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國現代戲劇的經典形態之三:民族歌舞劇、民歌插曲、新編京劇
民族歌舞劇以及民歌插曲,借助影視劇傳播,獲得鮮活而優美的呈現:電影《劉三姐》采自廣西彩調;《五朵金花》采于云南民歌;《冰山上的來客》則采納了很多維吾爾、塔吉克、哈薩克民歌;這些民族歌舞,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沁人心脾;吸收越劇曲調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犯懵暿澜鐦穳?。
京劇在極左路線錯誤主導下,橫遭壓迫,但也孕育奇葩:老藝人被迫轉入幕后,集體探索創新,編排演出了《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等“樣板戲”,雖被江青以極左路線扭曲摧殘,仍不失為京劇革新之一途:童祥苓塑造的楊子榮、譚元壽的郭建光、高玉倩的李奶奶、楊春霞的柯湘等形象,極具魅力,迄今仍為紅色論述的重要資源。
西洋歌劇引進,被民族風格化,《洪湖赤衛隊》、《紅珊瑚》等為西洋歌劇與民族風格交融之有益探索。
6,中國現代戲劇的經典形態之四:曲藝、相聲作為國粹
淵源于漢唐參軍戲的相聲國粹,將嘲謔人情、諷刺現實、抗議貪腐暴政,作為中國戲劇之正大宗旨,遂有馬三立、劉寶瑞的偉大國粹藝術出現:
馬三立的《開粥場》、《夸住宅》、《白事會》、《黃鶴樓》、《吃元宵》、《文章會》、《賣掛票》等,飽含溫暖的諷喻,是古典中國人情溫存的美麗寫照;新編諷刺相聲《買猴》、《開會迷》、《查衛生》、《學瞎話》、《大會見聞》、《十點鐘開始》等,尤其是《似曾相識的人》,有力鞭撻了極左專制、官僚主義等時政弊害,馬三立被錯誤定為“右派”、下放多年;
劉寶瑞的相聲小段,揭露韃虜專制的“翻臉無情”(《君臣斗》),至今仍為影視劇熱門題材,他本人在文革中被批斗致死;侯寶林、馬季等被迫改說“歌頌體相聲”,批判鋒芒大為減弱;傳統相聲劫后重生,名家輩出;駱玉生的京韻大鼓、王毓寶的天津時調以及各種北方鼓曲、琴曲、蘇州等地的江南評彈等曲藝精品,至今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