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學源流之一百四十篇——圣學血脈之十二:選賢愛民的古典憲政(上)
    毛峰
    2016年12月26日

    孔子圣學“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圣孫子思《中庸》論之甚深),儒家有關古典憲政的一系列偉大思想與政治實踐的歷史淵源,被子思《中庸》此語點明:堯舜唐虞之治、文武周公成康之治,乃儒家憲政思想的直接淵源,其制度與觀念的核心,在“選賢”(選舉,錢穆謂之“文治”或“士大夫政治之銓選”)和“愛民”(奉人民百姓為國家統治權力的終極來源與建國施政的憲政法理基礎),孔子《禮記·禮運》所謂“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等一系列光輝憲政思想;陳涉、孔鮒(孔子直系后裔,任陳涉博士)之起義抗秦;漢高祖、漢武帝之尊儒興教等偉大政治實踐,在在揭示出儒家古典憲政思想與實踐,居中國歷史文化之主流與核心地位,而非近代歷史-文化虛無主義誤導下的“啟蒙史學”與“全盤西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所謂“封建專制”、“一團漆黑”或“禮教吃人”所能污損、掩蓋、摧殘者也。

    近期出版的《鬻子校理》(中華書局2010年版)就是上述論述的又一佐證也。鬻子,名熊,先祖為帝嚳時代管理火政的祝融之一陸終的后裔;鬻子學高望重,為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師。周成王時,其后裔被封于楚蠻之地丹陽(今湖北秭歸),是為楚國發祥地也。

    《鬻子佚文》第十一條記載:

    昔文王見鬻子年九十,文王曰:“嘻!老矣!”鬻子曰:“若使臣捕虎逐麋,則臣已老矣。使臣坐策國事,則臣年尚少?!币蛄閹?。

    觀這段原載于古籍《意林》卷一和《太平御覽》卷三百八十三的記載,頗驚異于上古時代人瑞之高壽:堯舜均年過110歲,鬻子90歲,自稱“坐策國事,臣年尚少”,周武王齊集號令八百諸侯大軍于孟津,揮師東進、伐紂滅殷,締造八百載燦爛西周文明,亦年過七旬矣;蓋上古中國之生態-社會-人文環境之清澈玲瓏、安詳優美,非今日霧霾深鎖、天心人道俱遭嚴重染污、勞苦愁煩糾纏眾生之當代人所能想象于萬一者也。

    今略舉數端:一則伏羲時代之弘大瑰麗之文明框架,涵括天道(天文時憲制度、自然科學等技藝之發達)、地德(農耕漁獵制度之完善)、人文(順天而生的各項生活制度之優美),為中華文明奠立永久的社會基礎;二則堯舜時代的憲政治理,使中華民族凝聚為東亞最廣袤最合理最完美的大一統整體;三則禹夏、殷商之文明,其精美制造工藝之高、文教事業之盛,在“禹貢九州”全國賦稅統一、合理、穩固的財力支撐下,更超越前代;所以才有“鬻子九十,猶稱年少”的歷史“故事”記載史冊。周文王當時應在青壯年,正處于史稱“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即積極招賢納士、振興周族的關鍵歷史時期,在驚訝于鬻子年高之余,見鬻子氣度不凡、對答入理,立刻拜為老師,與子武王俱“師事之”,遂有西伯之霸、西周八百載人類最燦爛文明之締造偉業也。

    民國七賢常嘆“今人不會讀書”,蓋因近代啟蒙-功利主義、科學-實證主義宰制、誤導下的知識分類法、圖書資料分類法,把原本渾全整一的人類知識,予以粗暴的割裂,譬如此條《鬻子佚文》,文獻出處在《意林》和《太平御覽》,淺學無道的“今人”(以胡適、顧頡剛、傅斯年、陳獨秀、魯迅、錢玄同之流為代表)立即予以錯誤“分類”,將其歸為“小說家”言,以為事涉文學造作,遂不予重視;倘若能深學卓識、領悟大道的民國七賢等巨匠宗師讀此,必能依據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所謂“同情之了解”與錢穆《國史大綱》所謂“溫情與敬意”,深入體悟出當時周人急欲振奮興起,鬻子年高而學深,被文武王父子尊師之,天下英才必群起響應而紛至沓來,此乃伯夷諸老棄殷入周、太公姜尚收釣竿而謀國策之“關鍵歷史時刻”(德國歷史哲學家斯賓格勒《關鍵時刻》之核心概念),《意林》、《御覽》精粹記載之,即使語涉文學造作,亦無損乎歷史全貌之逼真呈現也;淺俗無道之今人,動輒“疑古”,必致萬年綿延、彌足珍貴的中國歷史文化在當代澌滅矣!

    鬻子憲政哲學,在“選賢”與“愛民”兩大端,實開中國儒家古典憲政思想之偉大先河也:

    周成王問于鬻子曰:“寡人聞之,圣王在上位,使民富且壽云。若夫富,則可為也。若夫壽,則不在天乎?”鬻子對曰:“唯,擬請以上世之政,詔于君王。政曰:圣王在上位,則天下不死軍兵之事。故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斗,不私相殺也。故圣王在上位,則民免于一死,而得一生矣。圣王在上,則君積于道,而吏積于德,而民積于用力。故婦人為其所衣,丈夫為其所食,則民無凍餒矣。故圣王在上,則民免于二死,而得二生矣。圣王在上,則君積于仁,而吏積于愛,而民積于順,則刑罰廢矣。而民無大過之誅,故圣王在上,則民免于三死,而得三生矣。圣王在上,則使民有時,而用之有節,則民無癘疾矣。故圣王在上,則民免于四死,而得四生矣。故圣王在上,則使盈境納興賢良,以禁邪惡。故賢人必用,而不肖人不作,則民得其命矣。故民富且壽,圣王之功也?!敝艹赏踉唬骸笆苊??!?

    偉哉鬻子!將中國古典憲政思想的兩大關鍵和盤托出,指示精確、剖析分明,不愧為文武王之師、西周初年偉大思想家、楚國開創之賢德之祖也!

    鬻子所言之古典憲政,在“愛民”,使之“富且壽”,如此,中國古典社會長期保持穩定繁榮的文明奧秘,昭然若揭矣:無戰爭、無私斗,民得一生;君以道教民,吏以德馭民,男耕女織,天下殷富,民得二生;君主仁慈,官吏寬厚,百姓和順,則刑罰設而不用,民得三生(《史記·周本紀》所謂“成康之治,刑錯四十年不用”,淵源乎此);國家興作,使民有度,百姓食息于蒼天厚土之間、清新優美安詳之環境中,則疾病不起、霧霾不作(今思慕不已?。?,民得四生矣!

    鬻子深知,古典憲政之推行、君仁民順的關鍵,在于“選賢”(錢穆謂之“文治”、“銓選”,余謂之“選舉”,與西方近代選舉政治相通,且常過之),如此,古典憲政之“愛民”法理,落實到“選賢與能”之憲政制度層面:天子之朝、諸侯之國,盈境之內,必用賢良,以治國家;則百姓安于殷富且長壽,少年奮然興起以報效國家,中國之燦爛悠久,盡皆在此矣!

    (待續。)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