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學源流之一百二十八篇——伏羲族濱水測風:洞悉天行健進之常,伏羲研究(12),中國歷史特質之十二
    毛峰
    2016年10月11日

    河圖易經作為全球第一個哲學大框架,把中華民族經由測天而建立的天文歷法制度、農耕畜牧制度、飲食起居制度、憲政治理等“高科技思維”,與理性、實測、忠實而嚴謹的科學記錄、合理解釋宇宙萬物運行的《河圖易經》模式這一“高人文”智慧彼此綿密匹配,建構起一個全球第一的“高極哲學智慧”——河圖生機主義宇宙觀、社會觀、歷史觀、人生觀。

    天地萬物之聚散統一,在河圖大易。

    伏羲部族濱水而居,數次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遷徙、定居,因測風而“風姓”,因測量天地日月而號伏羲,其所發明的30余項全球第一的高科技產品(從賈湖古稻到賈湖骨笛圭表)、高人文制度(從六龍官府到華夏部落大聯盟),經過不斷精密化、彼此匹配、調適、建構,以“太昊龍族、鳳族的大一統河圖思維”成功迎戰大洪水等環境挑戰,使中華民族最終勝出。

    1,伏羲為何“風姓”?伏羲族濱水測風而得姓。

    遠古部落,以某項專有而獨擅的技術而自號,譬如燧人,擅長采火;伏羲,風姓,伏者服也,羲者日光也,伏羲部族因擅長觀測日光之強弱、日影之長短、天文星歷與大地物候之緊密關系而得名,以風為姓,也是因為擅長觀測“太陽風”,因而可以較為準確地預測、發布日月五星等天文大潮對地面生態、物候的巨大影響,進而能提前預防災害、措置民生而得“風姓”也。

    伏羲創制《河圖》八卦,就是以預測八方風動,即以“八方風動之記憶、觀測、掛象”(八卦本義)為核心,以天文觀測的方法,以賈湖骨笛圭表為手段,細密觀測、預防那些鮮明載于《史記·八書》以及《淮南子》等典籍的所謂“八風”,標記其改變大地物候的微妙變化而著稱于遠古部落,遂建號“太昊”也!

    史載,距今25-34億年的太古紀,由于遠古造山運動,整個泰山、鳧山山系多次發生大規模沉陷和海水倒灌、侵蝕。距今6億年的早古生代,鳧山山系與整個華北板塊,均因下沉遭受大規模海侵。在距今3000萬年的新生代,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造成青藏高原隆起為世界屋脊,阻擋了印度洋暖濕氣流,而西伯利亞等地的內陸冷風穿越太行山系,直撲中國東南部沿海,燧人采火技術成為遠古生存之關鍵;伴隨大理冰期結束,冰川融化、海水入侵、沼澤成群(雷澤即其一),伏羲部落、女媧部落必須遷往山地或西部較高的地域,測日測風就成為遠古生存的又一關鍵。

    《尸子》曰:“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人以漁;宓犧之世,天下多獸,則教人以獵?!眰髡f伏羲臣僚芒以條藤麻葛編制網罟、陷阱以漁獵。蠶桑之后,編成繩索,因結繩而記事?!段淖印ぞ\篇》載老子言:“宓犧氏之王天下也,枕石寢繩,殺秋約冬?!苯Y繩為布,可寢息之;秋采殺麻葛藤條,冬季編(約)之,可為衣裳,可為鞋履,伏羲部族因此御寒裹身而壯大也。因采麻編葛,錚錚有聲,琴瑟、弓矢之造,亦出之。伏羲作為濱水之族群,因生存技術高超,廣泛分布于泰山、泗水間矣。

    2,女媧“摶土造人”,實乃建立氏族人口檔案。

    古文化學家劉正英解釋古籍所載“女媧引繩入洹泥中,舉以為人”之“洹”乃“橫”義,即以橫向排列的繩索,上系泥人以象部落首領,該首領屬下的人口,以泥球代之,因而建立起氏族人口管理檔案,避免近親婚配,極大提高了伏羲族的人口質量。

    3,伏羲-女媧大戰洪水,“補天”奇功告成。

    距今2萬年,地球進入大理冰期,嚴寒持續數千年;距今1萬5000年前,即“全新世”,嚴寒結束,氣溫回升,人類迎來全面發展期,燧人-伏羲文明由此發端。伴隨冰川融化和大規模海侵,洪水泛濫成災,約1萬年前,中華大地遭遇歷時數百年的洪水,伏羲-女媧率領天下部族聯盟,以勇氣和智慧戰勝大洪水,為中華民族的長足進步,奠立了偉大的文明基礎。

    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的研究員王若柏,經長期研究地殼形變與地質災害后發現并推測,在全新生的中晚期,一場大規模的隕石雨,在晉北、冀中、魯西南等廣大地區造成巨大的隕石撞擊坑,形成以河北白洋淀特殊地貌為特征的大片洼地群,稱“碟形洼地群”,引起洪水、地震、山林大火連年不息等特大自然災害,這正是《淮南子·覽冥訓》所載“女媧補天”的特殊歷史環境:“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

    伏羲-女媧抗洪的主要材料之一是五色雜土,以不同火候燒制成的陶瓦,呈斑斕五色,覆蓋于高處民居的屋頂,民得避風雨水患,感恩不盡,傳說為“五色石補天”也。

    女媧族因試驗“陶瓦”以覆蓋屋頂、遮蔽風雨,獲得巨大成功,先民以“瓦”尊之,諧音為“媧”。至于“蘆灰止淫水”亦與“燒瓦補天”配套:洼地多蘆葦,女媧率部眾采來與陶瓦并用以覆蓋屋頂,多余蘆葦燒火做飯,蘆灰墊在濕地上,總之,淫水洪災,由于伏羲-女媧的技術發明而抗擊成功。

    4,伏羲母族——華胥族少女在雷澤,履大人跡孕生,乃遠古造山活動、暴雨成湖、山洪爆發、海水倒灌等環境變遷的史跡記錄。

    遠古傳說,乃往昔歷史運動的神話變形式記述,西方近代啟蒙哲學主導下庸俗淺薄的人類學、神話學,視為巫術神話,大錯特錯也:《山海經》如今日益被發現為與《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彼此印證的遠古自然-人類歷史活動的記錄,即一例。

    華胥族,作為與燧人氏齊名的遠古部族,其部族首領的女兒華胥(實為族名,該少女名諸英)與燧人氏部族少年相戀歡媾,相戀之地,即在燧人氏、華胥氏長期活躍的地區——雷澤,因瀕臨黃、渤海,經常突降暴雨,積水而成巨大湖泊,雷澤故又稱“大澤”;所謂“華胥履巨人足跡”而孕育、誕生伏羲的傳說,實乃諸英與太陽王子(伏羲父)之戀之浪漫說法也。

    王子襄《泗志鉤沉》曰:“華胥氏之國,(今泗水)治東北五十里有華胥山,其西有華村,為漢華縣故治?!?

    伏羲氏源于泰泗山區的古“雷澤之地”:“天、風、雷、澤,日月同輝,出伏羲氏也?!崩诐捎址Q雷夏澤、服澤。王子襄曰:“泗水東七十里伏山,亦作服、負、浮、包……雷澤湖心突起攢石,立秋后,水瀉石竇,其聲如雷……”伏山、雷澤、服澤,蓋伏羲族龍興之地也。

    今雷澤遺址,位于蒙山之前,以平邑縣仲村鎮回龍廟村為中心的廣闊低洼地帶,東至龍居莊,西至泗水賀莊水庫,北到仲村鎮興民村,南至白馬村、舜帝廟村,共計68平方公里。

    史載:“舜帝耕于歷山,陶于雷澤”,即此地?!赌印つ腺t中》曰:“古者堯帝舉舜于服澤之陽”,可證。今舜帝廟村北,存有明代碑,題曰“雷澤湖”。該地為大盆地,其北部、東部,被蒙山所圍,南部與西部,則為尼山余脈之歷山和風凰山所環繞。

    近年在雷澤東部平邑鎮白莊村西的一處天然巖洞,出土約8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擊打石器、石斧、石錘、獸骨等;在緣仲村鎮的北昌樂、原憲屯、臨城之間,出土了1萬年新石器時代的細石器180余件,雷澤西部、南部則有眾多大汶口遺址與龍山遺址,表明這一地區確是遠古華族的龍騰初興之地。

    南宋羅泌《路史》載:“伏羲嘗草制砭,以治民疾?!便羲鐾梁芏帻埳轿幕臼?,青灰色,長5厘米,寬1·3厘米,厚0·9厘米,鋒刃,用以刺血放膿,后部橢圓,用以按摩穴位。

    此外,還有砭石鉞,殘高7·5厘米,寬7·6厘米,厚0·9厘米,可用于刮痧。泗水上游地區演馬坡遺址出土的砭石扇形佩件,經測定,與7000年前伏羲文明中晚期對應,證明古籍所載“伏羲氏嘗百草,制九砭,療民疾”之言無誤。

    至今,泗水用于醫療和保健的“砭石”加工業,仍頗具規模,傳承著10000-9000年的偉大中華文明之源頭——伏羲文明。

    余在《中國歷史特質·伏羲研究》系列文章、《史詩·伏羲》等長篇歌詩之外,另撰《伏羲贊》一首,以禮贊此人類第一個文明的瑰麗日出、中華文明之創始盛景也。

    詩曰:

    太昊天地氣,悠悠萬載通。

    河圖演星歷,杏壇舞蛟龍。

    奇峰高節處,縱浪大化中。

    華夏繁蔭盛,疑古盡凋零!

    思古而戲仿之作,和者其誰耶?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