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又要到了,國內的親們摩拳擦掌等著沖進某寶某東,“馬爸爸”興奮地期待著自己的購物王國新成績單。而我呢,我即使在國內也從不湊熱鬧,尤其特別看不慣電商們施舍般的做派,明明是我等買你們的東西,給你們的飯碗,你卻偏偏要限時秒殺,說什么手慢無?EXCUSE ME?俺不伺候!
英國這里卻是完全不同的景象與氛圍,因為雙十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停戰日,后來英國定為國殤日,每年都有各種各樣的活動與儀式來紀念,其中最顯眼的是一種叫做Poppy flower的花,植物學上是屬于罌粟科的,樣子也與罌粟花有90%以上的相似度,據說略有不同,不少中國人說應該翻譯成虞美人花。每到10月底和11月初,大街小巷的人們,不管男女老少,人們都開始胸前別上了鮮紅的虞美人花,有紙做的,有毛線織的,也有精致的寶石做的。在各個中心廣場,各個烈士紀念碑前,都擺上了虞美人花編織成的花圈。打開電視,從節目主持人到各個政客,無一例外地帶著它亮相,不然會被指責不夠愛國,政治不正確。最有名的是倫敦塔的盛大儀式,用陶瓷做的虞美人花海,從倫敦塔下傾瀉下來,宛如鮮血匯成的海洋。
據說這種花與一戰的關系起源于一戰時西線戰役的主要戰場弗拉德斯戰場上,戰后這片白骨累累的土地上盛開漫山遍野的虞美人花,血紅色的鮮花引起了一位戰士詩人的遐思,寫下了以一首紀念戰友的詩歌,詩歌中提到了這種花。于是這種花就成為人們紀念一戰死難烈士的象征,后來又成為紀念所有戰爭中英國死難烈士的象征,近一百年來已經成為一種非常固定的傳統,并且在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也同樣流行。
虞美人花已經成為紀念歷史上所有陣亡英軍戰士的象征。這在英國當然沒什么異議,但是在國際上就不斷引起糾紛。畢竟英國歷史上和太多的國家交戰過,也有不少是顯而易見的侵略戰爭或殖民戰爭,所以引起其他國家的人們的反感也不意外。比如曾經被英國欺負過的愛爾蘭人也很討厭這種花,一些非洲國家也表示不服。所以,最近一些年又有一些反戰組織,主張大家都戴白色的虞美人花,這種花的含義是世界和平,但是貌似佩戴白花的人并不多。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各地都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儀式。但是,我這個受過傳統的世界歷史教育的中國人卻十分困惑。記得歷史書上只是籠統地提過一句:奧匈帝國的費迪南大公被暗殺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可真是不能再簡潔了啊。我們那批中學生也都是應試教育的流水線上的小小考試機器,從來沒有繼續刨根問底的欲望。后來年齡漸長,各處得到一些新的知識,又總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次帝國主義分贓不均引發的非正義戰爭,(至今百度百科上也是這樣介紹的),所謂:狗咬狗,一嘴毛,如此而已。只是最近我才認真地想了一下這個問題:奧匈帝國的繼承人在巴爾干的薩拉熱窩被暗殺,跟英國法國美國俄國德國土耳其又有幾毛錢關系呢?正巧孩子在學一戰的起因,忍不住跟著她重新學習探索了一下。原來是因為彼時存在著幾個條約,組成了幾大攻守同盟,所謂一戰皆戰,最后三十幾個國家從吵吵嚷嚷到打群架,最終釀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范圍的“大戰”(great war),連遠在東亞的中國,也莫名其妙地加入了進去。
雖然英國這邊的輿論很少強調這場戰爭是正義還是非正義的,但百年之后,至少我這個外人看來,這場戰爭他們打得真的不值。為了限制德國崛起不情不愿地和法國結了個盟(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由此被拖下水。當時的英國國王得和自己的親表兄弟德國皇帝開戰,又因為英國王室本來就是德國人的后裔,國民很懷疑這個國王是否懷有二心,逼得英王把自己原來的德國姓氏都放棄了,以皇室的城堡名溫莎為姓,總算讓大家消除了疑慮。戰爭結束了,但一戰中英國欠美國的一戰貸款在2015年,也就是一戰結束的近一百年之后才最終還清,戰爭中的傷亡人數空前絕后,到戰后幾乎啥好也沒得到,反而是大英帝國瓦解的開始。而在世界范圍內來看,一戰后苛刻的凡爾賽條約,還間刺激了德國納粹的興起。
那么這場戰爭的意義何在?這還不同于二戰中英國被迫迎戰,畢竟還是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
當然,探討戰爭的意義實在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話題。幾乎所有的戰爭,都是統治者發起的,有幾場戰爭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呢?但是又有多少普通百姓在愛國、忠君、保護家園的名義下被動甚至主動地參戰最后犧牲了呢?一戰和二戰中,英國都是戰勝國,所以不管戰爭的意義如何,英國人都可以理直氣壯地紀念。德國人的普通百姓又有何辜呢?我相信每個母親,妻子都懷念自己戰死的親人,但是被納粹帶入戰爭的普通德國士兵,當然不會有一個烈士紀念日被紀念的,畢竟大家都認為他們是非正義的一方。聽說,戰后的德國改造的非常好,以至于戰后幾十年連自己的國歌都不敢唱,羞于唱。那么這些德國士兵就是統治者的炮灰,萬劫不復。
同樣曾是鮮活的生命,結果如此不同。我還記得數年前在美國的越戰紀念碑前,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奶奶,手拿一束鮮紅的玫瑰,放在某位陣亡士兵的名字前,花前還擺上了一位帥氣逼人青春陽光的小伙子的半身照片,不知為什么,我看到她哭,也一下子就濕了眼眶,我憑直覺判定,這位奶奶,從年齡來看,應該是那位小伙子年輕時的戀人,如今紅顏已做白發,英俊少年化作枯骨,所謂:可憐無定河邊骨,猶做春閨夢里人。越戰,在美國也已經被深刻反省,被叫停。然而,世界老大的好處是,不管自己當時是否戰勝,不管自己是否也已經后悔于那場戰爭,“為國捐軀”的士兵都可以得到屬于自己的一塊紀念碑,多數還可以留下自己的名字和照片。中國也參加過一戰,雖然只派出了十幾萬工兵,參加協約國的后勤工作,但是也有兩萬多士兵埋骨他鄉。時到今日,朝代更替,甚至無人知曉曾經有這樣一些人的存在。我還是因為小時候聽大人講,就在我的老家,山東某村,有一位爺爺打過歐戰,還好他活著回來了。
一戰的硝煙已消散百年了,我們紀念這個日子,是因為戰爭的唯一價值就是讓人們認識到和平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