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學源流之一百二十篇——中華國史正統:伏羲研究(4),中國歷史特質之四
    毛峰
    2016年10月08日

    中國歷史自伏羲創始時代即采取人文主義、理性主義的科學思維與務實態度,藉以戰勝各種嚴峻的自然挑戰,取得巨大的文明成功。中國人是富于科學天賦的偉大民族。全盤西化派所謂“從西方引進塞先生(科學)”之說,根本不能成立。自伏羲以來,中國就是科學發達的文明,李約瑟的多卷巨著《中華科學技術史》和《中華科學文明史》就是無可爭議的證明,而近代早期由于滿清軍事占領中國,某些實驗科技的暫時落后,不能作為廢除固有文明的借口。

    中華正統史觀的重大結論之六(續前):

    (六),對太陽、月亮所代表的大自然浩瀚威力的自然崇拜,是一切文明的起點。埃及的金字塔和伏羲的測天觀景臺(詳后)就是古典文明的突出象征——埃及人渴望借由金字塔,與天上的日月星宿進行溝通,以便“重生”(詳見羅伯特·包維爾、艾德里安·吉爾伯特《獵戶座之謎》,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而中國人則與之相反,變宗教形而上沖動,為科學人文沖動,伏羲部族在回遷定居的首都新址——北緯33-36度中原地區的賈湖、淮陽地區,建造測天觀景臺,以精準掌握太陽運行的規律、指導農耕百業、文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古語“多難興邦”。歷史資料與考古發現證實,恰恰是遠古時代規模極其驚人的大洪水、海水內侵等劇烈的洪澇自然災害,孕育了中華文明的誕生——伏羲部族的一系列文明創制,都與距今1萬多年的東部地區(今渤海、黃海沿岸)的海水倒灌、洪澇災害等自然環境的劇烈變遷密切相關。

    距今1萬年的氣候環境,稱“全新世”。由于全新世的氣候突然轉暖,引起冰川融化和東亞大陸劇烈的氣候波動,大暴雨、大洪水、海水對陸地的巨大侵蝕與倒灌,迫使原本濱水漁獵的伏羲部族,被迫大規模向內地較高地帶移居,堪稱“大遷徙”,這猶如美國文明早期的西部大移民的巨大規模的部族遷徙、擴張、分化、組合、以及海水后退之后的部族回遷,促進天下部族的大聯合,伏羲-燧人-夸父-女媧率領的天下部族大聯盟,在治理的洪水過程中迅速成長壯大;于此同時,伏羲-夸父-女媧部族,不斷發明測定天文氣象和歷法制度的科學儀器與科學方法,成為遠古偉大的發明家、科學家和創制全球第一個天文歷法-氣象物候-人文治理的偉大符號體系——《河圖易經》的文化英雄。

    氣象史家們發現,進入全新世的最近1萬年,地球大氣、洋流、地表等出現了“升溫-高溫-降溫”的劇烈波動,伏羲文明的早中晚各期,曾多次爆發大洪水,形成“雷澤”等巨大湖泊,伏羲部族面向東西南北等全國大范圍的大規模遷徙、廣建宮室聚落、華胥族少女與太陽族王子的相愛交媾、孕育伏羲,即在此時。

    考古發掘報告顯示,距今8800年左右,賈湖地區遭遇一次大降溫,早期灰坑發現了喜棲寒冷的紫貂的下頜骨,說明北方野獸被迫侵入溫暖的賈湖地區,伏羲-賈湖人對“太陽”的巨大威力更加崇拜,測日、測風以措置狩獵與農耕的文明需求更加迫切。古籍記載:“伏羲,風姓,生于雷澤,出乎震,都陳(宛丘,河南淮陽),號太昊”,全國各地均有伏羲文化的考古遺址出土,或“伏羲廟堂”遺跡與歷史傳說,表明伏羲文明,早已越出地域范圍,成為中國大一統文明第一個穩固繁盛的形態。

    膾炙人口的“夸父逐日”故事及其典籍記載,就是伏羲族的著名科學家族“夸父”,率領屬下部眾,逐日影、測天文,奔走于中原大地,積勞成疾而死的偉大科學英雄。

    《山海經·海外北經》載:“夸父與日(影)逐走,入日??视蔑?,河、渭不足,北飲大澤(即雷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仗,化為鄧林(桃林)?!蓖碇苤浼读凶印分苯佑涊d“夸父逐日影”,可謂一語道破玄機:夸父為觀測日影而奔走全國,因感到河渭地區尚不足以安置伏羲部族(“渴飲”的真實寓意),又企圖回返曾經的居住地——大澤(雷澤),積勞成疾而道卒。

    《山海經》傳為大禹治水時所獲,是遠古各地記載天文歷法、山川風物與上古傳說的天文-地文數據的記錄合集(詳見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科學出版社1979版、劉宗迪《失落的天書》中華書局2016版等對《山海經》屬遠古天文學的科學定位)。

    “夸父”為“伏羲太陽部落”的“日官”(測日官),逐日影而奔走記錄,時值黃河、渭水、大澤(雷澤)的枯水期,桃花又初開,暗示其時為春天,但天象、氣象系統的劇烈紊亂,使夸父測日事業頻遭打擊,貫穿中國東西南北的測日觀天的奔走記錄,耗盡其身心,遂力竭而亡。這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率部屬企圖回返曾經的定居地——伏羲族祖居地大澤(雷澤),道卒,表明當時氣象、水文等中原東部的自然環境,尚不能穩妥安置在西部日益壯大、人口日益繁多的伏羲-女媧-少典-黃帝部族(少典-黃帝部族乃后來通婚加入部族聯盟者),夸父主導的“逐日影測天文歷法事業”的中途挫折,表明當時伏羲部族大聯盟回遷中原東部祖居地的自然環境與社會人文條件尚不具備。

    中華正統史觀的重大結論之七(續前):

    (七),從古至今,中國人猶如“渴飲”一般渴望建立穩固有效的天文時憲、氣象物候、農耕畜牧、人文治理的各項文明制度,用這些文明制度,來安居樂業,建造和睦美善的人間生活。

    中國歷史的特質在于,中國人不奢望來世的復生、末日的審判或天堂的永駐,而是渴望人間世俗生活的安寧美滿。

    中國人感念伏羲-夸父部族的奉獻科學觀測、建立天文歷法制度、措置百姓生活而犧牲的偉大美德,想象其“渴飲而死”,實乃“迫切渴望太陽光之印影(日影)”獲得精準測量,以便授予中華部族以狩獵、農耕之“時憲”,求索不得而殉身,堪稱遠古英雄。其所棄置的“仗”,即遠古觀測天文日影的“測日之表木”,化為春天的桃花林,象征他的“測日事業”后繼有人,太陽之子孫(中華民族)將不斷繁興昌盛者也?。▍⒁娻嵨墓狻吨袊煳膶W源流》,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頁;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社科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97-198頁)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