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
2, 歷史預見之二:只有歸返中國儒家之根本,才能開辟全球文明之新局面,教育學術等文化變革的根本在于世界觀變革。
梁漱溟一貫主張,只有在深刻認識老中國的基礎上,才能成功建設新中國。在全國政協會上,梁漱溟頂住極左路線的壓力,公開發表的、永垂青史的長篇講話《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孔子》就是這一學術主張的結晶。
梁漱溟首先指出,世界上存在著兩種理:一是物理,一是情理。理智源于人身,理性源于人心;理智是人的生活方法,是工具,是手段,理性是人的生命本體,是主宰,是人類特征;西方文化長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中國文化長于理性,而短于理智;所以西方文化成就的是民主與科學,中國文化成就的是倫理道德。
他認為中國文化之所以會長于理性,孔子起了關鍵作用。他援引夏曾佑《中國古代史》所言:“孔子一身直為中國政教之原;中國歷史,孔子一人之歷史而已”,并贊許柳詒征的著名論斷:“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鬃又皵登甑奈幕嚳鬃佣鴤?,孔子之后數千年的文化賴孔子而開?!保ā吨袊幕贰罚┝菏檎J為,之所以說孔子開了數千年的中國文化,就是因為“二千五百年來中國文化是不以環繞著某一宗教為中心而發展的,尋其所從來者,蓋甚早甚早,而其局面之得以開展、穩定則在孔子?!被蛘邠Q句話說:“一貫好講情理,富有理性色彩的中國社會文化生活,端由孔子奠其基礎?!?
以理性主義為特征的非宗教性的中國文化,使中國人民養成了好講情理的民風,以及融通調和的人生態度。前者使中國人和中國文化避免了瑣碎迷信尤其是外來宗教的威脅,后者有利于漢民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交往與融合。以理性主義為特征的中國文化,是在日常行事、自處待人之間啟發人的情理自覺,以人的理性來領導人,達到自律自覺,從而使中國人形成了寬宏和厚、善能容物的性格。中國社會組織建筑在倫理情義連鎖的關系之上,倫理關系包涵著所有相遇之人在內,彼此間以相與之情代替相對之勢。數千年來除戰國時代有富國強兵的思想外,人們總是希望天下太平,天下沒有邊界,國與國之間通而不隔。這也是古代經濟雖然非常落后,交通不便之極,但文化卻高度統一,政治亦以統一為常的根本原因。其結果,中國的民族單位得到擴大,民族歷史也因此得以延續久長;民族歷史得以延續久長,反過來又促進了民族單位的日益擴大,“兩面互為因果,卒有今天的局面”,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延續至今的文明古國。
梁漱溟正確地駁斥孔子護衛奴隸制之說為不合事實,其說拘泥于人類社會發展五階段說,而不知中國社會屬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例外,根本就不存在一個所謂奴隸制發展階段。既然沒有奴隸制,孔子護衛奴隸制就無從說起。梁漱溟指出,“克己復禮”是孔子答顏淵問仁所說的話,顏淵問仁,乃就個人自己生活修養而問,不涉及社會制度。把“復禮”解釋為要復周代之禮,全然不對。
同理,誣孔子為封建統治的工具,亦屬大錯。
梁漱溟駁斥了指責孔孟之道為統治階級用以壓迫被統治階級的工具之說:孔孟之根本學問在于樹立全社會的道德標準,孔孟主張人的心思氣力應用在自己一面,而非向外用力,以對付他人。向內用力,亦叫修身或修己。修身或修己的含義,包括立身行己和處世待人兩個方面,立身行己一面,要求精神收斂集中在自家身上,由此進入儒家的根本學問——“慎獨”;處世待人一面,亦非向外用力,而是反求諸己。無論統治階級還是被統治階級,都必須以道德規范自己的行為。由此可見,孔孟之道不合于一般階級社會內居于統治地位階級的通例。
梁漱溟此文最精彩處,在于他對歷來遭受批判的“三綱五?!彼龅恼_辯護:“三綱五?!睂S護中國兩千年的社會秩序,讓人們從事生產和生活起過重大的作用。中華民族生命之無比綿長,中華民族單位之無比擴大,“三綱五?!蔽磭L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說“有賴于此”。他認為,任何事物其中包括社會禮俗在內,總為人們所需要而后才能存在?!叭V五?!辈粌H存在了,而且存在了兩千多年之久,直到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時期才為人們所拋棄,這本身就證明它是有用的,合于社會需要。因此對三綱五常不能一概否定。
他認為,孔子和孟子都是理性主義者,中國幾千年來實受孔孟理性主義之賜,不過后來把孔孟生動的理性,活潑的情理僵化了,使得忠孝貞節泥于形式,寢失原意,變成統治權威的工具,從而就成了毒品而害人?!叭V五?!彼员辉{咒為吃人禮教,要即在此。所以吃人的禮教與孔孟之道,不能劃等號?!叭缙淇酌现谰褪浅匀硕Y教,吃人禮教就是孔孟之道,則數千年來中國人早就被吃光死光,又豈能有民族生命無比綿長,民族單位無比擴大之今日?”
活潑的情理所以僵化的原因,是它的禮俗化。
他指出,當一種情理(例如忠或孝)被看成是有用的好東西,群求其通而成為風尚時,由風尚便成了必須資藉的方法工具。它總有某種程度的固定性和形式化乃便于依據循從。而固定性和形式化也就意味著僵化的開始。禮俗形成之初,活氣未大失還是好的,天長日久,惰性加重,便成積重難返之勢,乃至大背人情,大背情理。這是社會文化老衰之病,任何個人或學說難負其責?,F代人的責任就是賦予禮俗化的傳統以新的生機與活力。
1975年7月,梁漱溟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他半個世紀前即開始構思的最后一部代表作《人心與人生》。在這部總結性的巨著中,梁漱溟首先確立了人心是“宇宙生命本原的最大透露”,這種每個人心中“內蘊的自覺”,恒沖破人身本能的自私沖動,而成為“宇宙大生命”不計利害、廓然向上奮進之頂峰。梁漱溟所謂“人心”,正是孟子所謂良知,王陽明所謂“乾坤萬有之基”,若人無此心,則等同禽獸也。
無獨有偶。熊十力曾當面訓斥馮友蘭“良知是一假設”之說,實捍衛純正儒家與中華民族之根本道德信念也。
人之本能與禽獸同,不過自我圖存與種族繁衍之沖動也,簡稱“食色”;一切權力物欲,不過圍繞此二者而來,沉湎于此二者,遂使人生落于盲目與機械。為滿足這一物質本能,人類憑借理智作用,遂發展出種種物質文明,這種文明因近代工業革命而在西方社會首先登峰造極;然人心尚有物欲之上之更高追求,此追求一般儒家稱為“道德”或“精神”,梁漱溟稱為“理性”,此一道德精神或理性,依宇宙生命之本性,奮進向上,超脫利害得失,最終與圓滿清凈之宇宙本體合一。人生因此脫離物質迷暗,進于光明境界。
《人心與人生》可謂濃縮儒家一貫宗旨:人心自覺其善性,則人生光明美麗;人心若自失其善性,則人生黑暗丑陋。梁漱溟的這一巨著完成于1975年,1984年才自費出版,當時中國社會已開始進入劇烈商業化的價值失范期,一代圣哲的巨著竟然靠自費出版,中國文化界的狀況可想而知。急功近利的社會,時時刻刻印證著被它冷落忽視的圣哲所諄諄教誨的真理:“無我為大,有本不窮”;“情貴淡,氣貴和。唯淡唯和,乃得其養;茍得其養,無物不長?!保菏樾奚眢鹧裕?
余1982年大學畢業,供職于一家直轄市政府機關報,目睹當時社會種種弊病,以為制度變革就可糾正;待親身經歷30年間種種深刻的制度變革,乃知人世一切制度的最深根源,不在制度,乃在人心。由此乃知儒家教化,不僅是中國社會長治久安之道,更是今日世界沉迷物欲不可持久之危機的根本解藥。
今日世界迫在眉睫的根本變革之一步,在于把目前應試教育死局中的中小學教育和偏重知識技能傳授的大學教育,徹底改變為人格教育與知識教育高度一體化的、傳道授業并行的新教育,徹底打破德育偏重說教的僵化模式,從豐富的自然知識與人文知識中開掘出親切感人的道德資源,以儒家思想貫通全部教育活動,培養有廉恥、有社會責任感的有德君子與青年才俊,使之成為各行各業之中堅,以此帶動社會風氣的轉變、政治經濟秩序的確立與良性運行、中國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與中國文化的全面復興。
與此同時,學術體制以及受其影響的思想文化觀念也需要同步進行徹底變革:衡量教師尤其是大學教師的標準,不應當是升學率或發表論文的篇數,而是這個教師真實的教學、科研水平以及在啟發學生的道德自覺、知識渴求、思維創新的綜合能力上所作出的貢獻。負責評價的機構不能是眼下官僚主義嚴重的教育行政機關,而應當是具有獨立地位與良好聲譽的民間評價機構。中國教育必須全面開放以推動公平競爭,讓好的教師和學者真正成為各級學校珍視的財富。政府應當大力支持高雅的文化事業,立法規定商業化媒體必須承擔的普及高雅文化的責任,使新聞、出版、文化娛樂事業真正成為提升而不是敗壞人民大眾的文化趣味的良媒。
新教育、新學術、新文明的思想核心,是儒家博大深厚的人文理想、生態智慧與道德精神,是儒家樹立君子人格的偉大文明傳統。梁漱溟的儒家復興思想,正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現代化的重要精神資源。區別于西方模式的片面現代化的所謂“中國特色”,就在于能夠樹立中華民族以及人類文明長治久安之道與生態和諧之道的儒家思想的復興,而富于社會生機與經濟活力的綠色鄉村與綠色城市,正是中國現代化的持久后勁。
3,歷史預見之三:文明與人生的根本提升,須從本質上認清人類的巨大局限性
人類文明的出路何在?在一個全球生態、經濟、社會、人文系統全面崩解性危機的時代?與之緊密相連,每一人生,如何在這樣一個文明環境中,獲得生存的意義呢?
梁漱溟在1980年8月,與專程來訪的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艾愷(Guy S. Alitto,著有《世界范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和《最后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進行深入交談,艾愷將現場交談錄音(30盒錄音帶)交給中國一批有志于傳播中華文明的人士(田鎬慕周先生、一耽學堂同仁等)予以出版,遂有2006年上海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驚世巨著《這個世界會好嗎》的輝煌問世。
梁漱溟曾自述:“一生被中國問題和人生問題所困”,亦即全球文明在群體與個體層面上的巨大困擾,這一困擾自工業革命以來,已經騷擾了全世界數百年之久,每日每夜使全球近70億生靈以及受其嚴重波及的無數宇宙生靈無聲飲泣的那些困擾,在一個中國賢哲的心靈中,化解為一片澄明:
人類不是渺小,是悲慘:悲慘在受制于他自己(制與受制是一)。渺小是最錯誤的見解。
不可戰勝的是誰?是生命。被戰勝的是什么?是物質。
生命是心,是心表見在物上的,是心物之爭。歷史(宇宙史)一直是心對物之爭,一次一次無數次,一步一步無數步,征服了物,憑借物,利用物,表演出來。
深深地進入了解自己,而對自己有辦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了不智和下等?!@是最淵深的學問,最高明最偉大的能力或本領,然卻不是一味向外逐物的西洋科學家之所知矣。
經濟生活分散了人心,卻組聯了人身。政治形成集團對抗,劃分此疆彼界。
今日世界問題之形成,由于西方文化。要避免人類之毀滅,只有轉向中國文化。中國問題之陷于今日局面,正為盲目學西洋之結果。欲把僵局化歸和緩而達于統一,必須矯正劃界限與用武力之兩點錯誤。
著急貪求,表見了人類的卑微;歆羨涎流,顯露了人類的丑陋;忍耐不下,煩惱苦愁,見出了人類的無用。學問是解決問題的,而真學問是解決自己的問題。
反復研讀梁漱溟先生這段“心靈獨白”,我不禁怦然心動——這位儒佛兼治的偉人,自我奮斗、孤獨攀登,跨越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文化的命運》等數座山脈,抵達了人類智慧的巔峰——世界問題、文明問題的最后解決,要靠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個人問題、生命問題的最后解決,要靠佛家、宗教家、哲學家來啟迪人類本來秉賦的“靈明”——自我看出人類不能掌控自身的虛榮之可恥、歆羨那些夸誕虛榮者飛濺的“涎流”之丑陋、卑俗、悲慘。
體悟梁漱溟先生這段驚世心聲,我深心感動不已——在舉世夸誕西方物質技術的20世紀,中國竟然出現了“民國七賢”這樣偉大的人物,這是中華文明萬年復興的偉大表征!
文明問題、生命問題的深湛解決,在政治經濟層面上,是打破一切人為虛妄的疆界、集團,保持自由開放;在精神文化層面上,是打破西方科學技術爭逐外物的不良習慣,生命、心靈發揮統御工商科技的道德理性能力,把個人虛榮心,提升為向上奮進之心,個人生命化入天地人宇宙大一統生命之美中。
三,熊十力:重建偉大的中國世界觀
如果說梁漱溟以獨立思考,解決了“古今中西”文明問題,那么,熊十力(1885-1968)就以大雄無畏的氣魄,一舉廓清西方哲學自柏拉圖以來、近代盧梭、康德、黑格爾等人荒謬杜撰的“本體-現象”二元割裂模式、“精神-物質”二元割裂模式下西式哲學本體論、認識論的自我遮蔽,使“2000年未進展分毫”(海格格爾語)的全球哲學思想,進入到“體用不二”的、生命現象-生機主義的中國世界觀的偉大境界之中。
熊十力是民國七賢之一,是中國20世紀極為罕見的、具高度原創性的偉大思想家、哲學家,他的思想融會中、印、西,打通儒、道、佛,在廣闊博大的思想規模和精微玄妙的思想深度上,創立以“體用不二、翕辟成變、生生不息、冥悟證會”為綱宗、冶本體論、宇宙論、人生論、價值論、認識論、方法論于一爐的偉大思想體系、價值體系和哲學體系,這一體系賦予現代東方世界觀以堅實的本體論基礎,同時破解了西方哲學長期糾纏不清的核心命題,因而具有統領東西方思想智慧的世界意義。
熊十力以“孤往探尋宇宙的真實”的精神勇氣,正視現代社會的種種人文危機,在傳統與現代、西方與東方、物質與精神、現象與本質等等虛假對立和人為矛盾之處,以獨立不羈的生命精神對之悉數加以評判,不偏執于任何一方,而以是否合乎天地之間生生不息、創進不已的生命創造精神為準繩。他是20世紀中國罕見的、特立獨行、淵深博奧的思想巨匠,為生命實感和宇宙真諦奮斗一生的偉大哲人,獨領赤縣神州不絕如縷的文化慧命的一代圣賢。
十力原名繼智、升恒、定中,號子真、漆園、逸翁,湖北黃岡人士,自幼孤貧,為鄰家牧牛,12歲時喪父,守父親遺志:“窮于財,可以死吾身,不可挫吾志!”遂自學成才,自謂:“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十六、七歲游學鄉間,狂簡孤傲,人稱“張兒”。夏天裸居野寺,出不避人。讀陳白沙書,覺“開拓萬古心胸、推倒一世之智勇”,自悟廣大無匹之真我與人生無上的價值與天命。讀晚明諸老書,慨國家之難,1901年,與同鄉少年王漢、何自新投身反清革命,十力投武昌新軍凱字營當兵,并積極謀劃武昌起事。1906年,十力加入重要革命團體日知會、同盟會,并創立聯絡軍、學兩界革命志士的黃岡軍學界講習社。5月,清軍總兵張彪懸賞污百金購熊氏頭,被迫逃匿回鄉,自力耕讀。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十力任湖北都督府參謀。1913年,創“證人學會”,立志弘大國學,以拯世道人心。1917年10月,護法運動興起,十力入粵,佐孫中山幕。
此時世界正當多事之秋:俄國十月革命使世界分裂為兩大陣營,從此爭斗不休;中國則有北方袁世凱政府和廣州孫中山政府,內戰一觸即發。而身處“革命策源地”的熊十力,居廣州半年,目睹黨人政治的種種丑行,痛感國基大亂、民魂盡失,作為一個率性求真的熱血青年,他富有預見力地意識到:“黨人競權奪利,革命終無善果!”他“目擊萬里朱殷,時或獨自登高,蒼茫望天,淚盈盈雨下;以為禍亂起于眾昏無知,欲專力于學術,導人群以正見?!币虼?,“革政不如革心”,十力實現了自己一生的重大轉折,慨然棄政從學。摯友何自新嘗謂十力“神解深者機智短也?!蛘窠^學者,存乎孤往,君所堪也;領群倫者,資乎權變,君何有焉?繼往開來,唯君是望;事業之途,其可已矣?!笨芍^知人之論。十力35歲時的決定,為20世紀一個更重要、更根本的思想文化事業——“繼往圣絕學”、“開人文勝境”的熊氏哲學埋下了神機。
熊十力與馬一浮、梁漱溟并稱現代新儒學的“三圣”。他在1920年經梁介紹入南京支那內學院,從歐陽漸治佛學,1922年任教北大,1932年,《新唯識論》(文言文本)在杭州自印行世,標志自己苦心孤詣營造十年之久的哲學體系正式確立。他以“道之將亡矣,文不在茲乎”自許??箲鹌陂g,他于顛沛流離中發憤著述,先后出版《讀經示要》、《十力語要》等重要著作。1944年,《新唯識論》(語體文本)由中國哲學會作為中國哲學叢書甲集第一部,交商務印書館在重慶出版,標志著他的哲學體系的最終成熟。1949年以后,以衰邁之年、多病之軀,先后寫出《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乾坤衍》、《存齋隨筆》等一系列杰作,雖受政府禮遇,但思想被當時學術界束之高閣,晚年孤獨寂寞,問學者寥寥。面對1957年以后政治專制主義和文化專制主義的局面,他不斷致函中央表示不同意見。當時曾作一聯:“衰年心事如雪窖,姜齋千載是同參?!币愿试噶髀浠纳?、不與滿清合作的先賢王船山的精神自況。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已82歲高齡的思想家慘遭抄家、批斗、游街等非人迫害,身心受到極大摧殘,老人連連悲呼“中國文化亡了!中國文化亡了!”1968年5月23日,曠代奇哲熊十力默默含冤去世,終年84歲。他的偉大而悲苦的一生印證了自己早年對中國時局的預見。
在學術領域,熊十力是一個大雄無畏、孤往直尋的“獨行俠”。他不囿于一家一派之見,而是古今中外、一氣貫通,窮想冥搜,自創新義。他在全部著作標舉中外文明中民主的、進步的人文精神和自由的、創造的生命精神,認為不體認此“大本大源”,不足以為立人立國之道。他在西化驚濤、復古逆流中獨立不倚,自立權衡,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認為全盤西化派和全盤復古派全未得“西學之真”、“國學之粹”,只有深切體認中外文化的“真精神”,不諱短、不掩長,方能相互補充融合、開出文化新途。他稱浮淺貧乏、人云亦云、了無生氣、隨波逐流的膚淺學人為“海上逐臭之夫”,認為“凡有志根本學術者,當有孤往精神?!辈⑶艺f:“人謂我孤冷,吾以為不孤冷到極度,不堪與世諧和?!?
這種獨立精神,是一個民族獲得文化新生的源頭活水。熊十力指出:“吾于五四運動以后,菲薄固有、完全西化之傾向,竊有所未安焉?!彼u胡適和北大諸青年教授的全盤西化主張,認為:“哲學有國民性,諸子之緒,當發其微。若一意襲外人膚表,以亂吾之真,將使民性毀棄,漸無獨立研究與自由發展之真精神,率一世之青年,以追隨外人時下淺薄風會?!笨芍^切中20世紀中國文化之錮疾。他主張的“自本自根、自信自足、自發自辟”精神即“返本開新”的創造精神,才是文化發展的正途。他說:“吾國人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獨立、學術獨立、精神獨立,一切依自不依他,高視闊步,而游乎廣天博地之間,空諸倚傍,自誠自明。以此自樹,將為世界文化開發新生命,豈唯自救而已哉?”熊十力的眼光,不局限于“自救”的短期目標,而是放眼世界大勢,以開發世界文化的新生命為己任,創立出高視闊步、游于廣天博地間、使人心魂激蕩的偉大哲學。20世紀中國學術界好為“浮詞淺衷、無本之學”的風氣至今猶然,更凸顯出這種獨立不倚的文化精神的可貴。
西方哲學自柏拉圖將世界一劈而為本體(理念)和現象兩重世界以來,日益陷入不可解決的思想矛盾的怪圈:現實世界的一切價值必須從一個超絕于現實世界的、虛構的“另一世界”尋找源泉,上帝因此成為一切價值的賦予者。近代科學主義雖打破了西方人關于上帝的迷夢,但本著固有的、一分為二的思維定勢,進一步強化了物質與精神的虛假對立,進一步加重了科技與人文、實用與理想的文化分裂,種種實證主義思潮主張將本體問題予以懸置,存而不論;種種實用主義、世俗主義則開脆宣布沒有本體,現象就是一切。宇宙人生如浮萍飄蓬,無根無源、轉瞬幻滅,西方思想因此落入虛無主義的深淵?,F代西方哲人雖企圖擺脫物質-精神、現象-本體的二元分裂,但費盡周折也難得要領:比如海德格爾,讓“在者”詩意地、鄉愁地“神思”、呼喚、聆聽那神秘的“在”,最終還是落入靜待上帝拯救的宗教神秘主義的窠臼,盡管在這“神思”的詩意過程中,此在的在的存在論深度大為加強,但在之本體論仍“未進展分毫”。
將世界從西方思想作霧自迷的虛無迷宮中振拔超升出來、重新發現宇宙人生的真實本體和價值源泉的,是20世紀的中國哲人熊十力。在《新唯識論》、《體用論》、《乾坤衍》中,熊十力反復闡發“體用不二”的精深義理:“體用本不二,(體者,具云宇宙本體;用者,本體之流行,至健無息,新新而起,其變萬殊,是名為用。世所見宇宙萬象,其實全在冥冥中變化密移,都無暫住。)而亦有分。(……)雖分,而體為用源,究不二?!笔σ源蠛:筒ɡ耍ā氨姖a”)的關系喻宇宙本體與宇宙萬象間不可分割的同一:無海則浪無源,無浪亦不成海,本體分殊為現象,現象合構成本體,二者密不可分。然而,不二不是相同相等,而是分而后合,萬象歸一。熊子反對現代學人“只在知識論上鉆來鉆去”,而忽視對宇宙人生的真實本源這些“大本大源”的終極性問題的思考研究,致使現代思想視人生為無源之水,只是游戲;視宇宙為無本之物,全同虛妄。
“體用不二”之說,首先肯定宇宙人生有不容懷疑的真實本源,用不離體、由用思體,從而與虛無主義、實用主義劃清界線;其次反對在現象之外求本體、在世界之外求上帝,體不離用、由用見體,從而與種種宗教的、形而上學的、巫術的迷信劃清了界線。此說顯示了中華智慧的妙諦圓融:在本體-現象間,它不偏執于任何一方,而是兩相并舉、兩相圓融,既理想超邁以求本體,又踐履篤實以就現象,曲盡陰陽合德、相反相成、動靜有致的“易道”之妙,體現出中國哲學“極高明而道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偉大精神。
“體用不二”論一舉廓清并徹底解決東西哲學的核心命題——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問題:“心物本無二,而亦有分;雖分,而心為物主;究不二?!毙茏臃Q西方哲學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之爭,全是以偏概全的“戲論”,不足以概括宇宙萬物的真實。心物本為一體,不可分為兩片:離開精神,物只是死物,生命如何利用之、成就之?離開物質,精神無所憑靠,如何成就人類文明?世界的主體是人,人是物質(肉體)與精神(靈魂)的統一體,心物缺一不可,其中精神有主導物質的能力,因此精神處于主導物質材料成就人文世界的主動地位,它不是物質活動的副產品,更不是物質活動的機械反映,它主導萬物、構筑萬物、成就萬物,是萬物升華的核心、存在的意義與靈魂。熊子哲學以人文精神將一個自然-社會、物質-精神、肉體-靈魂兩相割裂的世界,治愈、重合為一個自然人文化、社會人文化、物質精神統一、靈魂肉體和諧的世界。
“體用不二”論貫徹到人生論上,則是“吾人生命與宇宙生命本來不二”的生命原則和創造精神。東方智慧的核心就是讓人超越一己眼界,體認個體生命與宇宙大生命同源同流、同運同命的本質,舍棄一己私念,浩然與天地同流,以宇宙生命之博大頑強、創進不已為榜樣,擴充、升華小我生命為廣大無匹之大我、真我,將有限的個體生命,以文化創造的方式,融入無限的宇宙生命中,從而實現人類生存的最高境界。
熊子以“歸宗大易”為自豪,認為易經思想有無盡的智慧寶藏。他將宇宙本體體認為生生不息、新新不止、創進不已的生命,認為這個創生本體具有無限的仁愛、升進、光明、公正的德性,由宇宙之仁與人心之仁,可知宇宙本體與吾人真性不二,它大生廣生,在一陰一陽、一翕(凝結成物)一辟(開物成新)的相反相成的運動中發而為宇宙之萬象森然、生新不斷。
他以詩人的眼光、詩人的心靈去體認宇宙生命的微妙、神奇、壯麗,世界在他眼里,鳶飛魚躍,生動活潑,充滿詩情畫意:“大哉變也,微妙難言。略彰五義:一、幻有義。翕辟成變、剎那突躍。譬如云峰幻似,率爾移形,頓滅頓起。譬如風輪乍轉,排山蕩海,有大威勢。萬變之詭譎亦猶是,故云幻有?;糜姓?,繁然大有,無固定相,故狀之以幻。(此中幻字是形容詞,不含劣義。)二、真實義。萬變皆是真實流行。一華一法界,一葉一如來。詎可離幻相而覓實相。誰有智者,懷寶而迷?三、圓滿義。大化周流,無往而不圓滿?!f生言,‘泰山非大,秋毫非小’。此非故作奇談。從萬有不齊言,便分大??;從萬物并生言,無有孤立,一味平等,何小大之分乎?人亦有言,攝億劫于剎那,涵無量于微點。大化周流,千形萬狀,互相含攝,一切處無虧欠,其妙難思。四、交遍義。萬變繁興,故說世界無量。諸無量界,同所各遍?!巳舯姛?,交光相網?!缜粼谝皇?,光光相網,豈不奇哉?五、無盡義。太極是無窮無盡大寶藏,故其流行自無窮盡。萬流澎湃,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將新新而起。剎剎故滅新生。易家所以贊萬物富有,《中庸》嘆至誠無息也?!?
熊子哲學以詩意神秘主義為終結:“實體是萬化萬有之大原,其性質決不單純,其德用必潛儲無限的可能。故其變動成為精神質力(物質)混一之大流,萬化萬有自此無窮盡。此乃法爾道理,不可問其所由然。”也就是說,物質、精神是生命本體(實體)的功用,混而成宇宙萬有萬化之大流,無窮無盡。然如果問生命本體為什么要發此德用、以無限之仁心澎湃而出宇宙萬物,這是宇宙存在的終極神秘——“法爾道理”,無法問其所以然。這種神秘主義只是如實地直觀宇宙存在的無限神奇與浩然神秘,只是對此加以衷心的贊美,但絕不允許人類逞主觀臆念,將分割解析之心用于渾淪一體的自然,憑空捏造出一個世界之外的客觀存在——人格神(上帝),將無限的美德賦予這個虛構物,卻將真實的世界斥為虛妄。這是人類“作霧自迷”。須知,無限、生動、仁慈、權能、智慧……種種美德全是這個世界的品質,而不是超絕于這個世界的上帝的品質:上帝孤游于世界之外,與世界毫無干系。
熊子因生命本體的真實彌滿、恒久不息、無窮無待、莫測其深,而稱之為“神”。神(生命)是萬物存在的本原:“物之所以然者,謂之神?!蓖瑫r,萬物生生不息、創進不已、非思想所及、不可思議的品質、境界,也稱為“神”:“神者,言乎化化不測也?!币虼?,神是生命偉大、奇妙、和諧的境界:“神者,虛靈不滯之稱?!毙茏诱J為,個體生命如果能象宇宙大生命那樣不拘于形私,而能浩然與天地同流,就能“體神”、“窮神”、“成神”:“凡人但迷執眼耳鼻舌身,以自成頑物。而自喪其視明聽聰之神,則妄計無神而已矣。夫外道所謂神(宗教所謂上帝——筆者注),未離其自所妄執之相?!舴蛭嵘逃兄?,即是遍為天地萬物實體之神。此若可遮,則乾坤毀、人性滅,有是理乎?……人能體神,則人即神也?!兑住吩唬焊F神知化,德之盛也。窮神意義,深廣無邊。千古幾人識得?”對神的非宗教的、人文的、生命的、詩意的理解,將成為當代文化追求超越個體生命的宇宙大生命境界的哲學本體論基礎。
熊子哲學以“見體”為宗,而本體是“無形無相、無聲無嗅、無倚無待、無拘無礙”的神秘生命,而科學理性以分割解析為能事,就無法“見體”,因此,哲學認識方法就是“冥悟證會”、“返己默識”的詩意方式。他反對實證主義的資料實證法,而主張生命實證法,即在學習、積累、比較、分析等“量智”基礎上,以全副的生命體認終極本體境界,然后讓不可措思的本體從澄凈的心靈狀態(“性智”)中自我呈現出來。熊子自稱所得即是“曠然無累、神解透脫、返己體認”出來的。他推崇陸九淵“六經皆我注腳”說“確然不妄”:“學者如無趣求真理之熱誠,盡在古今人言下轉,縱自信解得,只是虛弄名言,畢竟于真理無實見處?!彼鋈肴宓婪?、中西印各家各派,以心靈的至高悟力,神解妙會,成就了20世紀第一位的中國哲學。他引佛老思想之澈然無累為人心進德之階,以儒家宇宙萬物一體之仁、大易生生不息之說為主腦,將中國傳統思想精華盡納入自己的哲學體系,形成了重人文、尊生命;反虛無、箴寂滅;主健動、明變易;一理欲、重心性;揚真率、倡體悟;合天人,主創造的現代生命智慧。
熊十力的生命實踐和文化實踐為東方世界觀的重建開啟了一片廣闊的風景。他的經歷和成就,讓我們相信完全有可能在故紙如堆、戒律重重、斯文掃地、人云亦云的歷史語境和受科學主義、實證主義奴役的人文話語中,注入生命的精神、自由的思想、獨立的判斷和大膽的取舍。他讓我們相信,東方心靈沒有被近代以來的物質喧囂所壓倒,而是依舊傲然挺立,保持其不死的精魂和偉大的風范。
這一不可征服的中國靈魂,以其無限的廣大、深邃、寧靜、安詳撫慰著人類騷動的心,它穩穩地升起,如搖籃,穩穩地托住生命,涓滴無失、纖毫無損,它從微風纏繞的純凈之國——我們民族的生養地——長江、黃河的偉大源頭處,潺潺流來,匯入萬物深奧的和諧與幽遠,它緩緩向前,匯入天地間金剛不滅的精萃之中,匯入宇宙那神秘的、不息的生命律動之中。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