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鐵路在配屬CR300型、CR400型復興號列車上逐步推行“鐵路暢行”掃碼服務,旅客掃描列車座椅扶手上的二維碼,即可查詢列車運行信息,享受餐飲選購、補票升席等便捷服務。(人民鐵道)
一橋連歐亞,絲路越天山。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新疆不再是邊遠地帶,新疆鐵路雙口岸成為核心區、樞紐地帶的重要通道,通行班列固定線路達57條,通達歐亞19個國家和地區,通行中歐班列數量占全國班列開行數量的五成以上,在保障物流暢通、穩定國際產業鏈供應鏈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021年6月25日,拉林鐵路開通運營。一年來,“復興號”飛馳在世界屋脊,“幸福的歌聲傳遍四方”,方便了群眾出行、促進了產業發展,成為譜寫高原經濟發展新篇章的“強大引擎”。
為期40天的春運已經過半,為實現“平安春運、有序春運、溫馨春運,讓旅客體驗更美好”的目標,廣大鐵路干部職工在崗位上默默堅守、擔當奉獻,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宗旨,用微笑與汗水鋪就溫暖旅途。
在全國各地歡慶新春佳節之際,暢享冬奧精彩盛會之時,馳騁亞歐大陸的“鋼鐵駝隊”傳來好消息。截至目前,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突破5萬列大關,運送貨物超455萬標準箱、貨值達2400億美元,通達歐洲23個國家的180個城市,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繼續擴大,戰略通道作用愈發凸顯。
線路綿延、路網密織,鐵路建設捷報頻傳。2021年,全國鐵路投產新線4208公里,其中高鐵2168公里。到2021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突破15萬公里,其中高鐵超過4萬公里。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與移動設備的高速發展,智能化、數字化快速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帶來嶄新體驗的同時,也給傳統生活方式造成巨大沖擊,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和殘障人士,開始面臨跨越“數字鴻溝”的難題。
近日,《求是》雜志刊發文章《打造中國高鐵亮麗名片》,系統總結了我國高鐵取得的巨大成就。文中可見,中國高鐵以前所未有的發展規模、運營時速和技術水平,創造了從“追趕者”到“引領者”的跨越奇跡,成為世界鐵路發展的新航標,代表中國形象的“亮麗名片”。
洪水肆虐,汛情緊急,一場歷史罕見的持續強降雨突襲河南。危急時刻,鐵路干部職工不畏艱險、沖鋒在前,在汛情面前筑起一道道牢不可摧的銅墻鐵壁,有力有效應對強降雨考驗,確保了汛期鐵路運輸安全,保證了路網總體平穩運行。
大雨滂沱,洪水肆虐。連日來,一場歷史罕見的持續強降雨突襲河南。一些河流出現超警水位,個別水庫潰壩,部分鐵路停運、航班取消,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防汛形勢十分嚴峻。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鐵路系統抓住黨史學習教育、建黨百年紅色研學升溫契機,發揮鐵路成網優勢,增加客運產品有效供給,用好紅色資源,設計開發出多條研學專列產品,開辟出一條獨特的“紅色之路”。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復興號迎來4周歲生日。4年來,復興號的馳騁地圖已從京滬高鐵延伸到世界屋脊,覆蓋31個省區市,成為閃耀世界的“中國名片”。
日前,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印發《鐵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方案(2021~2025)》,進一步發揮鐵路優勢,明確提出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5年過渡期內的目標任務,為更好地服務和支撐脫貧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
一條長長的鐵路,印刻著中國鐵路人,在共產黨領導下,忘我奮斗的堅實足跡,一個潮起東方的新時代,展示著中國鐵路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壯麗畫卷。
4月23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宣傳部聯合舉辦的“慶祝建黨百年·發現最美鐵路”活動在北京、武漢、南昌、南寧四地同時啟動。
為在成昆鐵路上,如今依然開通著平均時速不到40公里的5633/5634次列車,從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普雄開往攀枝花南,全程376公里共行駛11小時4分鐘,沿途???6個站。
穿越壯麗百年、馳騁錦繡山河、感受中國速度。4月23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宣傳部聯合舉辦的“慶祝建黨百年·發現最美鐵路”活動在北京、武漢、南昌、南寧四地同時啟動。
受疫情影響,人們出行減少,特別是今年春節期間,大家積極響應就地過年的號召,往年繁忙、熱鬧的春運顯得冷清了不少。如今疫情形勢好轉,加之各地氣溫回升、春暖花開,人們出行意愿明顯增強,大伙都期待著能夠走出去,放飛心情與春天約會。
兩會期間,碳達峰、碳中和與綠色發展成為關注焦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1年中國將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和各項工作?!笆奈濉逼陂g,中國將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即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一年春運一年新,一路春色一路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之下,2021年春運再一次見證了萬眾一心的中國抗疫力量,就地過年人群的高度自覺,疫情防控的精準高效,保障了每一位旅客的出行安全,也造就了千家萬戶的幸福年。
今年春運不同以往,受疫情影響,許多人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選擇就地過年。面對疫情和客流形勢的變化,鐵路部門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全面筑牢鐵路疫情防控防線、科學精準靈活進行客運組織的同時,集中力量打好貨運突擊戰,全力實現以貨補客。
近日,脫貧攻堅大型政論專題片《擺脫貧困》正在央視熱播,一幕幕生動的脫貧攻堅影像,令人心生震撼與感動。在第四集《合力攻堅》中,“慢火車”的身影悄然出現。電視節目一經播出,“我國仍保留著81對扶貧小慢車”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第二名。
不知不覺,2021年春運進程已經過半。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今年各地紛紛倡導就地過年、彈性放假、錯峰避峰出行,鐵路春運客流規模也較往年減幅不小,但鐵路人為春運所做的準備和努力卻絲毫未減。
春節假期,鐵路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春節、春運工作的部署要求,響應就地過年的號召,堅持把疫情防控工作擺在首位,積極保障能源和節日物資運輸,全力服務全國人民過上一個特殊而又平安健康、歡樂祥和的春節。
春運前4天,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分別為308萬、283萬、296萬和291.8萬人次。鐵路部門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切實加強“無接觸式”服務,全力確保旅客安全出行。
這個世界上,美的東西很多,青山綠水之美,令人陶醉。藍天白云之美,令人神怡。還有一種“最美鐵路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給人以溫暖,給人以力量。
春運開啟、春節臨近,正是外出務工者懷揣熱望,踏上歸途返鄉過年之時。然而,當前嚴峻復雜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卻讓人們面臨理性與情感、平安與團圓的矛盾選擇。
記者從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獲悉,2021年1月20日零時起,全國鐵路開始實施新的列車運行圖,增開旅客列車325列,主要貨運通道增開貨物列車114列,鐵路客貨運輸能力進一步提升。
9月16日19時36分,長三角鐵路今年首趟扶貧旅游專列Y491次列車載著200余名上海游客,從上海南站出發,駛往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開啟為期14天的紅色之旅。
線路綿延、路網密織,鐵路建設捷報頻傳。7月份,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71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基建大中型項目投資完成499億元,同比增長11.3%。截至2020年7月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4.14萬公里,其中高鐵3.6萬公里。
7月28日起,長三角滬寧城際、寧安城際、寧啟鐵路試行“鐵路e卡通”,旅客在選乘這些線路的始發終到列車時,無需購票,在沿線各車站通過使用12306App內的“鐵路e卡通”應用,就可直接自助掃碼乘車,實現隨到隨走,更加方便、快捷。
當前,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態,正在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引擎。來自國鐵集團的消息:95306“數字口岸”系統自今年7月份開始,在全國鐵路各口岸站投入應用。
暴雨傾盆、江河泛濫。入汛以來,鐵路防汛形勢十分嚴峻,京廣、京九、滬昆等鐵路沿線降雨量是往年的2至3倍,部分線路區段發生水害斷道險情,嚴重影響鐵路運輸安全秩序。
當前,疫情形勢仍然復雜嚴峻,經濟發展不穩定因素增多。面對不斷變化的內外部環境,堅定信心久久為功,落實落細“六穩”“六?!惫ぷ鞑渴鹗顷P鍵所在。
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從硬板車票、軟紙車票、磁介質車票,再到電子客票,作為旅客乘車憑證,火車票一路走來、幾度變身,既滿足了百姓出行之“便”,也見證著鐵路發展之“快”。
近日,2019年“最美鐵路人”報告會通過“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面向全國全程直播,引發鐵路職工熱烈反響,大家紛紛留言抒發對“最美鐵路人”的敬佩之情,表達學習先進、奮力書寫新時代鐵路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信心與決心。
在擔當中歷煉,在盡責中成長。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成為抗疫大軍的中堅力量。廣大青年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
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勞動者的汗水揮灑在田間地頭,就有了豐收喜悅和物產豐富;勞動者的心血付出在工廠車間,就有了強國之基和發展之翼;勞動者的智慧傾注在復興偉業,就有了人民幸福和國家富強。
天朗氣清,春意盎然,又到了植樹造林的大好時節。多年來,我國人工造林面積長期居于世界首位,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粗腥A大地,一幅“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4月8日如約而至,我們等待的、期盼的、渴求的這一天,終于到來。春暖花開,武漢重啟,一條條白色巨龍,又將奔馳在高鐵線上,一架架白色雄鷹,又將翱翔在藍天白云之間。
面對疫情,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舟共濟,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全面構筑起抵御病毒的嚴密防線。隨著返程日期的到來,客流開始逐漸增多,也為疫情防控帶來了新挑戰。
2020年庚子新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瘋狂襲來,從武漢三鎮蔓延開來,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各地醫療隊伍、醫護人員義無反顧馳援武漢……一場沒有硝煙的疫情戰斗就此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