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疫情持續蔓延,全面沖擊世界經濟。外部需求驟然下降,擴大內需成為應對變化、恢復經濟的迫切需要。
鐵路部門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出發,從4月10日零時起,對列車運行圖進行優化調整。從調圖信息中可以看出,鐵路部門針對旅客出行需求和復工復產實際,最大限度均衡樞紐內各客運站的作業能力,最大化提升了鐵路運輸效能,更好地滿足了市場對客貨運輸的需求。
作為科學配置運力資源、優化列車開行方案的一種舉措,鐵路調圖,“調”的是不斷優化的便民線路、不斷升級的服務質量,“圖”的是提升每個旅客的出行幸福指數。近幾年來,越來越常見,也越來越頻繁。
次次調圖,總有不同。疫情期間,更為特殊。在我國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復工復產取得重要進展之際,鐵路適時調圖,通過增開旅客列車,鋪設周末線、高峰線,方便了旅客短途和周末、假日出行。通過增開復興號列車、調整運行徑路、縮短運行時間等舉措,進一步刺激了群眾消費,這無疑為擴大內需注入了新動能。
察勢者智,順勢者贏。全球生產和需求遭受全面沖擊,我國發展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鐵路適時調圖,在提升客運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優化了貨運能力結構,新增中歐班列2列、多式聯運快速班列1列、快速貨物班列1列……調圖后,全國鐵路跨鐵路局集團公司直通貨物班列開行191列,較原圖增加2列。鐵路助力復工復產的“先行官”作用愈發凸顯。
中國經濟韌勁十足、潛力無限。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只要我們善于危中尋機、化危為機,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變壓力為動力,就一定能夠渡過難關,迎來更好發展。
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內需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時刻,鐵路部門適時調整列車運行圖,對運力資源配置作出調整,可謂找準服務民生之處,實現順應民意之舉。(李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