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欲、騷動和痛苦,與神(大自然)的永久寧靜與和諧,是這個世界的基本沖突。西方中世紀的一千年,是東方宗教(猶太教)被耶穌及其門徒改造為基督教并進而平息人神沖突、使西方人皈依偉大信仰的一千年。公元1500年前后,平息一千年的人神沖突再度被喚醒:表現這一沖突的偉大作品是米開朗琪羅(1475-1564)等文藝復興三杰等藝術大師的雕塑、繪畫、詩歌、建筑設計,但丁、莎士比亞(1564-1616)的文學作品,米歇爾·蒙田(1533-1592)、帕斯卡爾(1623-1662)的散文。
米開朗琪羅不僅是偉大的雕塑家、畫家、建筑設計師,也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偉大詩人。197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意大利詩人蒙塔萊(1896-1981)稱贊他的詩歌是“莊嚴和崇高的最佳典范”,學者克萊門茨認為其詩歌“在文藝復興時代的抒情詩中占有頂峰地位?!爆F在看來,米開朗琪羅那飽受激情折磨的心靈,僅僅通過雕塑和繪畫是難以淋漓盡致地加以表達和宣泄的。
米開朗琪羅出生于佛羅倫薩近郊一個曾經顯赫但已然衰微的家族,6歲喪母,13歲時進入吉蘭達約(1449-1494)畫室當學徒,轉年進入美第奇花園學習雕塑。
他的天才立即獲得了佛羅倫薩執政官羅倫佐·美第奇的賞識。1492年前后,17歲的米開朗琪羅完成了平生第一件作品《臺階上的圣母》,坐在臺階邊的圣母正撩開衣襟哺乳熟睡中的圣嬰,畫家思念早逝母親之情殷殷畢現。
同一時期的作品還有表現扭結于一處的一群男性裸體《半人半馬怪之戰》和酒神《巴庫斯》,這一主題與圣母子的溫柔和平的主題平行發展,象征著米開朗琪羅旺盛的同性情欲,兩者的沖突貫穿了他偉大而痛苦的一生。
1500年前后,即近代歷史的發軔之年,米開朗琪羅雕成了不朽的作品《哀悼基督》與《大衛》。
羅曼·羅蘭形容前一件作品道:“永生了一般的年輕,死了的基督躺在圣母的膝上,似乎睡熟了……一種不可言狀的哀愁……”這件雕于1498-1499年的作品,實際上是24歲的藝術家向哺育歐洲千年之久的基督教精神告別。
基督教為西方文化之“道體”,此道體一經沒落,人類便陷入孤獨與狂亂,米開朗琪羅以詩人的銳敏,已經預感到他所處時代、他本人以及身后時代的巨大空虛。
米開朗琪羅企圖以一種英雄主義來填補這一空虛,這便是永生的、完美的、無與倫比的《大衛》。
從1501年8月到1504年5月,米開朗琪羅在大衛雕像身邊度過了26-29歲黃金般的青春年華。5月14日傍晚,當《大衛》被移出工作室、第一次面向世人時,有的佛羅倫薩市民趁暮色向雕像投擲石塊,當局不得不對雕像嚴加保護。
5月18日,雕像矗立在諸侯宮廣場。晚上仍有人投擲石塊,并且擊中了《大衛》純潔無辜的裸體。
大衛以英雄主義的氣魄,將自身和盤托出,他以憤怒的眼睛,注視著愚昧的大眾。這些大眾正成為近代歷史的主角、近現代歷史進程及其偽善意識形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