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墳之學流傳至今,最著名者有三:
第一為河圖之學《大易》;第二為記錄神農黃帝時代天人之間真氣交合之學、人體養生之學的《黃帝內經》;第三,為伏羲、神農、黃帝時代中央-地方政府治理大一統國家的官方檔案,備載于《史記·五帝本紀》、《呂氏春秋》、《淮南子》、《世本》、《帝王世紀》等先秦典籍記述中。
觀今本《黃帝內經·素問》之“天元紀大論篇”等六篇宇宙觀、生命觀之“大論”,可約略得知“三墳之學”的宏偉規模、高遠境界,亦知華夏文獻典籍之基本線索,誠一絲不亂也。
譬如第一篇《天元紀大論》開篇所言,五行、五位、五藏、五氣、五運、“終朞之日,周而復始”、三陰三陽之候等,威威赫赫,皓然在目,可知此數篇大論以及其所稱引的上古《太始天元冊》[2]等,與河圖大易天文之學均表征“三墳之學”的博大體系:
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圣?!裨谔鞛轱L,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肌短继煸獌浴?br> 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
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天地萬物總一真氣之流、生命之流:在天為氣,在地賦形,天地之間,上下左右,皆生命運動(陰陽)之場域:瑰偉巍峨哉,三墳之學也!
薈萃伏羲、神農、黃帝時代智慧成果的“三墳之學”,灌注于少昊、顓頊、帝嚳、堯、舜時代大一統憲政治理的文明經驗中,再凝練為《尚書》、《易》等“五典之學”的圖籍文獻,代表著三皇五帝時代的中華大一統古典憲政文明的治理成就,與太極大一統智慧之高超絕倫,交相輝映。
中國人以“圖籍”、“圖書”連稱,其特指含義在于:“圖”乃《河圖》,代表著大易宇宙觀、生命觀、人文觀下一整套天文星歷之學、農耕畜牧之學、人體養生醫藥之學、山林水土養護之學、憲政治理之學、人生意義之學等完備的思想體系和制度體系;
“籍”者記也,“書”者舒也,其文明意蘊在于:以書籍形態記錄、整理、保管、發揚(舒)的三墳五典之學,凝聚著中華文明日出時刻光輝燦爛的宇宙圖景(河圖大易)與神妙精微的天地人大一統智慧(天文星歷、岐黃醫藥、黃帝憲政),由黃帝史官、醫官等文官系統,精心推闡、世代掌管,歷代引為推行憲政文治之大訓。
據《史記·周本紀》、《尚書·顧命》等典籍記載,西周歷經文王、武王、周公、召公等一大批開國元勛的宏偉建樹,巍然而為三代文明之冠冕,到成王、康王時代,由于經濟的富庶、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繁盛、禮教等人文風俗教化的深廣推行(《周禮》即西周憲政之忠實記錄),古典中國出現了“郁郁乎文哉”(孔子《論語》贊譽之詞)和“刑錯四十余年不用”(刑法基本停用長達40年之久)的安樂強盛局面,史稱“成康之治”。
周成王逝世前,召集太保冢宰召公、司徒芮伯、宗伯彤伯、司馬畢公、司寇衛侯、司空毛公等巍巍六卿,于臨終之榻,王臨終遺命,召公等六卿為顧命大臣,扶立新天子——康王即位,完成西周初年“成康之治”民富國安局面下的政權平穩而順利交接?!渡袝ゎ櫭酚浶绿熳蛹次淮蟮渲Y制、陳設曰: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周王朝最重典儀禮制,新天子繼位大典,上告天地神明祖宗,中告各邦同姓、異姓諸侯、五服宗親、海外蠻夷,下告黎民百姓,所陳設展示之寶器,頂禮膜拜之珍品,均飽含政治涵義:
玉器象君子之德,是協調天人的象征;大訓、河圖,分別陳列在明堂之東、西序(廊廟),則《大訓》當為歷代憲政大典,《尚書》《周禮》等“五典之學”、九丘之學之謂也;《河圖》當為《大易》、《內經》等天文星歷為核心的“三墳之學”;
人文寶典(《大訓》,亦稱“太訓”)陳列于明堂之西廊廟,天文寶典(《河圖》、《內經》之類)陳列于明堂之東廊廟,以象征人文文明制度,一一遵循著天文星歷、宇宙秩序之浩然運行而措置得宜也。
今追溯三墳五典的博大精微的智慧體系,乃煥然洞悉:中華古典文明,比起當時世界與華夏世界比肩而立的環地中海、印度洋沿岸諸古典文明,華夏文明早在數百乃至數千年前,就已然超乎其上,窈然洞悉大宇宙(河圖大易)與小宇宙(人體內經)之間真氣交流之奧妙——北斗極星(九星)高懸中天,日月五星(七曜)周旋布氣,地球萬千生命之陰陽運動、剛柔秉性、幽顯方位、寒暑節律、創生演化之神妙玄機,一一在天道、地德、人文之太極大一統漲落機制下,運轉不息、奮進不息,世上何等文明、何等智慧、何等憲政、文治,堪與比肩耶?!
由《黃帝內經》經文,即可窺“三墳之學”之貫通大小宇宙、順應萬象大生命節律之太極大一統智慧,進而明了,何以中華文明能夠創造出如此博大精深、浩瀚無垠、真氣淋漓的劃時代巨著:
首先,伏羲時代大易天文學的高度發達,促使中國人率先獲悉周天周年之公度數,“終朞之日,周而復始”一句表明,一年365日之數(朞)已成為國家統一歷法(伏羲歷、神農歷、黃帝歷等歷代不斷完備的歷法體制)的基礎,農耕等文明制度、文明事業,在此精準歷法基礎上展開、措置、推進、完善;
其次,“九星懸朗,七曜周旋”一句表明,中國人已經精確掌握了宇宙黃道帶上日月五星(七曜)圍繞北極星(九星)旋轉、向地球放射、發布陰陽物質能量(真氣),與萬物進行真氣交合、協調共振(布氣真靈)這一極其重大而根本的宇宙天文學規律,這一重大而根本的發現,賦予中華文明遙遙超出其他古典文明的觀念、技藝,從而深切掌握了宇宙天道、地德、人文三大生命系統之間協調一致的大一統法則,確保中國自三皇時代以來,在太極大一統宇宙觀、人生觀正確導引下的穩定繁榮的文明根本格局;
最后,中華文明在諸古典文明中發祥最早、綿延最久、成就最高、觀念制度最獨特(沒有一神論宗教崇拜體系、人文智慧早熟)的所謂“全球史之謎”(伏爾泰、梁漱溟等一再提出),亦于此迎刃而解:
伏羲炎黃時代以來的“三墳五典”之學,根基性、奠基性地、磅礴廣大地予以揭示,并垂范、牢籠了宇宙人生的大道,從而,在各地中海-印度洋文明仍徘徊在對大自然可怖威力的原始崇拜下,進而夸誕想象大自然為超自然的宗教崇拜對象——上帝、唯一真神并形成蒙昧思維定勢時,中國人另辟文明蹊徑,一舉掃除、廓清原始宗教崇拜與蒙昧,將人類的主要精力,投注在憲政治理的文明事業的全面推進上。
太極大一統的中國宇宙觀、人生觀,自三墳五典時代肇興,直至晚周孔、孟、老、莊、齊桓、晉文、秦皇、漢武,直至董子、司馬遷、劉向、桓譚等中古杰出之士,其所言、所行,都在精確告訴世人一個牢不可破的終極真理、人文奧妙:
萬物之生化沒有起點,也沒有終結或歸宿,只有宇宙真氣之流布、交合、運動、奔騰的進程,人在這生命大海洋、大交響中,傲然挺立、威武不屈,為真君子、大丈夫;每個中國人、每個全球人,若能頂天立地、懷仁行義,則天地正氣樹立、文明事業鼎盛;人生而自由,奮然向道,岸然萃然,為萬物之靈長、天地之精華,每個人,都是宇宙萬象之瑰偉核心,都是天地鐘愛的美麗繁花!
天地同此一流,宇宙同此一氣,生命同此一體:天蓬、天芮、天沖、天輔、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等“北辰九星”閃耀不息。
昊天清朗,環宇澄澈,微風拂蕩,浩然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