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必須創造一個高文明、高和諧的社會,讓每一位公民都成為強國夢的努力參與者、積極建設者、奉獻創造者,中華民族就必將加速騰飛,強國夢也必將早日實現。學校中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社會的公民,公民素養的高低決定著社會文明和諧的程度,當下的基礎教育要擔當起新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與崇高使命,要努力激活孩子的成長動力,激發精氣神、塑造真善美。創新開展“三律、三德、三人、三成”教育,為培養未來優秀的社會公民奠好基、固好本。
所謂“三律”,即法律、紀律、自律;“三德”,即公德、職德、品德;“三人”,即人性、人道、人格;“三成”,即成人、成才、成功。
未來社會的公民都是合格的公民,就能創造一個文明法治的中國;未來社會的公民都是優秀的公民,就能創造就一個富強美麗的中國;未來社會的公民都是卓越的公民,就能創造就一個偉大強盛的中國。因此,中國的未來,需要基礎教育兩千多萬教師的創新奉獻;中國的未來,需要億萬中國人民的奮斗創造。今日之學校,今日之教師,我們自當執著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我們要堅定信念、激情創造,努力為未來社會培育合格公民、優秀公民、卓越公民。
法律是一個國家對全體公民的最低要求和最基本要求,一個法治的社會要求人人遵守法律,敬畏法律。同時,上到國家領導人下到普通百姓,最起碼得有社會公德,具備最起碼的人性,才能成人,這是做人的最低標準。只有遵守法律、注重公德、具備人性的人,才能成人,才能成長為合格的公民。
遵守法律是做人的底線,但每一個社會人,還必須遵守各自職業領域的規章制度,善于用各種紀律約束自己的行為。一個醫生,嚴格遵守醫院的工作紀律,是醫德的重要表現;一個老師,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也是師德的基本要求。無論是醫德,還是師德,這些職德,都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更加懂得什么是人道,從而規范每一個人的職業行為,恪盡職守,努力工作。只有敬重紀律、嚴守職德、凸顯人道,才能成才,才能成長為優秀的公民。
法律和紀律都是他律的范疇,而做人的最高境界則是自律,自律不是社會對你的強制要求,而是你的自我要求,自律相比他律是對個體更高的要求。有了高尚的個人品德,才會有人格魅力,才能獲得成功。只有嚴格自律、錘煉品德、健全人格,才能成功,才能成為卓越的公民。
更新教育觀念,銳意改革創新,善于實踐探索,豐富教育內容,轉變教育方式,拓展教育渠道,強化過程評價,提升教育質量,是新時代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與積極實踐的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給予學生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信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里培養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泵總€孩子,作為社會公民,他的幸福在哪里?我想只有當他能成為合格的公民、優秀的公民、卓越的公民之時,他才有好的人生,才有真正的幸福。
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怎樣科學地開展素質教育以提升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怎樣提供最好的教育推動孩子更好地成長?創新開展“三律、三德、三人、三成”教育,并融進中小學日常教育中,有效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融入家庭教育生活中,是德育工作的創新思考與積極實踐,是培養未來合格公民、優秀公民、卓越公民的有效途徑。
教育要幫助到每一個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要承認并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力,為每個孩子搭建成長的舞臺,演繹生命的精彩。教育要限制、縮小、化解人的生物屬性,教育要傳遞、涵養、彰顯人的精神屬性,在尊重生命的存在與差異前提下,努力發現各自生命的價值與潛能,讓其充分享受成長的幸福和尊嚴,將其帶到人類豐富的精神世界中去,引領其做個有人性的人、有信仰的人,做個人格健全、和諧可持續發展的人。
教育是美好的事業,美好的事業需要用美好的心靈、美好的思想、美好的情感去哺育。在反思中前行,在創新中挑戰,在堅持中超越,我們才能把今日之孩子培養成未來社會的合格公民、優秀公民、卓越公民。我們堅信中國的教育一定會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中國一定會贏得未來!(作者:曾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