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世上的一切之一百六十五篇——電影經典性的要素之五(時尚帝國系列隨筆之四十)
    毛峰
    2017年01月17日

    中國電影、戲劇、音樂等表演藝術的最大困境在于,由于長期的集權審查制與官僚管理文化的僵化體制,使得現當代文學以及背后所依托的人文學術思想、全社會的藝術人文素養極度匱乏、淺薄、扭曲,在沒有中上乘品質的劇本、小說等文學素材的貧弱基礎上,靠官僚體系無知吹捧出來的所謂“五個一工程”、“雙效益工程”等被捧紅的作品,改編拍攝出來的影視-戲劇作品,毫無感染力與生命力,雖騙走國家不少資金,卻拿不出一部在國內外叫響的作品。

    相比之下,連威廉·??思{這樣的諾獎得主,都在好萊塢編寫劇本長達20年,許多一流作家迫于生計,被關在人稱“作家監獄”的好萊塢制片廠的“創作室”里,埋頭寫作,文學品質之高,可以想象。

    無奈,討論電影、戲劇等表演藝術的經典性要素,我們還是只能回到歐美主流電影上來。

    大陸“兩會”一旦結束,各家音像店的盜版碟生意立即紅火起來,歐美藝術片也紛紛登陸,景況一如雨后春筍:英美合拍于1967年的黑白電影《尤利西斯》,改編自喬伊斯舉世聞名的同名巨著,不僅未如一般改編片那樣降低原著水平,且以電影畫面、節奏和表演,變喬伊斯刻意瑣屑之描寫,為精準優雅之刻劃,導演約瑟夫·斯垂克(Joseph Strick)的功力,可謂不凡。

    影片具有史詩深度,展現都柏林世俗生活的深層,教師、詩人斯蒂芬渴慕無限卻自陷泥沼,只能與那些報刊編輯們混跡于酒吧,中年猶太人布盧姆早年父親自殺、妻子紅杏出墻、兒子早夭、受盡排猶侮辱、自覺性無能,不敢面對殘酷的生活真相;妻子莫莉則幻想著每一個新到來的男人,以便勾搭成奸……影片令人想起伯格曼的《野草莓》,但揭露更銳利而辛辣。

    英國導演特倫斯·戴維斯1976-1983年間拍攝、1984年獲瑞士洛迦諾電影節“天主教評審團獎”的黑白電影《三部曲》,以素樸而感傷的風格,刻畫了一個英國同性愛者孤獨寂寞的一生。

    三部短片分別名為《童年》、《麥當娜和孩子》以及《死亡與轉化》,記錄了一個人,童年時掙扎于英國私立學校的殘酷不公制度下,懷著對一個健美青年的無告戀情,父母失和、父親早死更令他沮喪,只能接受精神治療卻收效甚微;該片第二段則抒寫中年的他,在母親、教堂、同性欲望之間的掙扎;第三段則寫他彌留之際,茍延殘喘之中仍渴望著幻現在醫院窗戶上那個英俊青年的身影,觀之不禁對近代工業、教育、社會制度中的道德偏見心生憎惡與憤慨。

    曾反復欣賞經典電影《簡愛》(1970年代英國彩色電影),對英國寄宿學校制度、慈善制度十分憎惡;曾在紐約中央公園附近,看到兩個亞裔女孩被白人養母牽手而過,頗有不寒而栗之感:一切人為的造作,都是對人類自由的損害,應當盡力將這些造作的弊病,降到最低點。

    影碟的封面十分典雅:一個圣誕節扮演天使的美麗男童,頭戴光環、身披雪白天使雙翼,從一派深灰色調中脫穎而出,頗具唯美的視覺沖擊力。

    東南亞電影,往往采取與歐美合拍的制片方式,藝術水準很高:泰國電影《愛在暹羅》(獲2008年泰國金像獎等三項大獎)也是一部包含同性愛情愫的青春片:一對兒時伴侶,彼此相愛,但迫于世俗偏見,不敢發展這段同志戀情,最后不了了之,導演只能以“有愛就有希望”來總結全片主題,可見即使在泰國,全球變性-同性文化十分普及、同性愛是其招徠全球同志的一大旅游資源的社會情形下,同志戀情仍屬政治禁忌或社會禁忌,落入大多數國家那種通行的“做得、但說不得”之道德困境,哀哉!影片中飾演情侶的兩個泰國少年,清純俊秀,顧盼生輝,彌補了影片冗長拖沓和情節、鏡頭不夠考究等缺陷。作為配角的兩個泰國女孩以及插曲、配樂亦清新不俗。

    近觀兩部歐美電影,各有千秋:最上乘之作是英格瑪·伯格曼大師執導的黑白電影《夢》(1955年),影片一開始的不凡筆觸,就如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一樣,把人物個性與社會環境的劇烈沖突呈露無遺,代表著歐洲博大優雅的文學、戲劇傳統在電影中的極致表現。

    影片在展現中年女導演癡迷一個有婦之夫、陷入自我欺騙感情泥潭不能自拔的情節,在展現一個年輕女模特(由飾演《莫尼卡》、《處女泉》女主角的演員飾演)愛慕錢財、虛榮,差點被一個老年富翁勾引的情節時,顯示了偉大導演的洞察、敘事、表達的功力,中國大陸導演真難望項背也!

    另一部佳作是芬蘭導演Mika Kaurismaki執導的電影《撒謊者》(1981年)展現一個具有相當文化程度卻四處撒謊、騙財騙色的痞子青年形象,尤其具有諷喻意義的情節是:這個青年混跡于芬蘭文化圈,噴云吐霧地談論薩特、卡繆等存在主義哲學,實際上無力擔負社會責任與人文使命,最后被一個搶劫者射殺于花店門外,而其分手女友就在對面大街上:該青年亦非毫無感情、上進心,只是缺乏持之以恒的道德意志,與當今中國大學生、青少年群體十分相似。

    撫今追昔,可以確知,若想全面重振中國電影、中國戲劇在民國曾經取得的驕人成就,必須從重振8000年連續文明史的中國當代人文學術傳統、5000年以上《詩》抒情傳統的中國當代文學入手!

    有關方面,行之與否,卻不得而知了。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