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軸心時代的戲劇形象
《插圖本中國戲劇史》力圖沖破近代西化戲劇觀的窠臼,其卓見有三:
第一,界定戲劇的本質,在于“直觀的宇宙精神”之呈現;
第二,認定《大武》,作為西周代表戲劇作品,顯示了“周人理性精神的覺醒,以謳歌人的價值與力量”;
第三,《大武》演出之舞隊,采八佾(六十四人)天子制度,六成(六幕)之完整規模,暗合《大易》八卦之北卦“水”與南卦“火”之象,水火兼濟以象中華文明之圓滿。
1,軸心時代的中國戲劇形象:平民士子成為偉大壯闊的歷史運動(史詩?。┑膷湫轮鹘?
晚周軸心時代,由于政權與學術的下移,諸子百家勃興,平民士子成為壯闊歷史運動(史詩?。┑男轮鹘?,敢想敢干的士子精英形象,薈萃于儒門、墨家等學術群體,道家、陰陽家、儒門事功別派之法家等各呈異彩,中國軸心時代臻于全部中國歷史與史詩劇作的頂峰,至今難以企及。
《左氏春秋》載:魯昭公十七年秋,鄰近魯國的小國——郯(音談)國的國君郯子訪問魯國。為了顯示魯國文化大國之盛,魯昭公與實際掌控魯國軍事、財政大權的貴卿季平子商議,請博學的孔子作陪??鬃咏邮苎悠?,進入宮廷,與來訪的郯子深入討論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歷代官制等問題,孔子時年27歲,以少年英俊、博學多才、遠見卓識的亮麗形象,戲劇化地登上了中國歷史舞臺,宣告了中國第一學派、偉大古典憲政治理的思想體系——儒家的誕生!
2,作者新著《孔子》(文學劇本)的一則戲劇片斷:郯子來魯,孔子論學
內景。魯國宮廷。禮樂歌舞,妙曼而作。
魯昭公【前560-前510,長孔子九歲】與郯子歡宴。
季平子、叔孫氏、孟孫氏等三家貴族卿士作陪。
孔子是受邀作陪的唯一平民青年,年僅27歲。
叔孫昭子(魯大臣,淺學俗儒、浮華萬狀、跪起敬酒):“郯子,久聞博學,唐突請教:我聽說少昊氏以鳥命名官府——這鳥兒……也能當官治事嗎?”
郯子(鶴發童顏,行禮飲酒,侃侃而談):“昭子,不學才薄,略知一二。少昊氏乃吾祖先,故能言之。吾聞之先人,昔者黃帝以吉祥的云彩命名他那個朝代的官府,象征百官如燦爛祥云,蒞臨人間,帶給天下百姓太平安康;炎帝以大火星記錄天下時憲歷法,以措置農耕畜牧、民生百業,所以他的官府,都以大火星等星辰的名字命名……”
季平子(面露困乏與不耐煩,附身對禮儀官悄聲低語):“叔孫昭子就愛多事,問這些干什么?他們郯國早就衰微了,今已為魯國附庸,還吹噓祖宗呢!”
郯子(不聞非議,繼續侃侃而談,魯昭公禮貌地點頭)“共工氏擅長治水,以水名官;伏羲太昊氏,有龍興之德,以蒼龍之星命名百官;(加重語氣)我高祖少昊氏,傳自伏羲,即天子位之時,正值司南天群星的朱雀七宿,閃爍于南方浩浩天空,象征著光明盛大之氣,將蒞臨中國,安撫華夏與蠻夷;少昊即位之時,更有五彩鳳鳥,飛臨朝廷,少昊吾祖龍心大喜,遂以鳥(鳳鳥)命名官府,百姓愛戴之也?!?
3,戲劇片斷(續):孔子以27歲平民青年,亮相于諸侯,巍然以中華大一統自命
季平子(舉起酒樽)“郯公真是伏羲-少昊圣胤之后,博學多聞,佩服、佩服!請飲此尊!”(用眼色示意孔子發言)
孔子(起身行禮):“列位尊公在上,學生丘聞聽郯公剛才一番教誨,茅塞頓開、受益匪淺:吾華夏文明,一脈相傳之官制、禮制、教化,均以天下正氣、時憲歷法、百姓民生,為措置、治理之要務也。丘但有一事不明,還望郯公垂教?!?
郯子(驚艷于孔子的年輕、英俊,轉向魯昭公、季文子):“貴國乃周公之后,文教一向昌盛;今見仲尼,真名不虛傳?。ㄞD向孔子)不敢言教,探討而已,請說——”
孔子(再次向郯子行禮):“尊公,冒犯了:剛才言及共工氏,以水名官;共工乃伏羲水師,曾以治水技術,與伏羲-女媧氏爭奪天下,如此僭越、叛逆之人,將他也列入伏羲、炎帝、黃帝、少昊等天子帝系,不知尊意為何?”
滿座皆驚,魯昭公、季平子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應對。
郯子(溫文一笑):“仲尼之言,確是抓住了吾失言之要害——禮義大一統,乃列國之根基、天下安定之本源。倚靠權勢欺凌他人者,必滅?。斦压?、季平子聞言低頭不語)大國欺負、吞并小國,達官貴人欺壓百姓,國必紛亂,天下必亡。我剛才為解答昭公官府命名的問題,將共工不慎竄入圣胤,罪過也?。ㄅe樽)自罰!”
滿座皆笑。季平子命禮樂作。
孔子(感動于郯子的溫文大度):“尊公博學卓識,尤精于官制,丘請執弟子禮,不日率弟子前往館驛拜望,受教于先生!”
郯子(微笑點頭):“不敢倨于師生之禮,愿共學!”
4,新著《孔子》另一則片段:“禮者,人之根干,足以樹立品節;國之法寶,足以完備治理”
內景。魯國貴卿宅邸。
魯國貴族、執政三家之一孟僖子病重垂危,召其子南宮敬叔(名悅)、何忌(孟懿子,后繼位執政)、眾家臣,圍繞床前。
孟僖子(氣喘吁吁、一字一頓地):“吾恐不起,趕緊交代你們一件大事:吾曾經到晉、楚辦邦交之事,人家大國都行禮彬彬,我們魯國雖是小國,但作為周公之后、禮樂之邦,卻長期廢棄了禮教之學,弄得在諸侯之間應對失措、很沒面子!”
南宮敬叔(強忍哽咽,捧水):“大人慢言!”
孟僖子(飲水,握住南宮手):“吾聞之先賢:‘禮者,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诋斀耵攪?,我看唯孔仲尼最懂禮,將來必有出息!他本是殷商讓國的圣賢之后……吾國臧武仲子也曾言:‘圣人有明德之人,即使不顯赫于當世,其后必有子孫顯赫?!@豈不說的就是孔丘嗎?我們孟孫、叔孫、季孫三家長期執掌魯國國政,要想固位、永享榮華,不能不學禮!我死后,你倆要拜孔子為師,別看孔子年長不過你們幾歲,但學問人品足堪為人師!記住沒有?我已經向季孫、叔孫他們打了招呼了,撥些錢糧給孔丘,讓他在魯辦學校,你倆過去受教!”
南宮敬叔、何忌、眾家臣,俯首稱是。
……
5,“朝聞夕死可矣”:儒門群弟子之人格光輝,子路鮮活感人的戲劇形象
孔門群弟子,人格光輝照耀千古,尤以顏回之厚重內斂與子路之外向張揚為鮮活感人的戲劇形象之兩極,《孔子家語》、《禮記》(大小戴)、《論語》、《史記》載其善治軍賦,與孔子發生數次沖突,逼得孔子對天發誓、嚴厲訓斥,尤為精彩深刻之戲劇情節。
子路少年時好舞劍、好華服,孔子教正之;孔子困于陳蔡,絕糧,猶弦歌不絕,子路慍見,問“君子亦有窮乎?”孔子答“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子路悻悻而去;衛靈公寵愛美男彌子瑕,夫人南子寵愛宋公子朝,太子不滿于南子,殺之不果,逃往晉國,靈公死,衛國大臣立太孫而拒絕太子回國,晉國武裝太子奪回政權,子路死難,臨終猶正冠,義勇薄于天。事前,子路問衛國政治根本舉措,孔子謂“必也正名!名正而言順,言順而事成”云云,千古垂訓;子路放言“何其迂腐也!”,臨大節而急躁者,必敗,子路之教訓也!
6,以光風霽月,振拔生命的悲?。簭睦锨f列子之逍遙,到叔本華、尼采、阿瑟·米勒之解脫
老子、莊子、列子之道家學派,以舉世征逐權勢為非(開啟日后佛教流布中土之先機,猶柏拉圖拆分完整世界為本體-現象之二元分裂與錯亂,開啟基督教征服西方之先機以及近代物質-精神二元世界觀之誤導,唯熊十力破此迷執),其以清凈無為之說相號召,老子之“玄”、莊子之“齊物”、列子“古猶今也”之論,深湛美妙,品之豁然開朗,猶如博爾赫斯、佩索阿之詩、垮掉一代文學之卓穎不凡也。
孔子儒家之“深慧德操”(陽剛之德)與佛老之教“深悲解脫”(陰柔之德)為中國智慧之廣大自由之根蒂,須臾不可離身也。生命之悲劇性,希臘、印度、佛老均言之,近代則叔本華、尼采尤精湛,當代美國戲劇名家阿瑟·米勒的《論劇散文》,更揭示人性與環境沖突這一偉大悲劇主題。
7,晚周戲劇專才的溫婉諷喻:俳優、倡伶之和美勸諫,人性、國性、宇宙天性的喚醒與培育
中國戲劇在晚周時代(軸心時代)繁盛無比,出現了職業性的演劇階層——俳、優、倡、伶,均和、美、容、悅之義,能以溫婉諷喻實情,勸諫權貴階層之自我約束者也。
《史記·滑稽列傳》所載故事“優孟衣冠”即其一:楚莊王欲以大夫禮葬愛馬,有敢諫者斬。楚倡優字孟者,入宮大哭。莊王問何故,優孟諷諫曰“以楚國堂堂之大,以大夫禮葬猶薄,請以人君之禮葬此馬,令諸侯皆知君賤人而貴馬”,楚王乃止。楚相孫叔敖清廉舉賢,臨終囑付兒子,貧困求助于優孟。孫叔敖子果然家貧,負薪路遇優孟,孟衣孫叔敖衣,與其子處年余,儼然孫叔敖,左右不辨,優孟復見楚王,楚王大驚,欲復拜為相,優孟告以清廉居相,楚霸,死后子困,不足為也。楚王謝過,封其子四百戶,子孫守之不絕。
劉向《說苑》載,晉楚交兵,楚敗,楚優南人系囚,仍楚冠,晉文公問之楚事,對答得體,蓋亡軍不足憂,亡心則無救矣!文公敬之,遣之以修晉楚之好。蓋戲劇進乎邦交與風教也!
晚周戲劇專才倡伶之屬,乃以美色喚醒人性之忠貞不二、國性之道義禮教、宇宙天性之廣大自由,誠孟子所謂“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小補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