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完成國家統一,乃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這不僅間接地為國家統一確定了最后的期限,更是把國家統一的任務跟國家發展的任務一樣提上了議事日程。
事實上,新時期把國家統一的任務提上議事日程,既有其必然性、必要性與可能性,也有其現實針對性。就其必然性、必要性與可能性來說,正如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也明確指出,“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
新時期把國家統一的任務提上議事日程,也有其現實針對性。眾所周知,近20多年來,在以民進黨為代表的臺灣綠營政治勢力刻意操弄下,臺灣社會生態特別是其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已然發生了幾個重大質變:一是政黨發展方面,在“國退民進”的量變中實現了從“國強民弱”到“國弱民強”的質變;二是意識形態方面,在“藍消綠漲”的量變中實現了從“藍大綠小”到“藍小綠大”的質變;三是國家認同方面,在國家認同疏離的量變中實現了從“兩岸一國”到“一中一臺”的質變;四是統獨意愿方面,在“統消獨漲”的量變中實現了從“追求統一”到“追求獨立”的質變;五是統獨力量方面,在“統消獨漲”的量變中實現了從“統大獨小”到“統小獨大”的質變。
臺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結構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基本上直觀地體現在歷屆“大選”中國民兩黨或藍綠兩大陣營所推出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的得票率及所謂“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兩黨或藍綠兩大陣營“立法委員”的席次的此消彼長的變化中,也已為不公開的內部民意調查以及眾多公開的民意調查所一再揭示。
臺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的上述質變,意味著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不僅有可能在臺灣島內長期執政,而且必會憑借民意支持并借機美國對華政策改變進一步在島內外大搞“臺獨”分裂活動。事實上,2016年以來民進黨當局不僅拒絕“九二共識”、大搞“臺獨”分裂活動,阻礙兩岸交流合作,而且勾連美國等國際反華勢力阻礙中國大陸的發展,已經在侵犯國家在領土、主權、安全、發展等層面的核心利益,沖擊到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影響到統一的代價及統一后的治理成本。
鑒此,新時期要領導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共產黨必須強化反獨促統,著手解決臺灣問題,完成國家統一,當前特別要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正如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所表明的及所要求的,“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
作者 唐永紅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