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盤西化史學本著荒謬的歷史文化虛無主義立場,置中國數千年“天下為公、選賢舉能”的古典憲政治理和遲至1800年仍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科學技藝高度發達(四大發明深惠全球、李約瑟《中華科學文明史》、《中國科學技術史》洋洋數十卷以證之)、僅在某些實驗學科及軍事科技的某些局部相對落后這一歷史事實于不顧,卑鄙杜撰出“中國由于封建君主專制因而一切均僵化停滯、落后野蠻”、“必須全盤西化”、“照搬德、賽二先生”等謬論,為其攘奪政權而別有用心、不負責任地鼓噪,至今流毒很深。
僅就古典科學言之,中國古典科學、技術、各項科技發明及其應用,都取得了獨步世界的偉大成就。
譬如,成書于西周、晚周、秦漢大時代的《周髀算經》,以天文數據的實測為依據,加以理論運算,再反復與實驗數據比對,用以指導人類的歷法、農耕等生活實踐,被研究者精確推舉為“科學理論的典范”,“是中國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四庫全書總目〈周髀算經提要〉》認為它“開西學之源”,頗傳其精髓、神韻:其宇宙幾何模型、寒暑五帶知識,符合古希臘天文學的重要特征;其蓋天宇宙理論,與古印度宇宙論驚人地相似,因此,《周髀算經》隱藏著中西文明交流的“大秘密”,被尊崇為“一部最早卻最能體現現代宇宙學精神的書”,真奇哉!美哉!
蒼天籠蓋大地,人類文明的第一要務就是測天量地、立下規矩,以便措置生活百業?!吨荀滤憬洝烽_篇即載西周政治家周公與大夫商高之間對“方圓規矩”等宇宙天地之基本“數”理的測量與探究:
昔者周公問于商高曰:“竊聞乎大夫善數也,請問古者包犧立周天歷度。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將尺寸而度,請問數安從出?!鄙谈咴唬骸皵抵ǔ鲇趫A方,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為勾廣三,股修四,徑偶五?!视碇灾翁煜抡?,此數之所以生也?!?
據此可知,自距今6500年以上的伏羲時代,歷經炎黃、堯舜禹等歷代王朝“觀象授時”的制度傳承,中華文明已然能精確完備地測量周天歷度,即對整個天空逐一度量,劃分天區,記錄日月星象,據以頒布歷法,指導農耕、畜牧、施政等文明生活。
西周創立之初,周公、召公等政治家主持營造西周大王朝的首都“洛邑”(天下之中),受到廣泛冊封的同姓、異姓諸侯王,也要在遍布大江南北的各自諸侯國封地內,建設諸侯國都,天地“數”理之學必然興盛,有賢德之名的大夫商高,就以精通數學而聞名天下,涵括政治(禮樂)、軍事外交等公共事務(射御)、文化事業(書契、數理)等所有文明知識體系之“六藝之學”也由此大規模地興盛發達起來,進而奠定了西周文明燦爛輝煌大廈的深厚根基,也是晚周秦漢中華文明長盛不衰的源泉所在。
《周髀算經》卷上,詳細記載了周代數學家陳子與榮方之間的科學對話:
昔者榮方問于陳子曰:今者竊聞夫子之道,知日之高大,光之所照,一日所行,遠近之數。人所望見,四極之窮,列星之宿,天地之廣袤,夫子之道皆能知之……陳子說之曰:夏至南萬六千里,冬至南十三萬五千里。日中立竿測影,此一者,天道之數。周髀長八尺,夏
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勾也,正南千里,勾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勾一尺七寸,日益表南,晷日益長。
陳子告訴榮方:夏至日,從周地南行16000里,冬至日,從周地南行135000里,日中立表竿(即周髀)測日影,表竿高8尺,夏至日,表的投影長1尺6寸。太陽越往南,投影就越長。以投影為勾,以周髀為股,影長為6尺這一天,從周地向南6萬里則正在日下,日中立表無影。此地垂直向上距離太陽8萬里。再運用勾股定理,測得周地到太陽的斜線距離是10萬里。依據80比1的比率,可推算出太陽的直徑是1250里。
依據這一方法,依次測算出:從周地往北走103000里到北極;夏至日太陽運行一周所成圓的直徑是238000里;日道圓周長為714000里;春分日、秋分日太陽運行1周所形成的直徑為357000里,日道圓周長為1071000里;周年運行的日道和月球運行的軌道,都以二十八宿為準。依據冬至和夏至晝夜太陽運行軌跡以及太陽光所照范圍推算,宇宙的直徑為810000萬里,周長2430000里。
《呂氏春秋》曰:“凡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則地球為橢圓形,已被古人測知。古人繪有《七衡圖》(原圖亡佚,現為復原圖),描繪太陽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日出、日落軌跡,因為出入在環繞北極的六個區間,又稱“七衡六間圖”,太陽從某個同心圓出發,逐漸推移到下一個相鄰的同心圓,直至回到出發的同心圓,時間為一年,即太陽周年運動圖。
《七衡圖》與《尚書·舜典》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完全吻合一致,說明古典文獻真確不偽。
到1276年,元代郭守敬創制了測量天體運動的簡儀,可精確測量天體的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亦可精確推算二十四節氣出現的月、日、時,堪稱古典天文學的不朽成就!
在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蚌殼夏至圖中,發現龍、虎、飛禽等圖案,說明伏羲時代以來觀測天象的細致準確,而在隋代的星象圖和《皇極歷》中,即公元600年,劉焯已經測定歲差為76年差一度,并推導出測定歲差的公式,這樣,當代天文學家伊世同依據歲差紀年法測定人類文明、中華文明在25000-10000年前的偉大起源,就十分清晰明了,不必再遭懷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