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對筋骨關節有問題的人來說,是一個不太舒服的季節。有的人一出門就會感到全身發冷透風,無論包裹多少總是感覺肩膀、腳踝、膝關節等部位仿佛有絲絲冷風在流動,一些人的關節還會感覺疼痛,從而出現怕風怕冷的現象;而有關節炎基礎疾病的人則感覺更明顯。
關節到底怕不怕冷?
從病理生理理論來說,關節本身沒有神經組織,因此對“冷”是缺乏感覺的,但關節間的滑膜可以感覺到寒冷,因此一些滑膜組織多的大關節,可能對寒冷更敏感一些。但從中醫理論上講,寒性收引,會影響血運和代謝,寒邪致病易使人體氣機收斂,腠理緊閉,脈絡拘緊,筋肉攣急,常表現為無汗,肢體疼痛,活動不利等癥。關節周圍一般骨膜、肌肉韌帶等軟組織比較豐富,因而會對“寒”表現得比較敏感。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因而,我們日常中經常說的穿的過少會導致關節炎是有道理的,而且這個致病過程一般是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年輕時候身體棒抵抗力強,覺得無所謂,但隨著年齡增加、骨骼骨密度降低、骨骼關節本身的生理性退化,會對“寒”這一要素越來越敏感。而年輕時候不注意的人群相應的關節炎發病概率更好、發病年齡更低,這樣的案例其實我們身邊隨處可見。
天氣和關節疼痛之間的關系
關節類問題和天氣之間的關系比較明顯。有的人的關節就如同天氣預報,每當要變天的時候,就會有酸脹、疼痛等不適的感覺。有研究發現:較高的濕度會增加疼痛和僵硬的癥狀,尤其是在寒冷的環境。因此,天氣與關節癥狀有關,而“寒、濕”是最明顯的要素。
有些人天氣寒冷就會關節疼痛加劇,部分原因在于其自身患有骨關節炎,在寒冷的刺激下疼痛加劇,特別是膝骨關節炎,炎癥的刺激、滲出都會引起疼痛反應;這也和中醫中的“寒凝寒滯,不通則痛”的理論相一致。而健康人群的關節并沒有由于天氣的變化存在明顯的感覺,只是會覺得哪個關節會更怕冷一些。
關節怕冷的人如何運動呢?
在冬季鍛煉有很多特殊的講究,因為從寒冷的冬季過渡到較為暖和的春季,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包括肌肉、關節功能都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肌肉和韌帶也都比較僵硬;所以在運動前應該進行一定時間的準備活動,如牽拉韌帶、放松肌肉、充分活動關節等等。這樣才能將機體調整到適合運動的狀態,而且,強度越大、動作越復雜的運動,其此前的準備活動應該越充分,時間越長,熱身時間應長一些,使關節做到充分活動和牽拉,至少做5—10分鐘,做到微微出汗再慢慢活動。
另外,如果選擇在運動場館內運動,多數場館內的室溫也是比較低的,所以最好還是先穿著長袖運動上衣以及運動長褲鍛煉,當感覺身體明顯發熱或者輕微出汗以后,再換穿短袖、短褲運動服繼續鍛煉。
戶外運動時最好穿專業的戶外運動服,運動之后也要適度保暖,等出汗結束再補充增加衣物。需要特別關注的室內運動是羽毛球,容易出現跟腱斷裂,特別在冬春季易發生,尤其是室內溫度變化大的時候。因為很多人平時缺乏鍛煉,小腿力量不足,在打羽毛球時背身狀態下后腿使勁就容易出現跟腱斷裂。
室外運動特別要小心的當然就是滑雪了,據統計這是體育運動里受傷概率最高的運動之一,滑雪無論技術能力如何都易損傷,滑得好的人也容易出現技術失誤和碰撞或者被絆倒。幾乎每日都有因為滑雪受傷來就診的患者,應該做到把基本功練好、不盲目求快,適當保暖,在腿腳僵硬時不要去滑雪。
冬泳是冬天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科學的冬泳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法,對身體素質的提高效果明顯。但該項目對身體等要求很高,需要在專業指導下進行,不能盲目跟風。
如果你覺得關節怕風怕涼或者受涼就會疼痛,這是身體給你的警示了,就要多穿一些注意保暖了,在家熱敷也是緩解疼痛的好方法。一定要記?。侯A防是比治療更低成本的健康投入,防患于未然總比亡羊補牢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