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國現代戲劇的經典形態之五:西式話劇的風俗化探索
西式話劇的早期探索者有李叔同、田漢等人。日寇大舉進犯,大批戲劇藝術家組成“抗日演劇隊”深入城鄉宣傳抗日,左翼勢力滲透其中;日寇轟炸陪都重慶,全民敵愾情緒高漲,話劇空前繁榮,白楊、秦怡、舒繡文、張瑞芳被選為話劇四大名旦,企圖媲美于京劇四大名旦,她們在電影中亦表現不俗。
中共建政以后,重點扶持北京人藝等話劇院,焦菊隠等著名導演,以蘇聯斯坦尼表演體系訓練演員,結出碩果:于是之等話劇演員日漸成熟;老舍根據北京方言寫成名劇《茶館》,將西洋話劇大段單調對話予以“風俗化”,將日常對話注入近代滄桑巨變、市井溫情,雖經一再刪改,終成佳作。
西洋名劇的引進,尤稱繁盛:1980年代,謳歌反抗暴政、追求自由解放的巴西話劇《伊索》錄音播放,舒繡文等名伶、焦菊隱等名導雖早在文革爆發之初或之中就被驚駭、迫害致死,但其飽滿人性之絕妙表演,促進了1980年代中國人的人性覺醒!
8,中國現代戲劇的經典形態之六:國粹古琴、胡琴等戲劇音樂、西式舞劇等
國樂(詩)飽含的天地宇宙性、人間世俗性,不僅是中國哲學現象主義的核心,也是中國戲劇音樂的靈魂,更是從六代樂舞到國粹戲劇的美感源泉。
中國國粹古琴創自伏羲,至晚周時代已高度成熟,孔子老師襄子所作《文王操》乃巔峰作品,更有《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等名曲及故事流傳千古。當代古琴家管平湖、吳景略、姚丙炎、查阜西、張子謙、成公亮、龔一、翁廋蒼等大師琴藝精湛,垂范無窮;國樂創作家、編曲家、演奏家維護著中國音樂、戲劇偉大傳統于不墜:華彥鈞創作改編的《二泉映月》、《大浪淘沙》飲譽全球;劉德海、李光祖的琵琶、陸春齡的笛子、余其偉的高胡、劉明源、燕守平的二胡、上海大同樂會首創、著名民樂家彭修文改編演出的國樂圣典《春江花月夜》、根據民歌改編的《彝族舞曲》和《瑤族舞曲》、根據京劇音樂改編的《小放?!?、《夜深沉》等,將西洋舞劇民族化的《魚美人》、《紅樓夢》、《云門舞集之流浪之旅》等,共同譜寫了中西合璧、古今融通的華美戲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