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劇之名始于唐,北宋雜劇漸次分為五個行當:1,正生,主演兼戲班班主,稱“末泥”;2,裝旦,男扮女裝的旦角,稱“引戲”;3,參軍,大花臉,稱“副凈”;4,蒼鶻,丑角,稱“副末”;5,裝孤,扮演天子、高官,為戲劇沖突的裁判或和事佬。
1,亡國危機中的北宋雜?。簝灹嫠嚾伺饣杈?、奸相誤國
北宋亡于相權分割(錢穆《國史大綱》)格局下中樞黨爭,尤以王安石變法失當、君臣之昏聵,注定了近古中國之積弱不振。
雜劇在亡國危機中煥發道德義憤:
徽宗(1101-1125在位)任命王安石黨巨奸蔡京為相,其弟蔡卞入閣為高官,因娶王安石女兒為妻,尊其丈配祀孔子,封王安石為舒王,企圖將王安石配位孟子之上,引起公憤。雜劇優伶毅然表演“文廟讓席”,劇中王安石假意謙讓,以王爵高踞孟子、顏回之上,孔子(文宣王)不安,恭請安石上座,安石假意不肯,一旁子路扯出公冶長:“你怎麼不出來救你老丈人(孔子),你看人家女婿(王安石女婿蔡卞)多厲害!”
滿座哄堂,民心義憤可知!
2,漢唐道義精神,在南宋雜劇中的回聲
北宋亡國,漢文化南渡,雜劇藝術繼續發展,完整的劇情所寄寓的深刻嘲諷,科白、歌舞、雜技的緊密結合,使華夏人文光彩綿延,照耀著、溫暖著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的中國南方生活。
南宋人周密《武林舊事》記載了當時演出的280多個劇目,多用中原“大曲”演唱故事,劇情完整;另有許多滑稽小段,不標曲風,用以諷喻時弊、嘲謔世情;另有標明“爨”的開場歌舞表演(稱“艷”段),譬如《天下太平爨》、《風花雪月爨》、《木蘭花爨》等,寄寓著中國百姓對光復祖國的殷切寄托與深深渴望。
南宋初年,高宗趙構和奸相秦檜阻撓岳飛抗金、迎回二圣(徽欽二帝),一次,在秦檜慶祝高宗賞賜的太師爵位、萬兩金銀絹匹和豪華住宅的“喬遷宴會”上,南宋優伶表演時副凈故意脫落頭巾、露出后腦束發的二鐶,副末丑角問:“后腦什么鐶?”“二勝(圣)鐶!”
副末敲其頭:“你只管坐太師椅、領絹銀,早把二圣鐶(還)忘腦后了!”
秦檜將全劇團投入監獄,副末為此慘死獄中!
戲劇之一句道白,竟引來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