存在的超絕本體(人格神、上帝),而是在現象之流中體會生命本體的生生不息、本真具足、慈惠為懷,因此,無須外在做作,只要內心清凈,就能“立地成佛”?;酆4稹叭绾问欠稹痹唬骸扒逄秾γ?,非佛而誰?”可謂妙意生輝、一語中的:人臨清潭自照,佛面自現──佛就是人自己,是人的清凈本性。人如果能保持自性清凈,就會如深深清潭,鑒照萬物。故慧海答“如何用功?”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薄耙磺腥丝側缡?,同師用功否?”曰:“不同?!薄昂喂什煌??”曰:“他吃飯時不肯吃,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眴栒撸蓭煟┒趴?。禪宗依從中國智慧順遂自然的思想路線,認為人倫日用,皆是妙道,只要不起種種妄念,就能妙契本真、成圣成佛。所謂“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萬物皆法,眾生皆佛,本此天真,遂成生機洋溢的青春世界。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西藏地區,形成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體系,其中尤以密宗神秘主義最有特色。印度佛教密宗是佛教和婆羅門-印度教結合的產物,它在教義上以大乘中觀學說為基礎,認為宇宙本體與現象本來不二,宇宙由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要素組成,其中前五大為觀照世界的“色”法,后一大(識)為觀照世界的“心法”,色、心不二,萬物皆佛。密宗講究師徒秘授的身心修練,以口誦咒語(語密)、手結契?。ㄊ?、身姿勢,身密)、心作觀想(意密)的神秘主義方法進行修練,三密加持,即身成佛。修練時還要建立壇場(曼陀羅),以進入特定的神秘氣氛中。

    密宗傳入西藏,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高級階段。入寺的藏族青年要在修完顯教課程并通過考試后,才能依從師傅修習密教課程。與顯教苦修來世的教義不同,密宗主張此時此地的修練、澈悟、成佛。由于持色、心不二的本體論,因此它要求修習者以自身的肉體為媒介,體驗超越了一切對立和矛盾──本體與現象、涅磐與輪回、般若(智慧)與善巧(方法)、虛空和悲憫──而達到圓滿具足的靈魂極樂境界。為此,密宗有以兩性交合為修持方法的“男女雙身修法”,讓修練者從性的快感中升華出“色空”觀念,并學會駕馭肉體的情欲和一切激情,從而進入無情無欲的極樂狀態。赫伯特.肯特稱之為“窮極無聊后的自由暢快之感”

    佛教神秘主義對詩性智慧的貢獻,在于以直覺的方式而不是推理的方式去把握世界,以澄心靜氣、意領神會的方式去獲得對世界意義的突然了悟(頓悟),從而去實踐一種不為外物所累的生命方式。它將道家的“體無”改造為神秘的“體空”,即以“空明”之心去體味宇宙“萬法之空”,此“空”非“虛無”,而是一切生命自明其本性、獲得心靈安憩之所。

    王維詩:“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弊钅軅鬟_這種詩意神秘主義的妙境:萬物本樣自存,一片天機爛漫,恰如同山中芙蓉,自開自落,不依外求,全其生命的本真和大美。

    當艾略特被問及一首詩的涵義是什么時,他只是將這首詩從頭至尾又重讀了一遍。在這一遍遍的重復中,讀者被帶入一種茫然若失的境地,而詩的真正用意、宇宙的真正內涵,就在這一片茫然中出現了。

    “理解一首詩的唯一方法就是去欣賞它?!保ㄌ└隊枺?

    理解世界的唯一方法亦復如是。去欣賞它,也就是放棄思維和言說,只靜靜地,等著它以無限的透明,匯入你內心一片金剛不滅的精萃之中。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