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位的光臨!
天地之間,有一亙古常新的文明事業,謂之“中國”。中國古稱華夏??鬃印洞呵铩吩唬骸坝卸Y樂文章之美,謂之華。有禮義之大,謂之夏?!彼抉R遷《史記》曰:“禮者養也”,養護眾生,以幸福美滿的生活,謂之禮。
中國乃大一統文明的全球典范:自伏羲炎黃、堯舜文武、周公孔子、漢皇文景、武帝、太宗,一直貫穿到當代改革開放,一萬年里,奮進不息。
中國人從天地宇宙生命大秩序中萃取精華、以高超的智慧(儒道佛、諸子百家為表率)引導著全民族、全世界,建樹、構造、傳播一種偉大的人道價值。
如何讓作為21世紀主流的時尚一代、青春一代深入理解、運用自己的祖先遺產呢?
靠系統的文化工程、鮮活的時尚創意。
《尚書》曰:“經緯天地謂之文,照臨四方謂之明”。宇宙一息不停,人生每時每刻都在時尚翻新,不斷創新式的激活古典與當代,謂之“創意”。
從文明傳統傳承,到國家文化戰略的設計規劃實施,再到時尚創意的建構,這一貫通天地人的古今中西大一統,融會古今中外的生命經驗、文明經驗,稱為“中國創意”。
中國是5000年以上文明傳統、優秀燦爛遺產的偉大傳承人,是中國創意的根基;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創意實踐,謂之襄助。全球華裔人士,應當迅速培育起對中華文明傳承、更新與復興的“文明自覺”與“創意直覺”。
文明自覺與創意時尚的根本點有三:
1,建構“文化興國”的國家戰略,凝聚民族精神
習近平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圍繞“中國夢”重新建構民族精神,把中國傳統文化納入內政外交的根本戰略與“現代治理體系”的核心內容之一,堪稱英明。
2,反思最近100年去中國化、全盤西化的思想、學術錯誤,規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內生動力、時尚創意為傳播手段的“文化興國”系統工程。
習主席在北師大,嚴詞批判“去中國化”錯誤,吹響了中華文明全面復興的黎明號角。他概括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是: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
3,重建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仁義禮智信為價值目標、倫理規范、公共宣傳與教化話語,讓中華傳統美德的點點滴滴進入人心,哺育全社會懂禮遵法的道德環境,作為“文化興國”戰略實施的大環境,也是貫徹“四個全面”尤其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道德氛圍。
4,由黨中央、國務院各職能部門,尤其是教育部、文化部等重要文化部門,組織實施“領導干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系統工程,使中國最高管理部門增強“文化自信與自覺”。
5,由文化部規劃實施“中國文化的創意工程”,運用全媒介的創意手段,重新系統講述“偉大中國故事”,使民族精神,轉化為可視聽、可傳誦、可回味的創意產品。
一,戰略眼光:中華文明的偉大地位和燦爛未來
當代中國的崛起,不僅是21世紀全球文明的頭等大事,也逐一打破了西方現代學術喧囂一時的“西方定律”?!把员胤Q希臘”的西學統治時代已一去不返!
中國崛起,改寫了人類文明史與傳播史,也粉碎了“全盤西化”對中華文明的百年污損、懷疑、自我否定?!白x懂中國”成為全球思想界的首要課題:1,為什么中國一旦統一并穩定下來,就會逐步形成繁榮盛世?2,為什么中華文明在經歷數百年動蕩、分裂后能重新統一并逐步擴大?3,為什么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都虛心向被征服的中華文明學習并采納其政教?4,中華文明的根本智慧何在?
這就是我所謂之“中國密碼”。懂得了中國密碼,才能具有戰略眼光,進而合理規劃國家事業、個人事業的大戰略,把中華民族的復興事業推向大繁榮。
傲視群倫的英國歷史哲學大師阿諾德·湯因比,早在中國“文革”后期,亦即1972、1973年,與池田大作的對話集《展望21世紀》中發出了精準預言:
“未來統一世界的,既不是西歐,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瓰閷崿F全球政治統一與和平做好最充分準備的,是數千年來形成獨特思維方式的中華民族?!边@獨特思維方式,深深植根于天地人大一統的哲學-科學-人文寶典《易經》體系與儒釋道包容并進的偉大文明智慧之中。
湯因比精準預言中國崛起的文明要素:1,在以往2100年間,中國始終保持了邁向全世界的帝國并成為地區性國家的榜樣;2,中華民族的世界主義精神;3,儒教(家)的人道主義;4,儒教和佛教的理性主義;5,道教對宇宙神秘性的直感;6,中國哲學所有流派都強調人類與大自然必須協調才能生存的信念;7,中國人可以在工商科技領域趕超西方;8,中國人也能在軍事上抗衡西方,但更希望和平。
這里需要修正的是“帝國”這一西方概念,中華文明的概念則是“大一統國家制度”,更恰當。
湯因比精辟論述道:“帝政中國的歷史,是政治上富于成功經驗的歷史,今天仍以‘人民共和國’的形式繼續存在?!彼容^了人類歷史的兩大模式——希臘模式,文化統一但因無法政治統一而失??;中國模式則是文化、政治的高度統一,取得巨大成功:“由始皇帝開創而為劉邦成功挽救的中國統一,是人類史上獨一無二的成就?!睗h高祖、惠、文、景、武諸帝;蕭何曹參陳平公孫弘諸丞相;陸賈賈誼董仲舒司馬遷孔安國諸大儒,共同開創了中華文明的長治久安之道。
大中華文明體系,以中華傳統美德、禮教精神為核心,文尊孔子仁愛包容,武尊關圣忠誠不二,蒼天之下,一視同仁,交流互鑒??鬃釉唬骸笆ト四鸵蕴煜聻橐患?,中國為一人!”《禮記·禮運》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是謂大同!”
二,龍鳳呈祥,普世同春:以“中華創意”引導全球
中華智慧的一大特質與活力,即孔子《易傳》所謂“仰觀、俯察”等一系列“伏羲七法”所示,將天空、大地、人生打通為一體,余謂之大一統。
古人將天地萬物納入一個瑰麗的創意體系之內:依據天文觀測而成的《河圖易經》,設定東西南北大地四方,各有一個“神獸”為標志物:東方啟明,以龍為標志,對應著天上“蒼龍七宿”,象征著萬物皆春;南方揮灑光明、繁育萬物,標志為“朱雀”(丹鳳),象征著天子“向明而治”(國家廟堂坐北朝南,天上朱雀七星照耀著),標記著萬物皆夏;西方白虎七宿,象征萬物皆秋而成熟;北方乃宇宙生氣(陰陽)貯藏之地,玄武七宿(龜蛇交纏),象征天下皆冬,一陽來復,當黃昏時分南方天空出現七星,則春天又開始了!日月五星、二十八星宿體系,循環不息,謂之道。
古人擁有多么強大的創意活力!
三,中國文化自信之一:大一統文明的燦爛歷史
自10000-9000年的歷史深處,中華始祖走來;中華信史,可以被正式確立為“萬年綿延的偉大文明”(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首倡此說,橫掃“疑古派”史觀之誤)。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出土了新石器時代,距今9000-7800年間的陶片、人骨、紅燒土、石質、骨質等各種質料的原始文明考古遺物近5000件,歷經18年的7次發掘,在總面積為5·5萬平方米的原始遺址和目前已發掘的2700平米的遺址范圍之內,發現53座房址、12座陶窯、425座窖穴、445座墓葬、32座瓷棺葬、灶坑、小坑、壕溝、獸坑等,是同時期文化遺存最豐富、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遺址。
河南舞陽位于北緯33-36度之中原,是伏羲早中晚三期文化的重要活躍區,有學者認為伏羲文化歷2400年之久,77帝中48帝定都賈湖。
四,中國文化自信之二:伏羲文明的創意框架(哲學)
伏羲文明的第一大創意:賈湖骨笛,吹奏出中華第一支《春之聲》!震驚世界的出土發現,是30余支精美骨笛,英國權威的《自然》雜志,在1999年第9期報道了這一改寫世界音樂考古史的重大發現,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音樂史家鑒定后認為,賈湖骨笛是中國最早的吹管樂器,管身精美完整,制作工藝高超,其相鄰音程的最大誤差僅為5音分,比小提琴家對音準的辨別力之7音分還要精準、敏感。
表明距今9000-10000年之久的伏羲-賈湖人,已經創造出獨步世界的音樂文化。峰按:這一音樂文化所依托的賈湖-伏羲文明,其整體科技-藝術、人文水準之高超卓越,是中華禮樂文明偉大精美的萌芽。
伏羲時代,最重要的文化創意如下:
1,? 熟食烹飪制度,中華美食,至今全球第一;2,結網捕魚制度、畜牧制度,家畜、魚類蛋白質促進人腦發育,中國人至今仍為最聰慧的民族之一;3,? 婚姻制度,伏羲創立“儷皮之禮”規約性愛關系;4,中華哲學與中華文字:《河圖》(易經)思想體系燦爛博大,而八卦符號,取象于大自然生命力量,亦成為華文(漢語)的字源之一。太極觀念為全球最高的哲學-數學圖式。
當代中國的文化精英,完全可以采納美國系列青春電影《青春珊瑚礁》模式,把男孩與女孩在南太平洋孤島上的捕魚、戀愛故事,活脫脫轉化為“伏羲-女媧”故事!
伏羲-賈湖人從丹頂鶴的身姿、體態、鳴叫、歌舞等諸多習性中,穎悟出神鳥通天、陽鳥測日的天文歷法學含義,取丹頂鶴翅膀的尺骨,制成賈湖骨笛,作為遠古測天儀器“圭表”中的“圭”,即日影投射在賈湖骨笛七個音孔上的刻痕標記,更取牛的大腿骨(股骨,古稱“髀”,詳見古籍《周髀算經》),仿生于雄丹頂鶴仰天求歡鳴叫時的挺立身姿與兩喙夾角,制成“伏羲古髀”,作為測天儀器中的“表”,實現了中國遠古天文歷法學、原始科技-人文-哲學智慧薈萃的《河圖》易經體系的偉大文明突破!
中國密碼,至此豁然開朗:《河圖易經》是伏羲時代的測天星圖、天文歷法時憲制度(二十四節氣僅為一部分)之一,與占卜無關;孔子《易傳》進一步把《易經》提升為《易傳》即融貫天文(科學)、地德(農時、人事治理)和人間百業、百態、萬物生命的自我理解與把握(哲學、人文)為一體的偉大世界觀體系!
人類的美德薈萃天地、深廣無邊;文明之道貫穿古今,滋養萬物。道與德薈萃一身,配以不失時機的奮斗,偉大事業必成就(立德、立功、立言,中國人的“三不朽”信仰)!
《大易》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所撰),就充分凸現出全體中國人那奮進不息的生命意志與廣大自由的青春精神、生命精神。
五,中國文化自信之三:堯舜禹建構大一統,奮力凝聚中華民族的偉大故事,中國夢的古版
伴隨華夏古典民主憲政機制的建構完善,中央政府權威極大提高,中華大一統國家格局穩固樹立,各民族凝成和諧統一體,萬國來朝,史稱“大同”。
堯舜、大禹、伯益、后稷等動員全國各地諸侯、百姓共27萬勞役,平治水土山川,建立起華夏大一統的國家制度:1,九州貢賦財稅體系;2,水陸交通、通訊體系;3,“五服”軍事拱衛體系;4,萬邦朝貢體系等一整套憲政治理體系。
中華黃金時代,養育了中華民族積極豁達、奮進不息的偉大精神??鬃釉凇抖Y記·禮運》中贊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選用賢能,即憲政,講信修睦,即禮教,憲政與禮教匹配,使中國“龍騰鳳舞”,文明鼎盛,人類幸福。
習主席的“一代一路”戰略,直接承襲漢唐“經營西域”和“經營海疆”戰略而來,堪稱文明大戰略、大創意!中國文化的偉大創意,從中萌生出來。
天地人的大統一,謂之中國人!
六,中國文化自信之五:孔子的故事
孔子讓每個人不斷奮進,提升道德理性,達到“四海翻騰龍睡穩,九霄云卷鶴飛高”的廣大自由境界。
孔子先世為宋國殷商王室,后因宋國政變而避難于魯國,其父叔梁紇力大德高,數次使魯國軍隊脫險,被委任為聚邑大夫,早死??鬃?歲為孤兒,17歲喪母,完全憑自身努力,成為受諸侯敬重的名士,30歲即開館授徒,成為中國私學教育之父??鬃釉?0-50歲間,游歷齊等大國,積極主張“尊王室、公室”、建中國一統、體恤民生疾苦,博學多才而聞名天下。他51歲應魯定公、季孫氏之邀,出任魯國大司寇,參與重大政治、外交決策,為推行仁政理想而周游列國,晚年以“國老”整理六經,垂教天下,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被尊為“萬世師表”。
孔子創立儒家學派,《論語》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如何能“學”(學者覺也,即覺悟宇宙人生之真理)?如何“志”于學?如何三十而立(立者挺拔于流俗之上,獨立不移,謂之君子)?如何能四十、五十、六十、七十歲上仍不斷提升,直至與“天”合一:痛苦疑惑盲從都消失了,從心所欲,萬象莊嚴而和順、自由廣大、美妙無垠。
多少中國人懂得這些呢?
孔子乃中華文明、中國人格的代表,當代中國卻沒有創作一部具有持久全球影響力的《孔子》舞臺戲劇、影視作品、視頻音頻等創意產品!
民國時代,電影大師費穆在日寇圍困的孤島上海,自費拍攝了《孔夫子》,轟動全國,極大鼓舞了全民族抗戰的意志;抗戰勝利再次公映,萬人空巷;1949年后,費穆匆忙移居海外,此片拷貝遺失;2009年該片拷貝神秘地被一個匿名捐贈人郵寄給香港電影資料館,拷貝有多處殘損,經意大利博隆尼亞電影資料館予以數碼修復,至今仍為一部可惜的殘片。
2012年拍攝的《孔子》,因編、導、演的學術功底與創意展現中華文明精髓的能力欠缺,很不如人意。
孔子少年成長如何?青春奮斗如何?三十而立,立于何處?四十不惑,他受到了哪些政治權勢的誘惑?他又是如何巧妙應對、周旋的?他如何聞名諸侯并出任魯大司寇?
費穆的殘片、當代電影,對此語焉不詳。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弘大剛毅謂之士,士乃能委以重任的人。中華民族復興之重任,需要弘大之志;即使死亡,后繼者必追隨而上,一個人的一生如此奮進不息,利害得失又算得了什么?西方實用主義誤導了中國人:無志無品無德之人,何其多耶?!
清末民初,中國內憂外患,學界、輿論界焦慮于國破家亡,草率提出“全盤西化”等過激主張,誤導人心。待塵埃落定、國家復興,國學復興,應運而起,前景廣闊!
文革結束,費穆大師的女兒、著名聲樂家費明儀回訪上海故居,意外地從壁爐煙道中發現了離開大陸時藏起的電影《孔夫子》的劇本、首映特刊等珍貴資料,居然毫發無損!
余聞之而淚流:天命護佑我中華,劫后必重生!
余深知:孔子故事的民族意義與全球意義,正不惴淺陋,奮力撰寫《伏羲》歷史小說和《孔子》戲劇、電影劇本,以接續費穆未竟之志。
儒家思想一直是穩固國家社會的主導力量,諸子百家、道教、佛教、回教、耶教等,則是中華文明的必要補充。
儒家學術思想傳承如下:
1,堯舜、周公等孔子以前的圣賢君王,通過《尚書》、《周禮》等大一統國家憲政制度體系,啟發了孔子;2,孔子結合晚周政治需求,撰寫《春秋》以垂范后世:王霸、華夷、義利三辯,堪稱萬古不朽;3,孔子將伏羲神農黃帝之《河圖易經》,提升為全球第一哲學寶典《易傳》,穩固奠定了中華文明人文主義、理性主義的國家根基,一掃宗教神學之弊;4,孔子整理撰寫的《六經》(五經)傳于孫子子思、門人,再傳于孟子;5,西漢董仲舒、孔安國傳于司馬遷,《史記》尊儒,經史傳統確立,直至當代。
漢唐元明清前期國力充足、橫絕世界,馬可·波羅推許中華文明為“天堂國度”,利瑪竇、蒙田、伏爾泰、萊布尼茨、魁奈、約翰遜、哥德斯密、卡萊爾、愛默生、梭羅等賢哲,把儒家成熟的哲學思想和治國經驗引進西方,啟迪了歐洲近代人文主義、啟蒙主義思想的發生與傳播。
伏爾泰、約翰遜等英法賢哲,把孔子尊為“古今唯一的師表”,驚喜發現儒家思想不用“上帝”就能把幾億人口治理得井井有條,這些哲人援引孔子,攻擊天主教的蒙昧主義神學,萊布尼茨從《河圖易經》中還發現了“二進制”這一現代計算機的數學原理。
1921年梁漱溟發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正式宣告“現代新儒家”學派的誕生,馬一浮、熊十力等一代儒學宗師,巍然復興了新儒家學統;辜鴻銘發表《中國人的精神》,向世界宣告“東方文化派”的融貫古今主張;吳宓創辦《學衡》雜志,陳寅恪發表《王觀堂挽詞并序》、柳詒征發表《中國文化史》等名著,代表著國學復興的偉大成就;錢穆發表《國史大綱》、《國史新論》和《論語新解》等不朽巨著,巍然成為當代海內外國學正宗。
民國七賢主張“返本開新、融貫中西”的學術思想方向,是中華文明海內外傳播活動的精神核心。
傳統文化經典,分經史子集四庫,最緊要的是經和史。經訓常,也就是人生常道,薈萃在《十三經注疏》中;史訓事,即記錄治理國家、社群、人生的實事,以《尚書》、《周禮》、《春秋》、《史記》、《資治通鑒》等經史正脈為最佳根基。
經學明理,史學懂事,經史二科精熟,再參酌諸子百家、西方學術、當代新技術、新時尚,全球華人的道德學問、創富事業,永久持續、不可限量!
國學經典,薈萃于伏羲、炎黃、三代、漢唐之禮樂政教典籍,在浩瀚文獻、古雅藝術中,唐詩、晉字、兩漢文章,堪稱“古典三絕”;六代雅樂、古琴曲《文王操》、《幽蘭》、《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國粹藝術(京劇、曲藝)等,允為“風雅絕唱”。
余在微信公眾號《清風廬》和《中國日報》中文網“天下專欄”每天刊發系列文章,曾經系列刊載《孔學源流》、《中國哲學特質》、《中國歷史特質》、《世上的一切》等,歡迎大家瀏覽、批評、互動。
仁愛學社與龍工作室,由北師大一批學有專長、熱衷中華復興的中青年學者創立,涵括知名學者與優秀博、碩士生、本科生,以《清風廬》等公眾平臺,向大眾傳播古今中西的人文智慧,每天更新原創文章,歡迎登錄、交流。
學社宗旨,遠承孔子,近承民國七賢——辜鴻銘、陳寅恪、柳詒征、梁漱溟、馬一浮、熊十力、錢穆先生的偉大學術與思想風范,重建中華文明的鮮活創意精神。
《詩》曰“穆如清風”,輕撫一切尚年輕的心靈和天下一切生命!古典照亮生活,創意感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