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是祖先開辟的生存之地,是人們崇拜、愛惜和捍衛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傳的土地,他包含了人們對國家主權、大好河山、燦爛文化以及骨肉同胞的感情。這是我最為樸素的認知,當說出“祖國”一詞時,內心是無比澎湃,無論在何方,祖國永遠是我們堅強的后盾、溫暖的港灣。
我的祖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人們常說祖國的版圖像一只雄雞,傲立于東方之巔,但他更像一只睡醒的雄獅,威震四方。他的力量已經積蓄,勢頭已經鑄就。中國速度、中國制造乃至中國創造、中國建造已經讓世界為之震驚。夢想不息,奮斗不止。祖國這條騰飛的巨龍,懷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懷著14億中國人民共同的夢,凝聚著中國力量,堅定地踏著中國道路,正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
回首祖國五千年歷史,他曾經經歷了多少滄桑,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盡管如此,他還是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僅存了下來。我們感嘆他生命力的頑強:古往今來,多少次戰爭的洗禮,都沒有使他屈服。多少華夏兒女為了祖國的強盛,拋頭顱、灑熱血。雖曾有“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的無奈,也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情,但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偉大愛國情懷一直熏陶著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面對敵人,我們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更多的是“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情壯志。
祖國的近代史是屈辱史,但是民魂依舊沒有丟,因為他的華夏兒女知道“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一批批仁人志士,在救國救民的道路上艱難前行,“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便成了他們的人生座右銘。終在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祖國歷史才由此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回望祖國大地,新中國成立后的70年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30年里,祖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祖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后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在文學和醫學領域,莫言和屠呦呦分別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填補了祖國在該獎項領域的空白。外交領域,截止2018年8月21日,和祖國建交的國家就達178個,2013年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倡議以來,越來越多的沿線國家加入進來,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頗具近悅遠來、萬方輻輳的大國氣象。但內修文德,外服友邦,不可偏廢!政通人和,百姓安樂,才更有底氣和信心??萍碱I域,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第二艘航母出海航行,國產兩棲飛機水上首飛,北斗導航向全球組網邁出堅實一步,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無處不彰顯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國際地位和聲望不斷提升,使得我們更有信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有信心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
我們沐浴在祖國和平發展的和煦春風里,享受著科技創新帶來的生活便利、醫療發展帶來的生命保障、身處在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更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