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路綿延、路網密織,鐵路建設捷報頻傳。7月份,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71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基建大中型項目投資完成499億元,同比增長11.3%。截至2020年7月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4.14萬公里,其中高鐵3.6萬公里。
扶貧攻堅,交通先行。高速的車輪,對應著日新月異的發展步伐,延伸的線路,描繪出日益美好的幸福軌跡。在高鐵網四通八達、復興號風馳電掣的今天,大山深處,81對公益性“慢火車”幾十年如一日,翻山越嶺跑出幸福加速度,給沿線百姓帶去鐵路發展的紅利,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
因為站站停、票價低,方便深山、偏遠地區百姓出行,幫助沿線群眾運送物資、對外交流,被人們親切的稱為公益“慢火車”。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慢火車”就是負重前行的“火車頭”。據了解,目前開行的81對公益性“慢火車”,開行范圍覆蓋全國21個省區市,經停530個車站,途經吉林延邊、內蒙古東部、湘西地區、云貴地區、涼山藏區、南疆地區等35個少數民族地區,其中國家級貧困縣市達104個,為助力貧困地區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服務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出行等提供了堅強保障。
與最先進、最現代的交通工具相比,“慢火車”確實很“落伍”,但從因地制宜滿足當地居民出行需求而言,“慢火車”又是最給力、最實惠的交通工具。它解決了大山深處沿線居民的出行問題,鋪就了貧困地區人民通往美好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它們是沿途居民趕集求醫、探親上學、外出務工的重要工具,是山區群眾改善家庭收入、改變貧困面貌、脫貧增收的重要渠道。正是通過這些“慢火車”,很多農副產品被輸送到了城市,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致富經”……
快是快的旋律,慢有慢的節奏。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為世界所驚羨,但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也客觀存在。持續開好公益性“慢火車”,既是鐵路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生動實踐,也傳達著“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堅定信念。與此同時,為確保公益性“慢火車”高質量開行,鐵路部門在優化開行方案、加強乘降組織、提供便民服務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服務措施,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嚴格落實各項措施,做到公益性“慢火車”安全有序可控,保障了人民群眾出行安全。
速度有快慢,追夢總相同。高鐵時代的“慢火車”滿載為民情懷,奏響了精準扶貧、全面小康的時代強音。今天,“慢火車”仍在全國各地不疾不徐地穿行,而鐵路為民服務的步伐也一直在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