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星空,常生寥廓之感、敬畏之心、迷亂之情:如此浩大蒼穹,人渺小如螻蟻,寄托于何處?眺望銀河系這由1000多億顆恒星組成的超級星云團,更令人敬畏:渺渺星天,寄寓何所?人作為漂浮在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其存在的真實性、恒久性、價值性、理由和意義又何在?
一切存在者、驟生驟死者、瞬息蜉蝣著的生命,渴望著、呼喚著一個東西:秩序,即賦予短暫事物一個可以被理智和情感同時接受的解釋,一個井然有序的表達、論述、思想,宇宙人生憑此而自明、自在,進而奮發有為,合理而有尊嚴地,度過一生。
展開《世界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年版、2008年修訂再版)第6-7頁,兩幅巨大的宇宙星圖(北天星圖、南天星圖)就橫亙眼前:這蔚藍而寥廓的星空、這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地球上空的星星,為了什么而存在?沒有合理的解釋,只有蔚藍而深奧的空虛而已!
卓別林在《舞臺生涯》中對芭蕾舞女黛麗·特萊莎說:“星星能干什么?徒然地在各自的位置上,消耗它的自然資源而已……那存在于宇宙之中、使地球旋轉、萬物生長的力量,也存在于人的身上,您應當去搏斗!”
近代科學缺乏卓別林式的人文主義的解釋能力,在以野蠻的技藝征服大自然生命系統的同時,卻無力解釋、設定大自然力量乃至一切人類力量的道德理據、道德目標與道德方向,因此也就喪失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核心而緊要的人文價值,也因此經常觸犯天條、遭受天譴責罰——譬如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因設計失誤導致的核泄漏,被前蘇聯政府刻意掩蓋并諉過于技術人員的“操作失誤”;再譬如日本政府在地震海嘯多發的福島地區設立核電站導致核泄漏的重大人類災難……這些主客觀上的失誤導致合理利用大自然的道德目標落空。
依余所見,要想從根源處糾正上述偏頗的第一件簡要步驟,就是在精密繪制的《北天星圖》上,輕輕用別樣亮麗的色彩,標出兩組星宿,就會在人類心靈“對宇宙太空秩序的第一次觀看、領悟與思考”時,被醒目地從源頭處樹立起生命的整體感、秩序感——在由白色圓點標示的浩瀚繁星的中央區域,用紅筆標出兩組星群——北極星和北斗星,也就是中國天文學所謂的“北斗極星”的標出,清晰地告訴所有讀者:紛繁萬象的宇宙秩序,由于人類設立的準繩(據實測而確立的“認星”)的強調標示而一目了然,孔子所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之名言,就被揭示出天文學與人文學的雙重大涵義,人類因天文秩序的厘定而內心平靜安定、行為富有節制,古今賢哲所謂“深根寧極之道”,孟子所謂“浩然與天同流”、參天立地、與天比肩之偉大德性,莊子所謂“天游”、“天籟”的奮發境界、自由境界、超越境界,因清晰標示而呼之欲出!
醒來吧,中華文明!
以你那貫通天道、地德、人文的太極大一統之終極智慧,賦予宇宙一個穩定凝聚的核心、一個安靜莊嚴的秩序,在現代科學技藝的基礎上,稍稍向上推進一步,全球文明就能擺脫對物質力的無限度膨脹的病態毒癮,擺脫天人錯位的野蠻與蒙昧,進入到道德力的有序升華,進入到天人大和諧、大自由、大歡暢的太平勝境!
合上《世界地圖集》,打開道教中醫無名氏所著《內證觀察筆記:真圖本中醫解剖學綱目》(廣西師大出版社2009年版)卷三“大宇宙”對銀河系的解釋,你就會懂得:銀河系超級星團的中心天區,由三組星群構成主體——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等“三垣”群星,浩瀚數百星辰,照耀著大地之上的萬千生靈的奇妙命運。
其中,太微垣群星,位居天空63度左右,以五帝座為中樞,包含20個星座,正星78顆、增星100顆,約當室女、后發、獅子座等國際通用星名(實際僅為西化命名)的一部分,猶如宇宙太空的中央政府、世界政府,管理著宇宙森嚴萬象。
中國人的星群命名,包含古典憲政的深廣寓意:五帝座居中樞位置,左有三公、五諸侯、九卿,右有上相(宰相)、次相(御史大夫)、上將(太尉)、次將、左右執法(大理寺)、謁者(納言官、負責民意通達的輿論官)、郎將(侍衛官)官衙以及明堂、靈臺等祭祀官,儼然一個中央政府在治理全宇宙太空林林總總之星云、紛紜繁復之萬象,這些星宿的命名,完整精確地保存了炎黃堯舜三代秦漢以來華夏憲政文治政府的體系架構、官制體例,從天文學側面,有力駁斥了近代胡適、顧頡剛等人“疑古”說之荒謬無知,《尚書》、《周禮》的偉大憲政體系及其官制、禮制,全精確記錄在天上繁星之間,淺學俗子仰天吠日、蚍蜉撼樹,可笑復可鄙也!
太微垣群星由眾多衛星屏藩護衛,故而又稱“太微垣”,太微者,宇宙太空也;垣者墻也,星群組成墻垣,護衛著宇宙太空的莊嚴寧靜。
“天市垣”在太微垣下,約居太空57度左右,相當于國際通用星名的武仙、巨蛇、蛇夫座的一部分,包含19個星座,正星87顆,增星173顆,之所以稱“天市垣”,依據中國人的星宿命名,“斗”、“斛”為天市垣的中樞星,環以晉、鄭、周、秦、巴蜀、梁(魏)、楚、韓、宋、南海、燕、東海、徐、吳越、齊、中山、九河、河中、河間等各諸侯國星,說明這些星座的命名,寄寓著華夏古典憲政的核心理念:
中央、地方兩極政府之間,是如同度量衡一般精準穩定的公平關系;說明自堯舜、晚周直至秦漢,官方檔案(尚書、周禮)和諸子百家的歷史記述,彼此印證,精確可靠?!稌x書·天文志》曰:“天子率諸侯幸都市也”,依據《尚書》、《周禮》古制,天子巡守各方諸侯,先要觀察各地政風、民風是否純正,因此,考量檢查市場度量衡之“斗”、“斛”是否精準無誤、不欺百姓,就成為評定諸侯是否奉公守法的主要指標,故稱“天市垣”,其憲政涵義在于:天子、諸侯均須公平無私地對待百姓,維護“普天大市場”(“天市”)的公平合理競爭,這正是古人偉大憲政的天文星象的投射,古人堅執中央、地方各級政府在稽征賦稅、管理市場等公共事務上必需嚴守公平、合理的憲政理念,人間憲政治理的基本準則與制度,記錄在《尚書》等經典文獻中,更記錄在天上群星的莊嚴秩序中。
紫微垣居三垣中心,居北天中央,又稱紫微宮、中宮,約占天區63-57度中間,中樞星為北極星(北斗極星),東西兩藩共15顆星,據宋皇佑年間的觀測記錄,紫微垣共有37個星座,附座2個,正星163顆,增星181顆。
據觀測、研究,紫微垣進行全垣群星運動,向人體大腦放射光態、氣態混合的暗物質(真氣、陰陽物質),研究者稱之為“無物質、空物質”,并繪出《紫微垣給大腦傳藥圖》以示意人體與宇宙的關系。
《黃帝內經》等傳統中醫理論與《易經》各學派的內在邏輯關聯,就是宇宙陰陽真氣向萬物尤其是人體輸送微細的氣態能量,萬物的微循環與宇宙太極大一統循環之間,如同生命呼吸、血液周身流動般的吻合。
紫微垣的中國星象命名,同樣記錄了古典憲政的內在機制:居于紫微垣中央的是北斗星群,中央一顆星被命名為“天皇大帝”,象征著天道尊嚴;北極星由帝星、后宮、太子、庶子組成,象征著王權大一統的傳承順序;居北極-北斗星之間的,是四顆星組成的“四輔”星,象征輔佐天子行政的四個輔弼大臣,也是太子新繼位時保障王權穩定的四個顧命大臣,四輔有權廢立太子,一如伊尹廢置商君,憲法賦予四輔擁有“上承天道、中保天子、下護萬民”的職責,其官職、官制的設立,來源于《尚書·堯舜二典》記載的“四岳”制度,更淵源于黃帝時代的“左右大監”制度,被記錄在伏生《尚書大傳》等晚周秦漢文獻中,如今再度被三垣群星的古天文星象記錄所證實:先秦古官學(古文經學)、晚周秦漢以來的私學著述(今文經學、諸子學派)與天文星象、星名記錄之間,相互印證、真確可靠,晚清“辨偽”學風夸誕不實,不良影響及于康、梁、胡、陳,尤其是“疑古”、“滅古”偏執,煽動近代學風、世風之魯莽滅裂,武斷毀棄舊典而妄逞臆斷之奇禍,至此昭然也!
紫微垣乃天宮朝廷之內廷,恰似人間王朝皇族貴宦集團,維系著大一統王權的有序傳承與運作,維系著天下政局的穩定清寧;太微垣則為天宮朝廷之外廷,恰似人間大一統王朝之文官政府系統,具體負責管理天下事務;兩垣群星中,有兩組星的命名重復,但憲政寓意不同:紫微垣群星左上方有五顆星稱“五帝座”,鄰近的六顆星稱“六甲”(六十甲子,天地運動周期),這是紫微內廷供奉的五帝神位,象征著華夏憲政的最高信仰、最高權威,猶如皇宮內廷供奉的“太廟”,與供奉五色土的社稷壇鄰近,象征著天上秩序與大地秩序的吻合一致;而太微垣群星中央的“五帝座”則代表著天道運行的最高秩序。在紫微垣五帝座中被供奉崇拜的圣賢君王,此刻“優入神界”,成為統治宇宙萬象的最高主宰。
中國人的三不朽信仰,在堯舜等圣君神位的星象命名上記錄無疑、纖毫畢現——凡立德、立功、立言于世之圣賢,不僅永享人間祭祀之敬,更通過圣賢、祖先、天地這華夏文明的三大信仰對象,依據人文層次而逐層遞進、提升、優入神位,在天上人間享有萬象翹首仰望、頂禮膜拜的日月星辰一般的威嚴神圣、功德無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