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晚清統治時期,有一位學貫中西的“文化怪杰”辜鴻鉻寫就了一本剖析中國人特質的名著:《中國人的精神》。高揚民族虛無主義的大旗,竭力宣揚傳統文化和華夏文明的種種優點,甚至把自己仍留的長辮當作“國粹”而抱守殘缺,留下笑柄。
在天安門城樓前高舉中國國旗的“老外”(李愛社 攝影)
但是,如果就此認為,中國人墨守成規與劃地為牢的話,那就值得商榷了,不輒改革開放30年,中國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也不輒“五四”運動近百年來中國社會層面已出現結構性的革命,就是西風漸進的晚清時期,中國內部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結構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些都深深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思維習慣、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首先是人的視界拓展了,視野開闊了,包容度也增強了,西式建筑增加、新式婚姻推廣、宗教崇拜寬容等等。
自1986年考研進京求學,并定居首都,除了在國外一段時間,我在北京已生活30多年,每當路過天安門廣場,尤其是現在上下班都路過天安門時,看到天安門城樓上的二條標語,其中之一的“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這條標語,都激起我的思緒。
試想,有哪個國家,在自己的首都,在首都的心臟地帶,在心臟地帶作為國徽的建筑物上,以海納百川的氣勢、熱情洋漾的情態、衷心期盼的口吻謳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
每當我凝視這條標語時,我時常想起一個人來,那就是周恩來。據書寫這兩條標語的參與新中國開國大典并負責書寫會場標語的中國美術家鐘靈介紹,開國大典時的會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與“中央人民政府萬歲”。
會后經請示周恩來,并由周恩來親定,把“中央人民政府萬歲”換成了“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兩條標語不僅分別包含了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也使字數相同、對稱,更加美觀。
這種胸懷,何等廣博;這種胸襟,何等豪放。不僅如此,在中國出品的有些物品和商品等上面,包括人民幣等只要有國徽圖案的物品上都有這個標語。
由此,我聯想,周恩來當時是以其怎樣寬廣博達的胸懷代表中國政府表達了普天之下的人民團結友愛的理念和真誠希望全世界人民和平相處、友誼長存的期盼吧。
當前,中國正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藍圖,并且得到聯合國的認可并被寫入有關的國際決議和政治文件中,作為踐行這一關乎人類未來發展前景的主要國度,依然在自己的心臟,在心臟的中心地帶,彰顯“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這是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國家,昭示給世人的博大胸襟。
我為生在這個國度而驕傲,也為這個國度在自己的歷史發展中,為人類做出過重要貢獻,現在依然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貢獻中國智慧,奉獻中國力量而感到無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