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文章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外國領事在福建二三事

    外國領事在福建二三事

    1842年8月29日,清廷被迫同英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江寧條約》),該條約之第二款規定: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地為通商口岸,準英國人居住并派設領事等,是為外國在華設領之始。

    06月13日

    徐宗干的故事(二)

    徐宗干的故事(二)

    本文記徐宗干光宗耀祖的故事。

    06月13日

    徐宗干的故事

    徐宗干的故事

    曾任臺灣兵備道的徐宗干是江蘇通州人,字樹人,號斯未信齋主人,官至福建巡撫。

    06月13日

    從一條史料引出若干史實

    從一條史料引出若干史實

    清人劉獻廷《廣陽雜記》里有一條史料:“臺灣知縣某,閩闈聘之入簾,過海為風飄至香山。廣人送之還閩。蓋庚午科也?!眲I廷生于清順治五年(1648),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06月13日

    鄭成功由秀才封王

    鄭成功由秀才封王

    唐景崧在臺灣兵備道兼理提督學政任上,選拔丘逢甲入海東書院讀書,并邀丘逢甲入斐亭吟社為社友。屬對、聯詩等是吟社詩酒之會常有的項目。

    06月03日

    林步隨進士的新式學歷

    林步隨進士的新式學歷

    本文要講的是林步隨的新式學歷。

    06月03日

    閩北的惠利夫人信俗

    閩北的惠利夫人信俗

    從靈應傳說看,惠利夫人莘七娘不僅功在“凡潦、旱、疾,禳祈響應”,還在御寇助戰。

    06月03日

    民間信仰的美德故事和靈驗傳說

    民間信仰的美德故事和靈驗傳說

    從信民對神明的態度來觀察,同嚴格意義上的宗教相比照,我們可以看到民間信仰(包括媽祖信仰)的一個特點:一般說來,信民的期望主要在于“現世報”而不是“來生?!焙汀八篮笊胩焯谩?。

    05月22日

    朱子與臺灣

    朱子與臺灣

    高拱乾纂修的《臺灣府志》卷之六《典秩》里已有記載:朱熹及其父親朱松均作為“先儒”入祀臺灣文廟。

    05月22日

    閩臺宗親文化叢談(之三)

    閩臺宗親文化叢談(之三)

    姓、氏、名、字、郡望和堂號,都是宗親文化的話題。

    05月22日

    從河南來臺灣的好官

    從河南來臺灣的好官

    清代嘉道年間,河南省河內縣(今之沁陽市)出了一個嵚崎磊落的人。此人姓曹名謹,字懷樸,生于1787年,卒于1849年。

    05月22日

    閩臺宗親文化叢談(之二)

    閩臺宗親文化叢談(之二)

    1987年,臺灣當局迫于兩岸民眾探親訴求的壓力,宣布同意“除現役軍人和公職人員外,凡大陸有三親等內血親、姻親或配偶的民眾,得赴大陸探親”;次年 6 月 3 日又將“三親等”放寬為“四親等”。

    05月17日

    閩臺宗親文化叢談

    閩臺宗親文化叢談

    宗親文化的核心是宗族制度,宗族制度有兩個要點,嫡長子繼承制和大宗、小宗的分別。閩、臺民間對于宗親文化的核心、宗法制度的要點,有一個簡明的概括:“世世代代嫡長子統族人主始祖(始遷及初有封爵者為始祖)墓祭百世而不遷”者為大宗,“高祖傳至玄孫統三從兄弟主高祖廟祭至其子五世則遷”者為小宗。

    05月17日

    臺灣義勇隊李國明的故事

    臺灣義勇隊李國明的故事

    1945年抗戰勝利后,李國明返回石獅永寧鎮。先是協助胞兄李國星復辦國星齒科醫院,然后自己另辦牙科診所開業行醫。

    05月16日

    臺灣義勇隊之東西南北

    臺灣義勇隊之東西南北

    本文之“東西南北”,說的是臺灣義勇隊早期成員里的王家四子女,他們各以正東、正西、正南、正北為名。時間久了,人們記不得、也說不清其長幼、兄妹關系了。

    05月16日

    臺灣義勇隊遭遇華光輪海難

    臺灣義勇隊遭遇華光輪海難

    1945年11月7日,臺灣義勇隊部分隊員從廈門登機帆船華光輪返臺,11月8日遭遇海難。

    05月14日

    臺灣義勇隊柯婉珍的故事

    臺灣義勇隊柯婉珍的故事

    抗日戰爭爆發后,在福建石獅開業的臺灣兒科醫生曾水添無辜被當地軍、政當局作為間諜逮捕并槍斃。曾醫生的太太名叫柯婉珍,又名呂水治、柯水治。

    05月14日

    謝南光的一段履歷

    謝南光的一段履歷

    多年以來,我曾寫短文《關于<翁俊明之死>》,為受到“同志黑函”和“故事新編”攻訐誣陷的謝南光辨白辯誣。

    05月14日

    校友為校主畫像

    校友為校主畫像

    謝投八創作的油畫《陳嘉庚》是其人物肖像畫的代表作,也是受到美術界高度評價的經典作品。

    05月14日

    臺灣霧峰林家的女性成員

    臺灣霧峰林家的女性成員

    學界友人涂志偉近日發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里的一頁檔案資料(復制件,見下圖):1915年4月24日“在廈門領事”即日本駐廈門領事菊池義郎,給“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內田嘉吉的報告。

    05月02日

    胡適與“中研院”二三事

    胡適與“中研院”二三事

    據《中國教育年鑒》,“中研院”于1928年“正式設立時,其公布之組織法中即有設立評議會之規定,唯創辦伊始,以限于人力、財力,未能早日實現”。1935年6月舉行聘任第一屆“中研院”評議員選舉會于南京。

    05月02日

    談《胡適口述自傳》

    談《胡適口述自傳》

    1960年前后,臺灣學者郭量宇提倡口述歷史、臺灣醫師韓石泉提倡自傳的寫作風氣,胡適一一表示贊同,并用英文寫了《胡適口述自傳》的提綱。接著,胡適在美國同唐德剛合作,完成了《胡適口述自傳》。

    05月02日

    2758號決議案里的“她”與“它”

    2758號決議案里的“她”與“它”

    劉半農教授(1891-1934年)是一位才氣十足、朝氣蓬勃的學者。魯迅在《憶劉半農君》里說他“是《新青年》里一個戰士。他活潑、勇敢,還打了幾次大仗。譬如罷,答王敬軒的雙簧戲,‘她’字和‘牠’字的創造,就都是的”。

    04月29日

    清代永定的翰林

    清代永定的翰林

    《詞林輯略》(朱汝珍輯)是收列清代翰林姓名、籍貫、科年等情況的專書。

    04月29日

    念唱“嘉慶君游臺灣”

    念唱“嘉慶君游臺灣”

    臺灣學者宋光宇《臺灣民間信仰的發展趨勢》(1983年)一文報告:“自從中華電視臺播出電視連續劇《嘉慶君游臺灣》后,劇中的英雄李勇頓成家喻戶曉的人物,在嘉義竹山鄉(原先已有)的李勇廟,順勢成為香火鼎盛的觀光勝地。這是電視劇影響民間信仰的最佳例證。

    汪毅夫07月29日

    李爐已其人

    李爐已其人

    我在《1932年福州“水戶事件”》里提及“《閩報》記者臺灣人李爐已”同侵臺日軍(日本臺灣軍)勾結,制造“水戶事件”的罪行。有友人發來微信:“關于李爐已其人,愿聽其詳”。茲就聞見所及,報告一二。

    汪毅夫07月29日

    做學問和講故事

    做學問和講故事

    臺胞許地山教授不僅是寫小說的好手,也是做學問的天才。他的《扶箕迷信底研究》,一口氣講了130多個故事,把學問做成了講故事,把學術專論變成了故事專場。

    汪毅夫07月29日

    1932年福州“水戶事件”

    1932年福州“水戶事件”

    潘群《福州新聞史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和徐明新《福建新聞史》(海峽文藝出版社2009年3月版),均有關于福州“《閩報》記者臺灣人李爐已”制造“水戶事件”的記載。

    汪毅夫07月29日

    廈門與金門融合發展

    廈門與金門融合發展

    福建巡按使許世英《閩海巡記》(1915)記:金門“本屬同安,思明改縣,劃歸思明,民國三年七月,余允紳商之請,咨部核準,增置縣治”。

    07月15日

    名人寫給名人的信

    名人寫給名人的信

    名人寫給名人的信,往往要恭敬和自謙,又往往會涉及其他的名人。近日,福建省漳州收藏家柏廬主人讓我看的謝云聲致黃仲琴的信(1928.9.23),就是頗有講究、涉及頗多名人的信,閱讀時不能不有所考究也。

    07月15日

    臺灣義勇隊和臺灣隊的“錦旗哥”

    臺灣義勇隊和臺灣隊的“錦旗哥”

    浙江金華臺灣義勇隊紀念館是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今年6月18日,我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同事,又一次到館參觀、又一次受到深刻教育。

    07月15日

    《瑪索書簡》里的湄州教案

    《瑪索書簡》里的湄州教案

    《清末教案》第4冊(中華書局2000年10月版)收有譯自《傳信年鑒》第22卷(1900年)的《閩北宗座代牧瑪索(Masot)的書簡》(簡稱《瑪索書簡》)。

    07月15日

    杭州連橫紀念館的一件展品

    杭州連橫紀念館的一件展品

    杭州連橫紀念館有一件展品:一幅寫著“同茲懷抱”四字的書法精品。近日,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同事到館參觀時看到這幅字,并聽得有人從旁介紹說“這是連戰先生特地送來展覽的”。

    07月15日

    《作者后記》與“附帶言之”

    《作者后記》與“附帶言之”

    魯迅詩有“無聊才讀書”句。以我個人的睡前閱讀經驗,最是無聊、最具催眠效果者,莫過于讀自己寫的書:翻擷未了,昏昏欲睡矣。

    07月08日

    話說黃氏宗鼎、彥鴻兄弟(一)

    話說黃氏宗鼎、彥鴻兄弟(一)

    近有臺灣學界友人垂問黃氏宗鼎、彥鴻兄弟之家世、生平及后人情形。1990年代初,我在福建省圖書館發現臺灣舉人黃宗鼎的科舉齒錄。

    07月08日

    辛亥革命先烈林覺民的父親

    辛亥革命先烈林覺民的父親

    1990年前后,我在福建省圖書館發現一頁《哀啟》,是辛亥革命先烈林覺民的父親病逝時,由林覺民的兒子林仲新以“不孝承重孫”的身份和名義發布的。

    07月08日

    再談《南宋徐謂禮文書》

    再談《南宋徐謂禮文書》

    我在中國評論新聞網寫了《關于〈南宋徐謂禮文書〉》后,尚感言猶未盡。

    07月08日

    關于《南宋徐謂禮文書》

    關于《南宋徐謂禮文書》

    近日,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同事參觀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博物館。蒙當地領導的厚意,我們看到了該館珍藏的國家一級文物《南宋徐謂禮文書》的原件。

    07月08日

    用生命的歷史證明大義

    用生命的歷史證明大義

    讀辛亥革命先烈林覺民的《與妻書》,我的感覺總是:林覺民在用他的生、他的命、他的生命的歷史,證明一個大寫的義。

    07月08日

    廈門大學同臺灣大學的公誼

    廈門大學同臺灣大學的公誼

    1946年3月8日,廈門大學校長汪德耀致函臺灣大學,其文曰:“徑啟者(汪按,此為民國時期公函套語,表示直接開啟函文內容。

    汪毅夫06月25日

    福州學人加持浙江教育

    福州學人加持浙江教育

    清代末年,福州學人林啟、方雨亭、高鳳岐加持浙江教育的事跡,迄今仍為浙人及閩人念念不忘、津津樂道。

    06月25日

    福建民政長與臺籍縣知事

    福建民政長與臺籍縣知事

    許地山《窺園先生詩傳》記:1913年,臺灣進士許南英先生的“同年舊友張元奇先生為福建民政長,招先生到福州,張先生意思要任他為西路觀察使,他辭不勝任,請任為龍溪縣知事。

    汪毅夫06月25日

    略談國立海疆學校

    略談國立海疆學校

    1948年編纂的《中國教育年鑒》(第二次第四冊)記:“開羅會議時,決定戰后臺灣歸還中國,教育部為未雨綢繆計,于民國三十三年派員籌設國立海疆學校,培養臺澎干部人才。

    06月25日

    光復初期臺灣的國語教育和邊地教育

    光復初期臺灣的國語教育和邊地教育

    近從友人處借得一套12冊《中國教育年鑒》,心中很是歡喜。連續十余天,朝夕翻擷,收益良多。

    06月22日

    凌純聲與“南島系民族”

    凌純聲與“南島系民族”

    用網絡流行語來說,在中國人類學和民族學界,凌純聲是大佬和老大級的學術牛人。他早年畢業于南京中央大學,留學法國巴黎大學期間師從人類學家M.莫斯等研習人類學和民族學,獲博士學位。學成歸來,歷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民族學組主任,國立邊疆教育館館長,教育部邊疆教育司司長,中央大學教授、系主任。1949年赴臺。在臺灣,凌純聲教授是后起的李亦園、張光直諸教授的學術前輩。

    汪毅夫06月22日

    略談集美國專和無錫國專

    略談集美國專和無錫國專

    集美國專是集美學校國學專門部的簡稱,與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同時于1926年9月創辦。

    06月22日

    臺胞為魯迅治牙、照相

    臺胞為魯迅治牙、照相

    1899年,在香港從德國牙醫師傅學成的臺灣青年陳順龍來到北京開業。不久,他在北京前門外廊坊頭條胡同建起“陳順龍牙醫館”,并在北京《順天時報》(據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該報于1901年創辦)打出“陳順龍牙醫生”的廣告(圖一)。?

    汪毅夫06月22日

    臺灣丘進士入選全國“教育先進”

    臺灣丘進士入選全國“教育先進”

    1933年編纂的《中國教育年鑒》(第一次第六冊)有全國“教育先進”名錄凡102人,并附各人傳略,主要記其教育事跡也?!督逃冗M》前言略謂:“自清季興學,數十年中,先進之士,或秉政柄,規畫教育;或管學務,努力剏進;或長黌舍,造就多士;或主講席,世稱人師;或開風氣之先;或作一方之領袖;或盡瘁平生;或毀捐家產,其貢獻國家社會,容有廣狹久暫之殊,然其志節,其行事,則固皆卓然炳然,可以垂作楷模者也”。讀其名錄,則見臺灣進士丘逢甲之名赫然在焉。所附《丘逢甲傳略》記其離臺內渡后的教育事跡甚詳:“主講潮州韓山、東山兩書院,以實學課士,不囿于時習。以嶺東為人文淵藪,亟宜興學以訓迪之,爰創設同文學堂于汕頭。其時科舉未廢,風氣未開,都人士狃于成見,疑謗交集。先生艱難締造,躬往南洋募款,卒底于成。三十年來,嶺東人才日盛,學術昌明,皆先生倡導之力也。及清廷下詔興學,于鎮平設立家族學堂十余所,皆以創兆二字命名。創兆者,丘氏之祖號也。復勸導鄰邑建校者以百數。當道慕先生名,聘為廣府中學堂及方言專門學堂監督,校規嚴肅,成績昭彰。旋任廣東學務公所議紳、咨議局副議長,時吏治叢脞,民生凋蔽,先生慷慨直陳,無所隱。倡議禁賭,以去就力爭,輿論韙之?;浭」鈴?,舉先生綜管教育。南京政府成立,被舉為參議院議員。民國元年二月二十五日,卒于正平(汪按,應為鎮平)員山里第,年四十有九”。

    06月22日

    貴州鎮遠和平村

    貴州鎮遠和平村

    臺胞謝大姐的父親是老革命、抗戰將領。近日,謝大姐隨旅游團到了貴州。她在觀景臺上拍了彎彎曲曲的抗戰公路“二十四拐”的照片,興沖沖地發給我。

    06月18日

    京師前門關帝廟之簽卜

    京師前門關帝廟之簽卜

    京師前門關帝廟所備、亦是其他各地關帝廟常有的關帝廟簽,各有簽詩。其中有簽,詩曰:“君今庚甲未亨通,且向江頭作釣翁。玉兔重生應發跡,萬人頭上逞英雄”。首先講幾個與此有關的簽卜故事。

    06月17日

    李偉光與1946年大陸臺胞返鄉潮

    李偉光與1946年大陸臺胞返鄉潮

    據當年報道,返鄉臺胞留滬待船期間,多“寓于靶子路臺灣旅滬同鄉會”,“管吃管住還管零花錢,還能逛趟上?!?。從1946年1月起,李偉光及其臺灣旅滬同鄉會為數十批、數千名返鄉臺胞提供食宿、聯系船只,殊不易也。

    06月16日

    最喜牙牙學語時

    最喜牙牙學語時

    每個人都經歷過牙牙學語的階段。孩子學講話時奶聲奶氣的、不準確的發音(這在閩南語里有個親昵的說法,叫“臭奶呆”),給了長輩很多驚喜和快樂。

    06月14日

    臺灣省立編譯館二三事

    臺灣省立編譯館二三事

    1946年5月13日,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在給許壽裳的信里談了設立臺灣省立編譯館的想法。

    06月14日

    福州郭家五子登科

    福州郭家五子登科

    近人朱彭壽《舊典備征》(中華書局1982年版)記清代科名佳話之五子登科凡23例,其中包括福州郭家:福建侯官郭階三的五個兒子柏心(道光壬辰舉人)、柏蔭(道光壬辰進士)、柏蔚(道光甲午舉人)、柏蒼(道光庚子舉人)、柏薌(咸豐辛亥舉人)。

    06月14日

    大陸臺籍老兵故事的淚點

    大陸臺籍老兵故事的淚點

    有在大陸高校任教的臺灣青年老師問我:大陸臺籍老兵后來有參加志愿軍入朝作戰、后來有返鄉的嗎?她弱弱一聲問,戳中了老人的淚點。我記起先前講過的兩個故事。

    06月14日

    曹履泰與明末海上招撫

    曹履泰與明末海上招撫

    臺灣學者周憲文在為曹履泰《靖海紀略》(《臺灣文獻叢刊》本)而寫的《弁言》里說:“曹履泰是明天啟乙丑(1625年)進士,出宰同安,計時五載。初,鄭芝龍出沒沿海,視同安為幾上肉;旋,就撫,奉命進剿其舊日伙伴如李魁奇、鐘斌輩。

    04月29日

    一起大案與一出老戲

    一起大案與一出老戲

    清人陳其元《庸閑齋筆記》(中華書局1989年4月版)記有220余年前福建的一起貪腐大案。涉及該案的閩浙總督伍拉納、福建巡撫浦霖、福建按察使錢受椿,福建布司庫吏周經,以及福建州、縣主官17人任上被問斬,另有多人被革職(如福建布政使伊布轍等)、流放(如前任閩浙總富勒渾、雅德)。

    04月16日

    沈家本的珍貴手札

    沈家本的珍貴手札

    讀近出的《湖州近代人物珍貴手札》(2020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如入寶山、滿心喜歡也。我最喜書中沈家本的一通手札,其法書、文采堪稱上乘,其內容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04月16日

    略談閩省海疆史研究

    略談閩省海疆史研究

    我在中國評論新聞網寫了《許世英與閩省海疆、海外華僑》,言猶未盡,還想著“我來說兩句”呢(退休前經常參會,時或聽人發言以“我來說兩句”開頭,然后自然而然說了不止“兩句”也)。

    04月16日

    逆行者的身影

    逆行者的身影

    近日重讀易順鼎《魂南記》(《臺灣文獻叢刊》本),重見其逆行勇赴臺灣危難的身影,頗為感慨!

    04月16日

    南京“航空烈士公墓”

    南京“航空烈士公墓”

    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始建于1932年,是安葬和紀念抗日航空烈士的圣地。今之墓園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到很好的保護。

    04月16日

    唐景崧乙未電奏稿

    唐景崧乙未電奏稿

    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二至五月,唐景崧在署理福建臺灣巡撫任上,經歷割臺之變,初謀保臺,旋即倉黃內渡。

    04月16日

    制義試帖與古文詩詞

    制義試帖與古文詩詞

    汪春源在為許南英《窺園留草》撰序時說:“時臺學使灌陽唐公文治方新,禮延耐公施先生掌教臺澎講院,于制義試帖外,倡為詩古文詞之學。

    04月16日

    “一字失”的故事

    “一字失”的故事

    今天講的不是“一字師”而是“一字失”的故事。

    02月19日

    《“南島語”與“南島語族”》之重要補記

    《“南島語”與“南島語族”》之重要補記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提出:實施“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項目。

    01月05日

    關于媽祖等民間信仰的精神紐帶作用

    關于媽祖等民間信仰的精神紐帶作用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提出:“發揮媽祖等民間信仰精神紐帶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民間信俗交流活動?!蔽揖痛苏勅c認知。

    01月05日

    抗戰時期大陸臺籍老兵的幾個故事

    抗戰時期大陸臺籍老兵的幾個故事

    提起抗戰時期大陸的臺籍士兵(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群體已漸老去,故有“大陸的臺籍老兵”之稱),首先當說的是臺灣義勇隊。

    09月07日

    康熙年間北京的定居臺胞

    康熙年間北京的定居臺胞

    初聞北京玉泉山之名,我就記起在《廈門房地產契約契證》里見過記載:玉泉山附近有鄭成功后人埋骨處。

    09月01日

    清源太守鬢如蓬 杯酒端為庶民斟

    清源太守鬢如蓬 杯酒端為庶民斟

    用宋代大儒朱熹的話說,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是個“磊磊君子”。王十朋的妻子在泉州逝世后,王十朋居然無資送其柩返鄉。

    09月01日

    廈大校友白明新

    廈大校友白明新

    1935年,白明新畢業于廈大教育系,虞德元(虞愚)則畢業于廈大教育心理學系。

    09月01日

    科舉制度與社會生活

    科舉制度與社會生活

    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舉辦“臺灣學子重走科舉路”活動,7月2日在福州鰲峰書院開幕,7月9日在北京臺灣會館閉幕。蒙主辦單位的好意,我今天有機會在閉幕式重見臺灣朋友,特別高興!

    08月08日

    舊稿重刊

    舊稿重刊

    京彩臺灣06月12日

    中國現代民俗學史的福建時期

    中國現代民俗學史的福建時期

    作為學術史,中國現代民俗學史往往要從北京大學,從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的風俗調查、歌謠征集和方言研究講起,從北大學術牛人講起。

    06月09日

    從“明令討伐”到密令“不宣而戰”

    從“明令討伐”到密令“不宣而戰”

    2023年3月,我在福建武平縣友人石祿生的藏品里看到一方寫有“奉令剿共”的匾額,匾心題:“愈我有眾”;匾之上款文字為:“仲樾先生國手也。我團奉令剿共,師次武平,官兵多因水土不服致病。一經診治,無不著手成春

    06月02日

    怨恨與理解

    怨恨與理解

    1895年,割臺禍起。同所有臺灣人一樣,當年在京參加會試的臺灣舉人汪春源、羅秀惠、黃宗鼎和在京任職的臺灣進士李清琦、葉題雁即刻想到:臺灣既割,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臺灣人民的命運會是如何?他們聯名向都察院上書,提出質問:“或又謂徙民內地,尚可生全。然祖宗墳墓,豈能舍之而去!田園廬舍,誰能挈之而奔?”他們呼吁朝廷勿棄全臺,也勿棄全臺之民。然而,清廷腐敗無能,小民徒喚奈何!

    06月02日

    日本鬼子的“鬼計”

    日本鬼子的“鬼計”

    我在中評新聞網寫了《怨恨與理解》,馬上有朋友指出:設定1897年5月8日為“臺民去留”的期限,讓“臺民”在百般無奈之中選擇“去留”,這是日本鬼子的“鬼計”,狠毒得很!

    06月02日

    “儒學正堂”與“冠帶鄉賓”

    “儒學正堂”與“冠帶鄉賓”

    匾心所題“評高月旦”,用今之網絡流行語說,即是“大眾點評獲贊”,是恭維受匾人的好話。這里有一個“月旦評”的歷史典故,《后漢書》記,漢代許劭及其從兄許靖俱有高名,喜品評鄉里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俗有月旦評”即“月旦評”走紅成了大眾點評也。唐代陸色蒙詩句“縱有月旦評,未能天下句”用的正是這個典故。

    06月02日

    廈大教授林惠祥

    廈大教授林惠祥

    在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門前,我徘徊久之,心中滿是對創館的林惠祥教授的敬意。

    05月29日

    仁者壽

    仁者壽

    曾有臺灣學界友人為寫抗戰時期科技史垂問于我,記得我當時提供了兩條“思考和參考的線索”:一是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李約瑟抗戰時期曾到貴州中國紅十字會救援總隊駐地演講,該救援總隊總隊長林可勝教授是廈大第二任校長林文慶教授的公子;二是廈大校長薩本棟帶領廈大師生遷校福建長汀,在抗戰烽火里教學、科研水平居高不下,育人多多。

    05月29日

    武魁”匾的老掌故

    武魁”匾的老掌故

    今天解讀的這方“武魁”匾,是石祿生先生的藏品。匾心題“武魁”二字。匾之上、下款的文字連接起來,為:“ 兵部侍郎 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巡撫福建地方 提督軍務 兼理糧餉 徐宗干 為同治壬戌恩科并補行辛酉正科鄉試中式第一百一十八名舉人 阮為山 立”。

    05月26日

    一品大員為臺灣“翰林”題匾

    一品大員為臺灣“翰林”題匾

    福建著名收藏家石祿生先生收有一方“翰林”匾。匾心題“翰林”二字。匾之上款寫著題匾人的來頭和大名:“太子太傅 ?大學士管理工部事 ?翰林院掌院學士

    05月24日

    多幕劇的序幕

    多幕劇的序幕

    二戰結束已經74個年頭。有如一部多幕劇的序幕,在臺灣問題上,戰后4年(1945-1948)的戲碼,是1949年以來70年的一部多幕劇的序幕。70年間多少事,已在這4年里開了頭。1946年8月,蔣介石在一次會議上宣稱,由于“國際輿論不認識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武裝叛亂集團,而以為中國共產黨也和其他民主國家的共產黨一樣”,所以要用“不宣而戰”的方式來“剿匪”、來對付共產黨,“用這樣的方式可以使許多不明了中國國情的友邦人士,祛除一種不必要的疑慮,不致于認為我們剿匪是為了繼續一黨專治,而不肯容納其他黨派,實行民主政治”。

    05月24日

    “謝五點”與新政協

    “謝五點”與新政協

    1949年2月26日,香港《華商報》載《臺盟向新政協提出處理臺灣問題意見臺盟代表謝雪紅安抵解放區》,該文公布了臺盟代表謝雪紅將向新政協提出的處理臺灣問題的五點意見(我稱之為“謝五點”):

    05月22日

    臺灣文學史研究的視角

    臺灣文學史研究的視角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汪毅夫日前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發表題為《臺灣文學史研究的視角》講座,以下是講座全文:

    05月22日

    藏不住的書卷和書卷氣

    藏不住的書卷和書卷氣

    我得過臺灣友人、美食家朱振藩先生的贈書(見圖),奉為至寶。然而,有前輩師友來訪,見了不勝喜歡便要了去。啊,朱先生給我的是藏不住的書卷。

    05月20日

    “聯成一氣”的閩臺文化

    “聯成一氣”的閩臺文化

    臺灣省的全稱是“福建臺灣省”。在《清實錄》等清廷官方文書里,提及臺灣及其各屬、臺灣巡撫及其屬官,大多冠以“福建”二字,如“豁免福建臺灣各屬舊欠供粟”“頒福建臺灣嘉義縣城隍廟扁額曰臺洋顯佑”“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署福建臺灣布政使沈應奎”等。原來,當臺灣建省之初,清廷有旨:“臺灣雖設行省,必須與福建聯成一氣,如‘甘肅新疆’之制,庶可內外相維?!蓖纫荒杲ㄊ〉摹案拭C新疆省”同甘肅省“內外相維”一樣,“福建臺灣省”也同福建省“聯成一氣”,保持著若干行政、財政上的關聯。

    05月19日

    歌唱美食

    歌唱美食

    幾年前在金門大學的學術研討會上,有位臺灣學者的講題特別好。她從說唱文學、從日據時期臺灣版的閩南語歌仔冊,來演講美食文化。她在演講臨末提出待解的疑問:按照歌仔冊里上菜的次序,上葷菜時有甜點“冬燕”,上甜點時卻有葷菜“蝦仁”,這是為什么呢?

    05月19日

    讀了《春風秋水》

    讀了《春風秋水》

    讀了福建師大中文系七七級文萃《春風秋水》(三聯書店2018年版),由衷感嘆:77級的同學們真棒!

    05月17日

    抗戰史的戰事實錄

    抗戰史的戰事實錄

    我在《<馬關條約>的時間表》一文里談到,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義軍起而備戰、應戰,武裝反抗日本侵略軍,將中日戰爭延長了5個月又10天。有臺灣學界朋友垂問,有關于這5個月又10天的戰事實錄嗎?我手頭只有洪棄生《臺灣戰紀》、吳德功《讓臺記》和思痛子《臺海思慟錄》三種。茲簡要報告如下:

    05月15日

    “制度不同”不礙事

    “制度不同”不礙事

    讀鄧野《聯合政府與一黨訓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修訂再版本),我們看到,1945年8月,毛澤東主席一行飛抵重慶,他在機場發表的書面談話說:“國內政治上軍事上所存在的各迫切問題,應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加以合理的解決,以期實現全國之統一

    05月15日

    “厝內代好參詳”

    “厝內代好參詳”

    習主席《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說:“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兩岸的事是兩岸同胞的家里事,當然也應該由家里人商量著辦。和平統一,是平等協商,共議統一。

    05月15日

    楊杰為新政協捐軀

    楊杰為新政協捐軀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刊(1949)》收錄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代表的團體照有說明曰,“沒有攝入的代表楊杰”,楊杰之名加了黑框;代表的個人照有楊杰遺照(圖一),楊杰之名也加了黑框。

    05月12日

    新政協無“官本位”

    新政協無“官本位”

    細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刊(1949)》里中國共產黨代表團的團體照,第一排的坐位像極了“用三尺長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長櫈(或稱條櫈),是城里鄉下常見的、人人坐得的、魯迅翁的《阿Q正傳》里亦有的物件。

    05月11日

    臺盟參加新政協

    臺盟參加新政協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召開時,參加單位23個,其中包括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和中國致公黨,未包括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也未包括九三學社)。謝雪紅乃以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總會(該單位代表6人)代表的身份參加新政協籌備會。

    05月10日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刊(1949)》收有“特別邀請代表”汪世銘的大會發言。

    05月09日

    參加新政協的廈大教授

    參加新政協的廈大教授

    在全國政協機關工作的朋友,為我網購了一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刊(1949)》,我滿心歡喜!翻擷一通,得了有關新政協的許多知識。今天要講的是廈大教授1949年參加新政協的故事。

    05月08日

    中國人要幫中國人

    中國人要幫中國人

    習近平主席此番《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里,除了重提“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還進而提出“中國人要幫中國人”,表述的是“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和愿景。

    05月07日

    癸、甲兩科與“新三屆”

    癸、甲兩科與“新三屆”

    該書描述和論述清末“科舉改制”的詳情和“最后的進士”即癸卯(1903年)、甲辰(1904年)兩科進士的概況,讀來真是增廣知識?!犊婆e改制與最后的進士》讓我聯想起恢復高考制度后的77、78、79級所謂“新三屆”的大學生。

    05月05日

    從“解放臺灣”到“和平統一”

    從“解放臺灣”到“和平統一”

    岸  習主席《在<告臺灣同胞書> 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用了幾個段落講述“1949年以來”“70年來”兩岸關系和對臺工作的歷史經驗。

    05月04日

    自外于我們的“我”

    自外于我們的“我”

    2019年1月2日,習主席《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發表后,蔡英文很快作出回應。習主席溫和地同臺灣同胞說話,溫和地同站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站在“承認‘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共同政治基礎上”的“兩岸各政黨、各團體、各界人士”說話。

    05月04日

    “民族弱亂”與《馬關條約》

    “民族弱亂”與《馬關條約》

    習主席《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謂:“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臺灣問題,或者說兩岸關系中存在的問題里,“歷史遺留的問題”包括了《馬關條約》造成的中國地分兩岸和臺灣人民的特殊遭遇和特殊心態。

    05月04日

    “五一口號” 與新政協

    “五一口號” 與新政協

    1948年4月30日,新華社發布中共中央《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以下簡稱“五一口號”)。1948年5月1日,香港《華商報》以《紀念五一勞動節,中共中央重要宣告,從速召開民主黨派團體會議,商討進行召集人民代表大會》為題,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登“五一口號”。

    04月30日

    《馬關條約》的時間表

    《馬關條約》的時間表

    1895年,清廷被迫同日本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04月30日

    讀汪毅夫兩篇短文有感

    讀汪毅夫兩篇短文有感

    前天,我的朋友楊健民轉來兩篇由著名學者、福建師大社會歷史學院教授汪毅夫先生撰寫的短文,一篇是《海上漂來媽祖廟》,另一篇是《偉大的訴求》。我認真拜讀了,覺得兩篇都寫得很好。文章雖短,但意味深長!

    04月17日

    給退休生活一個段位——代后記

    給退休生活一個段位——代后記

    我是1950年次的老人,告老退休,理所當然。從2017年11月開始陸續卸去本兼各職、2018年8月正式退休。卸任前后、退休以來的一年間,我在中評新聞網寫的學術隨筆已成250余篇之譜。算起來,這一年除去參加各種會議(主要是多種換屆會)、多次外出講學和一度住院療傷的時間,幾乎是每天寫一篇。

    04月14日

    廈大杰出校友 成大成功人士

    廈大杰出校友 成大成功人士

    臺灣成功大學(成大)中文系陳益源教授贈我《海盜?香火?古港口》。

    04月12日

    乾隆帝說“國家統御”

    乾隆帝說“國家統御”

    根據《清實錄》中的描述,陳輝祖是清乾隆皇帝時期的閩浙總督,他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奏疏中提到了臺灣鳳山縣的一個名為"山豬毛社"的原住民社群。

    04月11日

    偉大的訴求

    偉大的訴求

    福建莆田是媽祖故里。聽說莆田學院孟建煌教授主持的《媽祖信仰世界傳播史》研究取得很好的成績,吾人樂見其成、愿其功德圓滿。

    04月10日

    海上漂來媽祖廟

    海上漂來媽祖廟

    和沙忽略同時期的西班牙奧斯定會駐馬尼拉主教德·拉達在《出使福建記》里也說到海上船舶供奉的媽祖?!对捳f兩岸》所有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氣呵成,就像一個個歷史的小片段,形成了對兩岸關系大歷史的強有力佐證與補充。

    04月09日

    冒籍的疑似事例之求證

    冒籍的疑似事例之求證

    對于臺灣進士王克捷冒籍的疑似事例,還應進一步求證,還有待更多令人“漸信之”或者終“棄之”的證據?!对捳f兩岸》所有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氣呵成,就像一個個歷史的小片段,形成了對兩岸關系大歷史的強有力佐證與補充。

    04月09日

    漫漫科舉路

    漫漫科舉路

    今之學者研究“臺灣的舉人”,當包括從福建鄉試和順天府鄉試勝出的舉人;談論北京臺灣會館的功用,也當包括收住貢、監生。臺灣建省后并未單獨成為鄉試單位,臺灣秀才要升格為舉人,仍然當循福建鄉試和順天府鄉試二途。

    04月07日

    福建學政為臺灣貢生立匾

    福建學政為臺灣貢生立匾

    今年三月,母校校友陳明光、王民、林善珂、修琦生等在福建武平縣歡聚,吾亦與焉。用陳明光學長的話說,此行最令我們“震撼”的是石祿生先生的收藏和奉獻。石祿生先生有豐富而珍貴的收藏,他愿將他的藏品留在武平,為家鄉的文化建設添一光彩。

    04月05日

    臺灣舉人的保障名額

    臺灣舉人的保障名額

    清代咸豐年間,臺灣進士施瓊芳作《臺郡增廣學額中額志略》,其于“中額”(即取中舉人的名額)增廣的記錄略分四個階段:

    04月05日

    從弟子看大師

    從弟子看大師

    1936-1937年間,章太炎的弟子孫思昉和姜亮夫以書信往來的方式,相與討論大師章太炎的學問。時任《國聞周報》“特約撰述”的徐一士將他們的書信編成《太炎弟子論師說》,并謂:“章炳麟在學術上之造詣,實有不磨之價值。士論目以國學大師,蓋無愧焉”。從最佳的師承關系來說,至少在部分領域,弟子對于大師的學問最是得其真切。從弟子來看大師,是學術史研究可取的角度。

    04月03日

    魂兮歸來亦課稅

    魂兮歸來亦課稅

    施士潔是臺灣歷史文化名人,魂兮歸來,何其悲愴!日據當局依據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在中國境內設立的高雄海關是非法機構,這個非法機構竟然對施士潔進士的靈幡“課了不少稅”,日本侵略者在臺灣真是“吃人吃透透”、真是欺人太甚!

    04月02日

    陳益源 | 給神明當契子

    陳益源 | 給神明當契子

    承蒙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學者面對面”系列學術活動的盛情邀約,3月16-20日,我得以重返閩南,并抽空進行了“給神明當契子”的田野調查工作。

    04月02日

    傾聽尚大先生的電話

    傾聽尚大先生的電話

    在電話里,尚大先生總是講很久、講很多,關于陳嘉庚精神和師德學風,關于集美大學、黎明大學、泉州師院及其他學校,關于集友銀行用于辦學的股息等,卻從無一語、亦無一事及于私。遵照省長的指示并得省政府的支持,我認真辦理尚大先生的所有意見。

    04月02日

    陳嘉庚興辦農林學校

    陳嘉庚興辦農林學校

    福建作家蔡天敏的散文《觸摸偉大的靈魂》講述陳嘉庚到集美農林學校之農場吃早飯的故事,讀來相當感人:“有一次,陳老先生回鄉來,有人想宴請他?!对捳f兩岸》所有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氣呵成,就像一個個歷史的小片段,形成了對兩岸關系大歷史的強有力佐證與補充。

    03月31日

    金門育嬰堂承接的傳統

    金門育嬰堂承接的傳統

    從道光《金門志》的記載和《金門育嬰堂規條》看,金門育嬰堂乃承接了福建的種種傳統?!督痖T育嬰堂規條》明文規定:“領取女嬰為苗媳者,配合諸事有本堂分照為憑。日本學者夫馬進教授在其學術名著《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里對福建育嬰堂的傳統評估不足。

    03月31日

    集美大學俞文農教授

    集美大學俞文農教授

    曾參與改編單田芳紅色經典評書系列《賀龍傳奇》《少林將軍許世友》《九一九演義》,并參與《單田芳自選集》十部系列評書的文字整理,文史功底深厚?!对捳f兩岸》所有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氣呵成,就像一個個歷史的小片段,形成了對兩岸關系大歷史的強有力佐證與補充。

    03月31日

    校友為校主畫像

    校友為校主畫像

    《集美周刊》第674號(1945年3月20日出版)以《名畫家謝投八為本校校主繪像》為題報道說:“校友謝投八先生為國內有名畫家,現任省立師專西洋畫系主任,于去年秋天應本校校董會函約為本校校主陳嘉庚先生繪油畫半身像,該畫經于本年三月間裝寄到校,由校董會珍重保存云”。陳嘉庚是私立集美學校的創辦人,故稱校主。

    03月28日

    家在臺灣“番社”住

    家在臺灣“番社”住

    曩讀廈門大學教授蔣炳釗《中國東南民族關系史》(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對書中所記福建興化(莆田)有人在臺灣“番社”建家繁衍子孫的故事,印象深刻。蔣老師說:據余文儀《重修臺灣府志》,“南社、貓兒干二社高山族據說就是興化府漢人渡海至此,后來娶高山族婦女為妻,子孫繁衍而成”。比余文儀《重修臺灣府志》(乾隆二十九年版)稍早,范咸等人的《重修臺灣府志》(乾隆十二年版)已有“南社、貓兒干二社番,其祖興化人,渡海遭颶風,船破漂流到臺,娶番婦為妻。今其子孫婚配,皆由父母主婚,不與別番同”的記載。

    03月27日

    汪春源進士的考試經歷

    汪春源進士的考試經歷

    汪春源是臺灣歷史上的最后一個進士。同所有進士一樣,他是從一次又一次考試中勝出的。

    03月18日

    廈門的婢女問題

    廈門的婢女問題

    清人蕭寶芬《鷺江竹枝詞》有詩多首涉及廈門的婢女問題。例如,《私婢》詩并注曰:“生來薄命恨難禁,赤腳如何賦抱衾。

    03月15日

    廈門鎮南關外育嬰堂

    廈門鎮南關外育嬰堂

    清人蕭寶芬《鷺江竹枝詞》有《嬰堂》詩,其題注曰:“育嬰堂在鎮南關外,近年重修,立有冊籍”。

    03月14日

    在廈門與女神同框

    在廈門與女神同框

    清人蕭寶芬《鷺江竹枝詞》之《生生》題注曰:“俗有崇奉保生大帝與注生圣母,合廟祀之”;詩曰:“雨大乾坤本好生,其中宰制有神明?!对捳f兩岸》所有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氣呵成,就像一個個歷史的小片段,形成了對兩岸關系大歷史的強有力佐證與補充。

    03月13日

    廈門民俗、方言里的“放生”

    廈門民俗、方言里的“放生”

    清人蕭寶芬《鷺江竹枝詞》之《放生》詩有注曰:“俗有老艾未能生育,亦復多納婢妾,每任外交乞種,謂之放生”。實際上,閩南文化覆蓋的其他地區如臺灣,也同廈門一樣,古來有“放生(hongsing) ”之俗,古早則俗有“放生”(bangsni)之例也。

    京彩臺灣03月12日

    刻在石頭上的地圖

    刻在石頭上的地圖

    今天是臺灣光復73周年紀念日。凌晨起床,到書房翻看珍藏的臺灣地圖(包括原件、復制件和照片),以解我心中難解的鄉愁:很久沒到臺灣了,想念臺灣了!

    03月11日

    重讀《興濟宮題聯并記》

    重讀《興濟宮題聯并記》

    我多次到過臺南祀典興濟宮,每次都會看到臺灣知府周懋琦的題聯和題記。5年前,我在興濟宮演講,用閩南語說:“周懋琦是一個足有才調的人,伊寫的對聯是興濟宮的一件寶物”。

    03月10日

    泉州西街粘本盛

    泉州西街粘本盛

    在泉州說起粘本盛,當地朋友就會告訴你,泉州西街有粘氏故宅,還會說起粘氏的“粘國舅”故事。

    03月09日

    海疆學校與海疆資料館

    海疆學校與海疆資料館

    1944年8月,國立海疆學?!凹伲ǜ=ㄏ捎慰h)私立金石中學舊校舍”開始其籌建工作。1945年1月,梁龍光出任校長。同年7月“奉令遷址南安縣九都鎮”;6月“奉準建永久校址于晉江”,址在“晉江東北府后山公地”。校舍建成前,“暫假晉江城內花巷天主堂為臨時校舍”。

    03月08日

    泉州有個姓氏館

    泉州有個姓氏館

    泉州泉港文化中心有個姓氏館,展示有關當地居民姓氏的人口統計、譜牒研究等方面的成果。

    03月07日

    民國初年福建的縣知事

    民國初年福建的縣知事

    近在中評新聞網發表《福建龍溪縣汪知事》后,許多朋友(包括臺灣朋友)紛紛來短信垂問:為什么民國初年的縣知事“走馬燈似的換人”?我也知之不多。想了想,“走馬燈似的換人”是民國初年政治動蕩的表現,我若回過頭來又說“民國初年政治動蕩”是其原因,朋友們應該饒不了我,細思極恐。當了知事又走人者,除了人看不爽和看人不爽,應該還會有種種具體原因。

    03月06日

    泉州歷史文化的名片

    泉州歷史文化的名片

    清末泉州名士吳增是用文言(古文)、也用白話(俗語)兩副筆墨寫文章的人?!对捳f兩岸》所有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氣呵成,就像一個個歷史的小片段,形成了對兩岸關系大歷史的強有力佐證與補充。

    03月04日

    福建龍溪縣汪知事

    福建龍溪縣汪知事

    據民國六年(1917年)“龍溪縣知事 汪”印發的《糧戶執照》判斷,汪蔭孫的任年應為民國六年(1917年),并且汪蔭孫和汪祖蔭可能為同一人。附帶言之,臺灣進士、前清廣東徐聞等縣知縣許南英于民國二年(1913年)出任福建龍溪縣知事,他的任期也很短,該年任龍溪縣知事者先后有熊飛、鄭世求、許南英和張元奮4人。

    03月03日

    商務版的教科書

    商務版的教科書

    近在閩南為文化觀光之旅。一日,在漳州臺灣街上看到“商務印書館代理處”的老招牌(見圖),頗感驚喜!

    03月02日

    書商之盜版與維權

    書商之盜版與維權

    我今天要講的是近百年前閩、臺兩地書商盜版與維權的故事。

    03月01日

    閩南文化研究的經典

    閩南文化研究的經典

    1979年,《歐洲漢學會不定期刊》第二輯在法國巴黎出版。該輯收文三種,施博爾、饒宗頤、龍彼得教授分別用法文、中文和英文發表對閩南語皮(紙)影戲本的研究成果。三位教授里,施博爾和龍彼得是漢學大師,饒宗頤則是國

    02月28日

    閩、臺兩地的皮(紙)影戲

    閩、臺兩地的皮(紙)影戲

    賴伯疆《廣東戲劇簡史》(2009年)記:“潮州地區的紙影戲,是用皮革或紙雕成人形,用燈光在紙幕或布幕顯現影形。據說,是宋代時從福建傳入”。我們今天從宋修福建方志《三山志》,可以看到“又為紙偶人,作緣竿、履索、飛龍、戲獅之像,縱士民觀賞。朱門華族設看位,東西衙廊外,通衢大路,比屋臨觀”的記載,可以看到宋代福建的皮(紙)影戲的雛型。

    02月27日

    閩南文化研究的學術傳統

    閩南文化研究的學術傳統

    在閩南師大學術座談會“閩南文化工作坊”聽到各位朋友的高見,很受教益!

    02月25日

    略談閩南語歌仔冊

    略談閩南語歌仔冊

    作為說唱文學,閩南語歌仔冊是一種活態文化(living-culture),迄今仍然存活于海峽兩岸之閩南語方言區:有人仍然在演唱和賞聽、閱看和朗讀、編述和出版、收集和研究。

    02月24日

    許地山在集美演講

    許地山在集美演講

    漳州尋源中學??庉嫴烤庉?、南風印刷廠印刷的《尋源??返?期(1936年7月出版)刊有歐陽征的《許地山先生講道錄》,其文謂:“下載兩篇講稿,乃先生方自英倫歸來(汪按,“方自英倫歸來”應為“方自北京歸來”),適激勵團集于同安集美學校,敦請先生擔任講員,時在民國九年舊歷六月下浣,距今將16年矣。

    02月22日

    大小租 上下郊

    大小租 上下郊

    清代江蘇學者王有光曾采江蘇俚語俗諺,略加注解,成《吳下諺聯》四卷;清代福建學者林豪也曾采集閩南俗語為《俗語對》。諺聯(俗語對)將雅俗、莊諧、俗語和對聯一爐共冶,相當有趣。

    02月21日

    “公家?!迸c“公家某”

    “公家?!迸c“公家某”

    1927年,毛澤東吟詩般地說了兩句:牛。這是農民的寶貝。誠哉是言也!在農業機械化水平低下的千百年里,牛扮演了農耕生活里的重要角色,譽稱“耕?!?。在臺灣歷史上,牛車還是陸上乃至水上交通的重要工具。

    02月20日

    “開基外祖”及其他

    “開基外祖”及其他

    閩南俗語“開基外祖”“異姓公媽”和“豬母稅”都同閩臺鄉土社會曾經盛行的招贅婚俗有關聯,并且彼此也有關聯。

    02月19日

    “八支竹篙打嘜到”

    “八支竹篙打嘜到”

    閩南人有時會用“伊是八支竹篙也打嘜到(打不著)的親戚”,來說明沾不著邊的所謂遠親之疏遠。

    02月18日

    “老人做公親”

    “老人做公親”

    在閩南方言里,做公親是充當仲裁、調解人的意思;老人則是從鄉土社會成員中、由鄉土社會成員“眾所推服”選出的所謂鄉老。當鄉土社會成員之間發生屬于民事案件的爭執或糾紛,往往請這位(或這幾位)眾所推服的鄉老來擺平。

    02月17日

    喪葬文化之墓碑

    喪葬文化之墓碑

    1926年12月13日,顧頡剛教授在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倡設風俗研究會,他本人向風俗研究會申報了研究課題《廈門的墓碑》。顧頡剛教授提交課題成果前離開廈大到了廣州中山大學。

    02月16日

    閩教版的涉臺讀物

    閩教版的涉臺讀物

    值茲福建教育出版社60周年社慶,我懷著虔敬和感恩的心,祝賀她走過的歷程,祝福她走好更為久遠的路途。

    02月15日

    臺灣版的“敬惜字紙”

    臺灣版的“敬惜字紙”

    古早“敬惜字紙”是全民的風尚,各地多建有“敬字亭”或“惜字亭”,專門用于焚化“有字的紙”即“字紙”。這是崇尚讀書、尊重文人、保護文化的表現。

    02月14日

    臺南父子進士

    臺南父子進士

    臺南米街施瓊芳、施士潔父子進士的故事,迄今仍為臺南人喜聞樂道。

    02月13日

    端陽節的傳單

    端陽節的傳單

    圖一的標題是有感嘆號的:“歡度端陽節,懷念流落人!”照片及其說明是:“國民黨空軍訓練司令部少將韓德輝的姐姐韓菊佳(右)和子女包粽子過端陽?!眻D二標題“喜度端陽節”,副題是:“國民黨空軍中校林崧生在福州的親人喜度端陽節”,照片及其說明:“林崧生的父親母親及弟妹、弟媳在觀看孫女們的節日表演”。

    02月12日

    臺灣史研究的“陳氏定理”

    臺灣史研究的“陳氏定理”

    陳孔立教授在其學術名著《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里論述清代臺灣從移民社會到定居社會的轉型,提出“大約在1860年前后,臺灣從移民社會過渡到定居社會”的論斷。陳老師的這一論斷應該可以稱為“陳氏定理”它在臺灣史研究中有多重證據可資證明、又在臺灣史研究中可以用于解釋多種問題。

    02月11日

    文人與民歌

    文人與民歌

    讀臺灣宜蘭詩人李逢時(1829-1876年)的《泰階詩稿》,驚喜地看到民歌風的《采茶歌》。

    02月11日

    無恥者的宣言

    無恥者的宣言

    “我嘴上說的同心里想的可不是一回事”,這是無恥者的宣言。

    02月09日

    狀元與拔貢

    狀元與拔貢

    清人袁枚《子不語》里有個“狀元不能拔貢”的段子,說的是清代狀元黃軒因在考場“頭暈目?!卞e失了十二年一遇的“拔貢”機會,后來卻成了狀元。這顯然是勵志故事:要正確對待一時的考試失利,要努力爭取最好的成績。但是,袁枚用錯了標題。

    02月08日

    清代狀元吳魯與臺灣

    清代狀元吳魯與臺灣

    “領袖名經千家佛,填膺憂憤百哀詩”。這是臺灣進士汪春源《白華庵主像贊》二首之一的頷聯,說的是清代狀元、吾閩先賢吳魯(吳魯自號“白華庵主”)生平的兩大事跡:中狀元和寫《百哀詩》。吳魯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狀元(同榜有臺灣進士許南英),古早用佛家《千佛名經》喻科舉登科錄(進士名錄),“領袖名經千家佛”說的正是吳魯高中狀元事;“填膺憂憤百哀詩”則記1900年吳魯在京目睹“庚子事變”之種種慘狀,憂憤而寫《百哀詩》,可謂“憤怒出詩人”也!

    汪毅夫02月07日

    清代狀元王仁堪

    清代狀元王仁堪

    王仁堪(1848年-1893年),福建閩縣人。清光緒三年丁丑科(1877年)以一甲第一名(狀元)賜進士及第。初以翰林修撰入直南書房

    02月07日

    參觀漫游受教育

    參觀漫游受教育

    1975年12月15日,大陸司法機關從即日起全部釋放在押的原國民黨縣團級以上黨、政、軍、特人員,給予公民權并妥善安排其生計和生活。此前獲得特赦釋放的原國民黨、“偽滿”戰犯也已得到妥善照顧。

    02月05日

    傳單里的珍貴鏡頭①:一場棒球友誼賽

    傳單里的珍貴鏡頭①:一場棒球友誼賽

    1975年9月,第三屆全國運動會在北京召開。全運會開幕前,1975年8月1日適逢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正在北京集訓的臺灣省代表團棒球隊同解放軍北京部隊棒球隊舉行了一場友誼賽。當年通過空飄散發臺灣的傳單里留下了珍貴的鏡頭。

    02月02日

    守望海疆

    守望海疆

    圖一是趙樸老賜予的詩醇墨寶,是我最為珍惜的藏品。一日,有友人來訪,觀摩久之,贊曰:“樸老真高人大德也,是詩有守望海疆意”,我甚以為然。

    01月30日

    話說“臺灣既割”

    話說“臺灣既割”

    清人文廷式《聞塵偶記》(收《近代史資料》1981年第1期)記:“臺灣既割,舉國遂諱言臺灣二字。劉銘傳卒,特旨予恤,而不正言其官為前臺灣巡撫,不知草擬諸臣果何用心也”。

    01月29日

    福建臺灣省和閩臺區

    福建臺灣省和閩臺區

    臺灣建省后的全稱是“福建臺灣省”。據《清實錄》,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二月十二日,清廷決定將劉銘傳擔任的“督辦臺灣軍務福建巡撫”官職改個名兒,傳旨“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劉銘傳所請從緩改設巡撫,著毋庸議”,并謂“臺灣雖設行省,必須與福建聯為一氣,如‘甘肅新疆’之制,庶可內外相維”。

    01月28日

    1940年代的“抗日神劇”

    1940年代的“抗日神劇”

    30余年前,我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發表的《東南地區的抗戰文藝》談到“1940年,西南聯大教授陳銓等人組織‘戰國策’派,宣揚特務統治、散布法西斯思想。

    01月25日

    臺胞來京辦書局

    臺胞來京辦書局

    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編著的《臺灣會館與同鄉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192頁記:“臺胞陳天錫1931年來到北平后,曾創設志誠實業有限公司,經營和濟印書局、立達書局”。這是一條值得重視的資訊。循此線索當可深入研究,其成果亦當可期。

    01月24日

    康大川與日本戰俘

    康大川與日本戰俘

    康大川又名康天順,臺灣苗栗人,1915年出生。1938年3月從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后歸返祖國、投筆從戎,參加抗日戰爭,轉戰于桂北、湘北前線。

    01月19日

    閩南方言里的“招夫”婚俗

    閩南方言里的“招夫”婚俗

    在閩南方言里,招贅婚就女方而言叫“招夫”、從男方來說是“上門”。閩南方言里的“討豬母稅”“異姓公媽”“開基外祖”“半招半嫁”“媳婦仔大家”“媳婦仔后生”“八代大母”等說法,則一一記錄或表現了“招夫”婚俗之種種情況。

    01月18日

    閩南方言里的“賣某”惡俗

    閩南方言里的“賣某”惡俗

    顧頡剛教授曾談論方言學與民俗學相結合的學術方法,他說:“以風俗解釋方言,即以方言表現風俗,這是民俗學中新創的風格,我相信其必有偉大的發展”。茲舉一例來說明與此方法論相關的方言同民俗的關聯。

    01月17日

    吳石與日本反戰士兵

    吳石與日本反戰士兵

    今年6月,我在中評網寫的《致敬團與宣慰團》談及吳石將軍的兩次涉臺活動:參與接待“臺灣光復致敬團”(1946年)、參加白崇禧“宣慰團”到臺灣(1947年)。今天要談的是他同日本反戰士兵的三件往事。

    01月16日

    李友邦的一段往事

    李友邦的一段往事

    1995年秋天,李友邦將軍遺孀嚴秀峰大姐到北京參加抗戰勝利50周年慶典后,來到福州小住,我參與接待。

    01月15日

    裕仁說了啥、咋說的

    裕仁說了啥、咋說的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昭和天皇裕仁透過“日本放送協會”(NHK)、透過廣播電臺發布《大東亞戰爭終結/詔書》(簡稱《終戰詔書》)。裕仁說了啥、咋說的?

    01月14日

    錢天鶴教授的銅像

    錢天鶴教授的銅像

    錢天鶴教授的大名,最早是看書看到的。20余年前,我在福建社會科學院工作,與院內同事謝重光教授、楊彥杰教授合作撰寫《金門史稿》,從金門地方文獻看到:“農復會” 委員錢天鶴多次到金門,以“農事試驗所”為工作基地,開展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技術推廣,用功、立功于民生。

    01月13日

    “公學讀六冬”的結果

    “公學讀六冬”的結果

    日據臺灣時期,日據當局在實施皇民教育的同時,也實施愚民教育。臺灣民諺“公學讀六冬,不識屎礐仔枋”說的是,讀了6年公學校(日據當局為臺灣人開設的學校),或者說接受了日本人的教育,人變傻了(傻到連常見的東西如廁所的木地板也不知其為何物)。

    01月12日

    抗日航空烈士高志航

    抗日航空烈士高志航

    據報章記載,1980年8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召開座談會,紀念抗日航空烈士高志航等和1937年“八一四”對日空戰大捷。

    01月11日

    送水救旱到馬祖

    送水救旱到馬祖

    我記得2002年上半年,馬祖苦旱,連月不雨,島上居民生產、生活發生很大困難。到了4月,旱情相當嚴重,馬祖人民要求從福州馬尾運送淡水。

    01月10日

    告慰張連 金門通水

    告慰張連 金門通水

    福建省向金門供水工程大功告成,人人歡喜。

    01月09日

    《窺園留草》系鄉誼

    《窺園留草》系鄉誼

    1962年9月,黃典權教授在為許南英《窺園留草》(臺銀印本)所寫的《后記》里說:“(《窺園留草》)是一個臺灣名進士家破國危、幽忍凄切的心聲,交織著很多地方掌故以及當時文人風雅際會言行的紀錄。所以,留草的文獻價值,好像比同時代一些詩文集更高得多”。除了詩、詞,該書編輯、出版過程也聯結著臺灣文人的鄉誼。

    01月08日

    許南英傳與許地山傳

    許南英傳與許地山傳

    1933年,許地山編錄的許南英詩詞集《窺園留草》交由北平和濟印書局印行。

    01月07日

    臺胞郭水生為魯迅照相

    臺胞郭水生為魯迅照相

    1927年1月2日,魯迅在寫給許廣平的信里說:“今天照了一個相,是在草叢中,坐在一個洋灰的祭桌上,但照得好否,要后天才知道”。在當天的日記里,魯迅特地記上一筆:“下午照相”。

    汪毅夫01月06日

    清代的京官

    清代的京官

    關于清代職官制度,有不少復雜而有趣的話題,譬如清代的京官。相對于地方官而言,京官指在京師中央系統任職的官員;在京師中央系統任職的官員里,相對于朝官(又稱升朝官)來說,京官則指不預常朝、職務較輕的官員。

    01月05日

    北京的會館文化

    北京的會館文化

    讀《光緒順天府志》京師志卷十三《坊巷上》、卷十四《坊巷下》,見北京各坊巷遍布全國各地設立的會館,如“教場上、下頭條胡同有云南、山左、宜荊、永新諸會館。

    01月04日

    寧波鄞城盧公祠

    寧波鄞城盧公祠

    明末廉吏忠臣盧若騰是福建金門人?!督痖T志》記:“浙江鄞城東渡門,有祠祀盧牧洲先生??滴蹰g,當道重修,丹青壯麗,額曰:德馨民社。先生孫朂吾聞之,作詩紀事,有‘廉吏當年惟茹蘗,桐鄉異代尚召魂’之句”。

    01月03日

    廈大教授虞愚到臺講學

    廈大教授虞愚到臺講學

    說來是70年前的事兒。據當年的《廈大???,1948年8月4日,廈門大學文學和哲學專業的著名教授虞愚先生應臺灣省政府邀請,到臺灣“擔任該省舉辦之教育人員暑期研習班專題演講人”。

    01月02日

    廈大中文系軼事

    廈大中文系軼事

    中文系的學生分文學青年和文學女青年,中文系的師尊也分兩種:“穿長袍”有學問與“著西裝” 多才藝。當然,“穿長袍”與“著西裝”是形象的說法。

    12月30日

    地方志與“大代志”

    地方志與“大代志”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發生了“一條大代志”(閩南語,一件大事也),日本仔借口琉球海難船民被“臺灣生番”殺害,居然出兵臺灣。據《清實錄》,清廷明確指出:“生番地方本系中國轄境,豈容日本窺視”“生番既居中國土地,即當一視同仁,不得謂為化外游民,恝置不顧,任其慘遭荼毒”,并令地方要員與日本仔交涉。遵照清廷旨意,“潘霨偕道員夏獻綸等員于五月初八日馳抵瑯嶠,與日本中將西鄉從道反復辯論,逐條窮詰”。

    12月29日

    “閩在海中”

    “閩在海中”

    《山海經》曰:“閩在海中”。如果“閩”是地名、是今之福建的別稱,那么“閩在海中”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通的。

    12月28日

    閩、臺兩地的“干部交流”

    閩、臺兩地的“干部交流”

    本文要談的是清代閩省“內地”與閩省“臺地”官員互調的情形。

    12月27日

    無福不成衙

    無福不成衙

    臺灣民間舊有“無福不成衙”之諺流傳。

    12月26日

    推薦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二編)

    推薦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二編)

    陳支平教授在《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之《推薦序》里精辟地談論海峽兩岸學者共同參與“臺灣史研究”學科建設的情形,并謂“《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今海峽兩岸臺灣史學術研究的基本現狀和學術水準。這套論集的出版,相信對于推動今后臺灣史研究進一步開拓和深入,無疑將產生良好積極的作用”,誠哉是言也!

    12月25日

    清代臺灣的幕友

    清代臺灣的幕友

    幕友(又稱幕賓、幕客和師爺)是官署里沒有官職的佐助人員。幕友多由官署主官私人聘請。主官作為府主辟置幕府,聘用幕友,幕友則入幕佐助,對府主負責。

    汪毅夫12月24日

    多聞闕疑的學術態度

    多聞闕疑的學術態度

    讀《黃天橫先生訪談錄》,知黃天橫先生有《臺南的壁鎖》刊于《臺灣文物論集》(1966年)。幾經訪求,終得一讀。

    12月23日

    城市的神圣性

    城市的神圣性

    每次到杭州,總懷揣著朝圣的心。有人說,杭州到處是文化。在這城市里行走,當你停下腳步,很可能就站在某處文化遺址上。暑期到杭州參觀方志館,講解員用好聽的聲音告訴大家,我們的腳下是南宋德壽宮遺址的一角。于是,參觀的全程我都小心翼翼、躡手躡腳。

    12月22日

    “典賣其妻”的證言證物

    “典賣其妻”的證言證物

    明代末年,以“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名聞天下、名傳至今的馮夢龍在福建壽寧知縣任上撰《壽寧待志》,書中有關于“典賣其妻”陋俗的重要證言,略謂:“或有急需,典賣其妻,不以為諱?;蛸U于他人生子,歲僅一金,三周而滿,滿則迎歸。典夫乞寬限,更券酬直如初。亦有久假不歸,遂書賣券者”。

    12月21日

    搭臺殉節之惡俗

    搭臺殉節之惡俗

    多年前,我曾在臺南成功大學講《閩臺婦女史研究》。當我講到“閩省舊有”的搭臺殉節之惡俗時,有女生怕怕地提問:“這太可怕了,臺灣應該不會這樣子吧?”記得我當時回答說:“閩、臺兩地,事事相同,連社會問題也大致相當”,并舉出《臺灣外記》里的一個事例:1681年,鄭經病逝,明鄭集團發生內訌,鄭經長子鄭克臧被殺。鄭克臧妻陳氏夫人時已有身孕,“號泣悲咽”,曰:“我今已矣,供飯三日,聊盡人事。我夫妻子母自應相從于地下”。其堂兄陳繩武、兄陳夢球居然“咸壯之”。然后是“令人搭臺,夫人登,受文武祭奠畢,與諸兄弟拜別,從容投繯,顏色如生”。

    12月20日

    招撫鄭芝龍

    招撫鄭芝龍

    1918年,明代閩人陳白南的《蓮山堂文集》由近代閩人丘復“訂正”、“陳敬賢備資刊刻”、交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

    12月19日

    明鄭的“烏鬼”衛隊

    明鄭的“烏鬼”衛隊

    我藏有《臺灣軍備圖(1664年)》(復制件),并曾以“人名多于地名的地圖”為題,在拙著《學術研究與臺聯工作》(中國評論學術出版公司2017年7月版)做過報告。

    12月18日

    說長道短話連橫

    說長道短話連橫

    近日到杭州參加連橫《臺灣通史》學術研討會。兩岸學者聚在一處,會上會后談論的總是連橫他老人家。我也參與說長道短,談了如下意見:

    12月17日

    洪棄生痛斥“日本仔官”

    洪棄生痛斥“日本仔官”

    洪棄生(1867—1929)是臺灣建省時期和日據前期最為杰出的詩人和學者。

    12月16日

    臺灣鄉土文學論爭

    臺灣鄉土文學論爭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的《臺灣文學史》(上、下卷)于1993年1月出齊后,2007年9月作為學術名著,收入《中國文庫》由現代教育出版社出版。

    12月15日

    周老師的朋友

    周老師的朋友

    我在中評網寫了《周老師175歲誕辰紀念》,有彰化友人說“讀了特別有感”,另有友人感嘆說“該給周老師發張好人卡”(是真的好人卡,不是女孩對告白愛情的男孩說的 “你是好人”然后“卡”住哦)。人以群分,周老師是好人,周老師的朋友也是好人。

    12月14日

    在臺灣看人評《宋史》

    在臺灣看人評《宋史》

    我曾多次到臺南祀典興濟宮參訪,每次都會看到清代臺灣知府周懋琦題寫的楹聯。我看得明白真切,其上聯“秉筆陋元臣醫藥神靈宋史漏收方伎傳”是對《宋史》的批評:《宋史》編寫功成,讀者很快發現,宰相號稱“元臣”,但《宋史》將宋代乾道、淳熙年間的宰相曾懷和嘉定年間的宰相錢象祖遺漏了;另外,興濟宮主祀的“保生大帝”生前是“醫藥神靈”的名醫,《宋史》之《方伎傳》未收其人,也是失誤。

    12月13日

    用50年證明一個大寫的義

    用50年證明一個大寫的義

    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當清廷被迫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來,“海上誰來建義旗”?臺灣各地人民高舉義旗、編練義軍,“誓與倭人不共戴天”。三月二十四日,臺灣進士丘逢甲刺指血書“抗倭守土”,并以“工部主事,全臺義勇統領”的名義領銜聯名上書朝廷,其文有一“義”字、有“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愿與撫部誓死守御”之語。四月初四日,臺灣舉人汪春源、羅秀惠、黃宗鼎等在北京悲憤嗆聲:“臺民忠勇可用”,抵死愿做“義民”!當年,康有為親見“臺灣舉人,垂涕而請命,路人莫不哀之”的情形,連橫《臺灣通史》也記下這一幕:“臺灣舉人會試在北京,聞耗,上書都察院,力爭不可?!?/p>

    12月12日

    周老師175歲誕辰紀念

    周老師175歲誕辰紀念

    清代府、州、縣教育機關各設府學教授、州學學正、縣學教諭主之,又各設訓導輔之。來自福州的周莘仲曾任臺灣彰化縣學教諭,人稱周老師。

    12月10日

    關于《花隨人圣庵摭憶》

    關于《花隨人圣庵摭憶》

    近日購得《花隨人圣庵摭憶》(中華書局2013年8月版),翻擷之余,宜有說焉。

    12月09日

    《紅樓夢》的臺灣評本

    《紅樓夢》的臺灣評本

    《妙復軒評點〈石頭記〉》是“太平閑人”在臺灣寫成的一部巨著,是《紅樓夢》的一個重要評本,其學術獨創性獲得學界一致肯定。

    12月09日

    林紓與臺灣

    林紓與臺灣

    我在中評網寫了《北大學人陳衍與臺灣》,有臺灣青年學者告訴我,她們上高中歷史課時知道,陳衍在1895年起草、同林紓等人聯名上書都察院抵制《馬關條約》、抵制割讓臺灣。

    12月09日

    歷史著作的后續工程

    歷史著作的后續工程

    注解古書(包括古代經典著作)的工作開始于漢代,而漢代的經典著作在魏晉南北朝各代、在唐代已有專門的注家注本。

    12月06日

    從臺灣縣到安平縣

    從臺灣縣到安平縣

    “臺灣郡縣添改裁撤”其中包括“將原有之臺灣府、(臺灣)縣改為臺南府、安平縣”,是臺灣建省的一個重要步驟。

    12月05日

    我的一位座上客

    我的一位座上客

    “桂堂”是先師俞元桂教授的自號和書齋室號。俞老師生前的藏書多鈐有一方藏書章,曰“桂堂座上客”。及老師退休,其藏書陸續捐贈,“桂堂座上客”在圖書館、資料室或其他學人的書齋里依然是座上客,因為最好的學術著作總會得到最好的看待、最好的對待。如今,我也退休了,在福建的藏書已全部捐給母校等大學,在北京的藏書大部捐給全國臺聯的職工之家和北京臺聯的臺灣會館。留在身邊的書則依然是我的座上客,它們將伴我走完老年學者的路。

    汪毅夫12月04日

    古早臺灣詩人追的星

    古早臺灣詩人追的星

    詩人學詩、作詩,不免心有所儀、筆有所宗,故“詩話”作品里常有“詩學老杜”“詩宗山谷”和“詩似徐東癡、宗定九”之類評語。我們來看看臺南人最喜談論的施士潔、許南英、汪春源三進士的追星故事。

    12月03日

    北大學人陳衍與臺灣

    北大學人陳衍與臺灣

    據郝平《北京大學創辦史實考源》(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陳衍于1907年四月至1908年十二月任京師大學堂經學教員,是早期的北大學人。

    12月03日

    望子成龍父母心

    望子成龍父母心

    大陸高考(6月)或者臺灣的大學入學考試(9月)期間,考生家長之種種表情、種種表現,滿滿的全是愛。望子成龍,兩岸父母同此心也。

    12月01日

    簽詩是詩嗎?

    簽詩是詩嗎?

    讀了我寫的《京師門外關廟簽》,有臺灣青年朋友提問:簽詩是詩嗎?這個問題要打兩個問號,一是“什么是詩呢”,另一個才是“簽詩是詩嗎”。

    12月01日

    京師門前關廟簽

    京師門前關廟簽

    臺灣著名學者黃美娥教授《一種新史料的發現》(載《竹塹文獻》第4期,1997年10月)報告,臺灣進士鄭用錫在其《感悟》詩后,附文《正陽門關圣帝簽詩》記簽詩與其一生的關系。清道光三年(1823年),鄭用錫參加癸未科會試后,隨友人到京師正陽門關帝廟“叩求簽詩,以卜功名上進可否”。

    12月01日

    談清代福建的育嬰堂?

    談清代福建的育嬰堂?

    日本學者夫馬進《中國善會善堂史》謂:“福建自古以來就以溺女之風的盛行而聞名。但在本研究涉及的52處州縣之中,在雍正二年發布建立育嬰堂的上諭之前,只有清流縣設有一處建于康熙四十五年的育嬰堂”。

    11月28日

    浙江桐鄉縣令方雨亭

    浙江桐鄉縣令方雨亭

    頃得親友告知,網上有文章談到浙江桐鄉縣令方雨亭愛才如命,推薦并資助蔣百里入浙江大學(當時叫求是書院)的故事?!对捳f兩岸》所有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氣呵成,就像一個個歷史的小片段,形成了對兩岸關系大歷史的強有力佐證與補充。

    11月28日

    談招贅婚俗

    談招贅婚俗

    招贅婚是臺灣歷史上、尤其是臺灣移民社會歷史階段里常見的婚姻類型。

    汪毅夫11月23日

    婢女救濟績效研究

    婢女救濟績效研究

    福建社會科學院是一方學術重鎮,有一批很好的學者和學術成果。從1987年到1997年,我有幸在福建社會科學院、在師友指導下度過10年潛心研究的學者生活。

    11月22日

    丘逢甲的姓名字號

    丘逢甲的姓名字號

    曾參與改編單田芳紅色經典評書系列《賀龍傳奇》《少林將軍許世友》《九一九演義》,并參與《單田芳自選集》十部系列評書的文字整理,文史功底深厚?!对捳f兩岸》所有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氣呵成,就像一個個歷史的小片段,形成了對兩岸關系大歷史的強有力佐證與補充。

    汪毅夫11月21日

    談轉房婚

    談轉房婚

    我在乾隆《福州府志》里讀到清代雍正年間,福建官府旌表的“方廷蔭妻”楊氏的故事。少女楊氏“嫁甫二日”,丈夫方廷蔭“為繼母所逼赴水死”。小楊“痛夫死非命,投江者再,遇援不得死”。方家繼母逼小楊轉嫁“己所生子”方廷賡,小楊不從,又“欲鬻之外鄉”。小楊在惡婆婆的威逼之下,終于“投繯”而死。

    汪毅夫11月20日

    陳支平:序汪毅夫《聯結兩岸》

    陳支平:序汪毅夫《聯結兩岸》

    汪毅夫先生的《聯結兩岸》已經結集,征序于我。我沒有絲毫要客氣推辭的意思,一口答應。我之所以如此孟浪不謙遜,一是忝為汪毅夫先生的老友,卻之不義;二是汪毅夫先生自2018年退休后,勤于撰寫有關海峽兩岸的文史掌故札記,每成一篇,總是第一時間通過微信發給我閱讀。日積月累,居然多達八百余篇。如此熏陶、欣賞、獲益之后,總是有一些話想說的吧?如今機會來了,自然不宜錯過。

    11月15日

    臺灣古無此風嗎?

    臺灣古無此風嗎?

    歷史上,溺女(溺棄女嬰)和錮婢(錮婢不嫁)曾經成為風氣、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溺女之風剝奪女嬰的生存權,錮婢之風剝奪婢女的婚姻權甚至性生活權,凡此嚴重障礙社會成員共同生活、共同進步的問題當然是嚴重的社會問題。

    11月13日

    清代廈門有幾間領事館

    清代廈門有幾間領事館

    據《清季中外使領年表》(中華書局1997年重版本),清代駐設廈門的外國領事館及其設館時間(以首任領事到任時間為設館時間。首任領事到任時間尚待査考者,則以表中所記之首任領事在任或獲任時間記為當年前后)為:

    10月27日

    考題的故事

    考題的故事

    又雙叒叕,一年一度的高考來也??己?,考題往往要被考評、討論一番:上峰要考評,出得好不好;家長要討論,出得難不難。清代有兩個考題的故事,俺說給各位聽聽。

    10月06日

    《西進尋夢》序

    《西進尋夢》序

    臺灣主要水脈,如島內最長的河流濁水溪、古代臺灣詩人最喜歌詠的大甲溪,多取東西流向。今之臺灣青年西進尋夢,亦勢也、自然而然也。誰謂不然?

    汪毅夫10月04日

    汪毅夫:“臺灣番民屋宇”

    汪毅夫:“臺灣番民屋宇”

    近人徐珂《清稗類鈔》第一冊于“臺灣番民屋宇”條下記:“臺灣番民之建筑屋宇,先植棟柱于地,然后削竹為椽,編茅為瓦,成圓蓋,合力擎舉,置棟上。前后皆有闔扇,雕繪髹涂,色殊麗,兩旁皆細竹編為花草等紋,外堅密而中無間隔,形狹長,遠望如畫舫,又擇平地,編藤架竹木,高建望樓,每逢禾稻黃茂收獲登場之時,至夜,呼群扳緣而上,以延睇遐矚,平地亦仗械支柝,徹曉巡伺?!?/p>

    09月28日

    汪毅夫:沈葆楨的畫像

    汪毅夫:沈葆楨的畫像

    沈葆楨是對臺灣有貢獻的好官員,臺灣百姓至今仍然“時不時少念伊(時常想念他)”,尤其是看到壞人當道的時候。

    09月15日

    圖說“福建臺灣布政使司”

    圖說“福建臺灣布政使司”

    有朋友會問,臺灣既已建省,為甚“臺灣布政使司”尚冠有“福建”字樣呢?因為臺灣省的全稱是“福建臺灣省”。在《清實錄》里,臺灣巡撫稱“福建臺灣巡撫”、臺灣布政使稱“福建臺灣布政使”、臺灣彰化知縣稱“福建臺灣彰化縣知縣”、臺灣機器局委員稱“福建臺灣機器局委員”、臺灣鎮總兵稱“福建臺灣鎮總兵”,有時提及地名也用全稱如“以神靈顯應,頒福建臺灣嘉義縣城隍廟扁額曰臺洋顯佑”。

    09月13日

    汪毅夫:自動慶祝的“雙六教師節”

    汪毅夫:自動慶祝的“雙六教師節”

    話說1931年5月,著名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教授等“鑒于國內教育人員待遇菲薄、地位不穩及缺乏教養機會,遂約合教界同志創議設立教師節以謀補救,并議定該節日在每年六月六日舉行,故又名雙六節”。

    09月11日

    一起走過“窮兄弟相扶持”的時光

    一起走過“窮兄弟相扶持”的時光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福建省行政會議有提案謂:“閩臺原屬一家,距離密邇,交通便利,唇齒相依,關系密切,似應由省政府發動組織臺灣視察團前往該省視察”。福建省參議會亦有提案稱:“臺灣為海疆重地,與八閩沿海為鄰,千百年來移民墾殖,成為富庶之境”,“臺灣光復以還,不啻福建多一分省,今后經濟交流影響至巨,應即組織團體前往慰問考察”。

    08月28日

    汪毅夫:“結”之“第一義”

    汪毅夫:“結”之“第一義”

    一年前的今天,我在中評新聞網發表《千字文代年及其他》。一年前恍若昨天,而今天則尚覺書不盡言。按照“千字文代年”之法,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記為“結”。歷史似乎早有安排:兩岸關系在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打了一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是中國式的問題,是“中國結”。一個中國的原則確保臺灣問題不會成為死結,畢竟“臺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這是“結”之“第一義”。

    08月11日

    汪毅夫:臺灣進士汪春源的五題九首詩

    汪毅夫:臺灣進士汪春源的五題九首詩

    近日,學界友人楊仁飛博士發現并發來汪春源詩五首,銘感于心!詩稿藏于香港中文大學,詩稿的寄件人和收件人分別是臺灣進士汪春源和許南英,詩稿的最初保存者則是許南英、許地山父子。

    08月08日

    汪毅夫:臺灣進士李清琦寫的一篇碑文

    汪毅夫:臺灣進士李清琦寫的一篇碑文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藏有一方碑刻,碑文是臺灣進士李清琦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撰寫的,題為《清封朝議大夫州同銜附貢生可林李公墓志》,副題為《清敕授宣德郎? 貤封儒林郎? 晉封朝議大夫州同銜附貢生可林李公墓志》。其文曰:

    08月07日

    汪毅夫:話說葉明勛先生

    汪毅夫:話說葉明勛先生

    說來是30年前的事了。一天,俞元桂教授伉儷收到了葉明勛先生從臺灣寄來的信,信里有闊別的離愁和相會的期待。俞老師和師母很高興,讓我看了信,并說起葉明勛先生及其岳家的往事。

    07月18日

    汪毅夫:懷念俞元桂先生

    汪毅夫:懷念俞元桂先生

    恩師俞元桂教授逝世后,我仍然每個月到他的書屋來。然而,我再不能有同先生相談甚歡的機會了。對著先生的遺像,我默默無語,師母見我難過,在一旁說:“你同我說話,俞老師也會聽到,也會高興的?!?/p>

    07月14日

    汪毅夫:臺灣省有個陜西村

    汪毅夫:臺灣省有個陜西村

    近讀《臺灣文物論集》(臺北華岡書局,1984年6月再版本),見臺灣學者陳漢光在《臺灣冠籍地名的探討》一文裡報告說:“陜西莊。陜西,系陜西省名,臺灣省內以此為地名者只一處。陜西莊在今彰化縣秀水鄉陜西村。附考:查今該處有馬姓,謂其族出扶風。按扶風即今陜西省鳳翔縣;但又謂其祖籍系來自福建省海澄縣??贾鹤宄龇鲲L無誤,祖籍海澄亦無誤;猶一般閩南人遷臺后之謂族出河南,祖籍福建?!?/p>

    07月08日

    汪毅夫:“北闈南元”陳景亮

    汪毅夫:“北闈南元”陳景亮

    查清道光二十年庚子恩科(1840)《順天府鄉試題名錄》,陳景亮名列該榜第二名,該榜解元是天津劉曰萼,陳景亮名列其后。陳景亮雖非該榜解元(即當年“北闈第一名”),卻是當年的“北闈南元”。

    07月04日

    汪毅夫:“福建臺灣省”省民須知

    汪毅夫:“福建臺灣省”省民須知

    1885年,臺灣建省。那時,皇上就說了:“臺灣雖設行省,必須與福建連成一氣,如‘甘肅新疆’之制,庶可內外相維”。在臺灣建省的前一年即1884年,新疆建省。

    06月20日

    汪毅夫:話說國恥《馬關條約》

    汪毅夫:話說國恥《馬關條約》

    127年前的今天,1895年6月17日,是日據臺灣當局的“始政紀念日”,也是臺灣人民的“恥政紀念日”。

    汪毅夫06月17日

    汪毅夫:在浮冰上起厝

    汪毅夫:在浮冰上起厝

    臺灣已故學者張炎憲教授的學術生涯和學術著作,被人以“治史起造臺灣國”一語概括之。事實上,“治史起造臺灣國”好比在浮冰上起厝(閩南語,起造房屋也),是“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陳水扁語)的事,枉費才學和心思。

    06月16日

    汪毅夫:朱子與臺灣

    汪毅夫:朱子與臺灣

    清代康熙年間,祭祀朱子在臺灣已經是制度化的官方行為。我們讀官修的臺灣方志,康熙三十五年(1696)分巡臺廈道高拱乾纂修的《臺灣府志》卷之六《典秩》里已有記載:朱熹及其父親朱松均作為“先儒”入祀臺灣文廟。

    06月13日

    汪毅夫:清代征戍臺灣的福建將士

    汪毅夫:清代征戍臺灣的福建將士

    我在中國評論新聞網寫的《清代班兵制與福建戍臺將士》,雖僅千字,卻講明了史上一事之梗概:1683年施瑯統率的福建水師“進剿臺灣官兵”,在1684年由征戰轉為戍守,成為清代首批福建戍臺將士;從1684年到1895年的211年里,戍守臺灣的重大任務,主要是由福建將士組成的班兵擔當的。

    06月10日

    汪毅夫:清代擔任臺灣教職的福州人

    汪毅夫:清代擔任臺灣教職的福州人

    據《重修臺灣省通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版)卷八第1冊《職官志》所做的統計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如下情況:其一,清代臺灣各地、各級(府學、廳學、縣學)、各種教職(教授、教諭、訓導,清代臺灣的廳學未設“學正”一職)641任中,有186任由福州人擔任。

    汪毅夫06月08日

    汪毅夫:此日奚心弔屈子

    汪毅夫:此日奚心弔屈子

    詩人的心思總是細致的。詩人吳德功在這兩首詩里,“節遇端陽寂不喧”追記的是1895年臺灣的端午節情景,“端陽佳節鬧紛紛”句寫的卻是1896年臺灣的端午節場景;“此日奚心弔(通‘吊’)屈子”句寫的是1895年端午節臺灣人民過節的心境,“家家沿舊為招魂”句寫的卻是1896年端午節臺灣人民過節的情形:吊屈原,也為戰死于抵抗侵臺日軍的臺灣英烈招魂。

    06月02日

    汪毅夫:林步隨進士的新式學歷

    汪毅夫:林步隨進士的新式學歷

    吾閩先賢、清末進士林步隨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曾孫,其女林子東(今年101歲)曾任福建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其子林墨卿(凌青)曾任福建省政協副主席,他們都是受人敬重的福建省的老革命、老領導。本文要講的是林步隨的新式學歷。

    05月18日

    汪毅夫:雩祭與神明

    汪毅夫:雩祭與神明

    話說宋代大儒朱熹,到福建漳州當了郡守,便寫一紙《詣諸廟文》,其文曰:“國家受天明命,奄有萬方。分職任功,幽顯無間。熹奉制勅,來撫漳民。永惟明靈,實同憂寄。蒞事之始,祇款恤祠。敢竭愚衷,與神為誓。修身奉法,節用愛人。熹雖至愚,不敢不勉。驅除疫癘,時節雨旸,非人所能,是乃神職。吏有不吏,神得而誅;神或不神,則又奚咎?肴羞在列,馨香發聞。惟神聰明,鑒此心曲”。

    05月16日

    汪毅夫 :祈風與禱雨

    汪毅夫 :祈風與禱雨

    1998年12月9日,福建泉州南安九日山下,有一場“祈風儀典仿古表演”。我躬逢其盛,在現場仔細觀察,認真記錄。

    05月13日

    汪毅夫:閩、臺雩祭的一個情節

    汪毅夫:閩、臺雩祭的一個情節

    古人稱求雨之祭為雩祭,《說苑》: “大旱則雩祭而請雨”。從本質上說,雩祭屬于迷信活動,它在客觀上全然無力發生抗災減災的效應。如《荀子·天論》謂:“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有(猶)不雩而雨也”。

    05月11日

    汪毅夫:劉明電與劉啟盛

    汪毅夫:劉明電與劉啟盛

    1978年10月12日,《人民日報》發表消息《東京舉行劉明電先生追悼會》說:“東京華僑總會十月八日在東京舉行追悼會,悼念今年八月二十八日因病逝世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旅日愛國僑胞劉明電先生。

    05月09日

    汪毅夫:臺南謝家三寶樹

    汪毅夫:臺南謝家三寶樹

    臺灣進士許南英《南社同人在醉仙樓開歡迎會酒后放歌》,巧用森、家的析字和謝家寶樹的典故,以謝家“森玉樹”(即謝家“三寶樹”也)一語指稱臺南謝家謝石秋、謝溪秋和謝星樓。今天,且聽我說說他們的故事。

    05月07日

    汪毅夫:旅日臺胞謝溪秋

    汪毅夫:旅日臺胞謝溪秋

    多年前,我在中國評論新聞網寫過《1950年旅日臺胞反對"臺獨"的兩個故事》。全國臺聯老領導郭平坦讀后告訴我,文中提及的人和事,他都了解,盡管有廖文毅等少數人在日本從事"臺獨"活動,但絕大多數旅日臺胞是反對"臺獨"、熱望祖國統一的,幷勉勵我多講講旅日臺胞的故事。

    05月02日

    汪毅夫:紅軍臺胞女英烈施英

    汪毅夫:紅軍臺胞女英烈施英

    2019年4月,我在《漳州振成巷的臺灣孩子》一文寫道:“漳州振成巷曾住著汪、施等臺灣人家。1963年,時任中央軍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張愛萍上將,親筆致信漳州市人民委員會(即人民政府),證明施英的革命經歷和為革命犧牲的事實(圖一)。

    汪毅夫04月29日

    汪毅夫:臺灣義勇隊與漳州

    汪毅夫:臺灣義勇隊與漳州

    近日,漳州學界友人涂志偉先生發來有關臺灣義勇隊的“臺灣批”(閩南語,臺灣書信也)兩頁(圖一、二),幷告訴我,漳州市臺胞聯誼會方麗云會長有就“臺灣批”和“臺灣義勇隊與漳州”開展工作的計劃,涂志偉先生愿意提供學術上的協助。我雖老邁,亦當勉從其后也。

    04月27日

    汪毅夫:從“固定之航母”到“不沉的航母”

    汪毅夫:從“固定之航母”到“不沉的航母”

    西康《國民日報》1942年4月19日,發表《臺灣之聲——臺義勇隊長李友邦談話》。其文曰:“臺灣義勇隊總隊長李友邦氏近自浙皖返渝,對記者縱談臺灣近況及其對于祖國之熱望。

    04月25日

    汪毅夫:許南英自訂年譜的一條記載

    汪毅夫:許南英自訂年譜的一條記載

    臺灣進士許南英《窺園先生自訂年譜》有一條記載:“光緒九年癸未(1883),二九歲??圃囈嫉?。六月母藍氏卒,當暑入山覓穴,至十月間始葬于二甲灣仔坪。葬時與吳姓興訟,蒙臺灣縣沈江梅司馬微服往勘,堂結息案”。這條簡短的記載,涉及多方面的掌故。

    04月19日

    汪毅夫:臺南延平郡王祠

    汪毅夫:臺南延平郡王祠

    話說清代光緒元年(1875)新春正月十日,清廷批準臺灣官、紳沈葆楨等人的“奏請”:“建祠追謚”以紀念“忠烈昭然,有功臺郡”的“明故藩朱成功”即鄭成功。

    04月18日

    汪毅夫:臺南西門和小西門

    汪毅夫:臺南西門和小西門

    高冷的城樓,若得了人的記載和記憶,便如同常人一般有了體溫和脈動。

    04月12日

    汪毅夫:極簡碑文的故事

    汪毅夫:極簡碑文的故事

    臺灣府城(臺南)之小西門有一方“鎮道示禁”碑(圖二),碑文只有47個字,可謂極簡碑文:“欽命鎮守臺澎掛印總鎮府葉(欽命)分巡提學按司道徐 示 民商負販,車牛往來,不許兵役勒索,特示。道光貳拾捌年陸月 日勒”。

    04月08日

    汪毅夫:清明祭掃的故事

    汪毅夫:清明祭掃的故事

    臺灣進士許南英在1886年用輕松的筆調寫了一首詩:“大南門外路三叉,二月游春笑語嘩。桂子山頭無數冢,紙錢飛上棠梨花”。

    04月04日

    汪毅夫:譜出泉南樂府新

    汪毅夫:譜出泉南樂府新

    民國《廈門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卷二十二《藝文志》記:“《泉南指譜重編》六卷,林鴻著。

    04月04日

    汪毅夫:連橫與南社

    汪毅夫:連橫與南社

    說起連橫與南社,總須話分兩頭、一一道來。這是因為杰出的臺灣愛國詩人連橫(連雅堂),同兩個號稱“南社”的詩社都有密切的關聯。

    04月04日

    汪毅夫:廣澤尊王的故事

    汪毅夫:廣澤尊王的故事

    研究民間信仰卓有成績的福建學者魏應麒,從小有個小名叫“大哥”,長輩包括舅舅也喊他“大哥”(須知,舅舅往往作為母親娘家的最高代表出現,如俗諺所謂“天上天公,地上舅公”)。

    03月30日

    汪毅夫:窺園與永華宮

    汪毅夫:窺園與永華宮

    窺園是臺灣進士許南英在臺南的舊居,“窺園先生”則是許南英先生的自號。許南英早年曾在窺園開設“聞樨學舍”,以授徒為業。其時乃在他1890年中為進士前的十年間。

    03月29日

    汪毅夫:臺灣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從未停止抗爭

    汪毅夫:臺灣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從未停止抗爭

    祖籍臺南的汪毅夫不僅研究收藏“閩臺抗戰共同記憶”,他的曾祖父汪春源亦即抗日戰爭親歷者,曾在1895年4月17日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簽訂之際,聯合臺灣舉人上書“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力主抗日保臺。

    03月28日

    汪毅夫:“銀貴錢賤”的故事

    汪毅夫:“銀貴錢賤”的故事

    清沿明制。清之貨幣制度,也是銀兩與制錢并行,又規定銀兩同制錢的比價是:每銀1兩相當于制錢1000文。

    03月24日

    汪毅夫:1978年春天的消息

    汪毅夫:1978年春天的消息

    1978年3月31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在《全國科學大會閉幕詞》里熱烈歡呼:“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粘鼋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03月21日

    汪毅夫:福建師大教師林東寧

    汪毅夫:福建師大教師林東寧

    昨天夜里,福建師大外文系林本椿教授來信垂問:“1980年以前,福建師大外文系有來自美國的女教師林東寧,記得她是臺北板橋林家、廈門鼓浪嶼菽莊主人林爾嘉的后人,她邊教英文邊學中文,很崇敬毛主席。您知道她嗎?”

    03月17日

    汪毅夫:清明祭掃的故事

    汪毅夫:清明祭掃的故事

    臺灣進士許南英在1886年用輕松的筆調寫了一首詩:“大南門外路三叉,二月遊春笑語嘩。桂子山頭無數冢,紙錢飛上棠梨花”。

    03月15日

    汪毅夫:菽莊花園走出來的植物學家

    汪毅夫:菽莊花園走出來的植物學家

    林崇智是從菽莊花園走出來的植物學家。據臺灣學者鄭麗榕《林崇智的臺灣植物學研究》(載《臺灣風物》第67卷第4期,2017)一文報告,林崇智于1897年出生于廈門鼓浪嶼。

    03月14日

    汪毅夫:虞愚教授的游臺詩

    汪毅夫:虞愚教授的游臺詩

    《臺灣雜詩》之題記曰:“民國三十六年七月,愚應聘往臺灣講學。多瞻名宿,殊饜夙心。山林之秘,競呈觴詠之情。托諸比興,不務求工。斯盛攬勝之余,恒多郁勃。暇日書之,聊記鴻爪云爾?!?/p>

    02月18日

    汪毅夫:抗戰時期福建石獅的臺灣醫生

    汪毅夫:抗戰時期福建石獅的臺灣醫生

    《蘭大弼醫生口述歷史》記:“至于義勇隊,我也碰到一、兩位,但他們是臺灣人。很有趣的是,其中一人是一位曾在彰化受到訓練的年輕人的太太。

    12月21日

    汪毅夫:時事與史實

    汪毅夫:時事與史實

    上?!饵c石齋畫報》1895年第5期有一張圖畫(見圖),畫的是當年臺灣民主國的時事。

    11月30日

    汪毅夫:1932年福州“水戶事件”

    汪毅夫:1932年福州“水戶事件”

    潘群《福州新聞史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和徐明新《福建新聞史》(海峽文藝出版社2009年3月版),均有關于福州“《閩報》記者臺灣人李爐已”制造“水戶事件”的記載。福州《閩報》(中文版)是日本人前田彪、井手三郎在日據臺灣當局(臺灣總督府)支持下,收購原《福報》(福建閩清人黃乃裳創辦于1895年)設備,并由日本人中曾根武、宗方小太郎擔任主編,于1898年1月創辦的,社址設于福州南臺泛船浦。

    07月21日

    汪毅夫:聽魯迅談畫箋與箋譜

    汪毅夫:聽魯迅談畫箋與箋譜

    名人寫給名人的信,往往會用印有圖畫的箋紙即畫箋。

    07月19日

    汪毅夫:名人寫給名人的信

    汪毅夫:名人寫給名人的信

    名人寫給名人的信,往往要恭敬和自謙,又往往會涉及其他的名人。近日,福建省漳州收藏家柏廬主人讓我看的謝云聲致黃仲琴的信(1928.9.23),就是頗有講究、涉及頗多名人的信,閱讀時不能不有所考究也。

    07月14日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互聯網舉報中心 防范網絡詐騙 法律顧問:煒衡律師 視聽節目許可證0108263京公網安備110105000081號京網文[2011]0283-097號
    中文 | English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