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這是一首吟詠農村田園風光的詞,出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的上片寫月明風清的夜晚,以蟬鳴、蛙噪這些山村特有的聲音,展現了山村鄉野特有的情趣,全詩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了詞人在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之情。詞人千年后的金秋時節,我們迎來了第四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祖國大地桂香菊芳,稻菽逐浪,果蔬飄香,這是全國人民“把酒話桑麻”,喜慶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和諧筑夢的佳節,在此,我們真誠地致敬中國農民,禮贊天下豐稔!
月從今夜滿,秋向此時分。2018年6月21日,在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央研究決定,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每年9月23日前后)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人民迎來了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業和關心農民的生動體現。我們黨歷來重視農民問題。早在1927年,毛澤東主席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就指出了正確對待農民問題的重要性,并贊稱農民是革命先鋒。而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進一步彰顯了“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礎地位,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秋分時節,廣大農民共慶盛世華誕,共享豐收喜悅,確實正當其時。
豐收節,又叫“龐格爾節”,在公歷3月中旬左右,盛行于印度南部,節日期間,家家戶戶要打掃清除,人們要穿戴一新,燒做甜牛奶米粥敬奉太陽神,爾后全家分食;我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案场薄案棥薄案魈铡?。豐收節在我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農歷十月初十日是傳統的豐收節,主要是慶祝一年的豐收,祭祀“豐收神炎帝神農氏”。熟悉農業的人都知道,水稻在南方一般種兩季,陽歷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得立即耕田插秧,務必在立秋左右將晚稻秧苗插下。水稻插下后,要等六十多天才能成熟,八月插下十月收割。收割、犁田、插秧十分忙,所以叫雙搶。陽歷十月收割完稻谷,還要曬谷子,收入糧倉儲藏。十月份還要收花生、玉米及其它相關農作物。到農歷十月初十(陽歷十一月)左右,農民才開始真正的清閑下來。
中國民間認為,農歷雙十節是“十全十美”的吉日,在這天結婚登記的人,更是認為是“十全十美婚”。每年的豐收節這天,家里有外出打工的子女都必須回來過節,出嫁女也會帶著女婿和小孩一起回來過節。特別是家中有老人的,做子女的更要回來過節。村民還喜歡帶朋友一起回來過節,哪家的人回來得齊、來的朋友多,就證明那一家人最團結、和睦、人緣好。
2021年,在新中國成立72周年之際,我國脫貧攻堅已經取得了全面勝利,因此,今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有著特殊的意義。相關工作的開展順應了新時代、新要求、新期待,極大調動了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與獲得感,匯聚起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磅礴力量。盤點豐收的喜悅,我們深切體會到“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的豐富內涵和深遠蘊意;深切體會到總書記囑托“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的殷殷關切與拳拳深情;深切體會到黨中央要求“盡快在全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熱切期望和光榮使命。讓我們以豐收節為媒,傳承民族文化,尋找歷史歸屬,釋放時代情感,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葢鹇哉?,給力振興鄉村。
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廣大農民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都作出了重大貢獻。今年是農村改革42周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廣大農民和社會各界都要積極參與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調動億萬農民重農務農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農業發展有奔頭,讓農民職業更體面,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特別是要以農民豐收節為契機,精心組織系列慶?;顒?,引導社會各界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鄉村振興的良好氛圍,引導各類人才和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共同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中,譜寫我國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新的華彩樂章,全面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激情奮斗!
秋分又至,中華大地喜慶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百年輝煌,再譜新章,從脫貧攻堅宣告勝利到鄉村振興風帆正揚!希望,在豐收的田野上升騰!強國夢,在中華民族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升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