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世上的一切之一百五十篇——國粹之美(時尚帝國系列隨筆之二十五)
    毛峰
    2016年12月07日

    自古以來,雅俗分流而互動,高雅文化引導、提升世俗文化,世俗文化則不斷向高雅文化輸送新鮮血液,使高雅文化不至于陳腐僵化,文化因此保持常在常新之生命活力與精神平衡。

    無奈近代以來,工業革命制造出超大量的產業工人以及管理階層,這些人每天工作纏身,根本沒有余暇從事高雅文化的學習、欣賞,于是世俗文化、快餐文化篡奪了文化領導權并獨霸了話語權,高雅文化被擠到一旁,日益“博物館化”,成為供人憑吊的“古跡”和文化上的“殘山剩水”,文化失衡的結果,是全球社會的價值失范和亂象叢生。

    傳統戲曲、曲藝的命運,就是這一文化進程的寫照。

    京劇成型于晚清,極盛于民國,萎縮于當代,雖中經幾代藝人掙扎奮斗、苦撐局面,但終究難敵影視等大眾流行媒介“聲光化電”之“聲色”誘惑,最終僅為“小眾”欣賞之“雅玩”。

    就藝術品味言,影視、流行音樂等媒介,如何能與“國粹”——京劇比肩?余嘗于電視中欣賞程派傳人李世濟在中南海所唱毛澤東詩詞《蝶戀花·答李淑一》,其唱腔做派,纏綿悱惻、儀態萬方,真有“石破天驚逗秋雨”之神韻,令滿臺表演的“京劇碩士班”演員黯然失色;而袁世海演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一折,那一大段縱論天下英雄的念白,真直追唐宋古文境界,令當世那些矯揉造作的散文、詩篇愧怍汗顏;

    即使是現代京劇電影《杜鵑山》、《智取威虎山》等“樣板戲”,其唱腔、風度,其融會古今中西之唱詞、念白、音樂、舞蹈、美術設計等,盡管有極左錯誤傾向,但其獻身一種理想之純真激情,仍令人感動不已。

    準此可知,一種藝術或一種文化,如果能憑借新媒介的便利,同時又保持其獨特的精神特質不變,則這種藝術或文化不僅能夠幸存,而且能苦盡甘來、再度復興。

    與京劇相比,其他傳統戲曲劇種的新生更困難重重、無法預期:昆曲誕生過《西廂記》、《牡丹亭》這樣的杰作且被聯合國列為“全人類非物質遺產”,但其振興尚難企望;

    越劇、評劇等地方戲曲劇種,雖誕生過《紅樓夢》、《花為媒》等飲譽世界的精美絕倫之作,但其生存尚十分困難,其發展更無法預期。
    徐玉蘭、王文娟在越劇電影《紅樓夢》中塑造的賈寶玉、林黛玉形象,新鳳霞、趙麗蓉在評劇電影《花為媒》中塑造的張五可、阮媽媽形象等,將作為難以企及的藝術風范永留于人們美好的記憶中。一代名優,風范常存,供人膜拜,緬懷不已。

    同為“國粹”,相聲的命運更難逆料:萌芽于晚清、成熟于民國的相聲,直接取材于一個社會當時的風俗百態與人性實際,而1949年以后變本加厲的政治運動,使以“諷刺”為生命的相聲僅?!坝哪币煌?,晚近的相聲演員既失傳統教化,又無較深文化修養,則表演僅靠“耍貧嘴”以刺激觀眾的低級趣味,如此“相聲”墮落為“粉飾太平”之意識形態工具,其內在精神品質的死亡,則早在預料之中。

    民國相聲名家輩出,流派紛呈,舉凡張壽臣的《巧嘴媒婆》;常連安的《斗法》;郭榮啟、朱相臣的《打牌論》;劉寶瑞的《珍珠翡翠白玉湯》、《連升三級》;侯寶林、郭啟儒的《賣布頭兒》;

    趙振鐸、趙世忠的《八扇屏》;羅榮壽、高鳳山的《黃鶴樓》;蘇文茂、王佩元的《汾河灣》;魏文華、王文玉的《學大鼓》;于寶林、馮寶華的《師傅經》、《五行詩》、《鍘美案》;魏文亮、張永久的《武墜子》、《反七口》、《倒扎門》;常貴田、常寶華的《福壽全》;馬季、唐杰忠的《多層飯店》等等名段絕活,膾炙人口,流芳人間,其中侯寶林的相聲擅長“學”、“唱”,模仿逼肖、韻味十足,堪稱大師;馬季的相聲能發揮此一擅長,有的作品對時政有所針砭、抨擊,允稱名家。

    相聲名家中功底最深、成就最高的是馬三立(1914-2003),其作品多以“說、逗”取勝,寓意深刻,風格篤厚,馬季許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可謂定評。其作品熟練引用《五經四書》等經典名句,寓意多以溫厚純篤為教,符合“溫柔敦厚”之傳統儒教精神,即使是受時代風氣影響、開孔圣人玩笑的名段《吃元宵》,仍飽含寬厚溫情之旨,與當代相聲淺薄勢利之風、刁鉆油滑之氣判若天壤。

    其膾炙人口的名作《開粥廠》對“假、大、空”的烏托邦說較之諷刺、《似曾相識的人》對官僚腐敗權勢之抨擊、《開會迷》、《買猴兒》對官僚主義的揭露、《查衛生》、《學說瞎話》、《大會見聞》等小段,對官僚弄虛作假的諷刺,均在當代相聲界獨樹一幟,允稱絕響。

    馬三立對傳統段子的繼承、創新,亦貢獻很大,其中《夸住宅》對古典文學名著的巧妙運用,使相聲煥發出古典文化之優雅神韻:“……你們家門口有一片槐樹,那真是‘古槐沖天,濃蔭匝地。門庭壯麗,金匾高懸,大有官宦之風。前有高樓大廈,后有小院霓軒。金碧光輝,千門萬戶,左龍右鳳,橫搭二橋。一同來往,操練水軍,有意征南’……這是我們家?這是《三國》里面曹操的銅雀臺……‘邊際重重,高接云漢。七步一閣,八步一宮。外有千珊萬綺,內有錦繡華堂。宮內擺設精奇,象牙為床,錦鱗為幔,總萃奇宮。銷金花帳內,有美女叢停,一個個霞帔霓裳,云寰珠翠,貌美無雙,嬌容絕世。晨起梳妝,粉水如渠,呵氣成云,一陣陣香風撲面,脆滴滴嬌音震耳’,這是我們家?這是秦始皇的阿房宮……‘山不高而青,水不深而秀,花不多而艷,竹不密而平,亭不寬而雅,朋友不多而俊。形同管鮑,義似關張,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真乃武侯發祥之地’,這是我們家?這是諸葛亮的臥龍崗……‘山石高聳,細水蟠流。上有樓臺殿謝,下有水閣涼亭?!交⑴缐?,藤蘿繞樹。玉帶橋竹欄護岸,月牙河碧水沉流。一望無邊,恰似水晶世界,大有仙府之風?!@是我們家?這是《紅樓夢》里的大觀園……”聽此相聲,歡笑之余,對祖國傳統文化油然而生崇敬之心、仰慕之情。

    《白事會》等段子,則活脫脫為中國傳統文章(尋人啟事、訃告等)、中國民間信仰、喪葬禮儀的珍貴記錄,其間貫穿著傳統禮教仁義忠孝之旨,聽后令人感慨系之:傳統藝術,一如傳統風教,崩解淪落至今,真如馬三立在“告別舞臺晚會”上所戲言“為什麼辦這臺晚會?為了讓賢……”觀眾席上立刻爆發出一陣不滿當今演藝風氣、惋惜老人告別舞臺的哄笑聲!

    老人在說小段《家傳秘方》之前,上臺向觀眾鞠躬行禮,開言道:“為什么給大家鞠躬?‘未曾學藝先學禮’,‘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嗎!”

    孔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禮樂之精神,洋溢乎天地,潤澤于萬物,上至雅樂詩文,下至相聲雜耍,在在流露宇宙之真本源、人生之真性情、文化之真境界,小小媒介,倏忽時尚,焉敢不慎哉!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