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告別干支紀年計時法,加入到國際統一的歷法與時間系統中,已經超過一百年了。這些年來,我們用公歷代替了農歷,用24小時計時制度代替了子時丑時寅時卯時,“三更半夜”與”午時三刻””等中國時間詞也逐漸遠隱落在歷史長河中。
外國人走到中國大街上,如果是面貌比較具有異國情調,難免會被問國籍,即使那些長得比較“親華”的學生,也往往由于他們的洋腔洋調顯著不同于咱們祖國各地的南腔北調,也很快就被追問:你是哪國人?
沒有中國名字顯然是特別不方便的,我曾經教過一個班,一開學從辦公室拿到花名冊的一瞬間就決定放棄叫他們的名字, 因為不知道咋念! 特別是那些蒙古的, 俄羅斯的同學。所以第一次上課,就悍然宣布,不好意思,入鄉隨俗,你們都得有漢語名字,自己起也行,不然我就給你們起!
出于禮貌,古代人鮮有直呼對方名字的,否則簡直等同于罵人一般。而姓氏則不然,所以初次見面的人們詢問一下“您貴姓”十分自然?,F代人雖然不至于這么講究,但是直接說:你叫什么名字?還是十分突兀,所以“您貴姓”往往成為人們詢問姓名的禮貌表達。
“你好”早已成為漢教屆的開篇鎮國之寶,此句一出,意味著外國學子們正式踏入漢語學習的漫長征程,不少人只憑借這一句話和比較異域特征的面孔,就能博得熱情的中國人一聲聲的贊美:哇!你會說漢語!哇,你的漢語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