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沈葆楨《題“延平郡王祠”聯》,陳孔立書。(來源:汪毅夫提供)
話說清代光緒元年(1875)新春正月十日,清廷批準臺灣官、紳沈葆楨等人的“奏請”:“建祠追謚”以紀念“忠烈昭然,有功臺郡”的“明故藩朱成功”即鄭成功。于是,生前得明朝賜姓(所謂“國姓”即明宗室姓氏朱)、封王(封為延平王,又稱延平郡王)恩榮的鄭成功,身后有了清廷追授的“忠節”謚號,幷在臺南有了第一個官建的紀念館“延平郡王祠”。說起鄭成功的紀念館,在臺灣已經先有民間“鳩資”建立的“開山王廟”。臺南文化名人謝雪漁在《思慕民族英雄》(1945)一文里說:臺灣“漳、泉籍民之祖宗,多隸王之水、陸軍籍,從征蘭人(汪按,荷蘭人)而來。慕王之意氣,鳩資立廟,榜為開山王廟,歲時伏臘,馨香俎豆。王甚威靈,祈禱輒應。遂為一方守護神”,鄭成功在民間儼然一個“神的存在”;又說:“清季沈葆楨中丞巡按渡臺,奏請清廷,為王勅建專祠,以勵忠節,以振民風。清廷欽準,乃舉鄉紳十人,各董其事。先嚴時泰公亦董事中一人”。除沈葆楨及謝時泰等臺灣“鄉紳十人”外,臺灣官員夏獻綸、周懋琦等參與聯名奏請,當年在本籍居住的臺灣宜蘭進士楊士芳“稟請”沈葆楨奏請,亦與“建祠追謚”有力焉。擺事實是為了講道理。近年,臺灣島內有一種說法,謂“民族英雄鄭成功”是大陸捧起來的。上記史實告訴我們,鄭成功也是臺灣官、紳、民共同紀念的民族英雄。
臺南延平郡王祠當年的祠祀原則也頗值得關注。謝雪漁記:“初之中殿塑王坐像”,兩廊分置位牌以從祀?!办粢孕е倚⒐澚x為主。祠王之母不祠王之父,以王之父芝龍背明降清為不忠,王之母在王故鄉石井,被清圍攻死難為義。沈中丞作楹聯云:石井滿腔血,瀛島寸草春。紀實也。又祠王之孫不祠王之子,以王之子經,抗父命為不孝,王之孫克臧,為諸弟謀害死義,其婦殉夫死節。沈中丞亦有楹聯云:夫死婦必死,君亡明乃亡。亦紀實也。寧靖王及五妃,于克塽降清俱盡節,故亦祀之。此祀之利也。自是列為祀典廟,春秋二季、安土之日致祭焉?!?/p>
現在簡要講述鄭成功的封號。關于明代封王,明代宗藩制度里有同姓(明宗室姓氏朱)和二王(王的封號分親王和王)的規定。鄭成功先后得賜姓、封王的恩榮,賜姓以后人稱“賜姓”或“國姓”、鄭成功和朱成功,因而合于同姓封王的規定;鄭成功受封的是王號是延平王,又稱延平郡王。延平郡即今福建南平,但“延平郡王”同“南平市領導”完全沒有意義上的關聯。因為明代宗藩制度還有“列爵不治民,分封不錫土,食祿不治事”的規定。至于清代封號,《清實錄》康熙五十六年(1717)九月二十二日記:“上諭大學士馬齊曰:從前海賊鄭芝龍投順,本朝用為內大臣,令伊作字招降伊子鄭成功,若果投順,即以海澄公見授,伊竟不從”??滴醯壅f的是,清順治十年(1653)五月清廷“封鄭成功海澄公爵,封公不言等(汪按,公爵分超等、一等、二等和三等)”,鄭成功拒不接受的故事。在鄭成功逝世后213年,清廷應臺灣官紳“建祠追謚”之請,追授鄭成功“忠節”的謚號。這也是應當關注的史實。
附帶言之,謝雪漁(1871— 1953),即謝汝銓,臺灣臺南人,“家于延平郡王祠畔”,才高名重的秀才、詩人和報人。當臺南舉人蔡國琳在延平郡王祠設館授徒,謝雪漁和汪春源(后來成為臺灣進士)同出于其門下,同學于延平郡王祠也。
(作者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