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的文章中講了有關“冬病夏治”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內涵以及基本注意事項。我們了解了“冬病夏治”是指每到冬天氣候寒冷季節發作或加重的某 些疾病,而在夏天緩解期進行治療,以期能收到事半功倍療效的方法。這種治療方法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尤其是天人合一的 生態醫學觀和上工治未病的預防觀。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中醫理論中的“春夏養陽”、“長夏勝冬”的克制關系發展而來的一種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
對于大部分非醫務專業人員來說,雖然大多不太懂醫理,但最起碼日常生活能觀察到或者感覺到:每到春季時候,濕疹、過敏皮炎、皮癬等等皮膚病癥狀就會加重或者比其它季節更明顯。臨床上,皮膚類疾病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纏綿不休,容易復發。無論中醫西醫,皮膚類疾病都屬于“不太好治療”的問題。容易反復并且尤以春季最明顯。
在中老年群體中,“老寒腿”可能是他們最熟悉的骨科詞匯之一。但實際上 ,“老寒腿”是一個民間約定俗成的“非官方詞匯”,無論中醫還是西醫臨床教材中都暫時還沒有對這個詞匯的定義。
冬季,對筋骨關節有問題的人來說,是一個不太舒服的季節。有的人一出門就會感到全身發冷透風,無論包裹多少總是感覺肩膀、腳踝、膝關節等部位仿佛有絲絲冷風在流動,一些人的關節還會感覺疼痛,從而出現怕風怕冷的現象;而有關節炎基礎疾病的人則感覺更明顯。
日常俗語,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造,并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并預定俗成而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主要內容是反映人民生產生活中的經驗和愿望等。
打個噴嚏居然閃了腰,一陣咳嗽下來忽然發現腰轉不動了……生活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小意外,一個噴嚏、一陣咳嗽或一個彎腰后突然“腰閃了”,這突如其來的腰痛讓人十分痛苦。尤其隨著年齡增大,閃腰的概率和頻次也是直線上升。這是為什么?
秋冬季節,呼吸道疾病是最高發的病種??人?、哮喘、肺心病、咽炎以至感冒流感等,在秋冬季節的發病程度和發病率呈明顯的高發現象,尤其在一老一小群體中更加明顯。這其實是和“時令”的變化息息相關的。
骨刺,嚴格說叫骨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骨質增生。這兩個詞可以說是在老百姓中最“知名”的骨科術語了,一定程度上這要歸功于大大小小、正規的不正規的“廣告宣傳”:曾幾何時,電視、報紙及網絡媒體上被各類所謂的消骨刺、去除骨質增生的藥物或醫院類廣告充斥(其實現在也沒絕跡)。
在門診上,估計每個醫生都被患者問過這類“終極”問題:“大夫,我這病能去根嗎?吃了藥是不是就可以根治了?有沒辦法讓它再也不復發了?我看XX廣告說,去XX醫院或者吃了XX 就可以徹底根除永不復發,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