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晚周以降,中國樂器日益受到西域等地外來文化的影響,音樂媒介的變化直接引起音樂風尚以及音樂文化之內在精神的巨大變化。綜括言之,以古琴為代表的文人音樂逐漸與西域樂器——笛子、琵琶、胡琴、揚琴等所表達的世俗音樂融會互化,擔當天下道義的文人音樂,逐漸讓位于從日常生活中感悟詩意與悲歡之情的世俗音樂,從中誕生了一批以中國文化精神融會消化更富世俗性、表演性和舞蹈性的西域樂器及音樂文化的名作,如笛子曲《鷓鴣飛》、《喜相逢》;琵琶曲《十面埋伏》、《潯陽夜月》;二胡(胡琴)名曲《二泉映月》等。
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的誕生,最能代表中國音樂在近代西方音樂的沖擊下奮力自我更新的崇高努力和驕人成績?!洞航ㄔ乱埂吩瓰榕们断﹃柡嵐摹罚ㄓ置稘£栆乖隆罚?,樂曲描繪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約在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等偉大音樂家,將此曲改編為民樂合奏并借用唐代樂府之題,更名為《春江花月夜》,與張若虛的同名唐詩并為古典國粹之冠冕。
樂曲分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回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等八段,將江上春暮、萬籟和鳴、月華流芳、江潮陣陣、花影重疊、漁歌互答的美景抒寫刻畫得風情萬種、搖曳多姿。
樂曲完美地展現了中國人溫情款款、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展現了中國古典生活與古典風尚之優雅迷人,令人聽后生出無限遐思,進而澈悟:浩瀚宇宙間萬物存在之深邃意義,人生于宇宙萬物、溫柔塵世間之美妙生活境界。
我曾有詩《古典中國》(1994年9月臺灣《創世紀》詩刊100期)吟詠之:
春。柔柔的
江水,燕子洗自己的
影子,印在水底沙石上的影子
花朵,溫暖的玫瑰。
月出無聲,為天空畫一道
彎彎的眉毛,流出箏與七孔洞簫
夜晚,靜若處子。安居核內。
接近于無限透明
你雙目之間
有片秋水橫舒
偶一涉足
便濺了一身月光
微雨蕩漾周邊
春江在花朵的安撫下喘息
如此置身又如此遠離
清風。明月。永生的旋律。
遙遙伴你逝去。
環佩叮當,紫蘿垂鬢
長裙呢喃及地。
清水供于幾上,清氣懷抱盆中
窈窕。閃爍。一湖青碧。
金雨沐浴之下
你會驟然變得美麗
如呆板的寶石上聳立,升起
一朵粉蓮 清香撲鼻
清淑。嫻雅。凜不可犯。疾如淚雨。
1979年夏,美國著名小提琴家依薩克·斯特恩作為“文革”解凍后率先訪問中國大陸的著名藝術家,毅然率團訪華,打開了封凍已久的中國精神生活和藝術生活的深鎖重門,為北京、上海等地觀眾、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的老師學生們詮釋對音樂的理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等,在當時剛解凍的中國轟動一時。
實況拍攝他訪華歷程的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斯特恩在中國》揭示了中國改革開放、融入全球文明潮流同時永葆自身文明之美的宏偉主題與東西藝術之美,榮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大獎,也成為我在北師大執教命學生“必看”的經典電影之一。
“清風廬”和“天下專欄”曾有專文品評之。
斯特恩在華還參觀了中國藝術的許多門類,如京劇、魔術雜技、國樂等,他對此仰慕、欣賞不已。當一位女琴師的玲瓏手指,如報春的燕子一般,上下翻飛于琵琶之上,她指間流珠瀉玉般地揮灑、傾吐出了中國古典藝術、中國古老文化、中國善良人民的美好心聲,一代西樂大師默默觀看、傾聽,眼睛射出喜悅、感動、甚至稍許嫉妒的動人光芒;那是現代民樂杰作《瑤族舞曲》,劉鐵山、茅沅改編自少數民族瑤族的一首舞曲的優美管弦樂曲,作品溫暖而清澈,潺潺道出中國人民清純、細膩的內心世界和他們渴望創造美好生活的蓬勃激情。一曲終了,大師率先起身,高舉雙手為之鼓掌,為這位小巧玲瓏的中國彈琴女孩歡呼!
每在課堂上播放這部經典電影,我總是一旁點評、贊嘆不已:“快瞧這玲瓏剔透的手指、這琵琶音樂、這小家碧玉般秀美的女孩、這從宇宙造化的最深處,清澈迸發出來的——中國靈魂!”
剛從大中小學的死記硬背中一路攀爬過來的本科新生、研究生們,表情木然、呆呆傻傻地看著銀幕和我,似乎在說:“這有什么值得贊嘆的呢?老師真是瘋子!還不如看一部商業大片呢!”
很多人埋頭在手機或電腦上,對伊薩克·斯特恩、偉大而精美的國粹和手舞足蹈的我,置若罔聞、無動于衷。
我亦無可奈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