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疏數點黃梅,重五又逢端陽”。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雄黃,龍舟下水喜洋洋。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6月14日(農歷五月初五),又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人們通過包粽子、賽龍舟等形式來紀念一位偉大的詩人,一個名垂青史的愛國者,一顆不朽的精神靈魂——屈原。
唐代文秀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開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是愛國的節日。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一生經歷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此時正值中國即將實現大統一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他主張變革,舉賢任能,變法圖強,極有才干,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居左徒、三閭大夫,僅次于宰相。屈原為實現楚國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楚懷王,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受到大貴族子蘭、上官大夫等群小的嫉妒、打擊、排斥,后來遭到楚懷王的疏遠,他被流放江南,輾轉于沅、湘二水之間。在流放中,他滿懷對楚國和楚國人民的熱愛,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格、內涵豐厚、影響深遠?!伴L太息以掩淚兮,哀民生之多艱”,正是他憂國憂民的真實寫照。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大軍攻破楚國首都郢,楚地盡失,屈原心如刀割,悲憤至極,但他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遂于農歷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以身殉國,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也體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篇章。
“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誰挽汨羅千丈雪”。屈原投汨羅江之后,人們自發的把裝米的竹筒投入江中,萬舟齊發,鼓樂吶喊,嚇退蛟龍,以此表達對屈原的懷念和崇敬?,F在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有機融合,端午節就成為中國人民傳遞愛國主義精神和情感的重要儀式,它凝聚著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懷,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示和傳播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形式。端午節作為我國人民對以愛國詩人屈原等為代表的愛國先驅表達緬懷之情、崇敬之意的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眾性特點,深深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為人們抒發愛國情感,弘揚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文化,凝聚中華力量的重要節日。作為一位杰出的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偉大精神和高尚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凸顯,釋放偉力。
“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門艾釵符,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際,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病蟲毒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人們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趕蚊子,凈化空氣,后來又加上石榴花、大蒜和龍船花,合稱“天中五端”。端午這一天,成年人喝雄黃酒和菖蒲酒,小孩佩戴香囊預防疾病。
“艤彩舫,畫鼓喧雷,紅旗閃電,看龍舟競奪,波心齊發,錦標方徹”。端午節是體育節,這一天人們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賽是一項很有活力、特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龍舟競賽能夠促進民眾團結、強身健體,對群眾性的水上運動,起到了很好地推動作用?,F在每年都舉行“屈原杯”龍舟賽,龍舟競賽已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對加強國際友誼,能起到紐帶的作用。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扒皆~賦懸日月”,這是詩仙李白對屈原的評價;蘇軾評價他,“吾文終其身企幕而不能及萬一者,推屈子一人耳”;郭沫若評價他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后人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詩魂”。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他開創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開辟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香草美人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江河流匯聚成大海一般,浩瀚無垠。魯迅先生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與《史記》具有同等價值的是《離騷》,一共373句,是我國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抒情詩,這是屈原留下的千古絕唱,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輝。屈原詩篇有著固有的民族特色,然而也具有普遍的世界意義,屈原的思想是全人類的財富。
屈原屈原故去已有2300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要學習他摯愛祖國、深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偉大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力量。屈原作為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的客觀條件和殘酷的社會現實而失敗了。但他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芭e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圣潔,為后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因為有了他,才有岳武穆”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男兒情懷;才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無畏精神;才有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無限期盼……雖然屈原已經遠去,但他的愛國品質卻永遠與我們同在——那就是中華精民族記憶在血液中的精神之魂!
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梁啟超認為屈原是“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郭沫若哈姆雷特式史劇《屈原》,抗日戰爭時期在重慶公演,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投入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戰爭。屈原是一位跨越時空、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杰出典范。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偉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屈原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他那高尚的政治情操,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壯懷激烈的氣節和風骨,融注著民族偉大而悠久的歷史精神,顯示了民族的無窮力量。屈原雖去,但那兩千多年的江水,還在傾訴他的赤誠,他的風骨活在粽子和艾葉的清香里。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永遠生活在歷史的長河里,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他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的脊梁!
毛澤東主席說過:“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圣。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端午節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傳統節日,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1953年,屈原已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粽情千古愛國心,擔當使命創未來;
喜逢百年慶華誕,雄心壯志強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