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北京罕見地云開霧散。
我漫步校園,欣喜于藍天綻放于頭頂。
我想尋覓那浸透了光明與幸福的事物。
感謝天地生命、父母友朋,我已找到。
一,孔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價值本源:歷代學者論孔子思想的不朽地位
1,“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者?!薄睹献印罚ü珜O丑篇),中國哲學一大寶庫。[峰按:孔子學說全從百姓(民)生活立論,然出類拔萃,躋乎廣大自由、光明燦爛之境界,盛大無比,歷代尊崇,孟子以為“生民未有”,千古嘆服之,遂立為文廟,垂為全人類文明生活之根本法則(仁愛)也。]
2,“天下君王至于賢人者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史記·孔子世家》 ,中國歷史哲學寶庫。
3,“孔子或許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鬃涌胺Q中國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是滋養中國文化傳統生根發芽的沃土?!?/span>——[美]安樂哲、羅思文《〈論語〉的哲學詮釋》
4,“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類存在一天,孔子永遠是不朽的。 ”——[中國臺灣]陳致平《中華通史》
5,“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薄r征《中國文化史》 ,當代國史正宗。
6,“孔子之道,是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歷萬世而不易,放四海而皆準,徹古徹今,順天應人,與乾坤共在,同宇宙不朽,至大至深至遠,至真至善至美?!?/span>——毛峰《文明傳播的秩序:中國人的智慧》
7,“孔子秉承堯舜周公,其古典憲政哲學是讓‘天道’(《尚書》所謂‘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君臨于人間權力(天子、諸侯、貴卿、士大夫、百姓)之上,為之主宰與制衡,這一約束人間權力的憲政制度稱‘禮’(周禮);而以有約束、有原則的愛(父子有親謂之仁,長幼有序謂之義)而非無原則的泛愛(基督教之博愛、佛教之慈悲)為制衡人欲(愛欲)無節制泛濫之法寶,故而永垂不朽!”——毛峰《大一統文明》2014知識產權出版社
二,“暢飲正能量”:毛峰《論語神髓》選章
第一章 完整世界的舞蹈
生命一閃而過。
它屬于人,只有一次。
這一次太寶貴,也太艱難了。
人人生活在奔忙勞碌之中,可到了一定時刻,必然內心產生疑惑:我的奔忙勞碌為了什么?我每天要應付這么多的人和事,可我自己為什么越來越“空”呢?也就是說,我成了別人要求于我的“空袋子”,我自己,要在這一閃而過的生命中,真正應當“裝進去”什么呢?
我想知道:別人是怎么過的。舉目四望,別人跟我一樣,也費勁地提著、背負著生活那個外沉、內空的“袋子”,在勞苦愁煩中很快走完一生……
從哪里為生命充電?
從哪里吸取正能量?
從哪里覓得充實人生?
1,尋找一個完整世界
我在《論語》中尋找到了一個完整世界,一個此前無從覓得的、真實完善的、讓人心里踏實的“世界”。
我知道《論語》這部書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學四年級的時候了。此前,我聽過太多的課程,看過太多的書籍,但似乎都是解決局部問題的一些碎片——理科書告訴我們一些技術,文科書告訴我們一些歷史上存在過的人和事,但所有這些課程、書籍、碎片,不能告訴我的是:何以有這些技術,何以有這些人和事,何以有宇宙人生,何以每個人的人生是一閃而過、不能回頭的?
我要一個完整的、內在安穩的世界。
這個“世界”,能把以上那些碎片全都整合在一起,我可以在這個世界中安穩、美好、幸福地度過一生!
我打開《論語》,一個“完整世界”驀然出現了:所有矛盾、沖突、疑惑,在一個合理尺度上煥然冰釋;所有碎片,都聯結成一個秩序井然的整體;我不再背負那沉重的“空袋子”四處奔走、游蕩,而是安穩、美好、幸福地注視著這個世界,如同路邊咖啡館里的品鑒者,既參與其中,又超然灑脫,可以饒有興趣地欣賞著自己、祝福著自己;欣賞著、祝福著大街上、天底下的蕓蕓眾生!
2,對宇宙大道的覺悟
我展開《論語》第一頁。
四個字躍入眼簾:學而第一
驀然,我眼前一一掠過往昔的歲月:小學開學第一天,父母為我嶄新的教材包上嶄新的書皮,把一個穿戴整齊的、嶄新的我,送入學校,囑咐我好好讀書……南開大學新開湖邊的無數燦爛的梧桐葉子,與我一同品嘗著書頁的清香;案頭枕邊的幾卷書,給予我艱辛備嘗的瑣碎生涯,一種神奇的靜謐之感、安詳之感,我的一切,豈不都來自“學”?
中國有一部古典名著,名《白虎通》,這部書對“學”有一個經典的定義:學之為言,覺也。意思是:學問的目標,是要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產生一種覺悟。
《論語》第一章“學而第一”四字告訴我們:人生的第一要務,在于學,即通透地把握宇宙人生的根本,從而產生出一種通透、明澈的智慧、覺悟,不再渾渾噩噩、隨波逐流、虛度一生。真學問,乃是一種覺悟,即通透之見,而不是一大堆知識碎片。
學而第一,給予我們一個完整世界。
讓我們抱著安穩、靜謐、幸福的心情,進入《論語》第一章的正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這句話,作為開篇之言,極需注意:學,不是一遍即過,而是需要時常地、反復地“溫習”(時習),因為這一過程不斷帶給人生一種幸福之感、飽滿之感、靜謐之感、生機無限之感、青春躍動之感……這些美好的感覺,孔子用一個字來形容——悅,悅的意思是由內心的充實、敞亮、寧靜而悠然產生的欣喜、滿足之感,好像漫步在陽光下、綠蔭中、潺潺流水之畔,你會油然生發出一種喜悅,卻不知這喜悅來自何處。
這喜悅來自于我們生命的最深處,來自于我們與宇宙大生命之間那古遠而隱秘的同一之源:在大自然中,在《論語》這樣的不朽巨著中,我們依稀辨認出自身的起源、本質、歸宿,我們回到了懷抱、回到了家園、回到了愛之中!
緊接著,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同一師門,叫朋;同一志向,叫友。朋友們遠道而來,彼此講求道義、切磋文章、砥礪品德,這不是人生的大樂趣嗎?注意這個“樂”字,由個人內心的“靜謐之悅”而生,朋友之間交流各自之悅,則“樂”隨之產生,友情不僅溫暖著人生,更鼓舞著人生新的奮斗,這樣的人生多么充實、美妙!
孔子從日常人生中擷取了兩個普通場景,予以巧妙提煉、點染,一幅美妙的生命圖景,立刻浮現每個人的心中:
場景一:某個紅日初升的清麗早晨,莘莘學子埋頭典籍,偶一抬頭,但見窗外麗日晴天、陽光燦爛、萬象欣欣向榮,回想父母所教誨、老師所傳授、長輩所提示,自己手持經典,溫習領會,生命飽滿、充實,悠然生出無盡靜謐之悅;
場景二:某個明月皎潔的微寒之夜,三五同學圍桌而坐,或品茗或小酌,各自傾訴人生奮斗之苦樂、家事國事天下事之隱幽,眺望大街,車水馬龍、燈紅酒綠、一派繁榮,每個人暗自感恩父母所教誨、老師所傳授、長輩所提示……感恩一切,更增添了人生幸福之感!
3,儒家是生命的學問
全部《論語》乃至全部儒家思想,一言以蔽之:它是生命的學問,即指導人生獲得幸福、滿足、喜悅的學問,是直探宇宙生命之根本的偉大智慧!
孔子不愧為智慧大師,他從兩個尋常的人生感受——悅與樂中,推究出兩個建樹人生的根本途徑——學問和交游,無學問,人生無法成就;無交游,經驗不能豐厚,二者彼此生發,把每個人建立在深根寧極的宇宙大道之上!
《論語》開篇從“悅”與“樂”的簡單平淡敘述中,到第三句時陡然一變,聲勢猶如奇峰突起、浪濤乍涌,自天邊外滾滾而來,直撲每個人的胸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每個人的人生遭際,必經歷這一重大考驗:我得之于父母、師長的學問,已經溫習得很精熟了,我與朋友、同輩的交往,也非常深厚了,但我的學問、人品、善意,并不能被他人知曉、理解、報答,相反,我的善意還經常遭到誤解、嘲笑、漠視、背叛,我該怎么辦呢?
父母、老師、長輩,一直以來教給我的那些善良的東西,還有效嗎?我還繼續加以相信并奉行不改嗎?
有學生問:“假設有這樣一個人,他對我不仁,我為什么不能不義呢?”我回答:“你為什么要降低自己的水平,跟不仁不義者一樣了呢?不仁不義者,必天誅地滅之。他是注定要滅亡的,你也要跟隨他一起滅亡嗎?”學生似有所悟。
這是人生最緊要、最根本的一句:他人不知,我保持善良人格不改,而且,更難的是,內心沒有慍怒、埋怨,絕不因為個別人不仁、甚至大多數人不仁,而喪失我的理性,也跟著去不仁不義,把自己寶貴的人生,自我推上絕路。
把不仁不義者,留給天地之間至高的法庭去裁決、去懲治、去收拾吧!孟子說:“多行不義即自斃”。
如何才能對不仁不義的行為不慍怒呢?
要學會悲憫這些不良行為之所以產生的原因——或是自幼不學,或是學不到根本、只學了一些碎片,或是意志薄弱、不能自控,總之,不仁由于可憐。
直面這些人生必有的陰暗,把自己放置在父母、師長自幼就溫暖著你的光明之中,永把光明與歡樂置于你心中。
這就是君子。
4,君子是挺立不拔者
君子是對于仁義堅守不移者。
君子是浩然正義擔負己身者。
君子不被可憐的不仁所動搖。
君子是秉持父母、師長、圣賢、中華文明的偉大教誨而終生不改者。
君子浩然與宇宙天地之大美擁抱,在光明開闊的中華文明的懷抱中,吟誦、舞蹈、奮進,雖受苦而不改初衷。
君子傲立于天壤之間,托舉著天地!
君子是美麗的人、美麗的境界。
君子存在一天,中國就存在一天。
亙古如斯,不舍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