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革命史》,一本泛黃的鉛印小冊,穿越百年烽火,靜靜講述臺灣人民的抗日戰爭悲歌。
14日,這本由臺灣人在日據時代冒死編纂的“第一部研究日據時期臺灣人民反對殖民統治的專著”,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捐贈福建省檔案館,并在當天的“海峽壯歌——福建省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史實展”上展出。
“閩臺抗戰長達50多年,臺灣人民在特殊時期始終秉持愛國情懷,從未停止抗爭?!蓖粢惴?4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時至今日,愛國主義傳統在臺灣一直延續。
祖籍臺南的汪毅夫不僅研究收藏“閩臺抗戰共同記憶”,他的曾祖父汪春源亦即抗日戰爭親歷者,曾在1895年4月17日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簽訂之際,聯合臺灣舉人上書“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力主抗日保臺。
“所謂《馬關條約》簽訂,中日戰爭結束,這是不正確的說法,”汪毅夫立于展廳環顧四周,肅容說,日軍直至10月21日才占領南臺府,致臺灣全島淪陷,“中日戰爭在《馬關條約》后并未結束,在臺灣,還持續了幾個月的抗戰?!?/p>
“1945年的今天,日本天皇在《終戰詔書》中所謂停止了‘四年來的戰爭’,是從珍珠港事件算起。實際上,日本侵華戰爭早1895年就開始了?!蓖粢惴蛘f,“《馬關條約》不僅是割地條約,更是棄民條約,而特殊時期,臺灣人民一次又一次發動抗爭,從未停止抗戰?!?/p>
“海峽壯歌”展中,可見全臺軍民“激于義憤,萬眾一心”奮起抵抗的情形。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等組織義軍與侵臺日軍展開戰斗,許南英等士紳也組織家丁鄉勇阻擊日軍。此后,臺灣人民在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下,英勇抗爭,不屈不撓,付出了60萬人的犧牲。
汪毅夫脫口吟誦臺灣抗戰詩句說,臺灣人悲憤地形容在被割之地上生活是“門庭受寇”,而至臺灣光復之日,島內萬人空巷慶祝,“這是很感人的,表現了臺灣人的愛國情結?!?/p>
抗日戰爭期間,閩臺休戚與共,相互支持。汪毅夫認為,福建在臺灣光復中所作的貢獻突出。
汪毅夫介紹,李友邦將軍率臺胞成立的臺灣義勇隊“是真正的有正規編制的臺灣同胞組成的義務兵”,曾輾轉于武夷山(崇安)、浙江金華、龍巖等地抗日,“至今龍巖防空洞里仍有他們活動遺存?!?/p>
他還提及臺灣義勇隊奉命組建的“三青團”,實際成為培養抗日、復臺干部的組織,“福建作為光復臺灣的基地,為光復、接管臺灣提供資料、培訓人員、輸送人才,發揮了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p>
“即使割地被棄,臺灣人民曾被迫選擇‘我是什么人’,絕大多數臺灣人選擇做中國人,而不是日本的二等甚至三等國民?!蓖粢惴蛘f,今天面對臺海,“我們要看到,臺灣人民從來沒有改變過?!?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社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