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文明、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建立、持久,必有其根本精神、根本信念。這一根本精神與信念,不僅足以支撐這一文明或民族的全部生命活動,而且還能廣泛傳播于其他文明或民族社群中,受到其他文明或民族社群里有識之士的賞識、借鑒。這種精神或信念,使人生沐浴在“天恩”(大自然美麗懷抱)似的寧靜之中,可凝聚整個國家,即“國本”或“國魂”。
錢穆先生在巨著《孔子傳》(1974-1987)中,精辟概括出中華民族的根本精神、根本信念、國本、國魂者,在于孔子一生所垂世立范者:
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之后,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
錢穆先生雄偉倜儻之論,實接續民國初年著名學者柳詒征先生巨著《中國文化史》(1927-1947)第二十五章《孔子》開篇千古不刊之論而來:
孔子者,中國文化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氯思訑[倫茨(G.von.der.Gabelentz)之……《孔子及其學說》:“吾人欲測定(歷)史人物偉大之程度,其適當之法,即觀其所及于人民者感化之大小、存續之長短及強弱之程度三者之如何是也。以此方法測定孔子,彼實為人類中最大人物之一。蓋經過兩千年以上歲月,使全人類的三分之一,于道德的、社會的及政治的生活之點,全然存續于孔子之精神感化之下也?!?/span>
錢穆、柳詒征、利瑪竇、伏爾泰、萊布尼茨以及上文所援引的德國學者Gabelentz等這些近現代廣受贊譽的學術思想大師的彼此一致的看法,余稍加概括,即可明了孔子在中國史、人類史上的地位:
首先,孔子被尊為第一大圣人、中國文化中心者,乃因其集中華民族偉大文明經驗之大成,而開全人類相親相善之全球大一統(錢穆謂之“新統”)者也;
其次,孔子思想、人格、事業,因其“真理性”,足以使全人類的三分之一即中華民族,無論其海內外寓居何地,亦無論其置身于何等歷史時空、人文環境之下,其道德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的根本支撐點,永久居于孔子之精神感化之下,從而超越了數千年歲月之飄忽、人事之變幻,永享不朽地位者也;
再次,孔子思想,迭遭懷疑、否定、批判、禁絕、污損、扭曲,無論是暴秦之“焚書坑儒”,還是民初陳獨秀、魯迅等人主張的“砸爛孔家店”、“撕毀線裝書”、“禮教吃人”、“廢除漢字”,抑或是胡適“整理國故,捉妖打鬼”說、顧頡剛“疑古”說,又抑或是十年浩劫期間“破四舊”、江青“批林批孔”說等,非但不能減損孔子思想之“真理性”,反而更印證了孔子思想之偉大,待混亂澄清、文明新生,孔子思想總是奇跡般地獲得新生,成為中國2200余年穩定繁榮、國家長治久安、文明光輝燦爛的最大支撐;
最后,孔子所撰述、詮釋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二十四史等“正史”記述,不僅精確指示了中國歷史進程之過往與未來,博大深湛地建樹起了偉大崇高的“中國文化理想”(大同),更與諸子百家智慧、道教佛教基督教等諸教智慧、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希臘羅馬文明以來之全世界人文智慧之間,尤其是現代西方的生命智慧,彼此融會貫通、歡洽無礙,成為全球文明相親相善之大一統智慧的重要核心。
一代思想宗師、中國文化偉人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21)提出了偉大精確的預言:“此下世界文化的趨向,必是中國文化的復興”;英國歷史哲學大師阿諾德·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人類與大地母親》和《展望21世紀》(1972-1973)中反復重申了其偉大卓越的歷史洞見:“在21世紀,中國必將賦予全世界久覓不得的統一與和平,這其中,儒教人文主義思想,必居于重要地位”(大意)。
自幼生活于馬來亞檳榔嶼和西歐各國、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師承卡萊爾、歸國師承張之洞的偉大思想家、翻譯家、外交家辜鴻銘,則在《中國人的精神》中,向全世界宣告:“在孔子思想中,必定有賦予全人類永恒感和安全感的東西,猶如宗教……在孔子思想感召下,人人可以享受如同華茲華斯詩所描繪的美好境界——那‘如沐天恩的寧靜’……”
這如沐天恩的寧靜,你感悟到了嗎?
一,千古定評:出類拔萃,生民未有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學生思想、生活的一部偉大經典。修習《論語》從哪里入手呢?中國人有句話“將心比心”,就是用自己的心靈,去接近、去體會圣人的心靈,從中發現一切人成長、成熟、成就一番偉大事業的方法。
關于孔子的地位,孟子說過一句非常精粹、非常到位的話:“圣人與民亦類矣”,意思是:孔子作為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民眾、與老百姓,是一樣的人,類似的人,但孔子之所以被尊為“萬世師表”,關鍵在于孟子后邊概括的一句話:“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者也!”
每個敬拜過孔子的人,都會在民族精神的圣地——孔廟(文廟)建筑群的突出位置,通常是只有帝王才能享有的、“九五之尊”規格的中央大殿的楹聯上,看到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
生民未有
用的就是孟子的意思:茫茫大地之上,自有生命和人民以來,也就是自有文明以來,未有在夢想的廣大、氣象的恢宏、人格的雄偉上,超過孔子的。所以,孔子被尊為“出類拔萃”,而孔子之所以能夠“出類拔萃”,關鍵在一個“盛”字,即盛大、廣大,孔子的思想、志向、才情、氣魄,都非常盛大,他立志要把當時一個混亂、動蕩的中國,改造成一個穩定、繁榮的中國。
而且,孔子還要把全世界、全人類,納入一個偉大的文明秩序之內,中國人稱之為“太平”。太的意思是“大”,孔子所夢想的,是全世界的永久和平,全人類親密無間、彼此善待、彼此依戀的關系,即“仁”。
在當時春秋戰國混亂不堪、列國紛爭、民不聊生、極度黑暗的狀態下,只有孔子,敢于提出這么一個偉大的夢想;只有孔子,為實現這一夢想,進行了高瞻遠矚的規劃、設計、實施。中華民族,在孔子偉大夢想的鼓舞之下,不僅重建了中國的統一,而且還保持了中華文明2200年以上的穩定、繁榮、輝煌、燦爛。
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
孔子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第一位的“夢想家”!
夢想是人生的真正開端。
什么時候,你能提出一個自己的夢想,你的人生就有了奮進的方向,你的生命就充滿了美麗的意義。人世的一切,無論順逆,都圍繞這一夢想而展開:順境是為了讓你確認自我樹立的目標,從而更加努力;逆境是為了讓你反省、檢驗自己夢想的目標和方法,從而鼓舞你的斗志,去戰勝困難,取得勝利!
夢想也是全民族團結奮斗的戰略、目標和方向。
2014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戰略思想,就是鼓舞全民族奮進不息的大戰略,每個中國人,尤其是每個青少年,都要在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建功立業、塑造一個豐富、華美、輝煌的人生!
你也可以成為孔子一樣偉大的“夢想家”!
你也可以為“中國夢”而鼓舞奮發、積極努力、成就一番輝煌!
現在打開《論語》,讓我們從這一偉大經典的字里行間,體會一個人、一個民族的偉大夢想,是如何孕育、起飛,如何展翅翱翔的!
《論語》第一篇,篇名“學而第一”,開宗明義,指明了實現“夢想”的根本: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諸位朋友,請大家跟我一起思考:我們一點一滴的進步,難道不都是“學”賦予我們的嗎?從蹣跚學步,到咿呀學語,乃至每天在教室里的學習,還有課余的各種閱讀和各種活動,哪一個不是“學”呢?
更重要的,父母長輩,從衣食住行,到接人待物,哪一樣不是在“學”中教會了我們,讓我們的人生在溫情與愛中穩穩地起步?而友朋的交際、親人的溫情、全人類的博愛,回蕩于其間,此所謂“不亦樂乎”;而人生奮進,絕不依賴于外在評價,“人不知而不慍”,我自甘于君子之光明瑰麗人生,不達此道者,甘于沉淪、毀滅,我雖不能救,然亦不受其影響,巍然傲然而獨立于流俗之上,這就是中國人的偉大品格!
二,孔子其書的多個“全球第一”
《論語》是中國人的必讀書,它有好幾個保持不敗的“全球第一、世界第一”:
1,記錄了中國人智慧的最大源頭之一——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的思想、行動、品格,當時的全世界,還沒有這樣精確、完備、豐富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的忠實言行錄;
2,記錄了中國第一大學派——儒家學派的教育、學術、政治活動,這一學派綿延2500年以上,至今仍活躍于全世界學壇;
3,培育了中華民族勤奮好學、與人為善、通情達理的根本品格,這一品格也綿延2500年以上,至今仍受舉世尊敬。
北宋哲學家程頤說過一句感人至深的話:“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span>
這話是什么意思?程子告訴大家,作為中國人,如果讀《論語》,僅僅是泛泛而讀,不加深思、體會,如同讀一部通俗小說、大眾讀物一般,讀之前是“此等人”,讀完后還是“此等人”,也就是你的思想、行動、品位沒有出現大幅度的提升、飛躍,那就是不曾讀,也就是俗話所言“白費了”!
真正會讀《論語》者,要在讀過《論語》后,驀然發現:自己的生活中,出現一番“脫胎換骨似的新生”!
所謂“煥然新生”,簡直如同換了一個人,原本不好學習、天天打游戲的,如今全身心投入學習、天天進步了;原本天天打架、惹事生非的,如今安安靜靜、老老實實的,一句話來概括——“懂事”了!
人如何能從《論語》中漸漸擺脫魯莽、愚昧,懂得了人生的道理的呢?
讓我們從《論語》第一章開始。
《論語》開篇第一章,篇名就非常鮮明——“學而第一”,什么意思呢?孔子告訴中華民族、天下每個人,人生的第一要務、根本事業,在于“學習”。
學習是為了求得“宇宙大道、人生實踐的真知”,讓我們活得充實、有意義、美好!沒有這一真知,多少財富、權力、榮耀,都是轉瞬即逝的、不可靠的。
孔子開宗明義,告訴我們:人生的樂趣、人生的價值,就在“學習”之中,就在這探尋“宇宙人生的真理”的路途中,就在“切磋學問、增長見識”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人生的關鍵,在于一個“悅”字。朱熹《四書集注》注釋說:“中心喜悅,其進自不能已”,也就是說,學得新知,時時溫習,心無旁騖,就會在人的內心深處,油然而生喜悅,這喜悅足以激勵你奮進,欲罷不能,足以抗拒外在的種種誘惑——譬如你正在讀書、溫習功課,旁邊一個同學招呼你:“走啊,上網去!”你如果真“讀進去了書”,也就是沉浸在書中揭示的偉大哲理、宇宙人生的真知之中,你就會頭也不抬地回答:“你先去吧,我看完書,再說……”
諸位,這一回答,看似平常,實則猶如“石破天驚”一般重大!你抗拒了流俗的誘惑!
你不知不覺中選擇了偉大的人生!
那個同學如果天天在上網、打游戲,學業不進,恐怕終將一事無成;而你,天天讀書、天天“喜悅”,幾年下來,那個同學,再想追你,已經沒有可能了!
中國有句格言:“一瀉千里之船,往往只因幾篙,沒有點??;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假如你沒能在人生的大清早(青少年時期)努力奮進、專心致志于學習,十幾年后,人家一路升上去了,當了博士、教授、精英;你呢,還在網吧里天天鬼混,《紅樓夢》有句話:“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到了最后,你只能被掃地出門、流落街頭,出路何在?
三,孔子習琴于師襄的故事
現在給大家講一個孔子勤奮好學的小故事,記載于《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先世乃宋王室貴族,到孔子時,家境已嚴重敗落,父母早亡,孔子只能在魯國給貴族當聽差,管理倉庫、牛羊畜牲等“粗鄙事”。
孔子如何才能從逆境中掙扎出來呢?唯一的途徑,就是“學”。
某日,孔子到老師——著名的音樂家師襄那里學習彈琴。老師教了他十天,琴藝不進。老師讓他回家再多多練習??鬃泳毩撕芏嗵?,自覺不滿意,每次到老師家請教,告訴老師:“只能熟悉這支曲子的音符,卻不能獲得對這支曲子深刻內涵(志)的把握!”
老師怕他太累,直勸他“勞逸結合”。
孔子仍然苦學、苦練不止。
某日,在為老師彈奏此曲時,孔子突然心生感動、眼睛發潮,驚喜地說:“老師!我掌握了作曲家的‘志’、他的‘為人’,就如同親眼目睹一般——穆然深思,怡然高望,志向遠大,身材高大,面色黧黑,雙眼猶如眺望海洋,如同要統治天下四方一般……此個人,應當是——周文王!”
師襄聞言,大為感動,離席拜孔子,激動地說:“你現在也可以被稱為‘樂師’了!你憑苦學、精進,已經完全掌握了這支曲子的內在神髓,因為這支曲子,就是周文王所作的名曲《文王操》!”
孔子非常激動,更加感恩老師的教誨,回拜老師道:“我一定不辜負老師所教,把周文王、武王、周公等圣賢、英雄所創造的、偉大燦爛的西周文明,連同老師您教給我的博大雄渾、精湛優美的音樂,不斷發揚光大、傳承不息!”
諸位,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得知晚周文明之燦爛、教育學術之輝煌:
首先,師襄會“教”。他教給孔子練琴,并不事先告訴這支曲子的作者、創作背景、演奏技巧等等,也就不事先“限定內容”,而是讓孔子在學習中不斷“有所發現”,這樣,喜悅、驚喜、發現,始終伴隨著學習的全過程;
其次,孔子會“學”。就是在苦學苦練的過程中,始終精心體會,細微探尋曲作者的“志向”何在、“為人”若何,一旦探尋出來,必然“永志不忘”;
最后,所有教育、學術、音樂、文化、技藝,都指向一個崇高的道德目標、文明理想,那就是,要傳遞一個真善美的世界,一個廣大無垠的世界,不是始終糾纏在某一知識或技術上,而是躍然超升,進入“穆然深思、怡然高望”的理想境界、自由境界,這樣,學問的喜悅、樂趣,就會源源不斷地從青少年心靈中產生出來,進而滋潤這個世界!
這就是每個“學而時習者”獲得深邃優美樂趣的“真知”之泉!每個沐浴“圣泉”者,將終生幸福,不會再厭學或沉溺在網吧之中了!
從此,孔子演奏的《文王操》馳譽諸侯各國,成為中國古琴名曲;而孔子憑著苦學、精進,已經聞名天下了。
……
總之,全部《論語》,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斷催人奮進,不斷鼓舞人向上拼搏,不斷振奮人類的青春激情、生活激情、各種正能量,不斷予沉淪、消逝、黑暗的宇宙人生以“向上一機”,克服迷茫、頹廢、庸俗和自甘鄙賤,享受一個廣大自由、豐富美麗、內在充實而完善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