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孫成昊  >>  正文
    孫成昊:嘴上說著不要,特朗普政府無法拒絕全球化產業鏈
    孫成昊
    2018年08月07日

    近日,一張中國某工廠車間的照片引起了美國媒體的關注。照片中,一些中國工人正在生產、縫制特朗普2020年競選連任活動的宣傳標語與橫幅。原本是一件體現全球化產業分工的正常事件,卻因為美國方面的表態引發外界關注。

    關于這一照片和相關報道,負責特朗普2020年競選的高級官員格拉斯納矢口否認,稱與競選連任相關的所有產品“百分之百都是美國制造”,指責新聞媒體的報道是“假新聞”。

    事實上,如果美國方面不需要,中國工廠也不會自作主張生產支持特朗普連選連任的物品。據路透社25日發自中國安徽阜陽的報道稱,這里的一家工廠正在生產用于特朗普競選連任活動的紅白藍三色橫幅和旗幟,上面印著他競選連任的口號:“讓美國保持偉大!”自今年3月以來,這家工廠已經生產了約9萬條橫幅及旗幟。無論這些橫幅是否與特朗普官方競選團隊有關,亦或是特朗普支持團體之舉,都能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特朗普所堅持的“買美國貨、雇美國人”政策實屬劍走偏鋒。

    一方面,“美國優先”的理念帶有“逆全球化”的色彩,卻無法改變全球化的事實。中美同為受益于全球化的大國,經濟關系與利益密切綁定,特朗普強行主張中美經濟關系部分脫鉤的政策并不利于美國發展。由于中美兩國資源稟賦不同,在全球化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這次“造旗”事件充分證明,全球化下的產業鏈不可能因為特朗普的個人意志而輕易轉移。急于否認“中國制造”是特朗普政府的正常表態,但他卻無法拒絕產業鏈的全球化,凸顯特朗普政府企圖抵制“中國制造”的困難。

    另一方面也必須看到,隨著美國國內“反全球化”成為“美國優先”政策的主打話語,“中國制造”的敏感度日益上升。特朗普在2016年大選中能夠獲勝的部分原因就是抓住了美國國內一大部分民眾的“求變”心態。一些“老白男”(特朗普的支持者,其多為男性、白人、年齡較大,被媒體稱為“老白男”)民眾普遍對全球化無感,甚至認為全球化是導致其生活水平止步不前的“罪魁禍首”。他們沒有享受到全球化帶來的紅利,工作崗位被移民搶走,感覺“一代不如一代”,對華盛頓傳統政治更是沮喪失落、不抱期望。

    ?特朗普提出的“美國優先”迎合了這些鐵桿選民的需求,把“中國制造”作為靶子更為這些民眾喜聞樂見。他們充耳不聞全球化的根本實質和美國從中獲得的利益,認定特朗普提出的“買美國貨、雇美國人”才是重振美國中產輝煌的必由之路。在這樣一種氛圍和背景下,特朗普團隊自然不會承認連選連任的橫幅竟然是“中國制造”。

    “造旗”事小,但枉顧中美經濟關系相互依存的事實,或者不愿意承認美國仍然依賴“中國制造”卻反映出美國政治試圖與中國對立的危險傾向。這種傾向“自上而下”滲透,反而會對美國公眾和社會產生誤導,加劇美國整體對中國的誤解與誤判。

    2017年年底以來,白宮陸續出爐《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安全》報告,對華戰略認知滑向消極,中國被貼上“修正主義”國家的標簽。在《國防戰略》報告中,特朗普政府不再遮遮掩掩、羞于啟齒,直接將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且在敘述順序上擺在了俄羅斯之前??梢哉f,這兩份報告代表了特朗普政府內相當一部分人的共識,甚至可能是“領先”美國社會各界的“超前認知”。

    如果說2015年奧巴馬政府任內,戰略界和學界還在通過激辯“中國議題”試圖塑造政府的對華政策,那么特朗普政府已經“急不可耐”,試圖主動將對華強硬打造為謀求政治加分的選項,將打擊“中國制造”打造為迎合鐵桿選民、謀求連選連任的有力抓手。

    警惕美國危險傾向的同時,也必須清楚特朗普在“中國制造”問題上的態度尚未成為美國社會主流。中美關系是世界最復雜的雙邊關系,不能因為有失偏頗的報告和特朗普的強硬態度而認為中美關系“大難將至”“前途黑暗”。在當前較為焦灼的經貿領域,雖然中美存在摩擦,但兩國經濟相互依賴卻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中美互為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和投資來源地,據中國商務部數字,2017年中美雙邊貿易額已經突破5800億美元。一旦“貿易戰”持續下去,中美“雙輸”不可避免,更是世界經濟難以承受之重。

    (原文發表于海外網)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學者,主要研究美國外交及中美關系。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